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释源宗祖显通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显通寺在五台山众多的寺庙中不仅历史最悠久,而且也是规模最大的寺庙。它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像佛祖说法的灵鹫山,故名大孚灵鹫寺。显通寺相传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称大孚灵鹫寺,它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之一。寺宇占地43700平方米,殿堂楼阁、禅房僧舍计400余间,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首和五大禅处之一。
  汉明帝为五台山佛教的传播拉开了序幕,使五台山成为“释源宗祖”。400年后,到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掀起了五台山佛教的高潮,在孝文帝所建的十几所寺庙中,大孚灵鹫寺是其点睛之笔。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剥蚀,显通寺再遇兴建之机。孝文帝不仅“具奉圣仪,爰发圣心,创兹寺宇”,且环绕灵鹫峰建了十
  二院,精心开辟了寺周围的花园,将显通寺建成了一个山环花绕、空翠相映的梵宇华宫。每于炎暑,孝文帝必到此礼佛避暑,留下了种种优美传说。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显通寺名僧灵辩造《华严经》百卷,在寺中演《华严》,诵《涅一》,且以梵乐伴奏,一时间,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显通寺成了五台山华严道场首府。
  入齐之后,北齐王朝供给该寺僧人农药之资,香火布施日盛,使该寺得以建得崇楼峻阁、雕梁画栋,佛像塑得高大雄伟、金碧辉煌。
  显通寺的显赫地位引起了以后历代帝王的重视。唐武则天时,因新译《华严经》中有五台山的记载,将大孚灵鹫寺改名为“大华严寺”。宋真宗驾幸该寺,见寺南有百亩杂花,遂敕建大花园寺。元代诸帝把这里看作是“真佛境界”、“最上福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人明以后,太祖敕建该寺,赐额大显通寺。大德五年(1301年),成宗令阿尼哥修建大白塔,使该寺位居五台山首届一指的地位。
  清朝几位皇帝对该寺的重视达到了顶峰。1677年7月19日,正是五台山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千山披翠,万花齐绽,清朝开国皇帝康熙在游历台山,朝拜显通寺后龙心大悦,挥笔为显通寺写下碑文:“玉花园畔,绀雨缤纷;甘露津边,璇源滴沥。神灯焕彩,散列嵫以千星;飞阁翔空,绚丽霞于万叠。洵台怀之上刹,恒朔之名蓝也……”可谓极尽赞美之辞。10年后,康熙再至显通寺,复寺名为“大显通寺”,一直至今。他在位期间,曾五次巡游五台,礼拜该寺,留下了立碑填龙眼、遗情梅妃、探剑试铜殿等许多传说。
  从汉魏至明清,把五台山描写得最精练概括而又异彩纷呈的,也莫过于清初康熙皇帝的一段文字:
  朕惟清凉山,古称文殊大士演教之区也。兹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横临朔塞,藩屏畿。其地风劲而高寒,层冰结于阴岩,积雪留于炎夏,故名清凉。然地虽寒,而嘉木芳草,蒙茸山谷,称灵异焉。五峰竦立,上矗霄汉,日月之在环,烟霞之亏蔽,苍然深秀,其为神阜奥区,盖自昔而已然矣。是以自汉迄今,历代皆有崇建,古刹精蓝,遍满岩岫。宇内称灵山佛土,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为尤盛焉。
  有如此精彩的认识,所以,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帝王执政期间,整个五台山佛寺群落的复兴与建设就尤为显著。一些历史学家近年来经过多方面考证与研究,认为清朝诸帝看重于五台山,当有两个原因:第一,正如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附近耗费巨资建“外八庙”(皆佛教寺院)一样,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宗教与蒙、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建立联系,以巩固清廷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与统一。比如康熙皇帝五次到五台山,其身边就都带着蒙古诸王,其真正用意就在于倚借五台山的佛教积淀,以柔服或融合蒙、藏地区当时的上层统治者。五台山虽然在元代或再早一些时候就已有了藏传佛教的先声,然而,在五台山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真正大规模融合共处并形成相当声势,则是在有清以后的两百余年之中。
  关于清初诸帝看重五台山的第二个原因,当是“曼殊”与“满洲”辞音相谐所形成的一种巧合。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上旬,乾隆皇帝以75岁的高龄第五次驾临五台山,曾写过一首题日《至灵鹫峰文殊寺即事成句》的七言律诗(此诗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镌刻于汉白玉质地的四方碑石上,碑存五台山菩萨顶大文殊院东院)。诗中末两句为:“曼殊师利寿无量,宝号贞符我国家。”诗后,乾隆皇帝加了自注。注释说:“曼殊对音即满洲。今卫藏呈进丹书均称曼殊师利大皇帝。竺兰宝号与我朝国号相符,用征亿万年无量福祚也。”原
  来,“文殊”又称“曼殊”,与清王朝人关前的起兵发祥之地“满洲”二字几近相同。清帝将这种纯属巧合的事情看作天降祥瑞于大清,而这种祥瑞可能预兆大清江山会像文殊菩萨的无量功德一样,标志着清廷将有亿万年的福祉而可延续不尽。显然,清廷在这里已经把文殊菩萨认作为清的祖宗化身,公开和皇帝拉扯重叠在一起。总之,到了清初康、雍、乾三帝之后,五台山才真正有了皇家风范与浓浓的政治色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于是,显通寺成了帝王们朝山必拜之地。
  五台山显通寺占地120余亩,有殿堂楼房400余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各异,具有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范。
