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大理浮图|遍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南诏时期开始,寺和塔作为佛教徒礼佛修行之所,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大理崇圣寺与祟圣寺三塔、佛图寺与佛图塔、罗荃寺与罗荃塔、弘圣寺与弘圣寺塔,昆明长乐寺与长乐寺塔(东寺塔)、慧光寺与慧光寺塔(西寺塔),祥云水目寺与水目寺塔,洱源旧州东塔、火焰山塔,大姚白塔,宜良法明寺塔等,都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建筑。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建塔之风,影响及于元、明、清诸代,昆明金刚塔就是元代著名的佛塔。云南洱海地区、滇池地区浮图遍地,成为名符其实的“南天佛国”。
  塔是佛教的重要建筑之一,来源于佛教徒的方形坟墓,古代印度称之为宰堵渡(Stuap),即方形的坟墓之意,用于安放佛教徒的骨灰。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古塔,尽管种类繁多,有审堵渡式、亭阁式、楼阁式、密檐式等,但始终以千寻塔所开创的密檐式空心砖塔建筑为主流。这时的古塔,绝大多数与寺院相连,塔因寺而得名。与唐代中原密檐式塔相比较,它们不仅建筑风格上独具一格,在与佛教密宗的关系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原的密檐式塔并不一定与佛教密宗有关,而南诏大理国的密檐式塔,都是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流行后的产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部3公里处的崇圣寺是南诏大理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祜在位时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王室的寺院,好几位大理国王逊位之后,在此参佛清修。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建筑群毁于战火之中,仅留下寺前三座耸入云端的佛塔。
  三塔中的大塔俗称“千寻塔”,当地群众也称它为“文笔塔”。它高69.13米,有16级,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南北二小塔均高42.2米,属10级八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关于三塔的建造年代,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千寻塔建于南诏时期,南北二小塔建于大理国时期。
  千寻塔是南诏大理国古塔建筑的经典之作,它的建筑风格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它并不像唐代中原的密檐式塔那样有一个地宫,而是在双层四方形基座的顶部铺设一层特别烧制的砖块,然后直接在上面砌筑塔身四壁。塔壁采用了增厚减压的方法,即塔壁最下面的部分厚重,以增强承重能力;往上则逐渐减砖变薄,以减轻压力。塔的外形与同时期中原佛塔有很大差别,唐代内地的密檐式塔塔身自下而上层层收缩,显得敦实有余而挺拔秀美不足。千寻塔则塔身中部粗大,上下两端不断收缩,成纺锤型,外观上不仅显得塔体高峻,而且流线型的外部轮廓十分优美流畅。千寻塔所具有的这些特点,说明有的书上称千寻塔是仿西安小雁塔而建造的说法并不科学。千寻塔建成之后,成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佛塔建筑的典范,开创了“千寻塔式”密檐塔的先河,此后南诏时期所建造的密檐式塔,如大理弘圣寺塔,下关佛图塔,大理海东罗荃塔,昆明东、西寺塔,祥云水目寺塔等,都采用了这种建筑方式。而千寻塔南北的两座小塔,即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对后世亦有影响,像洱源火焰山塔就属这一类型。
  大理是地震多发地区,从建塔到1925年的1000余年间,三塔经历了30余次大地震而傲然挺立,显示了南诏大理国时期建筑所具有的良好抗震性能,以及古代白族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维修千寻塔时,在塔内发现数百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材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位于大理市下关北郊羊皮村的佛图寺塔,高30米,13级,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为纪念英雄段赤诚而建造的“英雄塔”。
  ,佛图寺塔俗称“蛇骨塔”,据《南诏野史》说,唐时洱海中妖蛇作祟,兴大水淹城。蒙国王出告示:“有能灭之者,赏半官库,子孙世免差役。”于是有一个叫段赤诚的表示愿灭蟒蛇,缚刀入水,被蟒蛇吞食,人与蛇皆亡,水患平息。南诏王令人剖蛇腹取段赤诚尸骨葬之,建塔其上,焚蛇骨灰砌塔,名“灵塔”。当地白族群众因此把这座塔称为“蛇骨塔”。段赤诚斩蟒的故事,至今仍广泛流传于白族民间。
  佛图寺塔的双层方形基座用石块砌筑而成,内部架构及外观与千寻塔相同。1984年,大理州博物馆对其进行清理和维修时,在塔内发现了数十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佛教经典、阿嵯耶观音像及密宗法器等。塔身镶嵌有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的《重修佛图塔记》。此塔的建造年代与千寻塔相近,是南诏时期的遗存。
  塔是佛教的重要建筑形式。南诏大理国以来,各个时期建造的塔,散布于云南各地。一般说来,佛塔总是与佛寺相连,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但是也有另一类型的塔是与佛寺相分离的,无论是从分布地点,亦或是名称而言,均与佛教无关,这便是道教徒和堪舆家们借助佛塔的形式,从道教和堪舆思想出发,为了振兴某地的文风,或弥补风水之不足,或镇压蝗灾、水患等各种自然灾害而建造的独特的道教建筑。因此就有文风塔、文笔塔、镇蝗塔、镇龙塔、镇妖塔、镇水塔等等名目繁多的风水塔出现。这些塔名目不同,功能各异。现存最早的风水塔是建于大义宁国大明元年(公元936年,后晋天福元年)的洱源风羽天马山镇蝗塔。元代以后,风水塔的数量、种类渐次增多。明清两代直至20世纪40年代,风水塔大量出现,村前邑旁,山巅箐口,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尤其是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很少关注这类为镇山镇水、填补风水而建的风水塔,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