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香巴拉并不遥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香巴拉并不遥远
  □ 张 洁 《丝绸之路》 2004年第02期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那里鸟语花香,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藏族民歌
  一位诗人曾经说,黄河是太阳和月亮降下的神女。
  神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奔腾东下,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曲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长达433公里的黄河首曲围抱着一片绿色的高地,它就是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青、宁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走进甘南,它呈现给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草原。
  甘南大草原,绿茵如海,广袤无垠,草质鲜美,牧场连绵,是中国的五大牧区之一。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追逐绿草,放牧牛羊,创建家园。看惯了牧场上帐圈聚散,飞火流烟,听惯了草原上鸟叫虫鸣,牧歌缭绕。任星一样繁多的牛羊自在其间,任海一般绽放的格桑花尽情风流。草原的儿女缘定要与这片生命的绿色终身相守,用全部的心智创造着自己以草原为根基的家园文明。面对草原,远道而来的你一定会触景生情,遥想游牧的质朴,追溯生命的原初。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方沃土,它的勃勃生机,得益于江的滋养,河的浸润。
  在甘南州境内,河流纵横,千派万流汇成了一江三河,除了黄河,还有其支流洮河与大夏河流过。属于长江水系的白龙江,就在这里发源,是州内第三条大河。纵览全州,120多条大大小小的江河支流纵横交错,奔涌流淌,罗织出一张遍及全州各地的高原水网。正是这江河母亲的乳汁养育了生长在这里的各族儿女,为高原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源与动力,也造就了这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中难得的湿润空间。
  如果说,与江河对话,你尽可以畅放心怀,那么,与雪山邂逅,你更不必有所矜持。
  青藏高原气势磅礴的造山运动,在甘南州境内雕凿出巍峨的西倾山、迭山、岷山、太子山和阿尼玛卿山等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峻山脉。其中的迭山主峰海拔4 290米,是甘南州最高的山峰。位于玛曲县境内的阿尼玛卿山,终年积雪,是耸立在藏族人心中的神山,仰望它会实实在在领略世界第三极的威严孤傲、冷峻高拔,感悟巍巍雪山所昭示的精神高度和英雄气概。只要你有勇气在甘南大地上跋涉,总有耸立的群山向你召唤,总有陡峭的峰顶向你致意,让你在解读高原的冥想中品味雪域的高洁,欣赏雄鹰的无畏。
  藏族人常说:“懂得空灵,雪峰便属于你;懂得静谧,湖泊便属于你。”在甘南大地的万千物象中,高原湖泊称得上是闪烁的亮点,是灿烂的华彩。
  在甘南州临潭县境内的白石山与庙花山之间海拔2 500米的峡谷中,有一泓面积6 000平方米的天然淡水湖,人称冶海。相传这湖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高原上的湖,是有灵性的,冶海的水就有三奇:一是湖水常年清冽甘甜;二是冬季里冰封的湖面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其间的寓意足以穷尽游人的想象极至。而此时从冶海南端石门槛下流出的湖水却雾气蒸腾,不见丝毫寒意;三是无论暴雨水涝、烈日干旱,冶海湖面始终与石门槛齐平,不见溢出,也不见涸竭。岁转年流,神奇的冶海总是这样让众多的游人带着这不解之谜而归返。
  在甘南,像这样的高原湖泊还有十多处,它们像晶莹的珍珠洒落在高原大地上。位于碌曲县境内的尕海湖,面积3.5平方公里,海拔3 500米,是甘肃省第一大高原淡水湖。湖面呈椭圆形的尕海,在茫茫草原的围抱中,显得格外秀丽清纯。天远岁长,尕海湖曾为多少来自皑皑雪山的朝圣者洗去过风尘疲惫,又曾为多少走向草原深处的牧羊人捧出了生命活泉。其实,尕海对于世间万物众生都是一样的慷慨。每每冰融雪化,大地回春,总有一群群黑颈鹤、天鹅、绿翅鸭等珍禽北徙在湖中。难怪有人把这时候的尕海比作“候鸟的王国”。待到暖阳熠熠春风拂过,放眼尕海,水也清清草也清清,满湖碧波漾;鸟也依依人也依依,遍地黄花涌。今天,尕海湖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那自然天成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与尕海同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还有碌曲县境内的则岔石林,它是造山运动上升,经流水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硅灰岩景观,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上惟一一片大面积存在的天然石林。
