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丛林的组织和常识(1)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丛林的组织和常识
  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又以芳香的旃檀树林比喻佛门龙象所住的清净丛林,故又称旃檀林。但是,到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亦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丛林之中,寺产一切归公,且依一定规矩而容十方来住的僧众,其住持人选亦经僧众同意,而由十方名德的合适者出任,故丛林又称为十方丛林。另据《大乘义章》卷13载,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故又称功德丛林。
  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徒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龃龉时生,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其后复有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居,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遂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自此,丛林之制,于焉大备。
  初时丛林规模较小,于一寺之中,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以住持为一寺之主,尊为长老,居于方丈。初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所有禅众尽入僧堂,依戒腊的久近安排位次。又置十务(十职),称为寮舍,每舍有首领一人。其后,丛林建制亦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名德住持的丛林,多在千人以上。这些规模较大的丛林,组织完备,内部分工甚细,执法(清规)甚严。方丈之下,基本组织有四,即所谓“四大堂口”:1禅堂,为丛林的中心。2客堂,职司接待客人及内务。3库房,掌管收租及购置物品等事。4衣钵寮,住持方丈的事务所。或谓四大堂口,是指维那、客堂、库房、衣钵寮。重要事务则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及四堂口的上首共议进行。此外,有首座寮,以安置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安置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安置杂务行者及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茶堂以安置知事职僧以上的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安置副寺以下的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安置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
  现今的丛林,以其住持传承方式不同,可分为子孙丛林(法门丛林)、十方丛林两种。若广拓天下大德高僧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称为十方丛林。若师家依法系传法子弟子而任住持的,即自己度弟子担任住持的寺院,称为法门丛林,俗称子孙丛林。
  第一节 丛林清规和要则
  一、清 规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日常行事的准则。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三例以后,即随时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之举,如支遁立众僧集仪度,慧远立法社节度,乃至梁武帝造光宅寺于金陵,命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用为后范,皆是其例。到了唐代,禅宗盛行,百丈怀海禅师痛感禅师住在律寺内,虽另处别院,但于说法住持,都不能合法。于是他于元和九年(814)别立禅居之制:尊长老为化主,处之“方丈”,不建佛殿,只树“法堂”,学众尽居“僧堂”,依受戒年次安排,设“长连床”,供坐禅偃息,合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徒众侍立,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斋粥”随宜,二时均遍,又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事务分置十“寮”,置首领主管等等。这些就成了丛林新例,与律法不同,世人即称为《百丈清规》。
  现在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次:
  1.结夏与结冬
  丛林每年以结夏(亦称结制)、解夏(亦称解制)、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期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以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阴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
  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
  2.安 单
  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褡(亦称挂单),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如挂褡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白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的名为进大堂。
  3.大请职
  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审阅。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渚头领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执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4、贴 单
  此为一寺执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依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事先客堂与维那将全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往持,写成贴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贴单”脾,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执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凡单上有名的,都是常住成员。
  5.打 七
  这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卜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等。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6.普 请
  即普请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实行普请。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院扫除等,皆偶—为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丛林才有农禅并重的新制。
  7.计 岁
  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现在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院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帐。
  8.肃 众
  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褡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后来对于三业不净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棚责,并迁单摈㈩。在《清规》中还明确规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小㈠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张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
  9,榜状牌示
  丛林行事逋知的方法,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单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其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韦驮殿前。
  10.钟鼓法器
  此为丛林号令所寄,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如桌众上殿则在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
  二、丛林要则
  百丈禅师用“一日不作,一日不?”以身作则,并警策后进,又制定《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 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乎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队此奠定了丛林千年的基础。
  第二节 丛林组织
  寺院的生活制度,大抵都依唐代元和九年(814)百丈怀海所立天下丛林规式——百丈清规为准绳。当然,清规并非始于百丈,在《道安传》中,也可寻出类似清规的存在。中国的佛教传自印度,当然需要适应中国民族风土的教团兴起,也须有顺应时代的寺院风格,才能维持寺院的生存,同时也须有顺应时代的清规,才能期望寺院的发展。
  中国的寺院,有称为“小庙”或“子孙庙”的,在宗旨和工作方面,都与“十方丛林”不同。子孙庙的主要性质为私有,属于一僧或一系僧众私人所有,可以由他们的意愿处理。而十方丛林则被认为是佛教僧团的公共财产,即或住众不多,仍须依照丛.林清规为处理准则。
  现将丛林四大堂口及其执事分述如下;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开悟的所在。其他三个堂口:第一客堂,是管接待客人及内务,第二库房,是管购置应用品等,第三衣钵寮,是方丈自己的事务所,掌管财政.在一个拥有数百住众的大寺院里,四大堂口有不同的执事,共约数十人,各司其职。知客,管接待客人,知山,管山上周围:的土地,知藏,助理保管藏典。
  一、禅 堂
  佛教的核心是觉悟,寺院的核心便是禅堂,在那里求得开悟。在其他处也可求得开悟,而且也不能说没有禅堂的寺院,就不是佛寺。
  禅堂纵横凡17米与28米。在其一边是阔门,常有幕布掩遮。幕上面挂一块“止静”牌示,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内,过路的都被劝告要轻声走路,在其他时间,则翻过牌子的反面示为“放参”,门外有走廊,长度适如其建筑。廊下乃是一大庭院,有边门与之隔离外面的声音.
  禅堂中央有一佛龛,内奉初祖达摩像。佛龛周围留着很空的地位,作为行香之用。行香与坐禅,乃是禅堂中交替的行为:行、坐,行、坐,行,坐,其目的是克制禅众的昏沉。
  堂中沿墙狭的部分排有“椿凳”,禅僧们各在其“贴单”标名作“禅坐”。其后则有很阔的广单,是他们并排睡觉的卧铺,白天有布幕将椿凳与广单分开。并非所有的僧众都睡此广单,维那与班首们都有个人私用寮房,其他每一加入禅堂的禅僧,则日夜都在禅堂内。
  伸向后墙的,是沿墙的椿凳,不是广单,其中间隔着两个“方便门”。两门之间,即是“维摩龛”,方丈的座位。这样,他便是坐在东西序禅僧最下位之下。“下”意即近堂之后面,“上”则是近堂的前面。
  沿墙椿凳伸向前墙的,则在大门的两边,在门右边的第二与第三个坐位的中间,放着一张茶几。此几,是放置仪式中所用的东西。上面悬着一口大钟,钟下挂着一面厚木板。此板是禅堂的核心,因为敲在上面的怪声,乃是工作开始的讯号。在其他任何殿堂都没有这样的东西,而其形状则是寺院所属派别的象征。
  另有一块挂在墙上的小板,此为行者发讯之用。各种讯号的运用,都是为了避免用语言,使心志的集中尽可能不受外扰,况且禅本为“无言之教’。有的寺院禅堂外面的牌子,那禅堂的“坐”字没有中间的“口”字。
  在钟板下面的茶几上,放着仪式中使用的东西有:
  1、小木鱼,乃是法器中的最多能者;
  2、香板,为维那用以罚那些犯了堂规的人,像其它香板,一般都是在行香时带着,
  3、香炉,其中燃线香,以定坐禅时间,
  4、最后一项,乃是竖着一个小牌示,上书“大众慧命在汝
  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扰乱他人的精进修道,罪莫大焉。
  在茶几左边近大门处坐着的“当值”,由清众每天轮流担任,他的责任是在钟,板与木鱼上打出讯号。茶几的右边坐着维那,他的邻坐是当值的悦众,专管在引磬上敲出讯号。禅堂的每一行动都有规定,因为避免用语言,而行动则由钟、板与木鱼的讯号所定。禅堂所发的汛号,是与寺院其他堂口通声气的配合部分。还有大殿里的钟鼓,斋堂外的火铁,夜巡手中的打板。每天三段时间,一或二小时,一个讯号继续又一个讯号。例如禅堂的钟声,引入了大殿的钟声与鼓声,每一乐器的第一声,落入于另一乐器的最后数声之前。寺院各殿堂所发出相对答的乐音,非常有意味,使僧众们会有良好的秩序与安全感,并告诉了他,什么事情将在进行,而他自己又应该做什么了。
  二、客 堂
  1.知客的职务
  人们第一次参访一个寺院,先由客堂的执事接待。因此,让我们先从一个知客的工作方面来说起。
  在一般的大寺院,可能有六个或八个同样名称的执事,轮流做日常工作。若有更多的事务而致当值者来不及应付,他可以依次请求将要轮到的二三人帮同接待,使每一批重要的客人都有一个知客照应。“大知客”有照看一切的责任。他的助手们称为“二知客”,“三知客”等,都是听从他的指挥的。
  他们的责任是接待客人,主要的是僧侣和居士两类客人。有些寺院,通常不容许居士们在寺院中过夜,但四大名山和一些寺院接待朝山的信众还是供给食住的。只供给住宿的施主、老朋友或居士来请法师们为他们亡故的亲人做佛事的。观光的人们在白天是欢迎的,可以参观寺内各项公共处所,也供给膳食,但必须傍晚之前离去。在另一方面,特殊的客人都有特殊的招待——舒适的房间,上等的素菜。在某些寺院,另有—位担任娱客的执事名叫“知宾”。
  2.怎样挂单和送单?
