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民间信仰的和谐观 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郑志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民间信仰的和谐观 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下)
  作者:郑志明
  三、民间信仰的和谐观与儒家思想的交会
  如果就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说,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是同一个源头,唐君毅即抱
  这样的主张,认为中国哲学与儒家天道观皆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信仰(注十四)。问题是儒
  家对原始宗教信仰作了极大幅度的转化与超越,主要是将原始的宗教意识转化为形上的道德
  意识,其中有些观念被保存,有些观念被扬弃,虽然二者之间有著同源的沟通管道,但是彼
  此间也有不能相契合的鸿沟存在,造成两种现象,一是儒家学者对民间信仰的强烈排斥,视
  民间信仰为阻碍儒家教化的绊脚石,是知识份子想要强力摆脱与消除的对象;一是民间信仰
  假借儒家形上的天道理论,复活了其原始的鬼神信仰,增添了其观念的理论架构,取得世俗
  传播的优势。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造成了知识份子长期地对民间信仰的容受度极低,不太
  愿意正面的接触与讨论,而民众刚好相反,常以儒家自居,自认为是代天行道,假借修道的
  名义,将儒家道德法则性的超经验性格又重新依附在人格神的宗教意识之中(注十五)。
  这种文化的纠缠一直都存在著,导致二者之间常有著不少的误解,彼此间在意识形态上
  有时是相互依存的,有时却又具有著冲突对立的紧张潜势。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清楚地将二
  者厘清开 来,其实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是两套不同的精神系统,儒家思想是一套哲学信仰系
  统,其本质是理性的形上思维,经由道德精神的自觉,合理地交通人与宇宙相互和谐的关系
  。民间信仰则是一套原始性的宗教信仰系统,其本质是鬼神崇拜的原始思维,经由灵验感通
  的神秘经验,寻求人与宇宙间的连结关系。
  这二大精神系统应该各自有其不同的信仰群众,可以清楚地把二者区分开来,问题是长
  期以来,官方与知识份子希望将中国社会建立出一个儒家教化的社会,企图以儒家思想作为
  社会教化的最高准则,可是在现实的运作中 经常遭受到扭曲与变形(注十六),同时也模糊
  了二者的分际。
  若纯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说,问题会比较单纯些,民间信仰不是儒家思想,但是长期受
  到儒家思想的指导,也吸收了儒家的某些精神概念,来扩充其自身的观念体系,但是不会让
  民间信仰变成儒家思想,只能算是具有一些儒家色彩的民间信仰,其特征也简单地以下列两
  点来作说明:
  (一)将人与自然间灵力和谐的关系导向于个体人格自我实现的修道观念:就原始信仰来说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来自于人体与灵体的关联作用,虽然是以人的生命形态去建构灵体
  的超越存在,但是不自觉地对神秘灵体有畏惧与崇拜之情,以灵体作为人与自然交感的精神
  核心,对人体而言,具有主宰与威力的作用,支配与决定了人的吉凶祸福。民间信仰接受了
  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改变其对鬼神的崇拜之情,但是扩充了对人体生命的重视,注意到人身
  自我灵性的开发,认为自我生命的保存,也可以维持宇宙间的和谐。这样的观念转变,将以
  鬼神为中心的民间信仰,导向于以人灵自我开发为核心的修道观念,强调经由个人的努力修
  持,就可以尽人道以合天理,达到人天一致的和谐境地。
  故民间信仰虽然是各种神秘经验的大杂烩,会集了五花八门神人沟通的仪式与方法,但
  是也未放弃对个体自身具体利益的探寻与追求。层次比较高的,追求内在精神层面的实质和
  谐,以修真学道的体验来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层次比较低的,大多寻找外在生理层面的
  形式和谐,比如各类民俗疗法的流行,仅以多种养生保健的方法,帮助民众如何延年益寿与
