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塔文化和榆林的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塔文化和榆林的塔
  塔又称“塔波”,是梵语音乐的省略,另还有“堵波、塔婆、兜婆、偷婆、浮图、浮屠”等名称。意译应是“文坟、圆冢、灵庙、高显处、大聚、功德聚”等。最初用来藏置舍利的,故称舍利塔。相传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阿难等焚其尸,骨子化为五色珠,平分给人国国王以平息纷争,其后又被分散于世界各地,信徒们便建塔供奉,这大概就是最早的塔了。塔的最原始的意义就是专供葬佛骨和高僧的坟。《魏书·释志云》:“弟子收奉,置之宝瓶,谒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谒之‘塔’。塔亦胡言,犹庙也,故世称庙塔。”
  塔又有显教和密教的区别。显教认为塔是揭高德之标帜,也就是墓标,所以只限于佛以及有德的比丘;密教认为塔是大日如来的三味之形,塔是佛体,而非墓标,所以一般僧人的墓也可建塔。
  后来,塔除藏置佛骨的舍利塔和僧塔之外,还珍藏佛经、佛像、法器等各种法物以庄严佛寺,于是又扩大为“佛塔”、“宝塔”,成为佛教徒的崇拜物。
  随着佛教的传入,塔与佛教寺庙就同时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而且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
  中国的佛塔结合华夏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建筑美学观念,对古鳊的佛塔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材料质地来说。有木塔、石塔、铁塔、铜塔、金塔、象牙塔以及近世出现的钢筋水泥塔;以塔的外部形制来说,有方形、六面形、八面形、九面形、圆形之分;以塔的建造方式来说,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体的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和塔头组成。地宫是安置供奉佛骨的所在,大多于壁间雕刻或彩绘精美的佛祖造像和装饰图案。塔身有实心和空心之分,空心的于底层建门,以上分层开窗并内置楼梯,逐层盘旋而上直至塔顶。每层层檐有形式奇巧的斗拱、飞檐,塔角桃檐下挂有风铃。塔头即塔的最上部,安有覆钵,再上为轮竿,装置刹(相轮、宝瓶)。塔的整体造形巍峨挺拔,直插云天,气宇轩昂,令人叹为观之。
  塔的层级数目,古印度佛教是有较严格的规定的。如在《十二因缘经》中说:“一如来八重以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三缘党,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那舍,四盘;六斯陀舍,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之不得体,非对塔故也”。而在我国,结合我们的习俗观念,对塔的层级进行了改造翻新,因为奇数是阳数,寓意着吉祥,所以佛塔大多数是五级、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少数还有十五级、十七级的,如云南大理县南诏寺塔和四川彭县龙兴寺塔,它们都有十七层之高。
  我国的塔最开始大多为木质结构,因其易朽易损,尤其是极易被火焚毁,从南北朝后期至隋唐间,便逐步采用砖石等原料加以改建,其建造方式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形同木塔,并用砖石柱、斗拱,层层相垒,逐层向内收进,称之为“多层塔”或“楼阁式塔”,如河南定县天元寺塔;另一种是于高大的塔身上加多层密檐,称之为“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砌筑,仅于表面现出木结构的柱坊斗拱等,轮廓线条具有浮雕的装饰特点,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墓塔则是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
  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后,北魏、南梁尊佛教为国教,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塔的外部形制基本被固定,以方形或八角形的为多。到唐代,一般以四方形的为主,如大雁塔、小雁塔。
  公元十世纪,八角形塔成为标准格式,建造方式也改变过去外部用砖砌成筒形,内部用木楼梯、木楼板的方法,而改用各种角度相互交错空出中心,把楼梯、楼板、龛室等砌成一个整体。再后又有六角形、九面形、圆形的。
  元代由于藏传佛教进入内地,内地开始出现状如瓶形的塔,俗称之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
