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五家七宗的开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参禅一定要打坐吗?所谓老僧入定,要眼观鼻,鼻观心,才叫坐禅入定。但六祖大师的思想教育则不是如此。
  有位官员薛简曾问六祖:“现在京城的参禅大德都说,觉悟要坐禅习定。请问大师:您有何高见?”六祖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六祖的意思是,禅不能光从坐卧之相去决定,举凡行住坐卧、搬柴挑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
  六祖初见五祖时,弘忍大师第一句话问他:“你从那里来?”
  “我从岭南来。”六祖回答。
  “岭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人有南北的差别,难道佛性也有南北的不同?”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器重。以后,六祖也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弟子。
  神会前来亲近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
  神会回答说:“我不从那里来。”这回答非常受到六祖的赏识。
  南岳怀让在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你从那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六祖又问:“什么东西把你带来?”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青原行思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回答他说:“圣谛不为。”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南阳慧忠初参六祖时,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
  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弘忍五祖以“你从那里来”来接引六祖,成为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见人也常问:“你从那里来?”用这种问话的方法来启发、考验禅僧。
  一、沩仰宗
  沩仰宗是由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合名而称,此派形成于晚唐时期,在唐末五代非常兴盛,到了宋代,逐渐绝迹,法脉的传承约有一百五十年,为成立最早,也是最先衰微的一派。沩仰宗的特色在于师徒之间的问答应对,默契十足,《五家宗旨纂要》卷下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
  沩山灵佑禅师,十五岁出家。在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并钻研大小乘的经典。二十三岁,到江西参拜百丈怀海禅师。百丈一见,十分欣赏,于是留他在门下参学。
  一天,灵佑正侍立在百丈怀海身边,百丈对他说:“你去拨拨炉子,看看还有火没有?”灵佑拨了一会儿,就说:“没火了。”百丈亲自起身去拨,拨到深处,拨出一点火星,夹出来给灵佑看,说:“你还说没有火,这是什么?”灵佑豁然大悟。
  第二天,灵佑跟百丈入山。百丈问他:“你带火来了吗?”沩山说:“我带来了。”百丈说:“火在那儿?”灵佑拿起一根木柴,吹了两下,递给百丈。百丈说:“虫子啃木头。”
  不久,有一位姓司马的头陀,从湖南到百丈怀海处。他懂天文、地理、命相、阴阳,对百丈说:“我在潭州(湖南)找到一座山,叫大沩山,这是个一千五百人的大道场。”百丈问他:“老僧能去吗?”头陀说:“你不能去。”百丈问:“为什么?”头陀说:“沩山是肉山,大师是骨人。所以大师若去,门徒不会上千。”百丈又问:“我的弟子中,有没有人能去呢?”头陀说:“我看看就知道了。”
  华林觉是百丈怀海门下首座,百丈唤他来,问头陀:“这人怎么样?”头陀叫华林觉咳嗽一声,再叫他往前走两步,头陀看了看,说:“不行。”百丈又唤灵佑来,灵佑当时是典座,头陀一见就说:“这人正是沩山主人。”