  在居士们当中,只有少数受礼遇的才能住在寺院。但是任何受了戒的善良比丘,就都有资格到各大寺院挂单。当他们来讨单的时候,其程序也有一定的规定。他先将“衣单”放在客堂门口的左面或右面。如果是放在左面,当他用左脚先跨过左面的门限,而坐在靠左墙的横凳上,在等人来时,从此处仍可看到自己的“衣单”。如果是放在右面,则依例反之。坐的姿势,将双足在前成八字形。若知客师不在,当由一个“照客”去找他来。他回来一进门,那“讨单”的便应站起来,合掌行礼,即向佛像顶礼三拜。在第三拜起立时,便说:“顶礼知客师”,通常知客即答:“问讯(合掌)好了。”他仍转向佛像深深问一汛,或者,如他觉得应隆重些的话,可在佛像前再拜一拜。
  以后,他便又坐回横凳上去,准备作一口试。知客则坐在靠门所设的椅上,问他的名字,原来剃度师的名字,受戒的处所, 最近的行止,以及许多所应问的其它问题,以消解他是否是一个善良的,受过戒的比丘的任何疑点。若因他所答不得体,或在时局不安定而常有诈伪之事发生时,而知客未能解除疑点,当可要求看他的戒牒,并传戒寺院所授与的钵。在通常情况下,知客是不会要求看这些东西的。也不会将他的名字记录下来,甚或研究他在戒牒所盖的寺印。他可以凭个人的观察,如果是诈伪的话,当场就会露马脚。
  知客问完了其它问题后,他便会问他关于以后的打算。如他只想住一两夜,他便说“打扰常住”,如果他希望住一段长时间,便说“亲近常住”,最后“送单”,知客领他到按其情形所适当的住所。若是一位高僧,则必须到“上客堂”,若是一位前任执事,或与寺院有其他联系的,则领向“客单”,也是上等的而不太讲究。大多数云水僧则被领往“云水堂”或“寮房”,这是沿墙架没着铺位,
  很多人排列着睡。
  这新来的又施行在客堂内同样的礼节。他将衣单放在外面,又在佛像前问讯或下拜,作为向云水堂的寮元示敬,最后则合掌送知客到门口。行完礼节,即被领到一个空着的铺位,按其年龄(老的在西,少的在东)在寮房的东面或西面。如是即可依其意愿住多久,但须合于规约:每天早晚随众上殿、过堂,而在云水堂则由寮元率领坐禅(一般三支香)。多数寺院都容许云水僧在白天可以外出,只要得云水堂寮元的允许,而在晚课前回来。如果云水堂真不再有余地,或米粮不敷于再增加云水僧时,客堂外即有“止单”的牌示,但这是少有的事。
  贵宾们住特别上房,无必要遵守此种日常规则。他们的三餐是由方丈的小厨房供给,由照客伺候,凡客堂的一切杂事都有照客们去做。在有些寺院中,照客们自然是出家人,有些寺院,则用俗家的工人,那就称为“茶房”。
  三、云水堂
  云水堂有两种功用。能使僧人以极少费用旅行,任何寺院若有高僧说法可以往听,有最好的禅七或念佛七可以参加。
  1.什么叫“挂海单”?
  住在云水堂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除非犯规,否则不可强制他移往他所,或要他离寺。少数僧侣会长年累月地继续住在那里,勿需再有什么形式,而他们的名字,却不会登记在号簿内。这样无限期的留住,叫做“挂海单”。其他则适如其名——云水僧——犹如行云流水的无定。所以,事实上他们的停留,不会多过几天,或几个星期。
  云水堂并不容留“江湖”及“野和尚”。这类人也许正式受过戒,而现在却靠他们的小聪明过生活,例如卜卦、测字、算命、看相等,这些都是教规禁止的“邪命”生活,所以只能算是破戒和尚。在某些寺院则可容一餐,若在白天来晚,则可过一夜。知客则说:“常住不能留你,请你吃了一顿就走。”
  2.客堂的责任范围
  接待客人只是客堂应负的许多责任之一。客堂要管理寺务方面的工作有:监督斋堂、大寮(厨房)、菜园、山地、各殿堂、磨房、浴堂、厕所,以及其它不属于库房与衣钵寮所直接管的范围的工作。有些单位都各有其负责人,多少都可以自治,但亦都属于客堂的管理范围,因此,客堂为全寺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红色的木牌上,写明所要做的事情挂在客堂的廊下,宣布做超度佛事的日程及应参加经忏的人员,演讲开示、出坡、沐浴、节日,人事更动,以及一切有关僧众生活行动的消息。而照看各事是否依照程序,以及所需的人员是否出席,那便是“僧值”的责任。
  3.僧值的职责
  僧值是最重要的执事之一,不仅在客堂,而是在全部执事之中。除了在禅堂之外,在全寺内,他有权执行寺规。他要查察各种讯号是否准时,进斋时他要在斋堂察看每一钵盂的卫生及盛饭满、浅,不准破坏肃静。早晚课他要巡视大殿,并每一位僧侣行列的往来,若见有人不依行列,他便喝止。若见有人在课诵时偷懒,他便过去警策,若遇更严重的犯规(如吵架),便拉他到知客那里接受罚钱或挨香板。这种木制剑形的香板,代表着刑罚的权衡,系由知客亲自执掌。
  僧值也兼管沐浴与洗衣,在冬季每月四次,但从阴历六月初一到七月初五则是每天的。凡出坡之时,如何组织,都是他的责任(“出普坡”由方丈亲自督率)。除了禅堂人众之外,他可以召集所有的人员上LU砍柴、耕种果园,或帮厨办斋宴等。“行单”(任役职的人)及云水僧都可以做些一般的寺务。
  僧值还处理亡僧善后及遗物等事,他要在深夜众人睡后以及天亮之后,查看全寺的灯火是否熄灭,他要到处查看,什么都得注意。
  四.大 寮
  在客堂管辖下最大的单位就是“大寮”(厨房)。常由一位“典座”主持,在他下面有管食、管水,管火的执事僧。他还有其它职责:餐前十五分钟,他必须敲着两片短竹板,到各处去“叫香”,约在餐前五分钟,他必须去敲那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即所谓“开梆”,正于餐前,他或是“菜头”又要去敲那挂在大木鱼近边的“火錪”,那是一个“心”字形的厚铜片,大家都不可在进餐时迟到。
  “菜头”的工作是分派每餐的配菜,以及阴历初一十五,或是由虔信供斋时较精细的菜。“水头”为大寮准备所要用的冷水。“茶头”常要留意于准备足够的开水泡茶,并帮助饭头注意大锅的水。“火头”是管生火的,准备大量木柴,并注意炉内的火势。火灾是须经常留意的,他的责任更大。
  在斋堂里有几个“行堂”伺候,其人数视僧众的多少而定。沿着长条的狭窄桌子,在每人坐位前放上筷子和两个碗——一个盛粥或饭,一个盛菜。敲了木鱼和火錪以后,他们提来了食物,将碗都盛满了。在那时僧众也都念完了“供养咒”,在僧值的监视下,他们在斋堂内巡行,在餐时侍候着第二次将碗盛满。餐后,他们都要帮着做清洗等事。
  现在的大米和面粉都是用机器加工,过去则由专管磨房的“碾头”操作。菜园由“园头”经管,通常是雇佣俗人做大部分的劳役工作。或在“典座”或客堂直接管辖的有一位“圊头”经管厕所和沐浴等事。
  大门有一个“门头”。外面的林地则由一个“知山”和另一个或几个巡山的看管,其职责是看管山林不让人砍伐,寺院若在城市,设有一个“夜巡”在寺院建筑范围内,用两种讯号晚上令全寺安睡,早上催醒人们起床。他们不是“看更”或“打更”的,在深夜做实际巡行全寺而打更的,则另有其人。
  客堂最后一类人员乃是各殿堂的执事。大殿、祖堂、地藏殿、藏经楼以及念佛堂等,每一处都有一“香灯”,其职责是保持油灯与点燃香烛、清洁佛像、供器,以及管理殿堂卫生等。在“大殿”则有两名香灯,上席的称为“殿主”。殿主和香灯常要做撞大钟击大鼓,这是每天的开始与结束的信号(在巡夜发讯号的前后)。早晨约三点三刻撞钟一百零八下,然后鼓声继起。晚上约十点钟,则是先击鼓后撞钟。有些寺院则另有一位“钟头”和“鼓头”,分别住在钟、鼓楼上。
