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不言廉颇老 犹愿共翱翔——记赵朴老对故乡太湖的热情关怀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安徽省太湖县在北京工作的同乡,为组织起来帮助家乡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赵朴老的影响和关怀下,于1994年5月,在北京工作的太湖同乡欢聚一堂,成立了“北京振兴太湖县联谊会”,赵朴老当选为名誉会长。朴老因病不能出席,不但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还写了一首诗:“千里集同乡,欣看雁作行。不言廉颇老,犹愿共翱翔。”表示他由衷的祝贺。这首充满浓郁乡情的诗,表达了赵朴老关爱家乡、勉励在京同乡为支持家乡建设的深厚之情。

正像朴老诗中写的“不言廉颇老,犹愿共翱翔”的诗一样,赵朴老不顾年老体弱,工作繁忙,为家乡的建设尽心竭力,做了大量的工作,深深感动着家乡人民。

一、不忘家乡的哺育与滋养

赵朴老生于安徽省安庆市,童年和少年在故乡太湖渡过。赵氏家族为太湖名门旺族,书香世家。朴老的六世祖赵文楷,虽家境贫困,但勤奋苦读,于清嘉庆元年考取状元,后奉命出使日本琉球(即琉球岛,为今日日本冲绳县,亦称中山,在200年前,奉旨前往琉球任特使册封中山王),享誉海内外。从赵文楷起,其直系四代相继考取翰林。清光绪皇帝曾为赵家御笔亲书“四代翰林”匾额。朴老的父亲赵炜如,就读于省高等学堂,曾受教于著名学者严复,以优异成绩毕业,被任命为湖北省候补知事。炜如先生知识渊博,文风雄建,书法、绘画俱精。朴老母亲陈慧,别号拜石,湖北武汉人,聪颖贤惠,精明能干,笃信佛教,悯贫恤弱,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写过不少诗词和剧本,现仅存中年所作剧本《冰玉影传奇》。
赵朴老四岁时随父母回到祖居太湖寺前河状元府。从小就有家乡青山秀水的滋润,父母诗书的熏陶,私塾教师的培育,父老乡亲的关爱,为朴老的整个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朴老始终不忘家乡对他的哺育与滋养,不忘家乡父老乡亲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整个启蒙教育都是在故乡接受的,别看老师都是普普通通的民众,却给了我智慧,把我引上了探索学术的道路。”

二、家乡人的嘱托自当应命

赵朴老于1920年秋,离开家乡到上海、苏州读书。自1926年回家乡一次后,在几十年的世事纷纭中,赵朴老一直未回过家,几乎与家乡中断了联系。但赵朴老却一直深深地怀念着故乡,思念着故乡。家乡人对他的希望与嘱托,他都自当应命,积极去做,表现了对家乡人民的无比深情。1978年秋,太湖县文化馆创办了《长河文艺》。为扩大该刊的影响,县文化馆负责同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朴老写了一封短信,请其为该刊题词。半月后,朴老不但给该刊题写了刊名,还题写了“攀科学之高峰,溯真理之长河;开百花之芳园,扬革命之洪波;记衷情于片纸,望故乡而高歌”的题词。所题刊名和题词在《长河文艺》发表后,在全县引起了极大反响,广大业余作者热情很高,写出了很多好作品,至今《长河文艺》仍在出刊,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创作骨干。县文化馆按规定,给朴老寄去30元稿费,不久朴老如数退回(朴老给人题字从不收费),并附信表示感谢和期望。故乡人只好买了两斤茶叶给朴老寄去,不久又收到朴老热情洋溢的复信。

1983年6月,太湖县来京拜访朴老,请其为新编《太湖县志》题写书名,朴老因事外出,回京后立即题写并寄给太湖。

1986年4月,太湖县在专家的指导下,研制成“天华谷尖”茶叶。县领导给朴老带了两斤,身兼中国茶文化协会会长的赵朴老,品尝后欣然书写了《咏天华谷尖茶》诗。
诗曰:
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
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1989年6月15日,家乡又送朴老故乡茶,朴老与友人品尝后兴奋不已,再次赋诗:
相逢白首老娃娃,前进终输历史车。
阅世但当开口笑,举杯相劝太湖茶。

