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敬识观世音菩萨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弘裔   作者:李增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敬识观世音菩萨  /李增邦

2004年1月5 日在台北“弘裔”双月刊第五十八期


  概述:佛教自古印度东传后,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越南、日本、韩国,都特别重视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我们可从各地古代佛教美术作品表现中,发现所有的绘画及雕塑,以观音圣像占有多数的比例,可以得到证明。特别是西藏的密教,便是观音信仰,没有观音,便没有西藏的佛教。中国大陆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台湾地区的民间,甚至南洋的华侨,他们尽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却无一不信有观世音菩萨的。尤其是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台湾宝岛,除了正信的佛教寺院之外,一般民间的神坛、道宫无不拱奉著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兹参酌圣严法师讲稿及佛教典籍资料,概略恭述观世音菩萨莅世的缘由,以及圣像、圣名所呈现的意义,提供予莲友们,俾加深对观世音菩萨的认识,更有助对我们对佛信仰的坚定与虔诚。
  一、观世音菩萨观的原始来由: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又译作“阿那婆娄吉低输”,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人最通用的称谓是鸠摩罗什的旧译。我们中国人口语讲求简约,一般人亦多略称为“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观世音菩萨是现今在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又根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广大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其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言说赞叹所不能穷尽。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区域之内,有一个国王名曰‘威德’,称王于一千个世界之中,那时威德王,在他的园林楼观当中,入于三昧禅定的时候,在国王左右有两朵莲华,从地里涌出,有两位童子,化生于莲华之中,与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头面接足顶礼世尊,听佛说法。
  当时两位童子即说偈颂曰: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我们今天在如来前,立大誓愿发菩提心。生死流转无量劫来,想要推算其源始边际而却不可知(不可得)。诸佛为了度脱一个众生的缘故,尚且无数劫地行菩萨道,何况如今只是数劫的时间,即可度脱无量众生,圆满修行菩提之道,却反而生起疲乏厌倦的心呢?我等若从今日起,仍然生起贪欲心,如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诸佛。如果仍起嗔恚、愚痴、染污、悭贪、嫉妒等心,亦复如是。今日我等说真实语,远离虚妄不实之心。我等若从今日起,起于声闻自利的心,不乐于度脱众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则是欺骗世尊。我等亦不求缘觉圣果,不只是自我济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于万亿劫中,以大悲心度脱众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国土,清净安乐美妙庄严,愿我成佛道之时,我的国土超越此百千亿倍的庄严。我国土中没有声闻众,也没有缘觉乘,只有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其数目无有限量。一切众生清净无垢,悉皆具足最上胜妙的喜乐,出生在正知正见的佛法当中,总持一切诸佛法藏。我们这些誓愿如果真实不虚,应当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当二位童子说完如是偈颂之后,即时大地普遍震动,百千众多的乐神及种种乐器,演奏发出和谐优雅的乐音。光明亮丽的微妙服饰,旋转地从天上降落下来,诸天天神在虚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种种美好末香,其所散发的香气普遍地流溢熏染开来,欢喜愉悦了众生的心。当时的威德王难道还有别人吗?那就是我释迦牟尼是也,而那时的两位童子,就是现今的观世音、以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二、观世音菩萨圣名之译意:
  观世音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例如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这也就是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受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二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的,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为无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功用。”
  三、千手千眼象征的意义:
  佛教在许多方面,都是采用象征的手法,佛教基本上是以所奉的圣像为佛菩萨的象征,而不以为圣像即是佛菩萨的本身。那么,千手千眼的观音像,也是一种象征的手法。千手是象征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纵然全宇宙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观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救济全宇宙的众生。千眼是象征观音菩萨的无限智慧,他能在同时知道全宇宙的众生,对他发出各种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时决定各种不同的方法予以救济。
  四、千手千眼观音的由来: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千光王静住佛时,教他受持大悲咒之后,观音菩萨便发了一个大愿,他说:“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这个大愿一发,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实则这也是一种大愿力大智慧的象征。
  五、观世音菩萨身像示现:
  在佛经中的观音,例如《楞严经》及(普门品)所举,为了化度众生的需要,固可应现种种形态的妇女身,但也可现种种形态的男人身。观音菩萨的本身,乃是相好圆满的大丈夫,《八十华严》的六十八卷所说,印度南方海上,补怛洛迦山的观音,便称为“勇猛丈夫观自在”。根据研究,中国的观音圣像,在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后,才有女相的观音像出现。将观音做成女相,是由于观音常现妇女身度人的缘故,所以观世音菩萨的应现妇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现菩萨忍耐,藉女性的母爱以表菩萨的慈悲。尤其是于女人之身而深入妇女群众,广度多苦多难的妇女。同时,经中有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妇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儿童;示现美艳的妇女之身,尚可广度男人。
  六、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依照《悲华经》所说,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将继承阿弥陀佛佛位的大菩萨。他在阿弥陀佛因地之时,做转轮圣王之际,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后号观世音,他将在弥陀入灭后成佛,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那时他的国土叫做“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同时在《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及《观世音受记经》等,也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的胁侍,常住于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师,并辅助弥陀之教化。又在《观无量寿经》中也说,观音菩萨于宝冠中,戴阿弥陀;若有众生愿生极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等诸圣众,来现此界,手持莲台,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依照《华严经》的记载,叙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过程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识,便是参访的观世音菩萨,说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的一位菩萨,就是观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都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也均极巧妙之能事。观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音菩萨宣说大慈悲法。从这一记载看来,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就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又照我国一般人的信念来说,观世音不在西方净土,也不在南印度,而是就在我们浙江定海县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应该可以说,实系受了《华严经》所说补怛洛迦的影响而出现。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取此岛为转站,以候风信扬帆。到了五代的后梁贞明二年(西纪九一六),距今一千零五十二年之时,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来华求法,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返日本供养,谁知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请上了一个小岛,筑了一所茅蓬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日子久了,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于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与文殊菩萨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峨嵋山,地藏菩萨的九华山,并美齐名。最近,浙江省镇海市文化建设办公室在对海上丝路遗?等系列文史研究时发现,根据浙江省招宝山县志记载:唐大中十三年(八五九年),日本名僧慧谔法师去天台山取经、学道,一日至中台精舍见观音像端雅,请求送日本供奉,答允后,登舟从招宝山出发,过昌国至梅岑山(今普陀山),结果“风雨大作,舟人其恐”。后在梅岑山潮音洞前的紫竹林旁建起寺院,那尊观音便称为“不肯去观音”,这是普陀山观音起源的最早历史记载。以上两项说法年代计算上虽差了五十七年,惟既有县志纪录,则日本名僧慧谔法师去天台山取经,请观音像回日途中遭遇台风,观音圣像复留普陀山之事迹应属真实。
  七、完全中国化的观世音菩萨:
  佛教经典中《法华经》的(普门品)的内容,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的救济。《心经》则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空性,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这两部经典特别受到中国人普遍的宏扬和诵持。并由于观世音菩萨的悲愿宏深,感应广大,故从中国历代以来的佛教史传之中,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灵感事迹,可谓俯拾即是。观世音菩萨及灵感事迹可以说已完全溶入中国人生活之中,民间以观音菩萨为题而写的小说,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观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传奇小说。关于这本书,凡是正信佛教徒,都知道它的内容并非事实,它的观点也不够正确,但是这部小说可以说更加深了观音菩萨的中国化。到目前为止,这本小书已被改编成好多部话剧和电影,往年香港的邵氏电影公司,还推出了一部叫做“观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据《观音得道》这本小书改编的。这部小书的内容,大约是说有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传说,原出于《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个地名,民国以后改为临汝县,唯在这部志书中所说的观音之父,名叫楚庄王,小说中则改为妙庄王。可是这个故事为观音感通录等佛教典籍所不载,所以不能信为事实。此书在中国民间的影响力极大,其大原则,在于教导大家仁孝慈悲,依据圣严法师的看法,这并不违背佛教教理。
  结语:观世音菩萨的灵感事迹及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情怀已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文化中,精神依托最重要的一环。圣严法师说:我们念观音圣号,勿存功利观念,菩萨不会由于我们许了为菩萨装金的愿,而助我们去做损人利己的坏事,供养三宝,应当是出于清净的求福之心。常念观音圣号,观音固然会在冥冥之中,随时给我们保护,我们却不一定老是为求菩萨在物质生活上给我们帮助,应该更进一步地向我们人格的内心下工夫。所以〈普门品〉中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祈愿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们一切众生,增福增慧,同成佛道。
  李增邦 恭撰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