  管云水堂的香灯,还要伺候挂单僧人的茶水,以及脸盆等用具,当云水僧不在时替他们看管物件。念佛堂的香灯,须帮助“管堂”照顾所有住僧们,因大多是老弱、不支于禅堂的严格规定,而参加日常修行的僧侣们。
  那么,维持这些寺务的费用和用品从何处而来呢?那就是库房的责任了。
  五、库 房
  管库房的头领乃是“监院”。他在日常寺务上的权力,仅次子方丈。在他下面工作的有几位“副寺”,依次在副寺之下,又有几个“库头”。副寺在有的寺院也管财务,有些寺院则归衣钵寮所管。
  1.副寺的职责
  副寺和库头在寺里都很忙碌。要管僧众的吃粮、住房、佛坛、香烛及房屋的修缮等。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份复杂的清单,那便是库头的工作。在建设和修理方面若有俗家的工人,则有一个库头调派并计算其工时。他或有专门的职衔,称为“管工”或“坡头”。若是在近处的稻田由寺院自己耕种,那他的职衔称为“田头”。当外面有客人来时,库头须接待他们,由小厨房供给膳食,或在寺内过夜。若是更重要的访客,则亲自伺候他们茶点和热毛巾。因为通常在库房是没有香灯的,所以屋内的清扫,佛坛前的灯烛,都是库头们的事。
  副寺的序次较高,借一二“书记”的帮助,保管现金帐簿,并且照料库头们的工作。他们的责任是,不能让寺院缺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香烛和其它一切应用品。有购物发票、字条等付出的钱,经手往来,登入帐册。在某些寺院,帐房为库房中的一个独立单位,另安置出纳,会计二人分管现金和帐簿。凡急需物品,若是少数的现金可以买到的,副寺当先垫钱,再送一张字条到衣钵寮去请求发还,因这些寺庙的现金收付都由衣钵寮监管。若是大笔的钱,则由监院自己决定,而得到衣钵寮口头的允许,于是他写张请购字条,由衣钵如数付款。这些经过当由副寺在库房的帐册上列有记载。库头购回货物交“管库”登册,保管,这称为“油盐帐”。如领取物品时,由副寺送一字条给库房,再登帐付物。
  2.监院和都监的职责
  库房的主管是监院。以上所说都由他直接管理,若有错误,应由他注意并加以纠正。实际上,他的责任更广,全寺都在他的督导与监察之下,不仅在库房。除了席位较高的长老们以外,全寺每一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监院自己,则应向都监请教,若或是更重要的事,则可请教方丈。
  “都监”也是库房的一个执事。虽然他的地位,依序是最高的,在日常工作方面却很少管事。通常他是一位长老,自己亦曾有做过多年监院的经验。他与现任监院的关系,也和退居方丈与现任方丈之间的关系相似。都监为方丈指派执事时的顾问,若任何执事有不称职的,随时有权撤换,倘有越规情事,还有权迁单(开除)。监院有权向方丈建议,但方丈有权作出最后的决定。
  六、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的事务所。既不是一个大的单位,其执事辈的序次也不高,而他们却是方丈的亲信。“衣钵”是方丈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他们又都是年轻僧侣,择其灵敏而又有应付办事能力的充任。若有方丈所不愿接见的来访者,可由衣钵去给与令人满意的词说而代表方丈接洽事务。衣钵们须留心火患与盗贼负责收发信件,亦须尽各种仪式上的职务。当有施主结缘或供斋款,他们须负责分给所有僧众。
  有些寺院设有“银钱衣钵”——即是实在的会计。从各部门每天收入的现金都交给他登入“大帐”,方丈可将多余的现金存入银行。
  到月底,召开各部门主管、衣钵寮举行财政人员会议,报告该月的帐目,由银钱衣钵对照大帐而作审核,留在各部的少数现金也核对清楚,应与大帐的总数相符,以结算当月的总帐。衣钵寮的另一个执事是“庄严衣钵”。他保管绣花的挂幡、佛坛器皿与日常所用或特殊场合所需的贵重法器等,负责发放与收回的登记。
  “汤药”的职责,如方丈生病,要为他煎汤熬药。近年来,他们都任事于方丈私用的厨房与餐间,且也照料方丈私人的贵宾所住的上客堂。他们还要做很多的零碎事务。对于不欢迎的访客们,他们则是第一道防线,负责通报方丈和召唤“衣钵”。他们有查阅日历的责任,如前任方丈的通忌、客人的预约,以及出席重大仪式等的日期,须提前告知方丈。汤药寮也包括茶叶,酱油以及精美食品等作为贵宾或特殊场合的僧众所用而贮藏,并负责分配。在衣钵寮中序位最低的为“侍者”,每日由禅堂里的侍者轮流当值。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以及折叠袈裟并存放,在某些仪式中,当为方丈传炉、开具,饭后为方丈端水洗手、漱口,到寺外去当为方丈拿行囊,总之,他是方丈的随身当差与跑腿。在若干情形下,这个执事不是轮流负责,而是永久性的,在每半年一期的序职时,都毋需更换。至于其他执事们,在序职时则有更换。
  第三节 人事制度的不同
  人事制度的不同,特别是在衣钵寮与库房,是很普通的。某一执事在这个寺院有这一类职责,而在那个寺院,则有另一类职责。各处方法有别,虽然堂口的组织是相同的。
  在某些情形下,方法也相同,而职称不同。在律宗的寺院中“僧值”是称为“知众”的,而在其他宗派(如天台、华严、法相)的寺院中则称为“纠察”。“夜巡”则有的称为“照头”,“碾头”则有的称为“磨头”。“监修”管理工程,“浴头”管沐浴设备。有少数执事似乎已经废除了。虽在《百丈清规》中有所述及,但其职责却为其他职称者所担任。例如“贴案”,本来是专管各种菜味的尝试的,而且也可做“典座”的代表,现在却由典座自己尝莱。
  顺便谈谈人事各类和《法卷》的问题。
  上述的寺院执事是普遍所有的情形,也很合理而且必要。
  一、人事制度
  在受了戒的比丘中,于组织中较低一类的是充下役工作的僧众,称为“行单”,由于其工作实在是一种苦行的原因,那些在客堂里工作的除了知客、书记和僧值以外,都是“行单”。这些人包括照客、厨房工作的,行堂、磨房,菜园、藏经楼、佛坛与云水堂工作的僧众。
  行单也至少应在禅堂修满一期,然后任职,一旦就职后,除了禅堂养息香那时以外,平常无暇进堂。厨房执事是可以不上早课的,因为那正是每天厨房工作开始准备早粥的时候。因此在另一方面,普通都须参加晚课。
  寺院的领袖一系,通常的即是监院、维那与首座,即称为“三纲”。他们是重要人物。也有所谓“四大纲领”与“八大执事”的,则有各种说法。其一则为包括都监、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副寺、书记与典座,这八大执事作为方丈选择其继承人时的顾问。
  二、 《法卷》传法
  有些大寺院,长期的权力完全由另一派僧众所保持,就是有名字注明在《寺院法卷》上的传法弟子们。《法卷》记有佛法由师传徒,代代相承,从佛陀起以至于今日的徒众。寺院的传法弟子们都有这种权利与义务,一个继一个地当方丈。大的寺院通常有四五位传法弟子,在效能上,即形成为一永久性的董事会,对于寺院的将来,几乎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某些寺院,所有的传法弟子,都拽有·监院”的职称。当然,有的寺院经常只有一位“监院”作为库房的主管,但在有些寺院,则所有的传法弟子都是监院,“正监院”是库房的主管,第二监院是客堂的主管,那就是‘八大知客”,第三位监院是衣钵寮的主管,那就是“头单衣钵”,第四位乃派出去主管一个下院。
