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太行浩气 人间奇迹——记赵朴老参观河南林县红旗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朴老是党和国家及广大佛教信众公认的爱国宗教领袖。这位倍受尊敬的老人,时刻心系祖国,热爱祖国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只要看到我们国家有了发展,有了进步,取得了成就,他就无比高兴,并奋书高歌!这种爱国的精神与情感,感动和教育了很多人。我在朴老身边工作,时刻被朴老这种极大的爱国热情和精神所激励。

让我感触最深的,那是1985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这天朴老让我汇报完佛学院的工作后,他高兴地同我攀谈起来。朴老问我:“听说修建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原县委书记杨贵同志调公安部当副部长了?是这样吗?”我回答说:“是,他是1973年11月调公安部任副部长的,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去的,他就分管我原在的公安部二局工作。” 朴老认真地说:“这个人可真不简单,十分了不起,在1960年、1961年和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他顶着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领导全县人民修建了享誉海内外的红旗渠,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表彰。有了他这种精神,天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做不好的工作。”我说:“我和杨贵同志比较熟悉,也是我的老领导,曾听他讲过修红旗渠的动人事迹,确实很感人。他的精神、思想和作风对我教育很大,我要以他那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搞好佛学院的工作。” 朴老高兴地点点头说:“你这个想法和决心很好,我相信,我相信。”我问:“赵朴老您怎么对杨贵同志这么熟悉?您和他什么时候认识的?” 朴老笑着说:“这个人我不认识,也未见过面、我参观了红旗渠以后一直想见见他。红旗渠那巨大的工程,没有过人的胆量、超人的干劲、惊人的毅力是修不成的,真是以太行的浩气,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让人赞叹不已!”我又问:“您老是什么时候参观红旗渠的?”这时赵朴老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参观红旗渠的情况和感想。我边听边记,对朴老那惊人的记忆和他对这一重大成就的莫大喜悦,至今记忆犹新,并对朴老那种深深的爱国之情敬佩不已!

赵朴老是1977年4月28日和29日参观红旗渠的。时年已70高龄的赵朴老,历经十年“文革”浩劫,身体显得瘦弱并苍老了许多。正如赵朴老自己所说:“经过‘文革’运动,身体确实不大好,年岁也大了,精力和精神显然不如以前了。”当谈到他为什么参观红旗渠时,赵朴老说:“记得在人民大会堂听周总理报告时讲到:我国有两大奇迹:一是南京长江大桥;二是河南林县红旗渠。说林县红旗渠是一条‘人工天河’,是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农民的骄傲!希望大家去看看,也希望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他们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赵朴老说:“因周总理对红旗渠都这么评价,所以一直想到林县看看,后因文革运动一天比一天紧,一直未去成。”朴老接着说:“1977年初,在人民大会堂听李先念副总理讲话时,他也讲到林县红旗渠的动人事迹。李总理讲,百闻不如一见,来林县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的雄伟,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在丰收的年份自力更生修建这条渠,也是不可想象的,这真是我们民族的奇迹”。朴老说:“在李副总理讲话后,我和宗教界的几位同志一块于1977年4月底参观了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县(现为林州市境内)境内,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区是山穷、水穷、地穷和人穷的贫瘠山区。因特别缺水,人们常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或十几公里远道取水。一遇干旱,农民们不仅逃粮荒,还要逃水荒。有史记载:“林县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该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对这一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决心摆脱这一贫困状况,他毅然带领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从1960年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一锤一钎,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坚持苦干十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太行山腰开凿了干、支、斗渠总长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把山西平顺县的浊漳水引入林县,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形成能引、能蓄、能灌、能排及综合利用的水利网,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结束了林县水缺如油的历史,为山区经济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我采访林县有关领导并聆听了朴老的讲述,得知朴老是于1977年4月28日晨抵达林县的,老人家多年的夙愿实现了,显得特别高兴,看去满面春风,劲头十足,根本不像70岁的老人。据县里同志和我介绍:“赵朴老对群众特别热情,一见群众就主动说话、问寒问暖,特别客气,也很谦虚。有的接待人员讲,我们接待的领导多了,但像朴老这么客气,这么平易近人的很少。有的赞扬说,赵朴老是长了个和气的脸,说的和气的话,一看就像位大菩萨,人家这是多年修来的!”还说:“朴老对别人很客气,很慈悲,但要求自己很严格。他本来坐了一宿火车,看去很累了,但他怕耽误大家更多的时间,下车后吃了点早餐就要去参观。陪同的人考虑到这天刮大风,老人家又累了,怕他身体吃不消,提出请朴老休息一下(意思是等风小些后待下午或明天)再参观。朴老却风趣地说:“刮风怕什么,你们斗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那么大困难修建了红旗渠,我们要学习你们林县那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刮点风怕什么,这对我们也是锻炼!”朴老的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也鼓舞了大家参观的劲头。陪同的人员看到大家急切参观之情,只有主随客便冒风而行了。