诗中对故乡茶格外推崇,对故乡的发展和进步由衷的高兴,融入了一种深深的故乡情。朴老的咏茶诗,极大地提高了湖茶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该茶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并荣获国家颁布的“绿色食品”证书,成为太湖一大名牌产品。

朴老对太湖的一些自然灾害也给予了很大关怀。1991年,安徽省发生了特大洪水,朴老先后捐赠救灾款物折合人民币40余万元,还函请省政协转告有关救灾部门,加大对太湖的救灾力度,对救灾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1992年5月12日,朴老从报纸上惊悉家乡花凉亭水库有一客船遭风暴沉没,朴老不但给安徽省政协写信,请转告有关部门全力抢救,还给家乡寄去两万元人民币予以救助。

1994年5月22日,朴老不顾病弱之躯,应故乡恳请,为新编《太湖县志》作序。序中写道:“太湖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对故乡人民的盛情和嘱托自当应命”、“愿故乡人民以史为鉴,励志建树,扶正祛邪,兴利除弊,为建设一个文明、美好、繁荣、昌盛的新太湖作出新奉献。”其序热情洋溢、情真意切、充满着浓浓的乡情,看后无不感动。

1998年1月21日,太湖医院迁址,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赵朴老专门给国家计委和卫生部写信,在赵朴老的热情关怀下,国家补助其迁址费60余万元。1998年12月,为恢复太湖受灾后的教育事业,经赵朴老同中国慈善总会联系,该会为太湖安排资金200万元。在赵朴老的关注下,中华慈善总会还为“寺前中学”教学楼安排资金102万元。赵朴老为了解决故乡的困难和问题,曾找过不少人,如万里、程锦华、张劲夫、项南、崔乃夫、陈秉章……老人家为帮助故乡人民真是不遗余力,他对家乡人民的希望和嘱托,件件从命,积极去办。

三、为家乡培养人才竭尽全力

赵朴老为迅速改变家乡太湖的穷困面貌,让家乡的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使家乡的父老乡亲富裕起来,他为家乡办学、培养人才出谋划策、慷慨解囊,以报答故乡人民的恩情。为此,朴老于1990年9月在家乡寺前镇设立了“拜石奖学金”(拜石是用朴老母亲的笔名,亦为纪念母亲之意)。镇里为此专门成立了“赵朴初拜石奖学基金委员会”(朴老先捐1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并报省、市政府批准。用该奖学金的利息,每年九月奖励一次“寺前中学”和“太湖中学”的优秀老师和优秀学生。

在“拜石奖学金”的激励下,这两所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又一批学子陆续毕业,至今为止(到2002年),“拜石奖学金”已连续奖励九届,共奖励1000余人。朴老共损助35万余元。应大家的要求,“拜石奖学金”于1998年已在全县推广,对加速全县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赵朴老不但多次为“拜石奖学金”捐款,他在世时,每次学校颁奖,只要他知道,必发贺电祝贺。如:

第四次颁奖大会朴老的贺电是:“欣闻拜石奖学金第四次颁奖大会举行,敬祝故乡文明进步,教学事业日新又新。”

第五次颁奖大会贺电是:“欣悉第五届拜石奖学金举行,特电致贺。祝全镇经济文化事业日益振兴。”

第六次颁奖大会贺电是:“欣悉拜石奖学金第六次颁奖大会举行,特电致贺。祝英才辈出,学业日新”……

从这些贺电看出,赵朴老对故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关切的。这正如1996年5月1日朴老同太湖县的领导所说:“我希望太湖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太湖县目前还存在脱贫问题”、“太湖县要重视发展教育、科技,寺前镇也要重视发展教育、科技。我捐的钱不多,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科技。”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赵朴老还多次为学校题词,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1990年他视察太湖中学时,为该校题写了“难学能学,难行能行”的校训。1991年元月,朴老为太湖师范题词:“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1993年5月,太湖中学迁址后,他又为该校题写了“学问日新,德业日新。”1995年4月8日,太湖中学成立90周年时,朴老写了贺联:“好学敏求九十载春风扬我邑,诲人不倦千百年化雨满神州。”还为该校新建的“庆同楼”、“勤学楼”、“邵逸夫楼”、“实验楼”题写了楼名。1997年5月,朴老不顾身体有病,又为太湖县题写了“长河大桥”、“中国花亭湖风景名胜旅游区”等等。