  防病治病而已(注十七)。
  (二)将人与自然间灵力和谐的关系扩充到人事运作上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思想对原
  始信仰最大的突破,是扩大了人与宇宙的相应关系,不只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伸进
  到历史、社会与人生之中,如此宇宙与人是一种圆环自足的结构体,人离不开宇宙,同样地
  宇宙也离不开人,人对宇宙有各种生命力的浪漫想像,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生命力有所要求,
  把个体摆在社会的人文秩序中,以尽人事的方式契入宇宙气化的自然和谐。
  如此,儒家将原始同一的观念转而成为人性内在的同一性,解消了人身与外界的各种对
  立情境,除了致力于自身心性的觉醒外,也努力地在日常伦理生活中作具体实践,如此将和
  谐观运用到各种关系上。
  儒家这种人性内在的同一性与原始信仰的同一性并没有冲突,很自然地也就被民间信仰
  所吸收,但是民间信仰不只是重视有形的伦常道德,也重视与无形灵力的人事关系,如讲究
  人与祖先的和谐关系,相当重视祖先牌位的供奉与其墓地风水的问题,因为这些神圣性的交
  往也会影响到子孙人事的和谐。故民间信仰是相当讲究各种人际伦常关系的具体操作,由人
  事的谨慎与实践,来满足其与神圣空间的和谐关系。
  四、民间信仰的和谐观与道家、道教等思想的交会
  一般人常将道家与道教合起来说,其实这是两套不同的信仰,道家是一种哲学信仰,将
  原始的灵体信仰作形上理论的开拓;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信仰,承续了原始的灵体信仰,有
  了更进一步鬼神体系的建构。就信仰的本质来说是大不相同,但是历来道教的开创者都自认
  为是从道家经典思想找到立足的根据(注十八),遂常把二者连在一起。实际上,若从纯信
  仰的角度,有必要将二者分别开来。
  老庄的道家思想原本就与原始信仰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对宇宙的认知上承续了不少原
  始思维,接受了原始人物灵三者一体的浑沌观念(注十九),作更进一步形而上学的建构与
  开创。故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接近原始信仰,对原始信仰不是采用转化歧出的方式,而是
  采用继承提升的方式,在原始思维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观作更细致的哲学
  观想,从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与法则中落实了归根复命的精神实现。
  道家思想与原始信仰不仅不会相排斥,反而可以一体相容,提供了更为周全的形而上学
  ,提供为民间信仰理论的依据系统,让民间信仰有了完备精神存在依据,更能充分地补充与
  支撑其各种崇奉活动。一般民间信仰若要取得较好的传播优势,有自觉地去诠释其内在的观
  念系统,往往就抬出了道家的宇宙观念与形上理论,加强了民众对民间信仰的寄托与支持。
  即当涉及宇宙的创生观与人天的和谐观,民间信仰几乎是借用道家思想,作为其内在稳定的
  理论依据与精神指导。
  道教信仰对道家思想基本上也是采这样的态度,即民间信仰与道教信仰是同源同根的两
  套宗教信仰体系,后来也在同一个生态环境中相濡以沫,彼此间有过多的交流与会通。在民
  间信仰里保有了相当多道教的色彩,同样地在道教信仰里也有不少民间信仰的影子。由于民
  间信仰是一套开放性的精神活动,是完全不避讳于对各种现有宗教信仰理论的吸收与转化,
  只要有助于民间信仰的社会传播与功能实践,都尽可能吸纳进来,经由同化或顺应的过程,
  取得其内部均衡与和谐的关系,也可以累积下来,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份。
  如此民间信仰从道教那方面所接收与储藏的宗教资源相当丰富,其中以养生保命的修炼
  理论与工夫,对民间 信仰的和谐观影响最大。后代的民间信仰不能仅满足于各种直接灵人交
  流的神秘经验,也希望将这种神圣体验带入到个体人际关系的和谐安乐与自体生命的延年益
  寿。这一点道教是相当先进的,不管在理论解说方面或技术操作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与成
  果,在理论方面将各种宇宙秩序系统与象征符号统合起来,如道、气、阴阳、五行、八卦、
  九宫、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宇宙符号,皆一再被组织与广泛使用,可以推演出宇宙与