红旗渠有一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县领导先陪同朴老一行参观了第一干渠。据县里同志介绍说:“参观时朴老特别高兴,当老人家看到红旗渠那宏伟的景观,蜿蜒的渠道,葱郁的梯田,茂密的森林…….看到林县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时,特别兴奋。他边看边称赞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啊!’说‘这真是人工天河!’还说‘林县人民这种战天斗地的伟大气概,真认人赞叹!’”介绍人员说:“朴老兴致勃勃地边参观还不时地提问一些问题,当看到群众时他就和气地主动与大家打招呼,显得特别亲切。有时还问:‘红旗渠修成后对你们的生活影响怎么样?’群众说:‘影响太大了,过去没粮吃,没水喝,现在是要啥有啥。过去我们生活如地狱,现在生活如天堂!’朴老笑着说:‘讲得好,讲得好!’当走到龙庙村时,朴老佇足略停片刻后问:‘你们这地方还有佛教寺院吗?’陪同人员答:‘过去有,现在没有了。’ 朴老边哼边点点头。”县里同志介绍说:“当参观完第一干渠后,陪同人员怕朴老累,提出休息一下喝点水,并问朴老累不累时,朴老笑着说:‘不累,不累,接着参观吧!一路上看到这振奋人心的巨大工程,很感人,也不觉得累了。’说得大家又都笑起来,人们不住地赞叹朴老这种老当益壮的精神。”介绍人员说:“接着陪朴老又参观了第二干渠。当参观路过张家井、河顺、横水三个自然村时,朴老沉思一下问:‘你们这的村名不少都与水有联系,这是不是反映群众的盼水之情?’陪同人员笑着说:‘赵朴老很善于联想,您说得太对了。饱受缺水的林县人民视水如命,盼水想水心切,不少村名都冠以水字,诸如张家井、李家池、洪河、柳泉、曹旺水、龙送水、砚花水等等。连给孩子起名也带上水字,如男孩子叫水旺、水生、兴水、来水等等;女孩子叫水英、水莲、水娥等等。’ 朴老听后边点头边说:‘水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可见广大群众盼水之切。林县县委修建红旗渠就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是解决群众最急切最关心的生存问题,很不简单呀!”县里同志还介绍说:“参观了第二干渠后又参观了总干渠。在参观中,赵朴老自始至终精神振奋、健步如飞,简直忘记了疲劳,也忘记了早春山区大风的寒意。老人家一路上不是看这,就是看那,或者提问一些问题,有时紧皱着眉头,似乎在思索什么,参观的特别认真、观察的也很仔细,足以看出朴老被红旗渠这一重大成就深深地感动了。”

参观后县里向朴老作了简要汇报。县领导汇报说:“林县共有550个行政村,有307个村人畜吃水特别困难。终年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极为贫寒的生活。有民谣说:‘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还汇报说:“有一年大旱,在大年三十早晨,群众桑林茂起五更到10里以外地方去担水,由于人多排队,到天黑还未回来。新过门的几媳妇心疼公爹,摸黑出村去接,由于天黑路陡,她担着水未走几步,即被石头拌倒,一担水全洒了,儿媳又气又愧,到家就悬梁自尽了。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埋了儿媳,在大年初一即和儿子顶风冒雪踏上了逃荒路。类似这样的悲惨事例举不胜举。”汇报还说:“为解决水的问题,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在每人每天半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的艰难条件下,大家喊着‘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双手建成红旗渠,干旱无雨不靠天’的口号,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没有经济、物资自己筹,不会技术自己学,苦战十个春秋,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共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县、社、村自筹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其余为国家投资)。在建设中有81名干部、群众光荣牺牲,涌现了以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同志为首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汇报最后说:“红旗渠建成后,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有410个自然村受益,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不但自给有余,还大大支援了国家。人民群众欣喜地说:‘红旗渠流的不是水,是一渠粮,是一渠油,是一渠丰收的酒。’它使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秃山披上了绿装,荒滩变成了粮仓,弯曲小路变成了林荫道。群众赞颂说:‘渠道网山头,清水到处流;吃的自来水,鱼在库中游;遍地苹果笑,森林盖坡沟;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不缺吃和穿,不怕灾年头;生活日日好,人民永不愁。”红旗渠是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赵朴老听了汇报后说:“红旗渠确实像周总理讲的,是我们国家的一大奇迹,它不仅是巨大的物质财富,还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是非常伟大的。说它伟大在什么地方呢?一是红旗渠是在我们国家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开始修建的。在国家、公社、农村经济都很困难的时期,搞这样浩大的工程,是很不容易的;二是在自然条件最艰巨、最困难的环境下建造的,而且工程如此巨大、如此艰难、时间又如此之长,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三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全县一盘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是不可能建成的;四是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时的情况下,粮食困难、物资短缺、设备落后,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完全是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建造的,这有力地说明了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人民群众有无穷的创造力、改造力。我们的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是我们民族的奇迹,我们的国家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很富裕了都需要学习、弘扬和坚持这种精神。”赵朴老的讲话,博得了在座的热烈掌声,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讲得好,讲得好!”有的同志说:“赵朴老虽70岁高龄,但头脑清楚,讲话抓住了实质,提到了应有高度,对我们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有很大帮助。”