  当夜,百丈怀海把灵佑召到室内,嘱咐说:“沩山是块宝地,你到那里去吧。去了之后,要把禅宗发扬光大,广度众生。”
  华林觉知道了,非常不服气,对百丈说:“我位居上首,为何反让典座去当住持?”百丈就把灵佑找来,对他们说:“你们当中,有谁能说一句出奇制胜的话,就让谁去当住持。”百丈指着净瓶问:“不能叫作净瓶,你们叫他什么?”华林觉说:“不能叫木头。”百丈不以为然。这时灵佑一句话不说,上前一脚踢翻净瓶,便出门走了。百丈怀海大笑,说:“首座输掉沩山了!”灵佑从此去沩山居住。
  沩山是一座荒山野岭,到处悬崖峭壁,不见人烟。灵佑成天与猿猴为伍,摘果充饥,孑然一身,住了六、七年,却不见一人进山来。灵佑心想:“我到这里来,是想利益他人,如今却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便想离开沩山。走到山口,竟被蛇狼虎豹纷纷盘据,阻挡去路。他大声对着野兽说:“如果我跟此山有缘,你们就散开;要是没缘,你们就将我吃掉算了。”不料,野兽真的一一散去。灵佑便又在沩山住了下来。
  不到一年,大安禅师带了数位僧众来沩山协助灵佑。大安说:“我来当典座,直到你有五百个弟子时,我才解职。”从此以后,山下的居民逐渐上山请益,人众渐多,当时相国裴休也曾来参访。从此,沩山禅风大振,参学者日益增多,果真多达一千五百众。灵佑因此被称为沩山禅师、大沩禅师、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灵佑为弟子们开示:“所谓道人之心,应当质朴无伪,无背无面,眼看耳听,自然而然,不用拐弯抹角,也不用闭眼塞耳,好比秋水澄净,清净无为,淡泊无碍,所以叫做道人,也叫做无事人。”
  灵佑是百丈的弟子,深得百丈的机用;慧寂是灵佑的弟子,也深得灵佑的妙用。沩山与仰山两位宗师化众事迹卓著,同曲同心。两人的问答,你来我往,息息相通,一言一字,都令人击节再三。例如:
  有一天,慧寂问沩山灵佑:“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灵佑指着灯笼说:“好个灯笼!”慧寂又问:“莫非这就是?”灵佑说:“这是什么?”慧寂说:“好个灯笼!”灵佑说:“果然不见。”
  又有一次,灵佑翘起一只脚丫子对着慧寂说:“我每天靠他负载,对他感恩不尽。”慧寂说:“当时在给孤独园中也与此无别。”灵佑说:“还得再说一句才行。”慧寂说:“冷时给他穿袜子,也不算过分。”灵佑说:“你不负我当初,已经透彻了。”
  灵佑老了,一天,他上堂对众人说:“老僧百年之后,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在左胁下写着五个字‘沩山僧某甲’。如果叫他沩山僧,他却是水牯牛;如果说他是水牯牛,他又是沩山僧。那么,究竟该叫他什么才好?”这时慧寂出来,礼拜而退。这则“沩山水牯牛”,从此成为禅门参究的有名公案。
  灵佑居沩山四十多年,度人开悟者无数,八十三岁圆寂,塔名“清净”,諡号“大圆禅师”。慧寂迁到仰山之后,大力弘扬沩山的道法,有“仰山小释迦”的美称,七十七岁圆寂,諡号“智通禅师”。
  二、临济宗
  临济宗是继沩仰宗之后兴起的宗派。开宗祖师义玄,因在河北镇州临济院举扬宗风,后世便称其宗为临济宗。临济宗是禅宗里最发达、流播最广远的宗派,是我国禅宗的主流,法脉至今不绝。今日的禅门弟子大都属临济的法脉,所以临济宗特别受到后世注重。
  义玄落发为僧后,特别仰慕禅宗,归投在黄檗希运禅师的门下。有一天,睦州首座问义玄:“你到这里有多久了?”义玄说:“三年了。”睦州又问:“问过什么问题?”义玄说:“没有,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睦州对他说:“你就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大意?’”于是义玄便去找黄檗希运。义玄的话未问完,黄檗便打他。义玄回来见睦州,睦州问:“你问了没有?”义玄说:“我的语音未落,住持和尚就打我,我不知这是什么意思。”睦州说:“你没弄清楚,还得去问。”
  义玄又跑到黄檗那里去问,黄檗又打他。如此,他问了三遍,被黄檗打了三次。义玄心灰意冷,对睦州说:“多谢您鼓励,我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但是我太愚钝了,无法理解其中深意,只好离开此地。”
