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陋室杂谈(一)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陋室杂谈(一)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曾经有网友问我,“天地与我同根”一语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是呀!人活天地间,人从何来复何往,天地何生复何灭,人与天地之间到底是怎么个事情,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也根本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过这关的,反正我自己从童年时候起,就时常被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困扰,经年难解。
  生活在我们这个科学的时代人,有一样观念是一定会铭记心间的――那就是世界观和宇宙观。不管何种的思想观念或宗教学说,如果不能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对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万物之灵的人类所面对的一切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那么对不起,一顶封建迷信的帽子怕是非得戴上不可的。正是因为这如此,当我们为了心灵的籍慰和解脱而来到宗教的门槛时,首先需要跨越的,往往就是真理抑或是迷信这一关。
  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当然相信佛陀所描绘的世界和宇宙是最正确、最真实的。不过遗憾的是,由于现在的科学还不是太发达,由于我们自身的智慧依然是那么的浅薄,以至于佛陀老人家开演的诸多甚深法义暂时还不能被充分验证,当然也就很难被人们真正理解和接受。而在这诸多悬疑的问题中,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关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于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种种的因因果果,几乎是一个所有人都必然要面对的,代代延续的永恒话题。
  老实说,当年我初学佛法的时候,有两句话曾经令我困惑许久,百思而不得其解。一句是僧肇法师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还有一句是天台德韶国师的:“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如果说什么因果报应还有诸多可怀疑之处,什么地狱天堂还只是一些虚无缥缈般的梦幻,那么天地万物与我,则是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问题。从我们自身的经验出发,人是生活在天地间的,人只能依存万物、使用万物甚或是改变万物,而无法使自己与天地、与万物完全融为一体。按照我的理解,构成我身体各种元素的四大来自外面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地与我是同一个根,万物与我是同一个体,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构成内在精神世界的那个“我”,与外面的天地和万物分明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也看不出到底什么地方有个共同的根、共同的体。如果从以往所接受“正规”教育中有关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定义出发,那么我与天地、万物同源的四大,只是我的心灵世界之所依,是我精神世界的载体。当我的生命延续着的时候,精神的“我”和四大的“我”,能够暂时被共同的“根”和“体”统一在一起。但是一旦生命终结,物质的“我”尘归于尘土归于土,而精神的“我”则不知将漂流于何方而去。
  如果说僧肇法师的“同根、一体”虽然有些迥出常情,但还只是一种一元的学说,没有一个谁产生谁主导谁的问题的话,那么德韶国师的“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就让我更加莫名所以,更加感到不可思议。按照字面上的理解,如果离开心以外真的没有一切法,那应该是我的心想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存在,我不想的时候它就不存在。这样一来一切事物都应该随着我的心的起灭而忽来忽去、忽有忽无,我的心岂不就成了“造物主”?可现实世界并不是这么不断地从我的心里被生出来,又回到我的心里。比如我睡觉睡到无梦无想的时候,我的心暂时不存在了,我生活的这个世界,我周围的一切,都应该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可事实并不这样。因为日照样升,月照样落,溪涧流水了无声。再比如我上班工作的时候心里没有想着自己的家,家里的一切也应该是不存在的,可事实也不是这样。因为冰箱依旧转,电表依旧走,花红草绿自芬芳。思来想去,总觉得这话和欧洲历史上那些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好象很相似,但是隐隐地又感觉没有这么简单,在这看似平凡的背后,一定蕴含着什么高深的超出凡情的东西。