汇报工作结束后,县领导们都知道赵朴老是著名的书法家、诗词作家,恳请朴老为红旗渠题词作诗,并说:“您今天很累了,什么时候写都可以。” 朴老笑着沉思了片刻说:“把纸和笔拿来,我写几句。”当工作人员把纸和笔放在桌上后,诗兴大发的赵朴老,即挥毫一口气写下了如下长诗:

久闻红旗渠,今朝喜得见。
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县。
漳水如野牛,怒不受羁绊。
哮吼恣奔突,千古为祸患。
铁壁截其流,强迫使就范。
静随渠道行,蜿蜒绕芳甸。
支干如网布,伸展通八面。
水库蓄其余,如瓜系藤蔓。
电站藉其力,能源供不断。
高山树木茂,梯田遍葱茜。
工矿牧副渔,群星光灿灿。
林县穷僻乡,四境皆荒山。
掘井不得泉,世世多苦旱。
饥甚人相食,渴甚民流散。
今昔隔天渊,人间奇迹现。
奇迹启深思,谁使沧桑变?
马列之理论,导师之路线。
党委之领导,群众之心愿。
航行既有方,威力自无限。
当道立坚岩,决心排万难。
乾转与坤旋,何事不可办。
我来倍感奋,顿觉腰脚健。
红英汇流处,登高俯银汉。
举手礼英雄,纵目红旗遍。
事业新又新,满天霞彩焕。

这长长的诗句,热情讴歌了林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引漳(水)入林(县)的伟大创举。表达了这位老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无比深情,在场的人看到朴老未写草稿,一口气写下了这么长的诗,且内容、用词造句直至书法又都这么好,无不为之赞叹!有的说:“赵朴老才学高、人品好、书法好,是位最受尊敬的长者!”

这一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宏伟,气势磅礴,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奔流于林虑山间,它不仅成为造福林县百万人民的伟大工程,而且给风景如画的林虑山还增添了一大胜景。对这一国内外闻名的伟大创举,先后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参观,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美好的赞誉:日中技术友好协会理事长深谷克海先生参观后说:“在当今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全世界很需要精神文明,这就是红旗渠精神!”美籍华人赵浩生先生说:“中国有一条万里长城,红旗渠是一条水的长城!”联合国工委主席迪曼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红旗渠应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塞内加尔新闻部阿萨内说:“中国长城在世界上很有名,二万五千里长征很有名,红旗渠同样也很有名!”

红旗渠不仅受到海内外友好人士的高度评价,也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并题词表彰。还指示把红旗渠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为此,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文化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授予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为了搞好这一教育基地,赵朴老不仅为红旗渠写了上述的长诗,还为“红旗渠纪念馆”题写了匾额。为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锦上添花,大放异彩。如今,“红旗渠纪念馆”详细而生动地展示了红旗渠这一改天换地的伟大创举,展出了这一重大历史奇迹。这是对我国青少年乃至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激励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用红旗渠精神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辉典范!红旗渠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和赵朴老那首满怀革命激情的长诗,不仅激励着今人,也永远激励着后人,愿红旗渠精神和赵朴老的爱国深情代代相传、世代永存!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