  睦州说:“如果你要走,也该向住持和尚告假辞行。”义玄闷闷不乐的告退。睦州先到黄檗处对黄檗说:“义玄三次向您请问佛法,都不得其门而入,感到很挫折。他虽然年轻,却非一般常人。他要来向您辞别,请您给他指点方向,多给他关照,日后他必定前途无量。”
  第二天,义玄来向黄檗辞行。黄檗对他说:“你离开我这里,什么地方也别去,直接前往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他一定会指点你。”义玄听从黄檗的指点,直接去找大愚。大愚见到义玄就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义玄答:“从黄檗处来。”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说?”义玄答:“我三次请问佛法大意,三次被打,不知道我究竟有什么过错?”大愚说:“黄檗真是老婆心切,为了让你彻悟,居然叫你来问我有没有过错。”义玄听了,豁然大悟,于是说:“原来黄檗佛法不多啊!”大愚听义玄如此说,便一把揪住义玄说:“你这尿床鬼子!刚才还问有无过错,这下又说黄檗佛法不多。你知道什么道理?快说!”义玄不说话,却在大愚胁下打了三拳,大愚推开他说:“你师父是黄檗,不关我的事。”
  于是,义玄辞别大愚,又回到黄檗处。黄檗一见到义玄便说:“你这家伙,来来去去,有完没完?”义玄答:“只因为老婆心切。”说完在一旁侍立。黄檗问他:“从什么地方回来?”义玄答:“承蒙您指点,去参拜了大愚。”黄檗问:“大愚说了什么吗?”义玄将大愚的话说了一遍。黄檗便说:“大愚饶舌,待来,痛打他一顿。”义玄说:“说什么待来,现在就打。”于是便打黄檗一掌。黄檗说:“你这疯和尚,敢在虎口里拔牙!”义玄便大喝。黄檗唤来侍者说:“带这个疯和尚参堂去!”就这样,义玄受到了黄檗希运的印可。
  在唐宣宗大中八年(八五四),义玄到河北临济院弘法,世人称他为临济义玄禅师。他常用喝叱的方式接引徒众,以“机锋峻烈”著称当世。在禅林,惯用喝叫声点化门徒的禅师中,以云门文偃与临济义玄最为杰出,享誉盛名,云门以“关”闻名,临济以“喝”晓喻天下。临济将“喝”区分为四种:一、如金刚宝王剑;二、如蹲地金黄毛狮子;三、如诱饵的树枝、芒草;四、一喝不当一喝用。
  临济宗的禅师代代相承,发扬此宗风,因此自古有“临济将军”之称,也就是有如指挥百万大军的将军。他们接引禅僧之时,犹如铁锤击石,火光闪闪,凡有学僧问话,当即被震声喝破,或者擒住,或者拓开,或者击胸,或者飞掌,这种接引手法的激烈辛辣,在禅门五宗之内,为他家所罕见。在同时代,另有德山宣鉴禅师以“棒打”来接引僧众,因而“临济喝”与“德山棒”形成有趣的对比,在当时禅林,一南一北,一棒一喝,震天撼地。尤其是临济家风,可谓单刀直入,机锋锐利,独树一格。
  一次,临济义玄问弟子元安:“一个人用棍子,另一人用喝,你想谁更接近真理?”元安答:“二者都不接近真理。”“那么,最接近真理的是什么?”“喝!”元安叫,临济便用棍子打他。
  临济宗在接引学人时,有所谓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等方法。有关这些,在《人天眼目》的临济门庭中有详尽的论述。
  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都是临济门下石霜楚圆的门徒。黄龙慧南在隆兴(江西)的黄龙山举扬宗风,开衍成为临济宗的黄龙派;杨岐方会在江西杨岐山大扬禅法,开衍成杨岐派。
  三、杨岐派
  杨岐方会是临济宗石霜楚圆的弟子,开悟后,住筠州九峰山,后栖止在江西袁州杨岐山的普通禅院,举扬宗风,接引学人,门庭繁茂,蔚成一派,后世称为杨岐派。杨岐宗风不衰,后世临济弟子大多出于杨岐门下,所以杨岐宗又被视为临济正宗。《续传灯录》说,杨岐方会兼具临济和云门两家的风格。当时禅林也盛传,杨岐方会兼有百丈怀海、黄檗希运的特长,又得马祖道一的大机大用,比喻他的宗风如“虎”;与他同门的黄龙慧南,则被比喻为“龙”。慧南开衍出黄龙派,这龙虎二派,同时并立。
  方会自幼机警聪颖,在湖南潭州道吾山出家,潜心阅读经典,有过目不忘的美誉。他追随慈明禅师石霜楚圆时,担任监院之职,虽然长达十年,但一直未能开悟。每次请益,慈明禅师总是回答:“你的工作繁重,以后再说吧。”有一天,他又去参问,慈明说:“监院以后的儿孙会满布天下,你现在急急于悟道,到底忙些什么呢?”又有一天,慈明外出,忽然下雨,方会在路上遇到他,拉住说:“师父!今天你必须说个明白,你若不说,就不让你回家。”慈明说:“监院!你如果知道这回事,一切便休。”刹那之间,方会豁然彻悟,拜倒在泥地上,一时,汗水、泪水、雨水交纵满脸满身,说:“至今一切便休!至今一切便休!”