  在全长22公里、面积2万公顷的石林景区里,奇峰异石傲然屹立,神秘的组合,奇绝的造型,向游人讲述着古老的历史与传说。其中的“峡壁蹄印”、“青天一线”等许多景点,都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格萨尔东征西伐,驰骋疆场的不凡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置身石林,古生物学的奥秘和英雄史诗的神奇弥漫其间,亦真亦幻,把偌大的空间熏染得如同一本多彩的神话,一本厚重的史书,留给万千游人去看,去读。
  在甘南这方高天广地上,蜿蜒盘亘着一脉脉绿色的“山峰”,它们葱郁茂密,气势磅礴,从亚热带常绿树种到高寒暗针叶树均有分布,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也构成了全州丰富而宝贵的森林资源。著名的当周沟、卡车沟、大海沟、大峪沟等原始森林,不仅林海涛涛,而且多有奇峡溶洞,飞瀑异卉点缀其间,让每位造访者都在这里完成一次名副其实的“生态之旅”。
  或许正是这雪山高拔,草原辽阔,江河湖泊遍布,森林草甸密集的特色自然景观和彼此间和谐自然的搭配呼应,构成了甘南大地如诗如画的高原风光,为它赢得了人间仙境“香巴拉”的美誉,使得它对于今天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自然,渴望拥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返朴归真的人们,产生着无穷的魅力。
  今天,有66万各族儿女生活在甘南大地上,这其中有30多万是藏族人,他们大都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甘南州夏河县城西郊的大夏河畔。
  从正面望去,拉卜楞寺背靠坚实宽厚的卧象山,面对形似莲花,松林苍翠的曼达拉山,大夏河从寺前蜿蜒而流,呈现出一方半圆形河谷台地,形若海螺。1709年,第一世嘉木样活佛从拉萨哲邦寺来到故乡夏河,一定是第一眼就选中了这块宝地,修建了拉卜楞寺。
  从那时至今,历经多次兴建、扩建,至今已成为一个拥有6座经堂、48座佛殿、30院佛宫、500多座僧院和1万余间僧舍的庞大宗教建筑群,寺内藏有各类佛教经卷6万余册,还汇集了大量的宗教文化艺术珍品。
  拉卜楞寺设有六大学院,现有近千名僧人在这里学习修行。寺院每年都要举行很多宗教法会和仪典,平时也有很多本地或外省以及海外的信徒游客前来朝拜或游览参观。
  与拉卜楞寺的规模庞大、气势恢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一座藏传佛教寺院郎木寺。郎木寺位于甘南州碌曲县城西南100公里甘川两省交界处一个宁静秀丽的山林小镇旁。它依山傍水,殿堂嵯峨,金顶白塔掩映在古柏禅林之中,寺周碧水萦绕,有200多位僧人在这里学习修行。
  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宝贵的宗教文化珍品都深藏在藏区的寺院里。位于甘南州卓尼县城西北的禅定寺,就保存着许多精美的佛像、珍稀的经卷和宝贵的宗教文物,它们是藏传佛教僧侣和信徒们心中的圣物,也是研究藏传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关于禅定寺的修建,在藏文史书中有记载,那是公元1254年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应邀赴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沟时,见此地风景不凡,遂将正在规划中的寺院建在这里,并广收僧徒。到1295年,禅定寺全部建成。
  在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甘南大地上,共有藏传佛教大小寺院121座,修行的僧侣上万人。无论群山之巅,无论草原深处,到处有寺院的金顶红墙,到处有旋转的嘛呢经轮。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信教群众,早已把祈愿、朝圣、礼佛、放生看作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佛塔、经幡、箭垛、嘛呢堆,也已经巅连散漫在甘南草原的每个角落,成为高原上独树一帜的人文景观,为中外学者提供了藏学研究的宝贵资料。置身于如此浓烈的宗教氛围中,你会真切地触摸到藏传佛教的精神流脉,你会从拂过高原的经年风雨中,解读雪域民族的文化情感。
  在历史上,甘南州曾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境内至今留有众多古文明的灿烂足迹。早期的吐蕃、羌、蒙等诸多部族都曾跃马扬鞭,纵横驰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城、驿站、关塞和烽火台。
  在甘南州夏河县甘加滩东部央曲河交汇的台地上,静静地躺卧着八角古城的遗迹。初建于西汉年间的八角城因有八个城角而得名。当年的城廓全长2公里,城外有护城河、护城壕,还有外廓、外城。然而无论如何,眼前的八角城毕竟是历经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关于它当年的一切,今天的人们只能从这饱经沧桑的遗迹中延伸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它旧时的威武与繁荣。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交界之地的土门关遗址,历史上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聚居区的分界处,也是西北边陲通往内地的重要关隘。明代著名的二十四关就包括了土门关。到了清代,土门关则是古河州长期驻兵的关卡,而今天它又是兰郎公路穿越州境的入口。
