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宗教神秘说到瑜伽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涂建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瑜伽先得说佛教。
  宗教具有完整的神秘主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神秘的宗教始祖,神秘的教理教义,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修行方法。"天主"耶稣、"真主"默罕穆德、佛祖如来、"道祖"太上老君等,均有神秘的身世。
  以佛教为例,释迦牟尼原本是凡人,只因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才毅然出家。他先到深山修苦行,后来在菩提树下冥坐沉思49天,终于悟出了"真理"。"真理"是什么?就是那个神秘的教理,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旦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或不存在,该事也就不复存在。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都是"空"的。既然如此,人们对于一切事物就不应该刻意追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就是教义,佛教叫"佛法"。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尽除烦恼,终成正果,自此收徒传法,成佛教。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魏晋时,与玄学的玄理相迎合而发展。当时译出的佛教经典《般若经》,认为现象世界是因缘和合,空而不实的,只有通过"般若"(即智慧)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能觉悟和解脱。"般若学"认为"一切皆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性空、法空等等,空空如也,神秘莫测。佛教非常重视修养,其方法和途径是"定"和"慧"。"定"即"止",是禅定,是思维的修习。"慧"即"观",是学习佛教义理,培养佛教智慧的工作。止,定、可消除烦恼,观慧,能断除妄惑,定慧双修,然后成佛。
  佛教派别很多,《般若经》的"空空"教义和"定慧双修论"是大乘佛教的教理。大乘佛教中又有瑜伽宗,唐玄藏翻译传播到我国的即此宗派。
  瑜伽宗否认客观现实世界而肯定思维的存在,认为"外无,内有,事皆唯识。"与佛教瑜伽宗相互影响的是古印度哲学中的瑜伽派。传说,其经典《瑜伽经》的作者钵颠阇利是该派创始人。"瑜伽"(Yoga)的意思是"结合",指修行,此派着重说明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作为修行方法的瑜伽,历来被宗教和哲学派别关注,现代神秘主义者也利用瑜伽,编造出瑜伽冥想的修炼方法。
  由于魏晋玄学与佛教的迎合,以道家修炼方法为发始的中国气功亦明显吸取了"瑜伽"冥想的成份。
  道教即信仰老子道,并以"道"为"教"的中国传统民族宗教。分为教团道教和民众道教,前者指拥有道观和道士的教团组织的宫观道教。后者指民间一切道教信仰者,道教内容包括:⑴道教哲学;⑵神仙说和各种修炼理论、方法;⑶符禄禁厌和各种方术;⑷民间信仰和民众伦理思想。道祖是老子。道教祭祀以"三清"为中心的多神,以济世度人、长生成仙、与道合一为追求目标。道教的神秘主义色彩,非世界各大宗教可比。虽然在对道祖的神化上,道教没有超出其它宗教之处,但其神仙说和各种修炼理论、方法,其符禄禁厌和各种方术,都达到了神秘主义的高峰。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神仙世界、方术理论、斋醮科仪等等都以"道"为哲学基础,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又是宇宙的原动力,也是大自然的规律。"道"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无为而治"则国泰民安,"清虚自宋,卑弱自持"则身修,"深根固蒂"则长生久视。老子是道的化身,称太上老君。《道德经》是道教圣典。
  道教贵生,追求长生久视,这与世界三大宗教追求灵魂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儒教的终极目的是现世成"圣"。佛教追求的是"涅槃"成"佛",道教则是在现实和超世之间得道成"仙"。儒教承认人的生理生命必然死亡,只有道德、事业和思想言论可以长留世间,是为"三不朽"。佛教认为人经过"三学"、"六度",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无生死的涅槃境界 ,道教以今世生命为贵,相信通过修炼,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肉体亦可永固不坏。
  这种"道"理确实十分吸引人。长生不老,可以说是每个人的追求。如何长生久视,道教有许多的修养之道和丹道方术。"道无术不行"。道教不仅给人以信仰,而且还给以可以操作的各种道功道术。信道还要得道,得道必须力行。要重功法和炼养术。
  道教方术内容庞杂,大致包括养生术、外丹、内丹、斋醮及杂术等。养生术,又有炼气、日曝、辟谷、服食、导引、行气、房中术、饮食调养等等。据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称,炼气的功夫应在周朝即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产生,其依据是一些刻在柱杖的玉手柄一类的东西上的文字,《叫养炁铭》:"屏息以敛,息敛则充,炁充则降,炁降则平。炁平则盈,炁盈则复,炁复则长,炁长则还,炁还则升,而达皇庭。上逼皇庭,下逼会阴。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炼气的最大目的,是要回复到胎息的状态。这是道家的一种构想,他们并不清楚胎儿与母体之间气体循环的情形。一呼一吸间,要求平静,尤其要能闭气,时长愈长愈好。"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第十章)专精守气,达到柔顺的地步,能象婴儿一样虚静无欲。道家对闭气所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那种非常状态实际上与缺氧有关,耳鸣、头晕、出汗以至窒息的闭气状态并非妙不可言。《道藏》中有许多书都谈了炼气的功夫,《胎息经》和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到了唐代,炼气思想又有发展。以前认为吸入的气不仅有呼吸的作用,还能滋补身体。唐代又有了内气之说,内气必须藉观想才能循环与变化。同时,炼气在时间和地点上,又有种种规定和限制。李约瑟研究道家养生术时,看到炼气与瑜伽术士之间存在某些关联,并且认为那是一种难于明了的关系。佛家修行讲究呼吸宜有规律而缓慢,而道家故意使气在肺中久久停留。"印度瑜伽的资料是很难得到的,因为这些工夫都是师徒之间私相授受的,所以外人看来一派神秘,无法捉摸。……瑜伽的观想和出神冥想的工夫似乎需要修炼催眠术,自我催眠,以及用意识控制自律神经系统的工夫。瑜伽术大致已经过确实的鉴定(即停顿呼吸和心跳等),其内容到底与道家的工夫有多少相似之处尚无定论。其实瑜伽的工夫只不过是一种出神状态,在很多痴呆症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到。唯一可观的,是训练有素的正常人,也能够随意进入出神状态。"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玄学融合。玄学所论证的现象世界的背后,存在着真实的精神性世界"本体"的"道"或"无"的学说,与佛教以"般若学说"为基本内容的"大乘空宗",在思想方法和致思趋向的观点上有相似之处,这促成了两种宗教的相互渗透,因此,道教的炼气,虽然自有更古老的源头,但应该吸取了瑜伽术的某些成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