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的特点及其产生、衰落的原因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唐贤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的特点及其产生、衰落的原因

唐贤清

(湖南师范大学)

我们这里的三音节副词性准复合词(为了称说方便,下文我们姑且称做三音节副词)是指三个语义相近的单音节副词构成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人认为是复合词(许理和,1987),有人说是“语义叠架”(王海棻,1991),有人说是“同义连用”(武振玉,2002),还有人称之为“副词并用”(杨荣祥,2004b)。我们认为这是“三音节副词性准复合词”。其理由是:

第一,三个构成成分具有独立性,就是说都是独立的单音节副词,如“皆悉遍”是由单音节副词“皆”、“悉”、“遍”构成,它们之间是词和词的结构关系,不是语素和语素之间的结合关系。不仅如此,构成成分的位置变化也不会带来语义和语法功能上的变化,如“皆悉遍”又可以说成“遍皆悉”“悉皆遍”而没有变化。

第二,三个构成成分具有同一性,就是说三个副词在句法上一起充当状语,语义上只相当于其中的一个副词,即与其中一个单一的副词等价。如“皆悉遍”中的三个副词在句法上一起充当状语,都处于同一结构层次,语义上等价于“皆”(或者“悉”、“遍”)。

杨荣祥(2004b)认为这种情况只是一种语用现象,我们完全赞同,因为从句法上说,它不增加句法结构的层次,从语义上说,它带来的只是语义上的冗余(redundancy)。既然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并列三个近义副词都不是必要的,那么只能认为这是一种语用现象。

对于并列两个或者三个近义副词的现象古人早已注意,如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三专门用一节讨论“同共皆悉等字”,如下:

同、共、皆、悉等字,《汉书》往往有之,陈寿《三国志》尤多,略识于此。“同共戮力”(《臧洪传》)、“咸共赠赠”(《管宁传》)、“悉共会聚” (《仓慈传》)、“皆悉俱东”(《陈群传》)、“咸悉具至”(《先主传》)、“并咸贵重”(刘封等传后评)、“士人咸多贵之”(《张嶷传》)、“众悉俱济”(《吴主权徐夫人传》)、“若悉并到”(《韦曜传》)。

陆以湉总结了《汉书》中的“同共”、“咸共”、“悉共”、“并咸”、“悉俱”、“悉并”等双音节形式以及“皆悉俱”、“咸悉具”等三音节形式,但是没有加以深入讨论。

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三音节副词的是粱晓虹(2004),她将近代汉语的三音节副词分为范围、时间、程度、语气、情态、否定六类加以举例,并总结了它的构成,分为四类:同义连用;双音词(词组)+后缀;ABB式与ABC式;词组凝用。由于讨论的范围是近代汉语,所以她将重心集中于中土文献(对中古的佛教文献也有涉及)。

此外,曹广顺(1984)、王海棻(1991)、竺家宁(1998)、梁晓虹(2001)、胡敕瑞(2002)、武振玉(2002)、杨荣祥(2004b)、陈秀兰(2004)等都对汉语中的三音节副词有所论列,这里不一一论述。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中使用的三音节副词主要有:范围副词“遍皆悉、皆悉备、皆悉遍、皆悉普、俱共同”,时间副词“便旋即、当行欲”;语气副词“必定当、决定必、要会当”等,具体将另文加以分析。我们这里只重点谈谈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的特点及其产生、衰落的原因。

一、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及其他文献三音节副词使用的特点

在考察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使用特点的时候,我们将视野置于整个汉语史的背景之下,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三音节副词有其不同的使用特点,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特征。

(一)三音节副词的共性

1、使用频率低,但是数量多。

在我们所搜集的三音节副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更互相”,中土文献10例,佛教文献412例,由于它在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中没有出现,所以我们不作具体分析。不过很明显,它们相对于各组成成分来说,使用频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以“皆悉遍”为例,它总共出现88次,其中东汉三国佛教文献1次,后代佛教文献87次,中土文献不见用例。见下表:

“皆悉遍”及其组成成分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使用频率表

皆悉遍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

1

2289

1801

121

从上表可见,即使出现频率最高的“皆悉遍”,在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中,出现频率远远低于其各组成成分“皆”、“悉”、“遍”。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虽然只有10个,但是中土文献和后代佛教文献共出现143个,汉语三音节副词我们的统计总共153个,而汉语的副词一般认为就是1000来个,两者相比,三音节副词出现的数量还是可观的,这里还没有包括粱晓虹(2004)所搜录的范围更广的三音节副词。

2、汉语的三音节副词东汉开始产生,魏晋南北朝隋唐走向繁荣,宋代以后趋于衰落。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来看,汉语的三音节副词是从东汉开始伴随着佛教文献而产生的,东汉以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三音节词语,东汉开始出现三音节副词,魏晋南北朝隋唐随着佛经翻译的繁荣而繁荣,宋代以后随着佛经翻译的衰落而趋于衰落。这与名、动、形这些实词相比,情况有所不同,名、动、形这些实词,自从产生以后,一直比较活跃,直至现代汉语。原因与佛教文献的翻译有关,具体请见下面的原因分析。