  第四节  序 职
  监院充当大知客的,也是一个“堂主”。这是他的序职。在寺院里的每一个执事都有一个序职。序职中的阶级与列职中的阶级是相并行的,但另有一系列的职称。由僧序而决定其在禅堂中应坐的座位,在行列中应走的位次,以及在大殿举行仪式时,他应站的地位。依理论讲,序职的授与是因宗教的实践成就而获得的,特别是禅修。在实际上,都是伴随着列职而授与的。因此,在列职中若升为副寺,’也就等于是在序职中升为书记。这书记与列职中的书记(书写)不同。
  一般说,只有在云水堂的僧众没有序职。他们可能在别的寺院有序职,但是,却不予承认。若已列于禅堂,则可得一维那序职。意思就是说他们已明确自己在一切场合及行列中应站的位置,而以后若为列职中的执事而又回到禅堂时,就知道应该如何做,而不致扰乱堂中的秩序。这便是为什么在大多数寺院中,若不在禅堂中修习一期,即不能就任为执事的一个理由。在这些寺院中,序职比列职能先获得。
  序职的排列比较简单。从最低到最高,依次如下:
  甲、东序 乙、西序
  一、香灯           一、司水
  二、侍者           二、参头
  三、记录           三、知藏
  四、烧香          四、藏主
  五、祖师           五、书记
  六、堂主
  七、后堂
  八、西堂
  九、首座
  在中国寺院中,不论各堂的大门是否开在南方,进门时总以左边为西序,右边为东序。大体上讲,四序的僧众要比东序的年长。
  东西两序之分,乃是一切集合行列的特点。西在前,称为“西单”,“西单头”即是“首座”,而“东单尾”即是“香灯”。可见于上列的次序。
  序职所含的意义,除了决定前后以外,还伴随着某种仪式上的职责:香灯布置佛坛、扫地,而在禅堂中,传递茶水与夜间的放参到僧众的座位。侍者则轮流在衣钵寮伺候方丈。记录在理论上讲是由他们摘记方丈或首座每次说法时的要点。烧香们有在每次说法前,供香并作九拜。祖师们即没有这些职责。通常在他们当中,有的则任“悦众”的列职,亦涉及许多仪式上的职务。
  在西序,司水与香灯在一起工作。参头、知藏,藏主,都没有规定的职责。但是,在列职中有藏主职称的执事,在藏经楼管理藏经的都由这些有藏主序职的人员叶,选出。同样,在列职中有书记职称的称为“书写的书记”,因为他们在库房中管文件,或在客堂中写布告,也是由有书记序职的人员中选出。很多其他高级执事,都有此序职。
  班首,就是首座、西堂、后堂与堂主,所担任的是教导如何修行的工作。他们合称为“四大班首”’。实际上负责教导的是执有“禅堂的班首”的列职。那些仅有班首的序职,而又于禅堂外任执事的称为“外寮班首”。
  序职是永久性的。若是一个烧香,出外二十年后回寺,仍是一位烧香。另一方面,列职依任期只有六个月:在每一期末,每一执事都辞职,但他所辞的职为列职而非序职。他保持其序职,直到再升—序职。
  “书写的书记”若是期末辞职时,仍继续保持其书记的序职。同样,凡藏主、香灯与司水,其序职与列职相重者,都是如此。此例亦应用于禅堂的班首,在他们辞职后,或者就任其他列职而仍保持班首的序职(此例即为“外寮班首”)或则休闲退职(此例即为“闲班首”)。
  第五节  请 职
  每年阴历的正月或七月十六厂就是新的“期头”。寺内所有的执事们,除了方丈之外,都在初八退职,一星期后,他们的辞职即正式生效。那些有书记的序职及书记以上的序职者,都向方丈提出口头的辞职,那些有低于书记的序职者,则向大知客或维那辞职。当然,方丈早在几星期以前即已考虑人事上的变动,而且业已同长老们、退居方丈、首座和都监都商量过。在初九那天,由方丈所任命的人,其中即有大知客和维那。
  在初十和十一,大知客召集禅堂以外,各部门所有序职在书记以下的执事,也似方丈一样,接受他们的辞职,或仍请他们继续服务。在禅堂中,维那也是同样.:也处置禅堂执事。
  在人知客决定准应在各部门服务以前,但必须先获得各部门主管的同意。因此,对库房所属的库头们,他必须与都监和监院商议。对衣钵与汤药,他则与方丈商议。对厨房人员,乃与典座商量。至于请职的程序和制度,列表如下:
  方丈任命
  库 房
  都监    班首
  监院    班首
  副寺    书记
  书记    书记
  客 堂
  知客    书记
  僧值    书记
  书记    书记
  禅 堂
  禅堂的班首 班首
  维那      书记
  维那任命
  悦众 祖师 烧香
  记录 香灯 香灯
  住僧必须有职,否则离寺的规例中,即不能应用于已有实际服务而退休的人们。任何人已有书记或书记以上的序职者,即有权可以退休,方丈必须给一间寮房,让安养其余年,只要能随众上殿、过堂、坐香。若是年德高长,则可以不参加。
  我们已知初八执事辞职,初九知客与维那即被任命,初十与十一知客、维那再任命书记序职以下的所有执事。通常要等到—十二才将新的人事名册公布。在这一天早上,方丈室有一个茶会,请所有书记与书记以上序职的僧侣出席。在茶点后,方丈宣告所有序职所任命人的名单,并在客堂外面贴出。这样,每人即知道在下一期所做的工作。在十六日的早粥后,各新任就职,午时在斋堂即按他们的新序位,下午,他们参访前任者住房示敬,即所谓的“巡寮”。可是,其中有很多尚未升新的序职而仍守原位的,这却需进行解释。
  第六节   升 序
  只有少数列职僧众——知客,维那与僧值才同时升其序职。其他则须依其工作成绩,在下一个月的初十与二十,方丈召集班首、都监、监院、维那和大知客出席“议职”会议,由任命的三位执事,各拿出在他权限内的升序名单。方丈所提出的是升至书记或书记以上的升序者,大知客则提出那些在书记以下的升序者,维那则提出一张所有参加禅堂僧众名单。任何出席者可以对所提升序名单提出异议。不发言即表示默认。
  在每一次议职以后,知客将所任命的序职及列职都登入“号簿”。包括每一住僧的法名,原籍、年龄、剃度师名、地点及披剃日期、受戒寺院及戒腊。所有这些,以后要照抄登入《万年簿》中,这是全寺一重要事情,逐年继续不断地登载的记录。
  一、升序的范例
  平常每一执事都服满到期末,事实上,低级执事习惯的再重任一两期,而高级的再连任两期或更多,然后才能升序。任何人若是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或是犯了寺规,他便只好以“离寺”为自罚。他若不自动离寺,则由监院或都监,甚至方丈亲自命他离寺。自然,与其被遣离寺还不如自动弃单,可以少失一些面子。
  通常升序是有一个范例的。每一个人都要从最低层开始,平常即是在禅堂先做侍者。在禅堂至少须做满一个冬期,从七月十六到正月十五止,很多人都喜欢做一年到三年“清众”。他们陆续地做了侍者、记录和烧香,在禅堂多数的日子要花费9小时到15小时。有才能的烧香和记录,可能被请为列职中的“悦众”。有五位到十位悦众,轮流着帮助维那管理禅堂,其他僧众则较早离开禅堂而成为库头、厨子等,都仍有合宜的序职”