  有一日,慈明禅师上堂说法,方会出众问:“幽鸟语喃喃,辞云入峰乱时如何?”慈明说:“我行芳草里,汝又入深村。”方会又道:“官不容针,更借一问。”慈明便喝,方会赞叹道:“好喝!”慈明又喝,方会也喝。慈明连续喝了三喝,方会便顶礼三拜。方会礼拜后,恭谨诚恳的说:“老师!这个事,必须是个人才能承担。”慈明禅师听后拂袖而去,从远处传来一句:“这个事,必须是个人才能承担。”
  方会作了一首偈子形容他的悟境: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处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方会门下十三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足。守端之下有五祖法演,法演门下俊秀辈出,有佛眼清远、太平慧懃、天目齐、圜悟克勤等人,其中,清远、慧懃、克勤三人被时人称为“演门三佛”或“二勤一远”。
  清远三传至蒙庵元聪,日僧俊曾在他门下受学,返国后,开衍出日本杨岐禅的法脉,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俊的法系。
  克勤编有《碧岩录》,闻名于世,法嗣七十五人中,以大慧宗杲、虎丘绍隆最为著名。宗杲大倡“看话禅”,与曹洞宗的“默照禅”并立于世。
  在宋代以后,杨岐派的门徒几乎囊括了临济宗的全部道场。本派的宗风以拈提先人古则,拂拳棒喝,勘辨公案为悟入的机要。
  四、黄龙派
  黄龙慧南是临济宗第七世,石霜楚圆的门下,于宋景佑三年(一○三六)住在江西隆兴黄龙山举扬宗风,盛弘教化,久之衍成黄龙派。
  慧南是信州玉山人,从童年开始不吃荤,不嬉戏。曾经依止泐潭怀澄禅师学禅,得到印证后,奉命分座说法,接引徒众,名振诸方。又先后参访栖贤澄諟、云峰文悦、石霜楚圆等诸尊宿,深受器重。后来在同安院开堂说法,四众纷纷归投门下。不久,移住归宗寺,由于堂宇突遭火灾,全寺尽毁,因而蒙冤坐狱,吏者百般刁难,而慧南始终怡然自得,不以为意。后来被赦,退居黄檗山,在溪上筑建积翠庵,四方僧侣闻名而来,受请至黄龙山崇恩院,大振宗风,遍及湖南、湖北、江西、闽粤等地。
  在禅门,黄龙慧南特别以他的“黄龙三关”驰名远近。他在接化禅僧时,首先就问:“人人都有生缘,上座的生缘在何处?”当被问的人正要答话时,他却又伸手问:“我手何似佛手?”随后又垂下一脚,问:“我脚何似驴脚?”三十多年来,他用这三问勘验无数的学人,能够契入玄旨的却寥寥无几,世人称为“黄龙三关”。他曾作一首偈颂:“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他的宗风严峻,禅林比喻为虎。遗有《黄龙禅师语录》行世,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人,与文人、士大夫颇有交往。宋版大藏经的成立,黄龙派出力甚多。日僧荣西至中国习禅时,就是在黄龙派下受学的,归国后,开衍出日本临济宗建仁寺一派,成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的黄龙派。黄龙派从兴起到衰微,只传了一百多年而已。
  五、曹洞宗
  曹洞宗的宗祖是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二人,良价为师,本寂为徒,其宗风以细心教诲为著名。
  良价少时聪颖,有一次,他随师父诵念《心经》,当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然摸着自己的脸,问:“我有眼耳鼻舌,为什么经中说没有?”师父大觉惊骇,自觉无法教导这小孩,便指点他去参谒名师。二十一岁时,良价前往嵩山受具足戒。
  从此,良价四处游方,拜谒高僧南泉普愿。良价到达时,南泉正在为马祖道一的忌辰准备斋饭。南泉对众僧说:“明天为马祖设斋饭,不知马祖还来不来?”大众听了,个个目瞪口呆,答不出话来。这时,良价竟然脱口就说:“马祖有伴就会来。”南泉道:“这僧看来年轻,大可雕琢。”良价回说:“师父可不要蹧蹋我。”
  后来,良价又参访沩山灵佑禅师,他对沩山说:“我早听说南阳慧忠禅师的‘无情说法’,但不知道其中的深意如何。”“你记得事情的经过吗?”“记得。”良价随即对沩山重述一遍南阳慧忠的原话。
  沩山便举起拂尘问:“懂吗?”良价说:“不懂,请您慈悲开示。”沩山说:“父母所生的这张口,终究还是不敢随便为你道破。”
  良价知道自己在沩山这里已经无法得到什么,于是就请沩山指点迷津,再去拜访名师高僧,沩山叫他去找云岩昙晟禅师。
  良价一到云岩处,仍然问“无情说法”的大意,云岩就问他:“无情说法,什么人能听到?”云岩随即自己回答:“无情能听到。”良价问:“师父听得到吗?”云岩说:“我要是能听得到,你就听不到我说法了。”良价问:“我为什么听不到呢?”云岩竖起手中的拂尘说:“听得到吗?”良价答:“听不到。”云岩说:“我说法,你都听不到,你就更听不到无情说法啦。”良价又问:“无情说法,那部经说过?