  人们常说,佛教是正信是智信,不是迷信。既然不是迷信,就一定能够真实准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实际,对一切现象界的事物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答案。既然已经决定走入这扇大门,那我就先假定不管佛经上的观点还是祖师们的言论,都是正确的。于是作为一个后学,我要求自己首先相信前辈大德所言非虚,相信他们的观点一定揭示了客观宇宙之实相,阐述了法界万有之真理。
  学佛的人都知道,色与空的对立与统一,是佛教大小乘各教派理论的基石,是佛教区别于外道的根本所在。我想,如何学会领悟这种明显违反常理的从表面上看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的理论和言论,穿透我们由经验和常识所积累起的固有观念,大概就是我们超脱凡尘,跨入圣域的关钥之所在。经过若干年的学习和参究,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把这个问题真的搞懂了,但起码它已经不再令感到我烦恼困惑,只要我们能够换个思路来看问题,其实一切都是很简单的。下面就来谈谈我自己对心与法、色与空相互关系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以期对那些与当年的我一样苦恼和困惑的朋友们,能提供一点帮助。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小乘的色空观为什么不究竟。学大乘的人都讲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并且一般都认为小乘只能证得人无我,证不到法无我,只有大乘才有了义的二种无我之见,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全对。小乘不但有圆满的人无我见,而且也有少分的法无我见,当然声闻和缘觉对法无我的认识也有差别。具体的说,就是声闻乘明白每一样看起来好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由缘起而成的一种假象。不过他们虽然明白每一个由缘起形成的事物本体是空,没有实体,却认为构成该事物的基本元素――四大――是实有的、真实存在的。缘觉对法我的认识高于声闻,他们知道不但每一样具体的事物皆由缘起而成,本体是空,而且知道所谓的四大也没有实体,也同样是空。也就是说,声闻认为物质――法,有最微小的基本单位――四大元素--的存在,而缘觉对此则不予承认。
  前不久有网友在谈及佛教的色空观时,曾引用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物质和能量相互转化观点,以证明色空不二的合理性,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应该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确实非常接近世尊对法界物质基本状态的描述。对于物质究竟有没有不可再分的基本单位,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分不下去了,一种认为没有――能够无限可分。按照简单的法无我的观点,应该说没有才对,因为如果有的话,那么不管是个多么微小的粒子,它都是个独立的、实有的“我”,显然与“诸法无我”的法印相矛盾。但世尊在《楞严经》上所持的却是第一种说法,也就是说有最小的基本单位――临虚尘。临虚尘是个什么东西我说不清楚,很可能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说法一样,是一种能量,一种电磁的波动。这样一来临虚尘很可能就具有了两种特征:一方面它无形无质,本体是空,因非有而不违“诸法无我”之理;另一方面能量不虚,作用不无,以非无而不坏性空缘起之义。也许临虚尘概念的建立,使佛教和自然科学在将来能够找到一个交汇点,佛教中许多在目前看来让人难以理解的对物质世界的描述,将一一被揭开蒙在其外表上的面纱。