  人事的种种对应关系。
  道教将这些对应关系导向于人体精、气、神等三宝的精神开发,其开发的方式又可分为
  炼神、服气、存思、守窍、内丹等类,法门与功法颇为多样。民间信仰虽然无法照单全收,
  却也长期地在道教炼养文化的培育下,重视个体生命的修持与开发,程度高的人有能以具体
  的炼养工夫展现出宗教境界的精神契会与领悟;程度低者也能在现实利益的渴望与满足下,
  重视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之道。
  五、民间信仰的和谐观与佛教思想的交会
  佛教虽然是一个外来的宗教,但是长期地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流行,和各种原有信仰系
  统的接触、撞击与融合,在不断地改造、变化与发展下,逐渐地沉积与定型,转而成为社会
  的另一种传统,其信仰系统与行为模式同样地对民间信仰也有些影响。
  佛教进入到中国社会后不仅是信仰的实践,也是社会的教化力量,转而成为历史积淀下
  丰富的宗教文化现象,与社会群众的心理习俗有不少的交相互涵的联系关系,其作用是极为
  广泛的。佛教信仰以其整体多样的宗教观念与仪式活动,对民间风俗所保存的原始信仰有相
  当大的挑战与刺激,甚至逼迫了原始信仰不得不退步,只好腾出空间接纳了佛教信仰的加入
  ,将佛与菩萨的崇奉膜拜纳入到原有鬼神信仰结构之中,同时也将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
  轮回转世、佛国净土、饿鬼地狱等观念,经由通俗的流传,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内涵,导致
  由这些信仰观念所派生而成的阴司、阎王、鬼判、超度、拜佛、打鬼、供献、烧香、还愿、
  诵经、浴佛、塑佛像、造佛塔、建佛寺、赶庙会等说法或活动,极大地开拓与扩展了社会的生活习俗(注二十)。
  这种信仰习俗的普遍发展,更加速了佛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交会与融合,对双方都有极
  为深刻的信仰内容的改造,佛教为了迎合与适应广大民众形成了本土化佛教的发展趋势,同
  样地,民间信仰因佛教习俗的加入更扩大了宗教的包容性格,发展出三教合一的宗教融摄态
  度。
  这种融摄性也包含了高层次宇宙观念相互会通的问题,佛教思想系出多门,其内部的各
  种理论与法门存在著不少的分歧与矛盾,但经长期的文化经营与落实下,在教理与修行等方
  面彼此也能协调,在讲经与说法的交互流通下,对人身的境界修持大约是一致的,希望经由
  个体真如与涅盘的体验,以净性与证悟契入到宇宙和谐的境地。
  这样一种人天和谐的宗教思想,是努力地想与中国其他精神性的信仰系统相妥协或调和
  ,比如与原始信仰的鬼神崇拜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不作积极的肯定与消极的排斥,而以
  随缘的方式进入到民间的岁时节日与信仰习俗之中,采自然调和的方式在观念上互相渗透,
  无形中成为民众维持信仰稳定的重要精神支柱。
  佛教与儒家、道家等思想的交涉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有知识层面的学习、钻研与薰化,
  彼此在义理上日益融合,亦有行为层面的奉行、实践与转化,在生活中扩增了相互的认同与
  贯通。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民间信仰对佛教已少有激烈的尖锐对立与排他性格,大多采兼
  容并蓄的方式,以对待儒家、道家与道教等信仰系统一般,可以在精神层面相互会通,以协
  助个体生命的自我价值实现,追求与各种超自然的宇宙力量相和谐,以增强民众福乐无灾的
  生存需求。高层次的民众对佛教境界修持的理论渴望度比较高些,一般民众则安顿在各种具
  体的科仪活动中,以虔诚的仪式履行,来达到与神圣世界交流的目的。
  六、结论
  综合以上各节所述,得知民间信仰是一套自发与开放性的精神系统,不断与传统社会的
  既有精神系统交换各种信仰能量与形态,得以维系其理性的存在与发展。故民间信仰虽然可
  以从社会中获得了许多精神文化的资源与协助,丰富其自身的形而上学与宇宙图式,但是民
  间信仰也要承担社会所带给他的各种文化杂质,包含自古以来专制政权对宗教的扭曲,以及
  近代外来文化对传统信仰的打乱,所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现象(注二十一)。民间信仰若无
  外力支援,其本身是无法快速有效地自我调适,反而在这种断层上不断失落其理性的精神信
  仰。
