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入世与超越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悲月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温总理出访日本前夕,中央一台黄金段播出《鉴真东渡》连续剧。鉴真为唐朝著名高僧,曾东渡日本弘传戒法,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授在家菩萨戒,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对日本医药、书法、建筑、雕塑、饮食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日文化间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第一集中,鉴真大师到徐州建塔弘法,看到徐州大旱,民不聊生,于是开棚舍饭、救济灾民,将建造佛塔的善款先凿泉挖井解百姓缺水燃眉之急,再行建塔。还设立悲田院,类似于现在的医院,为百姓免费治病,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利益众生的胸怀。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佛教寺院如何于内处理好修证解脱的问题,于外尽到济世救难的责任,是一个大的困惑,既要入世,又要超越,这个度是需要大智慧来平衡的。在唐宋时期,佛教十分关注民间的疾苦,佛教的悲田院等类似于现在的慈善机构遍及民间。但随着后来政治的约束与高压,佛教只能逐渐地脱离民众遁入山林,隐逸修行,造就了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僧人形象——不食人间烟火的隐世高人。

降至现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借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宗教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但随之出现了新问题:寺院本是僧人安住、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在却同时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僧人出家的意图原本是修行体证,如今却要兼做旅游服务员,身份极其尴尬。寺院与僧人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选择,佛教也进入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很多僧人对从事旅游业很是排斥,认为影响修证,对进入寺院的游客,消极应付。另一部分出家众禁不住利益的诱惑,陷入旅游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陷阱,类似天价香的种种事件就出现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寺院与社会的联系将越来越多,僧众与人群的密切接触也愈来愈近,这是无法躲避的现实。关键是寺院与僧人如何来应对这一事实。僧人对进入寺院的游客不能友善接待,展示佛教利乐有情的慈悲精神,为信徒去惑解压,最大化的利用寺院平台弘扬佛法,这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失误。

出家众对自身定位的迷茫缺失,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勿论出家僧人重于修证或是佛事、苦行等,首先需要为适应时代做出最准确的自身定位,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把自己定位为弘法布教,会讲经者讲;口才不好者可以用好的威仪来接引游客信徒,同时在寺院建板报、设立佛法常识讲解点等等,对弘扬佛法,创建和谐社会以及树立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都大有益处。

很多寺院的弘法经验值得推广借鉴,如以戒律为主的五台山普寿寺、福建太姥山,以倡导生活禅为主的河北柏林寺,模范丛林云居山、北京龙泉寺、苏州西园寺、重庆华岩寺等诸多的佛寺都在探索适应时代的修行弘扬模式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还有少林寺独特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尝试,但也是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一种特有模式。佛教时下各种修行弘法尝试的探索,历史将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对时下围绕各风景旅游区,社会人群竞相投资修建佛寺,聘用社会人士或被寺院迁单不守清规的劣迹僧人,经营掠财,影响佛教声誉、破坏社会和谐的欺骗行为,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如果说,佛教在初期恢复时期,犹如未洗脸上妆的少女,清晨被急急的敲门声惊醒,身穿睡衣就打开房门,迎接客人,自身尴尬不说,客人也有诸多的误解。但随着各方面的适应探索,如今佛教到了仪表威仪、言谈得体、消除误解的时期,就应树立主体性,确立自身的社会定位,真正以弘法为本怀,以利生为事业,为社会的和谐、佛法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释悲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