  讲到这儿有人的好象已经在准备欢呼了,似乎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被打破, 就要透过有无的两边见到无我的实相了。且慢!现在还不到欢庆的时候,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科学的角度,临虚尘从佛学的角度,所揭示的只是世俗谛的空,而不是胜义谛的空。因为你只是从物质本身出发,用形体与能量的转化来阐述有和无的关系,这个空是不究竟不了义的。首先,你没有空掉能量,能量虽然没有形质,但它依然还是“有”。其次,你没有空掉虚空,虚空虽然空无一物,但它也依然还是一种“有”。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你空来空去,都是从事物本身的立场看问题,没有把“法”与“心”联系起来,那么不管你怎么去空,也永远不能证得胜义第一谛的绝待真空。《楞严经》上有一句话,叫做“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说到虚空,大家都知道佛经上讲有几种无为法,其中就有一个虚空无为,意思是虚空非可造作。但是大家应该明白,虚空的这个无为,是从世俗谛的层面,相对于虚空里那些有为的东西讲的,若就胜义谛的立场来说,虚空依然是生灭法,是有为法。可能有人会问,你说连虚空也是有为法,那么虚空又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很简单:当然是从我们心里生出来的。经上有句话,叫做:“随其心生则种种法生,随其心灭则种种法灭。”虚空看起来虽然广大,但是落在你的心里,就像大海所起的小水泡一样微不足道。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世尊告诉阿南:“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连貌似无边的虚空在你心里都这样的卑微渺小,更何况虚空里的世界呢?所以说,天大地大,都大不过你的心。
  一说到“生”,大家一定想到的是象母鸡下小鸡一样,从个母体中制造个什么东西出来。不错!如果让我们的心这样去生虚空,生无法,我们确实一样东西也不能生出来。因为心生万法的生,根本就不是这么个生法。这个问题初讲起来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它明显地有悖于我们的经验和常识。但是没办法,胜义谛的道理之所以难以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就是因为他总是站在违反常规的立场上看问题。借用老人家的一句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要反对”。这句话只要稍微改动一下,就变成:凡是世俗谛认为正确的,胜义谛大多都认为不正确,凡是世俗谛认为不正确的,胜义谛却很可能认为是正确的。要想超凡入圣,你就必须把里边扭着的劲,给扳过来才行。一时转不过弯不要紧,等你见到实相的时候,所有的疑难和困惑自会迎刃而解的。
  所以,当我们站在胜义谛的立场上看问题时,不管声闻和缘觉所证得的法我空,还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论证出来的物质的形体空,都是不究竟、不了义的。其实,与之相类似的观点在古印度的外道中早就存在,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楞伽经》上世尊讲外道有七种对于无常(空)的缪见,其中的第六种是“性无性无常”,我们看世尊是怎么批他的:“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这种性无性无常,我管它叫“析法无常”,凡是从对事物本身分析入手,由粗到细,而精而微以至于无的,都属于此类。其实,平日里我们很多人在讲诸法无我的时候,都是在引用这种解析的方法,从根本上说,这不是大乘究竟了义的见解。所以说小乘之所以超胜外道,在于他能证人无我,至于法无我,大家实在是彼此彼此。
  现在先让我们对小乘二法做个总结。声闻已空人我和少分的法我,但是不空物质界的基本元素――四大,落入以微细物质为实有的法我执,在物理学上大约达到了原子或基本粒子的水平;缘觉既空人我,也空物质界最极微细的法我,落于空执,在物理学上大约达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水平。不管执法、执空,从根本上说都是相待成空,同是因法而起见执。其实对物质界法我这种实法的执着只是法执的一个方面,二乘共同严重的问题是执着有生死可了,有圣道可修,有涅磐可证,这种对于抽象法理的执着是小乘与大乘根本差别之所在,这才是最大的法执!要知道不但虚空和虚空中的世界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就连所谓的生死和涅磐,也都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离开了心,不但没有世界,没有虚空,也没有什么轮回与解脱。
  讲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天地之所以与我同根,万物之所以与我一体,就是因为它们都与我“同心”。也就是说,天地与我是因为心才得以同根,万物与我也是因为心才得以一体。要想明白天地为什么与我同根,万物为什么与我一体,就必须搞懂什么叫“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原偈的作者天台德昭国师,五代时人,法眼文益禅师法嗣,因闻听法眼答复“曹源一滴水”话头而发明心要。偈颂全文是:“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此偈在法性和法相两方面都蕴含着甚深的法义,当年法眼禅师听闻后赞叹说:“即此一颂,可起吾宗。”就凭他能诵出这个偈颂,就可以承续我的法脉,评价之高,古来少有。法性的问题留待以后再说,今天我先借他老的偈子讲讲法相,看看天地究竟如何与我同根,万物到底怎样与我一体。