3、汉语的三音节副词主要修饰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

从汉语的三音节副词的具体用法看,它们主要修饰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如果修饰动(形容)词性短语也主要是中心语为单音节的短语。原因是佛教文献的语言以四音节为主,三音节副词形式与其中心语正好形成四音节形式。

4、三个单音节副词语义叠架。

王海棻(1991)对六朝以后汉语中两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类的成分在句子中相连着出现的现象进行了考察,并称之为“汉语叠架现象”。汉语的三音节副词就是一种语义叠架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是并列使用三个意义相近的副词,如果去掉其中的任何一个,从语义表达的需要来说是完全可以的。当然有些从韵律来说可能就不和谐了,但有些与韵律无关,如:

(1)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T48,No.2008p0354a

(2)如是阿寿,如是阿僧祇,如是不可计数,如是恒边沙,如是三千大千不可计数国皆悉遍满中,如是目连。(西晋·安法钦译《佛说道神足无极变化经》卷4,T17,No.816,p0816a

(3)如是用磨,磨已復磨,大磨作末。既作末已,復更細磨。彼等磨時,更复重研,研已復研,大研作塵。(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卷3,T01,No.25,p0380c

例(1)“悉皆尽忏”如果三个副词保留任何一个对语义没有产生太大改变,只是失去了“四字格”的句式,并似乎缺少了说话者要表达的强调意义;例(2)“皆悉遍”与“四字格”的句式没有关系,主要还是表达强调意义;例(3)既有“复磨”、又有“复更磨”,还有“复更重磨”,也是为了“四字格”的句式和强调的意义。

5、汉语的三音节副词多由使用频率较高的双音节副词与义近的单音节副词粘附而成;构词的随意性大,词形不稳定。

我们以“皆悉”与“悉皆”为例,它们与义近的单音节副词粘附而成的三音节副词如下:

“皆悉”组(13个)

遍皆悉、并皆悉、皆悉备、皆悉遍、皆悉共、皆悉尽、皆悉具、皆悉俱、皆悉普、皆悉同、具皆悉、俱皆悉、同皆悉

“悉皆”组(13个)

具悉皆、俱悉皆、悉皆备、悉皆遍、悉皆都、悉皆各、悉皆共、悉皆合、悉皆尽、悉皆普、悉皆通、悉皆同、悉皆总

以上两组各出现了13个,可见其粘附性还是相当强的。

至于三音节副词构词的随意性大,词形不稳定的情况由上面的大量用例已经可以看出,这里我们随便例举几组:

时间副词:重复更——更复重——复更重;便即旋——旋即便——便旋即

语气副词:必应当——应当必;必当定——当必定——定当必——必定当

范围副词:皆悉具——具皆悉——具悉皆;皆悉俱——俱皆悉——俱悉皆;

同皆悉——皆悉同——悉皆同;孤独特——孤特独;

程度副词:倍甚益——倍益甚

情态副词:更相互——更互相

6、佛教文献主要集中于总括范围副词,中土文献遍布广而数量少,二者呈现互补倾向。先看下表:

汉语三音节副词分布情况简表

佛教文献

中土文献

两者共有

范围副词

总括

皆悉备、皆悉遍、皆悉普、俱共同、遍皆悉、并皆普、并皆悉、并悉总、皆并俱、皆并悉、皆共俱、皆共普、皆共同、皆共咸、皆共相、皆尽悉、皆同共、皆悉共、皆悉尽、皆悉同、尽皆备、尽皆遍、尽皆具、尽皆普、尽总皆、具皆悉、具悉皆、具足悉、俱共相、俱皆悉、俱悉皆、普遍皆、普遍悉、普共同、普皆遍、普皆同、普皆周、同共俱、同皆共、同皆悉、悉备具、悉遍普、悉各皆、悉共集、悉共俱、悉共普、悉共同、悉共相、悉皆备、悉皆遍、悉皆都、悉皆各、悉皆合、悉皆尽、悉皆普、悉皆通、悉皆同、咸共俱、咸共齐、咸共同、咸共悉、咸共相、咸皆尽、咸皆同、咸悉备、咸悉都、都皆集、各共同、各共相、共俱悉、合集共、佥皆共、周遍皆、周遍悉

并悉同、都俱各、各相共、俱共齐、普博尽、咸悉具、相共俱、究竟毕、究竟尽、壹都通、

并悉共、并悉俱、都尽总、皆悉具、皆悉俱、略皆遍、悉皆共、悉皆总、咸皆共、

限定

孤独特、孤特独,但苟空、但空独、

时间

副词

便旋即、便即旋、便遂乃、別更復、当行欲、复更重、更复别、更复还、即寻便、亦复更、又复更、又复还

旋即便、已尝经、重反覆、犹且复、

重复更、复更别、更复重、还复更、又复重、

程度

副词

倍甚益、倍益甚、极大甚、最大甚、最极甚

更益甚、弥更益

益复加

情态

副词

递共相、迭共相、更互共、躬身自、躬自亲、互共相

更相互、交迭相、更直相、

递互相、更迭相、更共相、更互相、

语气

副词

决定必、要会当、必当定、必定须、必定应、必应当、当必定、定当必、应当必

须当要、

必定当、必当须、要必当、要当须、

否定

副词

从上表可以看出,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主要集中于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及语气副词也有一些用例。中土文献相对分布较广(尽管数量较少),除否定副词外都有一些用例,特别是佛教文献中所没有出现的表限定的范围副词,在中土文献中都有一些用例,二者呈现互补倾向。两种文献都没有出现三音节的否定副词。