  年轻的升序较快,有越一序或更多序职的,也是常有的事。最普通的是直接从祖师或烧香升序为书记,越了三个西序的序职,即参头、知藏和藏主。这些序职通常是由行单与“老修行”所有。
  二、序职与列职的体系
  在住持指挥下,置有多种职位,略表如下:
  1.列 职(一切寺务,寺门经营)
  ①东 序
  夜巡   任夜警
  鼓头    掌管法鼓
  钟头    掌握时刻
  殿主    佛堂内清洁主任
  寮元    掌管器物消耗品
  磨头    卫生保健员
  庄主    不动产管理主任
  监收    经收财物
  库师    保管财物
  副寺    相当于副监院,主任会计,亦称库头
  监院    综理寺务的总务主任
  都监    上辅住持,下质监院
  ② 西 序
  照客    接待并款待来客
  净头    清扫厕所,洗换面巾
  园头    耕种田园
  门头    门房
  行堂    餐厅管理员
  茶头   供应茶水
  火头   烧洗脸水
  菜头   烹调斋莱
  饭头   煮粥,是与典座相并立的重要职位
  柴头   亦称炭头,掌管燃料
  典座   经理日常事务、餐饮
  1.序 职(祖道提纲,僧众辅导)
  ①东 序
  香灯   掌管香烛
  行者   头陀行(苦行)者
  请客   招待
  清众   普通僧人(群众)
  侍者   服侍长老,任杂事
  汤药   为方丈熬汤煎药
  衣体   监理法具及贵重物品
  记录   书记、收发文件
  烧香
  徂侍   祖的杂役
  悦众   敲打法器配合维那
  维那   管理众僧,起腔领念
  ②西 序
  司水   管理洗浣水等
  参头
  知客    亦称典宾,招待,接受法事之委托等,参与寺院经济的运营,地位重要
  僧值   值日(夜)僧
  藏主 亦称知藏,管理减经、图书
  书记   记录文书
  堂主   管理学僧
  后堂   负责讲说
  西堂   负责宣讲开示
  首座    佛学讲授主讲
  座元    第一座
  序职与列职的体系不仅繁复,而且对任何一位法师精神方面的进展也是一种妨碍,他所需要的乃是专修,而不是升职。可是,序职与列职其所以必要,是因为修行能够得到最好的成就,若非完全独自一人过山居的茅蓬生活,则集体住在一个大而严格的寺院,即有严格而繁复组织的需要。列职常是一种职责,而非权利。很多僧侣从来不曾做过执事,而只是在禅堂或念佛堂里或是在小庙中度过了他们整整一生,他们甚至有不懂什么是序职与列职的。只有那些在大寺庙住久了,而有负责地位的少数,才明白这些名词在实际上的意义。
  第七节   寺院的一天
  清晨两点半,“夜巡”用小木板打三下,叫醒厨房的人们,三点,再打四—下催醒大众。四下是叫全寺僧人起床的讯号。禅堂住僧从广单上起来漱洗、披袍褡衣,紧接着钟声的大鼓声停止,他们巳排班准备上殿。西序由首座领先走前山悦众们领班的东序之前。行列的编排是有先后次序的规定。
  一、 上 早 殿
  在大殿里,全寺僧众,除厨房人员外,都已聚集上早课。每人都站在门己的位置上。方丈站在后面大门的左边,僧值站在门右,前面佛像边即是维那,起先他敲大磐,率众咏唱。站在他后面的是当值悦众,手持引磬,三个当值僧,敲木鱼、钟鼓、铪子与铛子。这便是一支唱诵时的乐队。
  大殿中央,分成两排站着数百僧众。一般地说,序职愈高愈靠近佛像。左边是西序,班首们在第一排;右边是东序,以悦众们为首。禅堂住僧们则亦在念佛堂僧众的前面。在最后一排近门处,则为云水僧们。若没有僧值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离殿。
  多数寺院里,早课通常念诵的程序是:楞严咒、心经、赞佛偈、绕佛、皈依、韦驮赞。
  《楞严咒》是梵语译成的汉字,是佛陀诵出以救其弟子阿难受惑于魔女的。所以凡念此咒,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不受性欲的诱惑。
  绕佛,是一面念佛一面排班行,因此称为“绕佛”。
  早课约于早晨五点一刻完毕,各自“回堂”。禅堂的禅僧们各自归位“盘坐”于椿凳静坐一会。
  二、早 粥
  僧众们听到远处打竹的声音,那就是即将早餐的讯号。在大殿中,香灯将一大碗粥供于佛前。约六点钟,木鱼梆声响起,大众都去斋堂吃一天的第一餐,名为“早粥”。
  在斋堂里,也和在大殿里一样,每人都在那东西相向的狭长桌边各有自己的坐位。序职愈高,则愈坐近后边中央。方丈坐的台阶在一尊低佛像后面,行堂替他们盛好了碗内的食物。他们先要诵《供养咒》,然后侍者从佛像前碗内取出七粒米,放在庭院中一个廊柱的小木板上,他弹指向饿鬼施食。施食后,僧众开始吃早粥。任何人若要添粥,可将碗推向桌前,川筷子指着要添到如何满。所盛的第一碗,可以剩下一些不吃,但第二碗因为是自己要添的,则必须吃完。僧值也监视着是否一切规则都是严守,特别是肃静的规则,没有一个人发出任何声音的。
  食时,他们不仅要肃静,而且要集中思想作“五观”(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二自忖己身德行,三防心离过,四正事良药,五为成业道),那就是要感谢供给他们食物的人们,他们应视所吃的犹如药物,而不当作是享受。食毕,念《结斋偈》。僧值布置一天的工作,然后排班离堂,各回住处。
  三、坐早班香
  回禅堂的禅僧,抽去了袈裟、海青,换上便袍和便鞋,漱洗、“小净”或“抽大解”后回到禅堂,他们陆续参加正在进行中的行香。维那入堂高喝“快”,他们便开始急走,这叫做“跑香”。于是跑成几个圆圈,都是向右绕。最近中央佛坛的是清众;外面是那些有书记序职的,最外面的一圈是班首与维那。离得较远而沿着椿凳走的是“散香”,他有一根四尺长的竹棒,走时直举着。每行几步,即用竹棒叩地,提醒僧众注意,勿在跑香时思想散乱,在佛像和方丈座前才不将竹棒叩地,表示敬意。
  7点时,打板三下,禅僧们各依椿凳次序落坐。进门右边是班首,左边是维那和他的两个助手。西序的最高位都是书记,最低位则是参头,东序是从祖师到侍者。每次序职时,亦皆依其位次而坐。在书记们之间,最先得此序职的,坐在最前面,僧值若到场,总是坐在邻近前墙之角。
  禅堂里的禅僧们,好像忘却了自身而机械式地受命于钟板,他们在椿凳上直坐着,两目注视在不远于地上第三排,且不近于第二排的砖上,保持其脊柱的挺直,控制其呼吸。讲话是绝对禁止的,以保持其肃静。若有东面的禅僧出声,维那即持香板打他,若是在西面,则由出席的高序班首来执行这刑罚。但不以香板尖端打人,亦不能击人之面。
  巡香在每一支香依其时间的长短,而作三周或六周的巡行。在第一周,巡香将所有摆得歪斜的鞋,令之使正。一般初学,在坐禅时要不用两手而用脚脱鞋,能使鞋平正地放在椿凳下,并不容易。巡香在巡行时,却将香板尖端持于右耳上面,他只有巡行一支香的职责,即可回座,以后交与他下面的一位值巡。
  8点,引磐响了,这就是“早班香”完毕的讯号。“开静”以后,僧侣们可以清一下喉咙或掩口而咳。他们都放下腿子,两足套入鞋内,然后因维那所发的讯号而起来行香。这样,即是“四支香”的开始。同时,一个悦众点燃一支香,“送香”到厨房去,这是关照厨房人员,一小时后,当这支香燃完,他们必须准备午餐。全寺每天的工作,都是依禅堂而准备开动的。
  四、午饭以后