  ”云岩道:“你难道不知《弥陀经》中说,水鸟树木都念佛念法念僧。”良价听这话,有所省悟,于是口诵一偈: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一日,良价向云岩辞行,云岩问他:“你要到那里去?”良价说:“我还没有想过要到那里。”云岩说:“莫非去湖南吗?”良价说不去。云岩又问:“莫不是回你家乡?”良价说不是。
  云岩对良价说:“早晚你得回来。”良价道:“等师父有了住处,我就回来。”云岩说:“从此一别,以后难得再相见。”良价说:“难得不相见。”云岩默然,良久说:“就这样。”良价听了以后,站在那里沈吟,云岩立即郑重的说:“你承担这件事,必须特别仔细。”良价当时并不明白云岩这番话的意旨。后来他离开了云岩,有一次过河,看到水中身影,豁然大悟,作了一首偈语: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唐宣宗大中年末,良价来到新丰山,不久又到江西的洞山。他广收门徒,其中,曹山本寂更是深得妙旨,将洞山禅风发扬光大,因此世人把良价所住的洞山、本寂所住的曹山,合并而称本宗为曹洞宗。
  有一天,本寂向洞山良价辞行,洞山对他千叮万嘱。洞山讲到他从云岩处得悟,如今再传给本寂,要本寂继续弘扬大法。临行之际,洞山又为本寂讲说修行者所易陷入的三种弊害:一、见渗漏,抛不开世俗常情的知见,必然不见真实。二、情渗漏,为情感所滞,取此舍彼,必定止步不前。三、语渗漏,滞碍于文字语句,不知文字只是了悟真理的工具,徒然用心于文字、语言的解说。本寂将师父的叮咛深铭于心,随即告辞而去。
  良价将圆寂时,僧问良价:“连师父都会生病,还有不病的吗?”良价说:“有。”僧又说:“那个不生病的会看师父吗?”良价说:“只有我看他的份。”僧问:“不知师父如何看他?”良价说:“我看时,没见到有病。”良价接着又问弟子:“离开这身空壳子,到什么地方与我见面?”徒弟回答不了。洞山就作了一首偈子:
  学者恒沙无一悟,错在寻人舌头路。
  要想忘形埋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当钟声响起时,洞山便端坐而逝。众僧见宗师已灭,都忍不住号啕大哭,这时,洞山忽然睁开眼睛说:“出家人的心识不附在外境上,才算是真修行。这个空壳子,生的时候劳顿不已,死亡关头一到,便得大休歇,这有什么好悲伤的呢?”说完,良价吩咐众僧备办愚痴斋,但众人对良价仍是恋恋不舍。又过了七天,良价最后一次与众僧用斋饭时,对众僧说:“僧家无事,在临行之际,请诸位不要喧动。”良价回到方丈中,端坐而逝。那时是唐懿宗咸通十年。諡号“悟本禅师”,塔名为“慧觉”。
  曹洞宗在接化禅徒时,施设了各种“五位”的说法,来提示证悟过程中各种修行阶段的感悟。最早的创唱者是洞山良价,他提出“偏正五位”说,在禅林广为诵习,称为“洞山五位”,就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在(洞山大师五位颂)中,洞山良价有这样的偈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妍。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洞山五位”,可以看作是接引不同根性禅僧的方便之法,也可作为勘验禅僧悟境的施设。洞山另外还提出“功勋五位”的说法,与原来的“偏正五位”互为补充。后来,曹山本寂绍继洞山的五位说,提出“君臣五位”说,藉着君臣相对之谊,来说明“洞山五位”的妙旨。这类的“五位”说法,不但予以曹洞宗僧很大的启迪,在禅林其他宗派也引起广泛的回响,例如临济宗的汾阳善昭、石霜楚圆等诸尊宿,也都仿照洞山的五位,另行提出名称、顺序略为不同的五位说来教导派下的子弟。