  既然讲到“心外无法”,那么很显然,就是心来生法,法由心生。这里边的生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成,由心来生天地万法;二是照显,由心来显现万法。
  讲到心,一般人最大的误解就是只以第六识为心,而不知所谓心者,乃以第八阿赖耶识为其体,集前七识以为其用。只知体而不知用,就会把能知之心和所觉之境当作两个东西,由能来觉所。单就现象来说,不管能还是所,都是有生有灭,有成有坏的,于是人们很自然地会困惑于那个“所”究竟由何而起,这个“能”又究竟从何而来。对能与所的成因,人类自古以来有着数不胜数的误解,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种认为来自神的力量,一种认为来自然的变化,古印度外道中的胜论派和数论派可以分别为其代表。
  那么,这能与所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佛教的唯识学派认为是由众生的第八识生出来的。阿赖耶这个第八识包涵有四种功能: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由相生出依报的山河大地和我们正报的身体,由见分生出我们觉知的功能。也就是由它的一只手生出一个“能”,一只手生出一个“所”,一棵树根下长出两条枝干,识之者自然明白本是一体,不识者难免误为两端。知道了“能”与“所”到底是个什么来路,接下来我才好谈谈阿赖耶识是怎么生出我们正报的根身和依报的国土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阿赖耶识怎样生出物质。按照我们一般人的观点,物质是不灭的,既不能被制造,也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被改造,改变其存在的形体和状态。对此,我个人的观点与此恰好相反。我认为所谓的物质并不是从无始一来一直就有的,它有开始的一瞬。同样,物质也不是永远不灭的,它也有毁灭的一天。听了这话您先别忙着扔砖头,先等我把话讲完。这里先得声明一下,我以下的观点没有直接来自经论的依据,只有《楞伽经》的一段话大概可以作为旁证。在经上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截断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世尊的意思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事物,无非都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大”又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从众生八识田中的津润、堪能、飘动、截断这四种妄想习气的种子来。我们知道四大之说非始自于佛,而是古印度早就有的观点,佛在这里是随顺古印度人的观念而说的。如果世尊当时面对的不是印度人,而是古代的震旦人,那他一定会说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是由众生八识田中的某五种习气的种子来。如果世尊面对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他也一定会说,不但所有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就连那些最微小的波动的能量,也都是由众生八识田中的某些习气的种子来的。
  据专家考证,世尊说法是开《楞伽》在先,演《楞严》于后。说《楞伽》时暂时还没涉及比四大更小的临虚尘等物质,所以只说由内四大种生外面的四大色。讲《楞严》时又告诉大家还有比四大更加微小的微尘,因为此前已经讲过外尘来自内种,所以没有再专门强调这个问题。把两部经的义理结合起来,我认为把包括临虚尘在内的各种微尘都看作是由众生的八识田生出来的,应该不违世尊的圣意,在理论上也是能够成立的。当然这些纯属我个人的臆想,能不能够成立,欢迎有兴趣者共同探讨。
  前边我已经说过,临虚尘或者说以波动形式存在的能量,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的物质,那么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是从何而来的呢?持物质不灭观点的人会说从来就有的,我的意见是:不对!不是从来就有,而是由众生的业力感应来的。不管是能量还是波动,最初的成因和维持其运动的力量,应该来自众生的八识田。接下来的问题是物质将来有没有一个最终的“灭”?你当然会说不灭,我的意见依然是:不对!将来早晚要灭,当众生的业力消尽或者是一期业力因缘终了的时候,波动也将停止,所谓的物质也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到这儿,有的人可能又会问了:既然你说物质有生有灭,那为什么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人看见物质的生灭。