  从杨林街沿汉白玉铺就的缓坡西行,经过结构精巧的木构牌楼,便是显通寺的大钟楼,钟楼为两层三檐,上承十字顶,十字相交的脊的四端有四个龙头,双双相对。通体望去,廊柱排排,上层木栏四周飞檐层层,后面配以大白塔,确是秀雅。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明万历年间铸。钟身高达2.7米,外径1.8米,9999.5斤,因讳皇帝“万岁”,故不足万斤,有万字佛经铸于钟上。石洞门楣,刻有“震悟大千”四个遒劲大字,意为钟声远播,佛法无边,可使大干世界的众生震悟觉醒。每日凌晨,五台山及众僧尼们便在它浑厚的钟声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礼佛、诵经。
  穿过钟楼便到了显通寺的山门,两旁各树“龙”、“虎”石碑,取“左青龙”、“右白虎”之意,龙虎把门,当然平安,大 进了这一山门,便到了显通寺的正院,这一正院坐北向南,一连七进大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无一雷同。东西两廊即是禅房客堂。青石铺地,树阴洒院,花池中种的牡丹、芍药等细草杂花,香气飘溢,彩蝶飞舞,香烟缭绕,梵音悠悠,一派佛国圣地的景象。从南向北进寺,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殿。
  紧挨山门之左为观音殿,右为文殊殿。观音殿正上方挂着一块蓝底金字横匾,上书“霞表天城”,为乾隆皇帝的御笔。观音殿内藏有一部明版大藏经,为镇殿之宝,这里还是该寺的水陆道场。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木结构建筑。在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高约2米多,宽不足l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月十九日。左边的石碑上有康熙御笔碑文,右边的却是一通无字碑。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殊殿后,是该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额悬挂康熙御笔亲书“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圆润潇洒。还有一块是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木匾,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三大士)以及十八罗汉。这是五台山最大的殿宇,也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型法会、道场多在此举行。
  过大雄宝殿便是无量殿。该殿是一座砖砌结构的建筑。相传,唐代清凉国师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钞》。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他在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亦称“无梁殿”。
  无量殿后是千钵文殊殿,因内供千钵文殊铜像而得名。这尊铜像的造型十分奇特,头上有头,共垒叠五个头形,两边伸出许多手臂,统称千臂,其中有两条大臂举上头顶,托着一尊圣像。这尊铜像是文殊菩萨多种法像中的一种,它显示了佛教艺术家对文殊菩萨的丰富想象力。
  过千文殊殿是铜殿,为世所罕见的青铜仿木建筑物。铸成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是中国现存四铜殿之一(其它三铜殿为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铜殿、湖北武当山铜殿和昆明鸣凤山铜殿)。相传是按照万历皇帝的意图设计制造的。当时,五台山有位功德僧,人称妙峰祖师,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拜其为师,被称“人天师表”、“法门砥柱”。李后为做功德善事,为民造福,祈求国泰民安,永保大明江山,示意万历皇帝建造铜殿一座。妙峰祖师从全国13省募化10万斤生铜铸造而成,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安置于此。殿为重檐歇山顶,分上下两层,上层四面,各有六块桶扇,下层四面,各有八块桶扇。桶扇内壁铸有佛像,重重叠叠,号称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铜铸大佛,故称“万佛朝如来”。槁扇外壁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玉兔拜月、牡丹出瓶、狮子戏球、老鼠盗葡萄等花卉图案36幅,铸工精巧,构图清晰,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是五台山雕铸艺术中的杰作,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殿前原有同期铸成的五座铜塔,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合五座台顶。从前香客因天寒路远等原因,无法一一朝拜诸台顶,即礼拜此五塔,以为弥补。可惜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寇掠去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殿内供铜铸骑狮文殊像,其中景泰蓝供器为康熙皇帝朝山时所赐。整座铜殿造型优美,布局巧妙,图案丰富而浑然一体,是精妙绝伦、世所稀有的艺术瑰宝。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五台山显通寺的佛国珍藏楼珍藏着许多珍贵文物,如大社铜牛、杨五郎铁棍、十字八宝雕漆须弥座、关公夜观《春秋》轴、苏武牧羊瓷罐、武则天铜像、菩提树叶画十八罗汉像、华严经字塔、金字《华严经》、康熙皇帝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为显通寺在台山的显赫地位书上浓浓的一笔。
  五台山显通寺以其悠久的历史,众多珍贵的文物,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青山白云间,显通古寺历经两千年,有该寺的楹联为证:“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钟驱晨梦,鼓破暮冥,僧坐蒲团,磬伴梵音。”钟声悠扬,令“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