另外如青原行思第四世法嗣石霜庆诸,也提出“王子五位”,藉着“王子”的出生、素质等,寓意佛种性的根机,以表示修行阶段的种种差异。可以说,洞山良价首创的五位说,一直到后世,对于禅门的学习者仍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药山惟岩禅师,是比洞山良价还早两代的祖师。一天,药山惟俨静坐一边,有个学僧趋前问他:“师父在这里思量什么?”药山惟俨说:“思量那个不思量的。”那僧说:“不思量的又怎么去思量呢?”药山惟俨说:“不思量。”这一问答,日后经常被洞山良价拈来开示大众,久之成为曹洞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宋代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作《默照铭》和《坐禅箴》,说明既非思量,又非不思量的灵明默照之禅妙。从参禅形式来说,曹洞宗特别重视这种灵明静观的“默照禅”,临济宗则特别重视参古则公案的“看话禅”。
  曹洞宗在五家之中仍绵绵不绝,与临济宗成为禅门仅存的两支法脉,因此,千年以来,曹洞宗与临济宗并行于世。曹洞的宗风绵密殷实,妙用亲切,接引学人时,就像田地上精耕细作的农夫;临济的宗风峻烈辛辣,一派阳刚气概,好像叱风云的大将军,因此禅林向来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的说法。
  六、云门宗
  文偃禅师是浙江嘉兴人,天资聪颖,曾到各处参学,在雪峰义存门下受印可。后唐庄宗同光元年(九二三),文偃往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创建光泰禅院,弘法度众,自成一派,通称云门宗。文偃的禅机以直接险峻、犀利快捷的方法,截断学人的迷障,直指心性。
  文偃的思想渊源,可上推到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两位禅门的祖师,然而他受到睦州道明、雪峰义存两位当代尊宿的影响更大。文偃在参访游学的生涯中,曾先后参谒睦州道明、雪峰义存两人。道明的宗风峻峭,不容拟议;雪峰的宗风温密,可探玄奥。文偃得到两人的特长,发挥独妙的宗致,因此机辩险绝,语句简要,如电光石火,又如雷霆万钧。
  文偃早年在陈操尚书处住三年,陈操不但是位居高官,也是当时知名的雅士。他曾在睦州道明的座下参禅学佛,很有一些独到的悟境,常常以“圆相”或禅林语句来勘验前来参学的禅僧。
  文偃初到时,陈操以为文偃是凡僧,就问:“不问你儒书,也不问你三藏十二分教的事,我只问你一句,如何是禅僧行脚事?”文偃说:“且问尚书:你这句话问过多少人?”陈操说:“现在第一次问上座。”文偃说:“好吧,现在这个问句就暂且搁置一边,我先请问你:如何是佛陀教法的大意?”陈操回答:“通通记载在黄卷赤轴的经文上。”文偃说:“那只是文字语言而已,究竟如何是佛陀的教意?”陈操说:“口欲言说,却忘失言句;心欲攀缘,却泯绝思虑。”陈操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的境界是非凡的,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可以表达的。文偃却紧逼不放,“想要言说,相对就表示有言语辞句,还说什么忘失辞句?想要攀缘,相对就表示妄想丛生,还说什么泯绝思虑?请你直接说,如何是佛陀的教意?”陈操默然,文偃于是说:“大凡师僧家抛却三经五论而入丛林,就是十年、二十年的历练,也还自认为对于开悟证道仍是无可如何的。现在,尚书只看了一卷二卷经论,就自以为得道,实在偏失大道太远了!”陈操句句听来,心惊胆跳,即刻向文偃礼拜说:“某甲真是罪过!”