  在甘南州迭部县东北的深山峡谷中,有这样一处险峻之地,这就是著名的天险腊子口。1953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腊子口地区,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打开了北上进入陕、甘的通道。从此腊子口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也为中外游人提供了了解中国历史的极好机会。
  雪域高原的山水风光蔚为壮观,然而,在这里的生存,却充满了凶险艰辛。严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藏族人剽悍坚毅、刚正不阿的民族性格,素有“草原雄鹰”之称,也让他们与帐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草原上风暴肆虐之时,帐篷是阖家老小相依为命的安全港湾;当牧区转场时节,帐篷是牦牛随时可以驮起的移动居所;当收获的金秋来到草原,帐篷是辛勤劳作,日落而息的温馨归宿;当五色的鲜花开遍草原,帐篷是与亲友相聚的堂皇客厅。于是,藏族人把自己最神圣的祝福、最惬意的情趣、最浪漫的心怀、最幸福的憧憬都绣在了帐篷上,都缝在了帐篷上。到了草原上最美的季节,成百上千顶帐篷会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一座壮丽的帐篷城就活生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即使是到了甘南农区的藏家小院,藏族人对生活的挚爱依然无处不在。有时候,只些许花草、一抹艳丽,就把宁静的生活点缀得有声有色,更不用说那以牛羊肉和酥油茶为代表的藏族饮食,该是怎样的有滋有味。
  到了年节时期,藏族人家中更是高朋满座,歌声不断,人们把对大自然的感念,对先祖父辈的孝敬,对亲人朋友的祝福,都融进了歌里,都融进了舞里。
  或许你早已听说,藏族人个个能歌善舞。然而只有当你融入甘南大地,你才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他们那与生俱来的歌舞天赋在蓝天与绿草之间演绎得何等淋漓尽致。难怪有人说,甘南人,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
  人们说,藏族是个文化的民族、诗意的民族,而最能说明藏民族历史沿革、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的诗书,就穿在他们身上,戴在他们身上。生息繁衍在海拔3 000米以上高寒草原的藏族牧民,喜欢用动物皮毛装饰自己的行装,既体现自己英勇剽悍的气质,又不乏祖先狩猎的遗风。
  居住在海拔3 000米以下白龙江沿岸崇山峻岭间的藏民族,语言、服饰又独具一格,有着鲜明的长江流域色彩。从他们服装的色彩和饰物的形态中,你也许会品出些许羌苗民族的风格。
  安居在洮河之畔的藏民族,在饮食、服饰、婚丧嫁娶以及文化活动等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虽说他们的着装因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礼数而迥异,但总是无一例外地隐含着明清风范。
  藏族妇女在参与生产劳作之外,还要操持全家人的饮食起居,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她们对美的追求。踏访白龙江两岸的山林村落,她们永远是最亮丽、最抢眼的风景。
  如果说,甘南州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是一道奇特的高原风景,那么一年四季中有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20多种民间节庆活动的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集中展示。
  假如你在这样的时候来到甘南草原,你一定会看到被誉为“自然之子”的藏民族对雪山草原有着怎样的深情守望,与万物众生有着怎样的亲和默契;看到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是怎样浸润着他们的心态与情怀,渗透于他们的举手投足;看到原本艰辛的高原劳作,怎样被他们调理得洒脱酣畅激情荡漾,原本单调的雪域生活怎样被他们装点得色彩斑斓光艳照人;看到这个从雪山走来,从帐圈走来的民族怎样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山水情融汇成难以割舍的生命感动,在蓝天、雪山、草原上构筑起自己以“香巴拉”为象征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天堂。
  走进甘南,你就走进了香巴拉这方人间净土。
  走进甘南,你就走进了期待已久的梦中天堂。
  于是,甘南不再神秘,
  香巴拉并不遥远。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