  明代又出现了一种特殊形体的塔,即仿古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塔。长方形高台上建立五座正方形密檐塔,也有中间瓶式正塔,四角有四座较小的八角密檐塔,每座塔的塔身优美,基座的雕刻也很精细,如北京真党寺塔、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宝座琉璃舍利塔。
  一些名塔建造得精巧奇妙,更是匠心独运。如山西应县木塔,总高67米,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距今已近千年。从外形看是五层六檐,因各层间又设暗层,所以实为九层。除塔基和第一层墙体用砖外,通体采用木料斜撑、梁枋、短柱和斗拱等垒叠而成。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也是造型艺术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再如山西运城普救寺塔(俗名莺莺塔)具有九种声学效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陕县的蛤螟音塔、四川潼县大佛寺的石琴,被称为我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它又与缅甸的摇头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摩洛哥的香塔,被誉之为世界
  四大奇塔,而又属其首。
  许多名塔虽道风雨侵蚀、地震雷电、战火烽烟,而却至今岿然屹立,风姿俊伟,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有的塔因其特殊的过遭遇而成世人关注的焦点。如山西朔县崇福寺塔,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欲将它偷运日本,在装箱时爱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把高49厘米的塔顶藏起来。抗战胜利后,被运往日本的塔身归还给中国,后又被国民党运往台湾,现存于台北博物馆,塔顶则藏于山西朔县文管所。一塔身首分离,各处异地。现在它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我国还有另外一种含义的塔,即地方士人为祈求本地学子能够天开文运,考试及第,便在名山通衢建塔,名之为文风塔或文峰塔,其造型完全仿照佛塔的样式。以其峻伟醒目、挺拔向上,来激励青少年珍惜时光,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也以其稳定庄严、蕴含丰富,来诫勉人们继承优良传统,开创一代新风。
  塔除有以上种种内涵意义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又娥予它新的内容。如为缅怀革命先烈而修建的烈士纪念塔,已成为富有新时代意义的革命圣塔。
  塔有拔地而起、直立高耸的特点,人们便把与此相似的建筑物也称之为塔。如香培、水塔、电视塔、灯塔、指挥塔、塔吊等等,其中只有极个别的其外表修如塔形。别具风彩,如北京大学的抽水塔,修成密檐式宝塔状,加浓了北大校园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成为北大校园内的一道亮丽风景。其它均已非本文所涉内容,故不赘述。
  塔一般建在名山古刹,成为庙宇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参差错落、醒目壮观的格局。为景观平添了无限风韵。有的塔又可单独作为名山名地的标志,成为旅游胜地的重要内容之一。还有把塔建在道衢大道上的,称之 为"过街塔。当地民俗以为人从塔下经过,再静心念一声佛号,就可保佑人们平安吉祥。虽说其富有迷信色彩,但却也不乏提醒人们心地善良品行端庄的积极意义,更何况它又壮美了山河。
  陕西的塔在全国众多名塔中有很多是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西安冶金学院曾“盘涉三万里,风尘一千天”,经周密细致的科学考察,查得陕西境内现存古塔204座,其中出类拔举者比比皆是。这里有宏伟磅礴的大雁塔。有秀丽挺拔的小雁塔,有宝藏释迦牟尼舍利指的法门寺纯金塔,有铁塔中全国最高的成阳千佛寺塔,有象征革命圣地的延安宝塔,有高达79米的泾阳县崇文塔,有造型优美的山阳县丰阳塔和洋县开明寺塔,有埋葬开创净土宗教派而被日本友人顶礼膜拜的长安香积寺塔,有埋葬古印度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舍利塔,……真可谓洋洋大观。这些名塔折射出陕西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所具有的辉煌的魅力。
  榆林的塔约有五六十座,矗立在全市各地,且品类繁多各具特点。虽经自然的与人为的破坏,幸存者已不是很多,但也不乏其佼佼者。榆林的塔,从不同侧面揭示着榆林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仅就其最富特色的分述于后。