  云门文偃每次上堂时,都先“顾”视大众,良久不语,然后突然说:“鉴!”一旦有人要出来对答,他就长叹一声:“咦!”这种玄妙的机法,常令禅僧摸不着边,盛传为“一字禅”,而普遍认为,顾、鉴、咦三字是云门宗徒必须亲切参究,才能体会的妙法。
  云门文偃另外有“云门三句”享誉禅林,这三句话,可以概括本宗的基本教义。
  云门有一次上堂问:“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时该怎么承当?”他见无人回答,就自己说:“一箭破三关。”
  这次上堂所说的“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三句话,被云门宗徒视为接引弟子的重要语句,这就是“云门三句”。后来,文偃的弟子德山缘密把这三句话改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三句,不但把“云门三句”的意义包含在内,更加扩大适用,表现三种层次的修行体证,与接引徒众的不同机法,被称为“德山三句”。以下列出师徒二人的“三句”,配合云门文偃的偈颂,来了解这著名的三句话:
  一、函盖乾坤句:文偃说:“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意思是说,上自天堂,下至地狱,所有森罗万象都是由真如所变现。
  二、目机铢两句(德山截断众流句):《人天眼目》:“堆山积岳,一尽尘埃,拟论玄妙,冰消瓦解。”“本非解会,排叠将来,不消一字,万机顿息。”意思是说,堆积山岳的宇宙万有都不是真正认识的对象,只要论及玄妙的真如本体,这些世间众法就立即万机顿息,冰消瓦解。
  三、不涉万缘句(德山随波逐浪句):文偃偈颂说:“辩口利舌间,高低总不亏,还如应病药,诊候在临时。”意思是说,为针对不同根机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云门宗禅僧将三句比喻作“云门剑”、“吹毛剑”,表示该剑极为锋利,能迅速斩断文字语言,乃至思虑迷执的闲葛藤。此外,除了上文所说的“一字禅”,云门文偃还经常任意使用一个字来回答禅僧的问话,被称为“云门一字关”。例如:
  问:“如何是云门剑?”答:“祖。”
  问:“如何是禅?”答:“亲。”
  问:“如何是云门一路?”答:“亲。”
  问:“如何是正法眼?”答:“普。”
  云门以“一字关”为作答的风格,在禅林也引起很大的震撼。他认为,参破一字,便破万字,甚至万事万物亦在其中。可见云门的风格,既简捷明快,又孤危险峻,不用多语饶舌,只在只字片语之间,便使超脱宇宙,截断众流,毫不留情。
  最后,云门宗的“云门八要”,也是接引学人的特异机法:
  玄:表示接引学人的方式,是玄妙而非言语思量所能测知的。
  从:指接引之时,必从学人的根机素质来着手。
  真要:处处立足于佛道宗旨来提拈、阐扬。
  夺:在接引过程,丝毫不容学人疑议,在刹那之间,截断其烦恼性。
  或:宗师家不受言词所拘,任用自在,接引学人。
  过:表示云门的宗风严峻,不容许学人躲闪回避。
  丧:务必让学人泯绝己见。
  出:接引自由,给予学人阔然自在的契悟机会。
  云门文偃的门庭非常兴盛,法席常有一千多人,嗣法弟子有二十五人,其中,以白云子祥、双泉师宽等人为最著名。本宗勃兴于五代,北宋时最为鼎盛,尤其在上层社会,广受归投,在当时,与临济宗同为禅宗的主流。入南宋以后,宗风渐衰,然而法脉持续仍绵延至元代,计传两三百年。
  七、法眼宗
  法眼宗由文益在五代时期所创,是禅门五家中最后兴起的一门宗派。因开宗祖师清凉文益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諡其号为“大法眼禅师”,所以得此宗名。本宗禅风融和云门宗的简明及曹洞宗的细密,应机施教,寓藏机锋于文字之中,以显明佛子之心。
  清凉文益是罗汉桂琛的弟子,罗汉桂琛之师是玄沙师备。玄沙师备与云门文偃都是雪峰义存的弟子,因此法眼宗与云门宗不但在法脉上有较近的关系,同时法眼宗也因而兼具了云门宗的风格。
  有一天,文益结伴去桂琛处参学,桂琛问他:“到什么地方去?”他回答说:“行脚。”桂琛又问:“行脚做什么?”他答:“不知。”桂琛称赞他说:“不知最亲切!”