赵朴老一次次捐款,一次次题字,对故乡这样竭尽全力地支持,但自己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倍受感动的故乡人对朴老说:“您这么大年纪,身体又不好,千万不要因为给家乡捐款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啊!”朴老笑着说:“不要紧,没关系,我给家乡捐的这点钱,其中一部分是国外发给我的世界和平奖金,另外,我的工资也花不了,也没什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吧。”朴老夫人陈邦织也说:“还是还给人民吧,老百姓太辛苦了。”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老百姓太辛苦了”,这是我经常听到二位老人讲的话。他们正是有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工作始终是廉洁的,生活始终是简朴的,对国家和故乡的困难始终是捐助的,心中始终想着故乡、国家,始终与人民心连心,为家乡培养人才这样竭尽全力。

四、对家乡的佛教事业格外关注

赵朴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对其家乡的佛教事业也是特别关心的,格外关注的。太湖历史悠久,民风淳厚,山川秀丽,文教发达,名胜古迹甚多,佛教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晋时候,西域高僧佛图澄来太湖寺前镇建佛图寺;南此朝时,二祖慧可为继承弘扬佛教禅宗,从河南少林寺来到司空山(原划为太湖县)开设禅堂、弘扬佛法达30年之久;三祖僧璨也在司空山驻锡8年,至今司空山坐禅讲经的葫芦石、禅床、神光塔等遗迹仍保存完好。禅宗经二祖、三祖的继承和弘扬,才形成了中国的禅宗和禅宗文化。赵朴老曾说:“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这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而且逐渐影响着整个世界文化。”禅宗文化对太湖的影响也很大、很深。太湖历代禅宗寺院有百余座,如佛图寺、海会寺、弥陀寺等等;历代出现的高僧大德有百余人,当代的宗教领袖赵朴老童年和幼年就生长在弥陀寺附近。弥陀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1942年被日军焚毁,1993年批准重建。赵朴老对该寺的修复是很关心的。1996年6月上旬,弥陀寺有位僧人,前来佛协请朴老题写“弥陀寺”匾额并要求资助。因朴老当时正在国外出访,我接待时和他说:“此事我们一定认真办,朴老回来后即向他汇报”等等。于是这位僧人即先回去了。朴老回来得知后,于6月14日给我写一条子。条子写道:“倪强同志,我的故居名寺前河,寺前,即弥陀寺之前。我少时曾去游过,风景优美,是一个名胜地区,应当帮助其恢复。弥陀寺是唐太宗时古刹。可惜来的僧人未见到。我现在写《弥陀寺》三字匾额。我个人打算捐贰万元修复经费”、“我意只好托仁德法师代为收转。您以为如何?”遵照朴老指示,对弥陀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办理。这足看出赵朴老对家乡的寺院恢复是多么关心和重视。

赵朴老为落实故乡的宗教政策,支持故乡的佛教事业,在1986年11月,曾题写了《司空山》、《二祖禅堂》,还写一首小令《江城子》。
诗曰:
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崖悬,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1990年10月,赵朴老莅临司空山,为恢复二祖寺进行视察,并赋《访司空山绝句三首》。
诗曰:



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
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

名号司空实不空,分明妙相现高峰。
乡人指道如来卧,那识安禅制毒龙?