  凌霄塔 位于榆林驼城南,西临西包公路,北濒榆阳河。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607)一说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原为榆阳寺中塔,后寺毁塔存。为楼阁式八角形砖结构塔,共十三层,高43米。一层八面均刻有横额,依方位分别为“乾清、坎日、良止、震发、巽顺、离明、坤宁、兑悦",佛教文化中又融入道家思想理念,在佛塔中是极为少见的。每层有砖雕斗拱和挑木飞檐,翘角檐头悬有风铃,微风拂过,叮咚作响,演奏出一曲曲美妙动听的音乐,令人产生无限幽思遐想。一层东南向横额"巽顺"下有门己封,西南向横额"坤宁"下有假门,西北向横额"乾清"下开拱形券门,拾级而上可达三层,再上各层设有木梯盘旋可达顶层。二层以上每层开4个券洞窗口,层层错位,登塔俯视,榆林驼城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昂首云天。塔顶覆琉璃瓦,上盖莲花宝座和瓶式宝顶,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闪烁夺目。相传以凌霄塔为笔,以榆阳河为砚,以蓝天为纸,塔影映照桥头,恰似巨笔礁墨,书写天下奇文。清代诗人杨天佑曾赋诗赞道:
  榆中览胜几停骖,仁见浮图接蔚蓝。
  镇北崇台横塞北,凌霄宝塔点城南。
  眼空世界尘全扫,步入层梯雾半含。
  颖脱一枝文笔耸,门开八面卦图谙。
  影园日午当头住,光迎星辰信手探。
  响彻檐铃通梵宇,高藏舍利伏云龛。
  关山有景应争赏,风月无边可共谈。
  会想题名同此境,蟾宫析桂喜花筅。
  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凌霄塔的神奇丰采。
  "南塔凌苫"是榆林的八景之一,它与鸵城北郊的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遥遥相 望,互为呼应,成为榆林历史文化名城的志。凌霄塔、镇北台又和古城大街在同一中轴线上,与骑街的楼宇衬托互补。构成"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殊美景观,在
  全国来说也仅此而已。
  凌霄塔处于榆林驼城的制高点上,地势非常险要,控制了凌霄塔便等于控制了多半个榆林城,所以历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947年解放战争的榆林战役中,彭德怀司令员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便和国民党军队对凌霄塔反复争夺,进行殊死的搏斗。至今塔身弹痕累累,印记着当年硝烟烽火的历史。
  凌霄塔又是全市众塔之首,它与分布在各县区的众多宝塔共同构成争奇斗妍的塔文化宝库
  古塔寺塔 位于榆林驼城东南古塔乡,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现寺已残破唯塔独存。塔为七层八角形砖结构檐式,塔基为层石叠砌,总高12米,通体外表为水磨青砖,塔身实体,中间出檐青砖磨成圆形,塔角不出挑,各层檐部砖雕斗拱外观亦为圆形,檐下雕有莲花花纹等图案。第一层正面有假门,第七层壁面各有一拱形佛龛。塔顶为水磨青砖雕砌仰莲刹座。此种造型的塔在陕西极为罕见。据《改修古塔寺碑记》载,父老相传始建于汉光武□岁,明季天顺元年(1457)、成化十五年(1479)几次修建,并"上建新塔以配古塔"。从碑记看该寺应有塔二座,修筑年代前后距离较远,现仅存古塔。古塔寺的建寺时间早于榆林卫城,古塔寺塔是榆林现存较早的宝塔,对研究佛寺建制和榆林卫城建制前的历史很有价值。
  古塔庵塔 位于榆林城内驼峰山顶,建筑年代不详。塔身通体白色,状如北京北海公园妙应寺白塔而略小。因处于驼峰山顶端月日常醒目,与塔山庙群塔及高耸的红文昌楼互为映衬,蔚为壮观。可惜该塔在解放前夕被毁。从塔中挖出许多佛教法物,均己荡然无存。
  大坟滩凌塔 位于榆林城北金鸡滩乡大坟滩村东。为八角尖顶式砖塔,高5米。系成吉思汗19代孙库克台·彻辰·洪·台吉的陵墓塔,建筑年代不详。库克台"娴于文辞,博通内典",是蒙古族著名军事家和史学家,曾校勘蒙古《十善白史》明隆庆五年(1517)诏封龙虎将军,赐金印一枚。万历十四年(1586)在内蒙古乌审旗战死,葬于伊克·翁衮(大坟)。每年农历5月13日为其祭日,其后裔及蒙汉群众前来扫墓祭祀,并与当地群众共同举办物资交流大会,伴有赛马、夺羊等文娱活动,蒙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叙情缘,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极好佐证。
  响铃塔 位于横山县塔湾乡芦河东岸,据《陕西延绥镇志》载:“三捷关又西六十里为威武境,境之西有响铃,元泰定年间(1324一1328)建,时有白鹤巢其上”。塔角有风铃,风吹铃响,传声甚远,故名。为密檐式八角砖石结构,塔高30米,共十一层,塔身中空,可直达顶端。塔洞内有壁画,壁间雕有观音菩萨像。有坐有立、神态各异,工艺精湛,其色彩历百年而不衰。现塔基残破,塔身西倾,亟待维修。