  第二天,文益准备向桂琛辞行,桂琛觉得他是可造之才,但又不便开口挽留,便指着院子一块石头问他:“你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教义,那么,这个石头是在心里,还是在心外?”文益回答:“在心里。”桂琛便说:“一个行脚的人,心里装着一块石头干什么?”文益无言可对。于是留住一个多月,仍未开悟,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于言下开悟。“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一天,文益与李王谈论佛道之后,一起观赏牡丹花。李王敦请文益作首偈子,文益当下便诵出: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李王听后,顿悟禅旨。
  文益文采飞扬,作有许多诗偈,广为禅林传诵。他的(三界唯心颂)说: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山河大地,谁坚谁变?
  他又作《宗门十规论》一卷,痛论当时禅家的流弊,并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与“不着他求,境由心造”的主张,四方学徒争先前来参学,久之蔚成一派,教化于浙江、福建等地。
  本宗在教学上的最大特征,为强调禅旨与净土思想的融和。此外,本宗的禅师最喜拈弄古则公案,经常在个人著作中附上对古则的着语,如永安道原所编纂的《景德传灯录》三十卷中,就收录不少法眼宗禅师对古则的着语。
  文益先后驻锡临川崇寿院、金陵报恩院、清凉大道场,宗风广被。他朝夕说法不断,随机应化,因此法眼宗在宋初之际,盛极一时,入室弟子多达六十三人。其中,以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灵隐清耸、归宗义柔、百丈道常、永明道潜、报慈行言等人为最著名,分化各方,震动天下。德韶受吴越忠懿王的归崇,大振禅法;行言弘阐宗义,四方来归者,有二千多人。
  文益禅风繁兴一时,法道布于十方,而以天台德韶的门庭最兴隆。德韶曾为追求禅法,先后追随五十四位知
  名禅师求法,但始终不能悟道得法。他在心灰意懒之余,仍留一线希望,归投在法眼文益门下。一天,当师父说法时,一僧问:“从曹溪滴下的一滴水是什么?”师父答:“那是从曹溪滴下的一滴水。”德韶怀藏于内心的疑问,当下杳然无踪。
  天台德韶的门下,以永明延寿最有名。延寿最初在天台山国清寺行法华忏,后移驻永明大道场接引徒众,撰有《宗镜录》一百卷、《唯心诀》一卷,彰显佛法要诀,又着《万善同归集》,提倡禅净共修,世人媲美为慈氏下生。高丽国王光宗读了他的《万善同归集》,大受感动,遣使致书,执弟子之礼,并派遣三十六位杰出僧侣到他的座下学习禅法,法眼禅风因而流布到海东。本宗到宋代中叶以后渐衰而至断绝。其间只传三、四代,历时一百多年。
  禅法源自印度,本为一味纯妙之禅,只因众生根机性格的不同,所偏好的修行方式也各有所异,因此有种种不同的宗派成立,但这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发展,也是佛法的一大方便法门。
  禅门五家七宗传世,除临济和曹洞以外,其余各家,短的只有一百多年,长的也不过两三百年,他们在风格、方法上虽然各有特长,但在本意上并无差别,只是因门庭与宗风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派别。宋人评论说:
  “正宗至大鉴,传既广而学者遂各务其师之说,天下如是异焉,竞自为家,故有沩仰云者,有曹洞云者,有临济云者,有云门云者,有法眼云者,若此不可悉数。而云门、法眼、临济三家之徒于今犹盛,沩仰已息,而曹洞者仅存,绵绵若大旱之引孤泉。然其盛衰者,岂法有强弱也?盖后世相承,得人不得人耳!书不云乎:茍非其人,道不虚行。”
  这正是所谓薪火相传,灯灯相续,灯不在文字,不在言语之中,而在于人人心中原本具足的佛心佛性。
  试述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过程,两种禅的特色为何?
  试述南宗禅与北宗禅的传承与法脉消长的情况。
  请介绍五家七宗的开宗祖师与各派的宗风特色。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