比如某个人出生的时候,我们没见到这个世界增加了什么,某个人死了,我们也没看到这个世界减少了什么。如果物质是能够生灭的,那么它应该能够被人们生成和毁灭,可是截止到目前,我们始终无法用科学或者其它的手段来制造和毁灭物质,这你又如何解释呢?我的看法是,这是因为物质的生灭是由阿赖耶识来控制和掌管的。也就是说,最基本的物质只能由阿赖耶识在业力的作用下才能使之生,也只有业力转变以后才能使之灭,除此以外的其它方法至少到目前还只能转化与改变它的结构和形态,而不能将其从根本上消灭。阿赖耶识通过业力的作用产生物质有两种情况:共业所感和别业所感。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没有随着某个人的生死而有增有减,那是因为我们所看到只是共业所感而形成的世界。在共业的世界里,表现为依报的外面的物质世界,是由若干众生的业力集聚在一起共同感应出来的。可以这么说,大千世界的每一粒最微小的微尘,都凝集着生活在这个世界内每一个众生的业力。同样的,这个世界内每一个众生的业力,也洒落在这个世界的所有微尘上。基于这样的一种关系,你可以通过即生的业力来影响、使用甚至是改变部分物质存在的状态,因为这是你的别业赋予你的权利;但是每一粒微尘的生杀之权却不属于你个人,这个权利是属于所有与它有缘的众生的,只有众生共同的业力才能使之生,也只有众生共同的业力才能使之灭。在所有与其息息相关的众生的业力终止之前,共业世界的物质是不会消失的。
  当然,别业对物质的影响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造下无间罪业的人,他的业力会为他在一个适当的地方感应出一个刀山火海般的地狱,同时又为他制造出一个被地狱煎熬的身体,以及能够觉知痛苦的感官系统。什么时候他的业消尽了,这个由他业力感应来的地狱,以及构造这个地狱的物质,也就自然而然到消失于无形。只不过这种别业的情况只有当事者自己,以及已证甚深菩提的圣者或者有神通的人才能见到,吾等凡夫无缘得见罢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现象,都是由众生的业力通过阿赖耶识的相分和见分变现出来的,那么随之而来的现实世界究竟是怎么生成的问题就简单多了。《楞严经》上世尊在回答富楼那的“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的提问时,对世界如何从无到有,在虚空中经风轮、火轮、水轮、土轮而陆续形成的过程,讲得非常详细,想了解的不妨自己仔细阅读一下。看过太空星系照片的人大概都会有个印象,那就是不管象太阳系这样的小世界,还是银河系那样的大千世界,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呈旋涡状的,这说明世尊所讲的宇宙天体是从风轮开始依次形成的说法,是绝对真实可信的。
  讲完了什么是唯心(识)所成,我们再来看看什么叫做唯心(识)所现“显”。在这里还得明确一下,胜义谛虽然从理论上是对世俗谛的一种否定,但并不是将世俗谛一棍子打死,而是承认其在现象界的合理性。尽管万法从本体上来说都是“空”的,但在显现上并不遮破“有”,面对具体的作用和关系我们依然要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办事。比如,苹果在树上熟透了,它只会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到天上;只要是个人,不论凡夫还是圣人,不吃饭不喝水总归都是要死的。胜义谛所表的是真空之理,世俗谛所显的是妙有之用,连接这二者的纽带是缘起性空,将其落到实处的,就是唯心(识)所现(显)。
  根据缘起性空的理论,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都是由若干其它的东西,依据一定的条件(缘)而构成的。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就是人们在谈缘起的时候,总是在谈事物本身的内因和外缘,而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缘--你的心!因为一切万法只有经过你的心的参与,经过你的心的认知和了别,才能够得以安立。这个问题可能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我把它稍微展开说一下。按照前边我引用过的最微小的物质是临虚尘(或波动的能量)的观点,那么这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不管是山河大地,还是你我的身体,其实都是些被众生业力之网感应出来的一个个微尘的集合体(能量场)而已。不同的能量场之所以在我们的眼里之所以会出呈现千姿百态的种种差别,是因为我们感觉器官的了别作用。比如说一个所谓的物体,在物理学家的眼里它只是个特殊状态下的能量场,在化学家的眼里它不过是一些分子、原子的集合体,在一个普通人眼里它又是若山若水、若石若树,而在一个菩萨眼里它是一真法界的实相。在一个因特殊的业力因缘关系而无法感知的人眼里,它又什么都不是,因为他根本就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随便一个什么东西,在无数人的眼睛里,就可能有无数种结果。