(二)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三音节副词的个性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的三音节副词只有范围副词“遍皆悉、皆悉备、皆悉遍、皆悉普、俱共同”,时间副词“便旋即、当行欲”,语气副词“必定当、决定必、要会当”等10个,而后世佛教文献与中土文献出现了143个,由此可见,东汉三国佛教文献的三音节副词整体数量少。同时,只在范围副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中出现,分布范围较窄。从使用频率看,如下表: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与后世佛教文献及中土文献使用频率对照表

东汉三国佛教文献

后世佛教文献

中土文献

皆悉备

3

47

0

皆悉遍

1

87

0

皆悉普

2

37

0

遍皆悉

1

0

0

俱共同

1

3

0

便旋即

2

6

0

当行欲

2

0

0

决定必

1

32

0

必定当

1

177

1

要会当

1(另外1例存疑)

0

0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遍皆悉、当行欲、要会当”只在东汉三国佛教文献中使用以外,其他7个后世佛教文献的使用频率明显较高。

总之,东汉三国佛教文献的三音节副词数量少,分布范围较窄,使用频率低等特点可以明显看出,东汉三国时期是三音节副词的萌芽期,并且主要出现于佛教文献中。

二、三音节副词产生及其衰落的原因

(一)汉语三音节副词产生的原因

杨爱娇(2000)认为汉语里的三音节词,中古开始产生,元以后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为近代汉语口语化特别鲜明的标志之一。三音词大量涌现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的发展,语音的简化,语体的转化,造词法的完善等四个方面。作为副词产生的原因,与一般三音节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为汉语的三音节副词发展轨迹与一般三音节词不同,它从东汉产生,魏晋南北朝走向繁荣,唐宋以后趋于衰落,其兴盛的原因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

1、内因是语言内部自身发展的结果。

(1)语言三音化的趋势。

汉语不仅有双音化的趋势,这已为学界所公认,汉语也有三音化的趋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周荐(2003)认为三字组合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他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收条目凡58481个,其中三字组合有4910个,约占该词典收条总数的8.396%。在《现汉》中,被收入条目最多的单位是双字组合,有39548个,约占该词典收条总数的67.625%;其次是单字,有8795个,约占该词典收条总数的15,039%。许浩(1997)在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更是明确了现代汉语词汇中音节走势的“三音化”倾向。

汉语方言也是如此,王咏梅(2004)在考察龙岩话常用三字组的动态声调时,例举了大量的三音节词,如:

雷公响lui11“ko334 hia21

做字纸(订契约、合同)tso2135 tsi334 tsua21

牛屎虫gu11 sai3521‘a11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少语言都有三音节词。

古代突厥文献语言:

买提热依木·沙依提(2004)认为古代突厥文献语言音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三种:1、单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共例举了6种类型;2、双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共例举了14种类型;3、三音节词的音节结构,共例举了22种类型。该文举例所用符号“V”表示元音,“C”表示辅音,“|”表示音节界限,如:

V+CV+CV:a|b|r(UW 96/10)“阿避热”(人名)。

V+CVC+CVC:|duq|qut(UW Em01/15,92/18)“亦都护”。

V+CVCC+CV:a|dt|la-(AY 44/14)“区分”。

VC+CVC+CVC:ev|m|lik(QR 108v103)“赞扬”。

景颇语:

戴庆厦(1997)认为景颇语的语音构造,存在双音节化倾向,但是,同时也有大量三音节词出现,在各类词中,有的三音节词与双音节词并用,可以自由变读,意义不变。例如:

三音节      双音节   汉义

丁崇明(2002)在讨论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复合式合成词的比较时认为黎语修饰式复合词不论是哪一类语素构成的都是正偏型的,这与其他多数语言不同。其中有不少三音节词,例如:

hw:k55hau53Ƿ53牛角蕉(黎语)

芭蕉 牛角

苗瑶语中的勉语也有大量三音节词,如:

Fei21pu33ƴ24四方竹(勉语)

dat12dje33t24织布机(勉语)

no12Ƥ:21dja24啄木鸟(勉语)

佤语:

赵岩社(1998)认为佤语中有不少三音节词,如文东的佤族自称“巴敖克”[pa rak],住居在孟连、西盟的佤族自称“阿佤来”[a vali]。特别是si ndaing(非常)和lang deng(实在)的后面都可以nyao(极)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Loux grasi ndaingnyao.他讲的话太好了。

话 讲 他 非常(好)极

Saex lang deng nyao.他的病很严重。

病 他 实在(严重)极

这种程度副词与程度副词相连的情况与汉语的三音节副词是多么的相似。

可见,语言中的三音节形式是语言中大量存在的现象。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