  11点,在他们第二次跑香与坐禅之后,禅僧们往斋堂同大众一道共进“午饭”,通常是有“罗汉菜”,这是将各种新鲜蔬菜和豆腐之类煮在一起的。其规则仍如早粥一样。回堂后,清洁漱洗毕开始行香。数分钟的行香后,各回其座,等板敲二下时,饮“二板茶”。这是每天送三次茶到他们座位的第一次。茶与禅是很久即有连带关系的。达摩祖师在坐禅时,为了警醒昏沉而将自己的睫毛剪下,据说最初的茶树,就都是由这些睫毛长大的。可是,此时给禅僧们的茶,也不过是热开水而已。
  禅僧们通常是“过午不食”的,有些寺院只将午饭剩下的“锅巴”分给年轻的僧侣以当“晚餐”。晚上,一些“老修行”大都不“倒单”,他们盘好“双跏趺”坐在广单上,当然,有时候也,打一下小盹。
  第八节 寺院规约
  戒律是由佛陀制定,清规则由祖师拟议,成为后世僧侣行住坐卧门规范。若欲消除烦恼,正心明道,必须制定规绳以整肃寺院 的纲纪。各项规约的本意都在维持法脉、启迪人心,若能谨守规约,必能启发无上道心,成为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高僧。兹揭举《灵岩山寺共住规约》三十三条如下:
  1.不论住持系以天台、贤首(华严)、临济、曹洞何者为宗,均须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为基准,并恪遵传贤而不以法系相传之道。如此,当可杜绝法类之流独占寺院的弊害。
  2.住持仅以次数(顺次)定高下,不论代数(第几世住持之类):借以防范误使庸僧尸位于高德之间而引起的非难与疵议。
  3.不传戒,不讲经。堂中虽日日讲经,但不招罗外部的听讲者,因为寺众的正念不可乱也。
  4.专一念佛;除“佛七”法会外,概不应酬经忏法事(参考云栖株宏的僧约十章,其第二约“安贫乐道”中明载:“为世俗斋法者出院。”《云栖法汇》第33册)。
  5.任何人均不可在寺内私收徒弟,私行剃发。
  上述五项条款系由印光、妙真二师所议决,并获准刻碑示教,凡违逆任一条款者立逐出院。
  6.20岁以下的年轻比丘,以及矜奇而自立异说,有违本寺宗旨者,概刁;得留名于寺。
  7.违犯根本大戒,挑拨是非,扰乱寺众安宁者出院。
  8.争强好斗:斗,恶言相骂,举手互殴者,无论事之曲直,一律出院。一方有理且能隐忍不发,一方无正当理由而强辩争斗时,有理者不罚,无理者诘问缘由后,受罚出院。
  9.私结朋党,;卜犯国禁,或预闻(好打探)外事者,出院。
  10.乱用常住物件,或私图便宜者得照市价赔偿,不服(裁决)者出院。
  11.吃荤酒、赌博、吸鸦片,或暗怀其它不良嗜好者,处罚后出院。(寺院的)执事明知其事而不举其人者,同罚。重病主人须借酒引进药物治疗时,得先向寺众告白,获允后始可服用。
  12.私自向前来本寺的檀越化缘者,量度事之轻重而加以处罚,不服(裁决者)出院。
  13.自身见识不足,却信口雌黄汪意批评他人的见解,事后仍巧;知其非者出院。
  14.轻视耆德之僧,恶闻直言,或妄生诽谤者,出院。
  15.举止乖违,拗逆执事之命,—巳拒受取缔者·重罚之,不服处分者出院。
  16.课诵念佛之际,除服公务或疾病者外,凡不随众者罚之。
  17.除公务外,概不得任意外出,违者罚之。
  18.什物及佛堂经典、诸堂之庄严具,概不许外借。若有特殊事宜,须先经寺众许可始得通融,违者罚之。
  19.每月诵戒四次,除因重病而无法站立者外,若有未参列,者,罚无赦。
  20.凡用水、饮水,必先过滤,以免伤害生命,违者罚。
  21.不许私自作食,若因疗疾而为,必先向执事申请,获允后为之,违者当受罚。
  22.当职而未尽其职务,计私利而误公者,罚之。
  23.凡我佛子,宜持平等之心,海内如一家。若因同乡、近亲,而严疏亲之别者,罚之。
  24.凡侵损常住钱(寺院殿堂的钱财及其它)、米麦等物,赔偿后出院。
  25.除公事外,不安居本寮,而在各寮放浪形骸者,罚之。
  26.无事不得入二堂(食堂),进餐期间严禁谈笑。不可擅自争夺座位,或因坐席不佳而抱怨。食毕,不可于众人未完膳前先行离座,亦不准持用一己餐具,擅入厨房舀取食物,违者罚之。
  27.凡在念佛堂内犯过者,随时罚之。若念佛堂中朋侪不举发(犯过者),而由堂外之人告发时,堂内执事得一并受罚。
  28.各寮凡有闻报钟而不起床者,罚无赦,若自恃其能而不顺从调伏者,重罚之。
  29.须发长时不剪,暑中袒胸赤膊,或不缚裤脚者,罚。
  30.私留亲友宿泊者,罚。因故必得宿泊者,必先白于执事,听候指示而行(注:此款旨在避免扰乱寺内治安,并泯除牵涉于国事之虞)。
  31.擅自砍伐竹木,攀折花果,或持以赠人者,赔偿后罚之。
  32.除印光法师及本寺住持外,任何人不得私收皈依弟子,违者罚之(注:因任意收受弟子容易扰乱寺院秩序,并危及寺院的清静生活)。
  33.冬季严寒亦不得燃火取暖,若因公事、年老或疾病绝对需要保暖者,仅能使用烘手足的小炉筒。火盒、火桶均有失火之虞,一概不准使用,违者罚之。
  上述三十三条《共住规约》,是住在专修念佛法门灵岩山寺的僧众必须遵奉的生活规范的大纲。
  一、客堂规约
  1.内外诸师用事之际,应先向客堂申诉,当值的知客必须立即妥善处理,不得托辞延误。若有在客堂上口角相争者,必须公开地直言惩戒。若有不服处分者,知客可提请大众审议后,依公论处罚,仍不遵从者,摈斥后将其驱逐出院.知客若有徇私护卫,处置不公平的偏差行为时,得一并接受处分。
  2.接待外来客僧,不可无分轩轾地一视同仁,应将诸方长老、名宿、耆德之僧、常住(住职)、多数高德的执事及与本寺有渊源者,延请入香光厅。对寺院有功的旧职僧归来时,须请入香岩厅,次者则迎至尊客寮休息。远来僧、初参晚学、具挂单资格者,一律送往云水堂安歇。其他诸如来历不明者行抵本寺, 日间供其一餐后,委婉请其离去,凡夜间行抵者,送至下院,供夕、朝二餐后,请其离去,不可任意混杂而居。
  3.举凡申请住本寺者,均须先熟读《共住规约》,嗣后,复与多数职僧会商,观察其志愿及心性,确认其是诚心参学者后,经方丈许可,提出志愿书,始准予安单。秉持邪知邪见粗野冥顽者,均不许滥入本寺,以免妨碍寺众。
  4.客堂中身负职责者,若横生内讧、争斗之际,诸僧人须持执事及方丈的仲裁,不可强硬固执偏见,拒绝调和商议,以致妨碍寺内事务执行,违者,加倍处罚后,出寮。
  5.客堂事务无分巨细,都不得专擅妄为,同寮亦不可争宠、嫉妒,偏袒私情,一经举发,允其申诉后,视情节轻重而后罚之。
  6.寺僧若有违犯《共住规约》者,必举必罚,姑息不行者,执事人以同咎受罚。
  7.客房床帐等一切物件,必须依法查验,不可私自外借。
  8.外来挂单者,凡未持承传衣钵及戒牒证件等,以及行迹可疑者,一概不准留单。
  9.无事闲人于寺内挑惹事端时,知客须严辞晓谕,不可坐视、畏缩,而听任其放纵妄为。
  10.若遇外国宾客前来参观,须殷勤接待,依礼而行,不卑不亢,不可因乱失仪。有所咨询时,须审慎应答,不可妄谈国事,违者罚之。
  11.凡欲起单僧众,均须详细清查,以免误携或遗忘物件。
  12.一切来寺僧俗,前来与熟人会晤欢谈者,知客均须查询,不可私自随意接待,以免违误礼数。
  13.骤逢行迹可疑者时,须持温恭态度,内心须谨慎,不可轻信,以免差错。
  14.施主施斋、放 之际,须协同剐寺依法秉公处理。
  15.当值知客,身负客堂一切事务的全责,副当值知客则照顾功德主的回向、随喜、念佛及饭食等事务。