无相真成无相寺,观空观坏得安心。
愿于空后能成住,不负当年立雪人。

在赵朴老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恢复二祖道场的工作进展很快,于1992年成立了“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赵朴老应安徽省佛协的聘请,欣然同意担任该委员会名誉主任。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任主任。

为加快二祖寺的修复工作,在1993年8月31日,仁德法师等人向赵朴老和中佛协领导汇报。朴老听汇报后指示说:“修二祖道场,不要照明朝寺庙的样式修,明朝是朱洪武下的令,所有寺庙都要造天王殿,因反元时,弥勒教起了作用。二祖是南北朝时代的人,比唐还早。日本寺庙没有天王殿,韩国也没有。二祖道场要照唐代寺庙样式修建。要把修建二祖道场的图纸搞好,最好请一些老专家看看。二祖道场不是哪一个县的,是一个整体,要共同努力,把道场修好。既是二祖道场,就要以二祖为主,不要供很多佛像。祖师殿供二祖,也可以供初祖。”等等。赵朴老的讲话,为二祖寺的修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作方向。

因资金短缺,赵朴老又为修复二祖寺筹划资金。在1993年10月初,朴老告诉我说:“在10月中旬召开中佛协六届佛代会时,要召集全国部分较富裕的寺院开个会,动员大家为修复二祖寺捐款。由哪些寺院参加请你和教务部商定。会上我讲讲修复二祖寺的重要意义,请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佛教界这一善举。”还说:“我会是个穷会,也要带头捐款,我意会里先捐10万元”等等。

在10月中旬的一天晚上,请部分参加换届会的代表开了会。参加会议的高僧大德有60余位。赵朴老在会上说:“今天请各位开会,主要讲讲修复二祖道场问题。大家都知道,安徽的无相寺、二祖寺均系佛教二祖慧可的道场。原在太湖县,现在安徽的岳西、太湖县毗邻的司空山和狮子山。慧可于公元520年,在嵩山少林寺访菩提达摩,立雪断臂求法,达摩感而许之,赐法名慧可,继禅宗法嗣,受达摩衣钵,为禅宗二祖。二祖于公元552年驻锡皖地,以石室为其缘地,开阐正宗,弘扬达摩学说,使禅宗佛法日盛,宇内传播。二祖于司空山传法于三祖僧璨,璨传四祖道信,信传五祖弘忍,忍传慧能、神秀,南能北秀,弘扬禅法。自后东渡西来者日盛,中华禅宗又传入朝鲜、日本并扩大到东南亚及西欧北美各国。二祖慧可承前启后,向为佛教界所推崇。二祖道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在公元629元僧本净在司空山建无相寺、造下院九庵四寺,是时香客云集、游人跻踵,一时名扬中外,后经唐、宋、元、明,清,二祖道场几经劫难,至‘文革’期间,所存无几。”赵朴老说:“为了落实宗教政策,经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决定修复二祖道场。二祖道场修复后,将使二、三、四、五祖的道场联成一片,成为举世观瞻的禅宗胜地。仰请各位高僧大德大力支持,随缘乐助,共襄盛举。”赵朴老最后说:“修复二祖道场,这不仅是安徽省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佛教协会和全国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希望各位高僧大德共同努力,完成这一圣举。中国佛教协会虽然经济困难,但为这所寺院尽快修复,先捐助10万元”等等。与会者听了朴老的简短讲话,很受鼓舞,捐款十分踊跃,有捐5万、10万的,也有捐20万、30万的,会议时间不长,很快即为二祖寺捐款数百万元。会议结束后,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二祖寺修复委员会主任仁德法师向朴老说:“您老人家亲自为我们二祖寺的修复化缘募捐,我们十分感动,一定按照您的指示把二祖寺建设好。”朴老高兴地说:“那好,那好,说实话利用开全国佛代会之机,我出面为一所寺院修复捐款,这还是第一次。今天的会大家热情很高,愿我们共同努力把这所寺院修复好。”

赵朴老始终不忘家乡的哺育与滋养,他为故乡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宗教政策的落实,始终竭尽全力,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一直感动着太湖人民。他那慈悲济世的广褒情怀,他对故乡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的爱,他那种“不言廉颇老,犹愿共翱翔”的精神,将誉满中外,嘉惠千秋。这是赵朴老为故乡、为世人留下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正像朴老那首遗偈所云“花落还开,水流不断”,他对故乡那份无私的关爱,就像鲜花,永远盛开在故乡的土地上;就像流水,永远流淌在故乡的长河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