  对这个问题,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的第六个问题--“什么是六道众生的共同所见境”中,曾经以水为例来加以说明。比如说大海吧,从胜义谛来说本来并没有大海这个实体的存在,但是用世俗谛的眼光来看时,大海则是确确实实有的,因为那里流淌的液体既看得见,也摸得着。那么究竟是真正有个大海在那里涌动,还是你用自己的心变现出了一个大海,这里边的问题就来了。大家都知道,面对着同一个大海,人见为水,鬼见为火焰为脓血,天人见为甘露为琉璃,鱼类则以之为屋宅。菩萨虽然明了其为法界之实相,但随各自证量之不同,所观察境相的显现也有差别。十法界中,惟有佛一人所见是究竟了义的大实相。
  从胜义谛来讲,不管是共同所见境的体还是相,都是不存在的。但是从世俗谛的来说,则是有一个共同所见境的体(因为确实有个能量场存在嘛),没有共同所见境的相(因为六道众生各自所见毕竟不同嘛)。有的只是别业中的别业,以及别业中共业所显的相。人、鬼、天人和鱼类与其同类各自所见相同,这是别业中的共业;无间地狱众生业力虽然性质一样,但各自只能见到自己的境象,这是别业中的别业。比如说,须弥山和铁围山明明就在我们的太阳系里,但我们人类无法感知其存在;鬼道众生明明就生活我们身边并不遥远的地方,我们也一样看不到他们;香巴拉国土明明就在藏北的某个地方,但人类就是找不到她。据说大圆满的虹光身修成了之后,对于有缘的人他可以让你看见他,在你眼里他与普通人似乎没什么区别。若是无缘之人,假如他不想见你,那么你就是从他的身体中穿过去,也依旧浑然不觉。同样的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些看似实有的事物,对于另外一些与之无缘的众生来说,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以这么说,我们六道众生所感觉和认知的世界,都是我们的心根据自己的业力为我们投射出来的。如果我们的业力相对清净,感觉到的就是比较愉悦的画面;如果业力较为粗重,感觉到的就是污浊秽恶的景象。所以说,我们能见到什么,不能见到什么,见到好的一面还是不好的一面,这个决定权不在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我们当前显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业力。娑婆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五浊之秽土,而在佛的眼里却是完美无暇的净土。
  对于不同业力众生这种觉知上的差别,我猜想可能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觉知根不同,比如我们看不到须弥山,再比如水对人是湿润,饿对锇鬼则是烧灼。第二是识的了别作用不同,比如色盲把红色当成绿色。你看,明明面对着同一个所见的实体,却得出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果,这就是业力对我们的欺骗和捉弄。在业力这只魔掌所为我们织造的因果之网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似乎无所不能的人类,其实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渺小啊!
  阿赖耶识这个东西实在奇妙,它赋予我们种种神奇的功能和作用,为我们创造了无尽美好的事物与感受,也为我们带来难以计数的痛苦和灾难。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什么造物主,那么这个造物主就是我们的阿赖耶识。从事教理研究的人,往往把唯识学划入大乘始教,也就是大乘佛法最基本、最低级的理论。也许唯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确实有其局限的一面,但唯识的现量境却是佛的境界,等觉以下的菩萨尚无以兆其端,何况吾等凡夫乎?不过这里有两点得注意:一是不要以为阿赖耶识是个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只是一种作用,并无实体可得;二是不要以为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老大,真正的老大不是它,而是如来藏。因为唯识所仰赖的理论之基,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的藏识。所以下一篇我要接着讲的题目,就是如来藏。
  可能还有人会不太明白,说你讲佛教不是唯心论,可你说来说去都是讲物由心生,心在决定物,那心又是哪儿来的,谁又在决定心呢?这可就得怨那个德昭国师了,他用自己的两只手啪地拍了一声,然后非得说是左手打了右手,你说谁信呢?得!谁让我借了他老的光哪,余下的右手打左手的半个偈子我给补上:“通玄峰顶,只在人间。法外无心,青山满目。”法从哪儿来的?心呀!心从哪儿来的?法呀!经上的话照着一改,就可以变成“随其法生,种种心生,随其法灭,种种心灭。”离心固然无法,离法也同样无心,什么时候你把这对冤家的关系搞清楚了,三界之内就再无人瞒得你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