  16.凡来山的大施主,均须有一名专仟知牢随侍:不得失礼于施主。
  17.无论事之有无,当值的知客须在客堂静候;凡早晚课诵时客堂无事,知客应自客堂前往大殿参加佛事。
  18.逢客至,除奉茶进果外,即褥被等什物均须妥善准备,并从旁悉心照顾。若有面熟者趋前迎接,不可疏慢或失态。
  19.接待宾客,言行必须掌握分寸,不可有失僧格。凡事以不慢来宾为度,不可妄议任何是非。
  20.僧值因故缺席时,知客须执行般堂公务,并及时处理一切当做的事务。
  21.对病憎应妥善照顾,殷勤探问,一旦病笃,须立即通知维那师,并派人轮班助念。往生后,满一昼夜,始停止念佛。知客、僧值、副寺须协力整理亡僧遗物,一一登记后交库房保管。七日茶毗后,纠集大众作佛事为亡者荐福。
  22.凡女居士因事来知客寮房,双方应止于三言两语的应酬,若须长时间交谈,须婉请客堂,以免招致讥议。
  23.知客因公务前往客寮,须叩门三下始能入室,若内仅栖息一·女客,则不可率尔入室,当请~役将之请出室外,再行谈话,并以同礼接待尼师。
  二、僧值规约
  1.丛林里僧众杂遝,僧值应尽心尽力纠查,绝不可因循私情而害公。若有犯过者,须依条例处罚;若有包庇现象,则由僧值代其受罚。
  2.早晚勤加念佛,二时粥饭及念佛堂一切僧事,均须认真谨慎处理。一切务必依法进行,以其事关常住道风,大众慧命。
  3.不可自恃职务而骄众,切忌假公济私,违者罚之。
  4.各部门的执事宜体恤善用,绝不可白矜而轻侮他人,或因怠慢而落人口实,凡事宜深自戒慎。
  5.经常依法检查大寮及大众饮食卫生。用餐时间,早粥定于黎明前,午餐以中午11刚为准。
  6.各寮及外单清众,除公事外,凡未赴大殿(念佛堂);念佛,隐匿寮中闲谈及招惹是非等,应时加检点。若有不听劝说者,当带往客堂说明缘由后,依情节轻重给予责罚。凡有因循私情而不揭举者,一并罚之。
  7.出坡时,须先为众们准备一切应用物品,同时以敲木鱼为号,激励大众勤于作务。若发现偷安而不参加作务者,应随时纠正或举发,不可苟且护短。
  8.诵戒之日,须彻底调查病僧人数及情况,凡能下床行走的,一律随众布萨,至于病重者,当由僧值代其请假。
  9.必须经常慰问病人,应以慈悲、福田为宗,一旦西归,如沐浴、更衣、入殓、荼毗、入塔等,均须以礼为度,切不可轻忽或失之简略。
  10.外单僧众染病时,须派人料理;病重,应请示丈室,妥善照顾,处置。
  11.早粥及日落后,随即关闭三门,并应慎作督察,各殿堂门户,火烛,均须切实检点,不可敷衍疏忽。
  12.时值溽暑,特准予脱袈裟用餐。其起迄时间,须先与首领商议,获方丈首肯后始得实行,绝不可专擅用事。
  13.随时协同知客,戮力处理客堂一切事务,并晓喻僧众,一律得切实遵守《客堂规约》。
  三、入众须知
  挂 锅  今僧止所住处,名挂锡。原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杖,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着地,必挂于壁牙上,故云挂锡。
  安 居  形心静摄曰安,要期此住曰居。即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名结夏安居: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世业,二损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据《明了论》说,有五种地方不宜结夏安居:一太远聚落,求需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出世道,三多虫蚁,自他两损,四无可依人,五无施主供给医药。并不可安居。
  自 恣  九旬结夏期内,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示诲,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经 行  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名经行。据《三千威仪经》说,有五处可经行: 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
  扫 地  佛在逝多林,见地不净,欲令乐福众生,于胜福田植净业故,佛即自执帚欲扫,时大声闻见,皆执帚共扫。佛言:凡扫地有五胜利:一自心清净,二令他心清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五命终当生天上。据《阿含经》说,佛教朱利槃特诵扫帚字,复教执扫帚。佛言:汝诵此字,为目何等?然此扫帚,复名除垢。檠特作是思维……以智慧之帚,除结缚垢,因此便成阿罗汉。《正法念处经》说:“若扫如来塔,命终生意躁天身,香气熏百由旬。”
  燃 灯  《僧祗律》说:燃灯不得猝入房,应先在外唱言:诸大德灯入。至灭灯时,亦不得猝灭,先以手遮灯,告曰:灭灯。众若默,方可灭。不得用口吹,当将筋欹烬折去之。
  礼拜忌  若他礼佛、诵经、写经、授经时,并不得礼。饮食、啖果、说法、漱口、嚼杨枝、剃头、裸身、大小便时,并不得礼。
  嚏  《僧祗》云:若在僧中嚏者,不得放身,应以手遮口,勿令涕唾污比座。
  剪 爪  爪长,破戒之相。《文殊问经》说:爪许长一横麦,为搔痒故。
  剃 发  发长,破戒之相,长二指当剃。
  卧 法  身向右边,累足,以法衣覆身,正念正知,起明了想,但为长养诸根火种。《发觉净心经》有二十种睡眠过患;一懒惰,二身体沉重,三皮肤不净,四皮内粗涩,五诸大秽浊,六饮食不消,七体生疮疱,八多懈怠,九增痴,十智慧弱,十一善欲疲倦,十二常趣黑暗,十三人不恭敬,十四禀质愚痴,十五多烦恼,十六于善不乐,十七白法减,十八多惊怖,十九见精进者毁辱之,二十于众被轻贱。《十诵》云;若鼾睡者,应起经行;不能者,屏处睡,不得恼众。
  小解   《毗尼母》说,不听于伽蓝内处处小便,当聚一屏惑处,若瓦瓶木桶埋地中,以物盖覆,勿令有臭气。《五分律》说,许将小便器入房中,密塞口,房外应满盛水。
  四、食法细则
  《顺正理论》说:“身依食住,命托食存,食已,能令身心适悦安泰。”食有正食的饭麦饼,不正食的根茎叶华果等。粥 有十利: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训释言词)、六辩(展转言无滞碍)、七宿食消、八风除、九消饥、十消渴。
  食 法   凡食,限三匙为一口,第一匙默云:“愿断一切恶”;第二匙云:“愿修一切善”;第三匙云:“所修善根,回向众生,普共成佛”。食时慎勿喧笑,及交头耳语,妄谈杂事。食后必须漱口。
  五、礼节种种
  合 掌   若指合其掌不合,是由于心慢而神散的原因所致,所以必须指掌相合。
  问 讯   《地持论》说。当安慰舒颜,先语平视,和色正念,在前问讯。又据《僧史略》说,卑者问尊,则说“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若慰下,则说“不审无病无恼,乞食易得否?住处无恶伴否?”