  由于民间信仰本身的开放性,可以顺应民众生活的需求,随意地进行信仰内涵的转换与
  整合,来满足民众平衡其心理宇宙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存在的困苦,一心寻找通向个体自
  我实现的路。可是民间信仰因开放而导致内在体系性的简略与松散,缺乏制度化宗教严谨的
  教义规范与礼仪实践,一旦面对到外在强烈的文化挑战,缺乏核心力量的精神领导,很容易
  在生存的困境中遗漏了其长期所累积的理性精致文化,剩下来的是原始信仰那种最基本的精
  神寄托,回到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中,诉诸 于神灵的原始灵力,来减轻其现实生活中各种巨大
  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精神系统萎缩了,仅以原始的精神保养方式来面对错综
  复杂的现代社会,似乎重新落到社会的边陲地带,以有限的精神支援带领民众走一条坎坷的
  宗教之路。
  近年来社会快速变迁,来自于政体威权的政治障碍逐渐瓦解,民间信仰有新发展空间,
  配合其他宗教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不少丰富的宗教资源,造成民间信仰宗教英才
  的辈出,以各种努力逐渐排除了现代社会所造成的文化障碍,不过,也造成不少宗教自身的
  障碍(注二十二)。因为这些依附于民间信仰的新起宗教势力都有强烈的运动取向,把宗教
  当作一种新兴的精神性改革力量,层次高的经由教义的组合与仪式的改造,形成了一种新兴
  宗教,脱离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层次低的,则扩充原始信仰的灵验性与悸动性,以强烈的神
  明启示来吸引民众,更加深了其原始的巫祝性格。
  就前者来说,这种新兴宗教对民间信仰是有所帮助,经常会作精神层面的回馈,问题是
  这些新兴宗教本身也有不少的问题,其浓厚的个人色彩与狂热的宗教情绪,有的如泡沫般的
  潮起潮落,有的只是个人崇拜的新宗教威权,有的到最后还是要回到民间信仰原有的表现形
  态上来。就后者来说,或许一时对民间信仰的形象有很大的伤害,但是其热络的宗教活动,
  复活了民间信仰的生机,展现了日日繁荣的景像,随著社会的理性发展,这些民间信仰为了
  满足民众的各种生存需求,自然也会进行自我的调适而上遂,当然这背后需要社会本身进行
  整体的文化提升,提供民间信仰自发性成长的文化资源。
  ◎注释:
  (十四)唐君毅,〈论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与儒家天道观之关系兼释中国哲学的起源〉(收入《
  中国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学生书局,1988),页150│181。
  (十五)郑志明,《中国善书与宗教》(学生书局,1988),页393。
  (十六)笔者曾针对这种扭曲与变形的现象,提出了“儒家崇拜”与“儒家社会”等两个概念
  ,说明儒家思想被政治与社会体制吸收时所产生的异化现象。参阅郑志明,〈儒家崇拜与儒
  家社会││兼评黄光国的“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国意识与宗教》,学生书局,
  1993),页82│99。
  (十七)民俗医疗与民间信仰有著密切的关系,一般是比较偏向于肉体的成全之道,参阅郑志
  明,〈台湾民间宗教民俗疗法的现象商议〉(《第一届宗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6),页1│34。
  (十八)李宾汉,《中国思想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73。
  (十九)道家的浑沌与天人仍保留了原始思维的基本模式,为了证明道家与原始思维的关系,
  笔者曾撰写〈庄子的鬼神观〉(鹅湖月刊20卷5期,223期,1994,页15│17)一文,可供参
  考。
  (二十)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桂冠图书公司,1990),页393。
  (二十一)程世平,《文明之源││论广泛意义上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页
  184。
  (二十二)卢红等,《宗教:精神还乡的信仰系统》(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页25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