  佛培寺塔(又名凌订塔) 在横山县原波罗城内,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4),清光绪五年(1879)及1984年两次维修,保存基本完好。塔高12米,为八角九层密檐式砖塔,塔檐下为兽头及仿木斗拱,清秀俊美。是建筑群体的重要组部分,成为波罗古堡的象征。
  多宝佛石塔 位于横山县殿市镇张家湾村西之万灵寺。塔基为石质须弥莲花座,高103米,塔身高5米,塔顶覆宝瓶塔刹,据塔龛内石匾记载,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17),是榆林较早的佛塔之一。
  佛殿庙沟响铃塔 位于梭山县赵石畔乡王皮庄,修建于清季,具体年代不详。为石质八角实心塔,塔座为莲花须弥座,其上雕有佛像、花鸟图案等,并每面刻有一字,连读为“紫益天柱,鹫岭祗郦",内容幽深,雕凿工艺精湛,令人膛目。
  天王塔 位于米脂县城西北郭兴庄乡云台山寺,据光绪年间(米脂县志)记载:“宋时折继世驻兵细浮屠,即此”。从建造风格看,应系宋元时期。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修,清宣统三年(191I)曾又作维修。为六角七层砖石结构密檐塔,原高12米,现存四层半,高9米。是米脂县仅存有的一座佛塔。
  孤山铁塔 原建于府谷县孤山堡高家山,清道光年间移置于孤山南屏山上,系明代铸造,具体年代不详。全塔为分层铁铸,层层叠加,笔直如锥。塔高5米,共十二层,层间四周均铸有佛像,体态俊秀,工艺精美。"文化大革命”中被砸为碎铁换得一台收音机,真是可笑之至。
  笔者记得在府谷县黄甫乡公路旁距黄甫中学一公里许有一小型石塔,高约二米多,底部直径约50厘米。全塔系用一总石雕凿,为五层球体相叠,精巧秀美,堪称宝塔之袖珍佳品,现是否留存,不得而知。
  凌云鼎 位于佳县县城内体育场东侧,明万历三十九年(611)修建。为楼阁式八角形佛塔。中空,内设楼梯,每层铺有楼板,一层开拱形券门,二层以上每层均开有窗口。是佳县县城原最高的建筑物,登临其上"可极目秦晋高原之浑厚,视可一睹九曲黄河之壮观"。《佳县志》
  文笔塔 位于佳县通镇街南端文昌庙东之山顶,于2002年由当地群众集资自行设计修建,是全国最年轻的塔。为九角形浅檐砖石结构,塔基用青石叠砌,高1米,塔身全用红砖水泥砌筑,高20多米。中空,有楼梯可达顶层,一层东向有门,刻有楹联:“名聚天下灵气,古镇萌世上英才”,横联为"天开文运”。二层以上开有窗口,层层错位。绿、红琉璃瓦覆顶,上有绿色琉璃宝瓶撵顶尖。塔之西、南两边均为大理石碑廊,刻有名家题辞,内容深厚,书法俊美,加浓了该塔的文化内涵,提高了该塔的文化品位。碑廊中一首《西江月》较为深刻地道出修塔动机。
  “何事修德增智,惟有重教学文,人和事顺乐融融,赢得文笔高耸。塔尖曙光初照,青少壮志凌云,勤奋读书攀高峰,莫负桑样望重"。
  该塔处于榆佳公路旁,与佳芦河及佳芦桥构成极似延安宝塔的景象。
  榆林还有很多塔,仅在榆林驼城东山就有五、六座·镇远门外有五、六座,其他各县大多也有,可惜不复存在,确是一大憾事。
  塔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光辉典范。每一座名塔的建造,都充分体现着建筑师的聪明智慧。每一座名塔都铭刻着特定的历史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塔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历史年轮的延伸而日益受到人们的珍视。塔是历史,塔也是文化,每一座塔就是一部厚实沉重的历史文献,每一座塔又是一座光彩夺目的艺术宝库。观瞻名塔是我们学习历史,鉴赏建筑艺术和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从而提高文化修养的绝好机会。登上宝塔,无限风光尽收眼底,让人神思飞越,促人奋进。塔也是我们正心修身的良师,中国有句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站在塔下进行反思,对我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无疑会有一种升华作用。观赏名搭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观赏名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可喜的是塔文化在继续宏扬着,让子孙后代不会抹去记亿的痕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全国各地除保护和维修原有的塔外,又新建了不少名塔,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数北京西山的佛牙舍利塔。该塔于1958年始建,1964年落成,共十三层,总高58米,为传统的密檐式,但塔身结构和刹顶等方面均有创新。建造此塔是专门用以供奉释迦如来灵牙的,它既是我国宗教政策落实的具体体现,又为山林增色添彩,使之成为北京的一大景观。另外在榆林的佳县也不是修起了文笔塔吗7这些确实是极大的好事,真可谓踵事增化,蒸蒸气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