  礼拜式   礼拜,必先并足(前距八寸后跟距二寸)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袈裟。先以右膝着地,以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足之敬,以头在地,良久方成一拜。
  三 拜   人之所以相拜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以示尊事。俗家两拜,是法于阴阳;佛家三拜以表三业归敬。据《智论》说,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二业,佛法以心为本, 以身口为末,故以三拜为礼数。
  斋会礼拜   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敦。
  互 跪   是天竺的—种礼节。左右两膝互跪着地。故释子皆右膝。若言“胡跪”音讹也。
  长 跪   即两膝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说:“……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尼女体弱,佛听长跪。
  偏 袒 是天竺的礼节,此礼白曹魏时期即已废除。偏袒右肩,以示便于执作。若入聚落俗舍,皆以袈裟通披之。
  结跏趺坐   此是吉祥坐。全跏肤是如来坐,半跏跌是菩萨坐,踞坐为垂足实坐。
  第九节 佛寺殿堂
  一、佛寺名称
  人们谈到佛教寺院名称,大都简称某某寺、某某院。严格地说,凡是寺院,都有它的宗属,同时全称往往;是四个字或三个字不等。
  1.讲寺——属天台宗。如天台[1]的国清讲寺、高明讲寺和南京的鸡呜讲寺等。
  2.禅寺——属禅宗。如武汉的归元禅寺、宝通禅宗和上海的玉佛禅寺以及杭州的云林禅寺(即灵隐寺)等。
  5.净寺--属净土宗。如南京的三昧净寺。
  4.律寺—一属律宗。如苏州西园的戒幢律寺、南京的古林律寺,妙悟律院、杭州的昭庆律寺等。
  5.教寺——宗属不详。如松江的圣兴救寺、长安兴教寺等。
  二、佛寺布局
  由于最初佛寺布局是按照汉朝的官署布局建造的,同时还有许多贵族和富人施舍现成的住宅为寺,因此许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有许多院落的住宅。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中国汉族地区的佛寺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这种院落式的佛寺布局,现在全国各处都可以看到。一般从山门(寺院正门)起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布置一座殿堂,周围用廊屋或楼阁把它围绕起来,这样就构成一座寺院。具体地说,中央一线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为法堂或藏经楼,再大的寺院还有毗卢阁等殿堂建筑物。天王殿前一般有钟鼓二楼对峙。大殿之前,左右又有伽蓝堂和祖师堂相对,法堂前面东西相向的是斋堂和禅堂。住持的住处称为方丈或丈室,多在法堂的左右。其他库房、。厨房、客房、浴室等则分布四周。
  三门殿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天王殿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小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北向。东西两旁供四人天王像。大雄宝殿即是寺院的正殿,或称大殿。大殿正中有供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尊者像,也有供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问世界的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药师佛,右为西方阿弥陀佛)、三身佛(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的,也有供毗卢佛一尊的,净土宗也有供阿弥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也有在大殿供五方佛(正中是法身毗卢遮那佛,左首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第二位是东方阿閦佛,右首第’位是西方阿弥陀佛,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骑吼的观音,骑狮子的文殊,骑六牙白象的普贤,也有塑海岛观音,在观音像旁有善财童广和龙女你的。大殿两侧大多供奉叶十八罗汉像。观音殿(又名圆通殿、大悲坛、大士阁)内奉形状不一的观音菩萨像。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是祗多太子,右是给孤独长者。祖师殿正中供奉的是达摩初祖,左为慧能,右为百丈怀海。
  三、殿堂所奉佛菩萨像
  殿堂为佛寺中各重要屋宇的总称。殿,是安奉佛菩萨像以供礼拜祈祷之处,堂,是供僧众说法之处。殿堂的名称即依据所安奉本尊及八用途而定。安置佛、菩萨像的,有大雄宝殿(大殿),毗卢殿、药师殿、弥勒殿、观音殿、韦驮殿、金刚殿、伽蓝殿等,安置遗骨及法宝的,有舍利殿、藏经楼(阁)、转轮藏殿等,安置祖师像的,有开山堂、祖师堂、影堂、罗汉堂等,供讲经集会及修道之用的,有法堂、禅堂、板堂、学戒堂、忏堂、念佛堂、云水堂等;共他供日常生活、接待之用的,有斋堂(食堂)、客堂、寝堂(方丈)、茶堂(方丈应接室)、延寿堂(病僧疗养室)等。
  我国寺院主要殿堂,如佛殿、法堂、毗卢殿、天王殿、方丈等,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其余斋堂、禅堂、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等,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两侧。
  至于佛殿中佛像的安置,历代迭有变异,古代的资料已难考查。唐代留存的格式,抓五台山佛光寺佛殿所设,主像凡五尊,每尊各朽胁侍五六尊。中尊为释迦,左次主像为弥勒佛,右次主像为阿弥陀佛,极左主像为普贤,极右主像为观音。至宋代则有一佛四弟子(释迦、文殊、普贤、迦叶、阿难)的形式。自宋代以后,较大佛殿常供三尊,即所谓三佛同殿。此或以弥勒为中尊。释迦、弥陀位于左右,或以释迦为中尊,弥陀、弥勒于左右;又有以药师代替弥陀坐于左位而成三尊。后弥勒遂另居于弥勒阁或弥勒殿。宋、辽时代,佛殿亦右供五佛乃至七佛。元代巨刹,多有前后二佛殿,前佛殿塑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佛、弥勒佛;后佛殿塑五智如来。明代佛殿犹多塑三世佛。明代以后,伽蓝规制已有定式,故设像大抵一致。一般丛林佛像设三尊,中为释迦,左为药师,右为弥陀,或释迦左为迦叶,右为阿难,药师、弥陀二佛已少见胁侍。较小佛殿,仅奉释迦与二尊者,而置药师,弥陀于别殿。此外,尚有些著名佛寺大殿,亦有唯供一佛或一佛二胁侍,或专供一菩萨的。又佛殿两侧,后世又多塑十八罗汉像的。佛坛背后,通常设观音像,手持杨枝、净水瓶,立于普陀洛伽山海之间,其四周则塑《华严经》中善财五十三参的人物,或《法华经》卷七《普门品》中救八难的景象。
  寺院中佛殿以外,各殿堂的设置约略如下:1天王殿,正面本尊为弥勒,左右分塑四大天王,弥勒背后没有手执宝杵的韦驮菩萨,以守护佛寺。2金刚殿,明代佛寺于山门内有金刚殿,塑二密迹金刚力士像,称为二王。后即塑于山门内,不另设殿。此二力士面貌雄伟,作忿怒相,手执金刚杵分立左右,守护佛刹。3法堂(讲堂),为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一般位于佛殿后面。法堂内应有佛像,于堂中设立高台,称为法座,法座后设罘罳法被(今多设板屏),或挂狮子图以象征佛的说法,左钟右鼓,于上堂说法时鸣之。4禅堂(僧堂、云堂),禅僧昼夜于此行道。堂内设长连床(广单),施椸架以挂道具。中设一圆龛,正中央奉圣僧像。于唐代,食堂即僧堂,后世于禅堂外另设食堂。于是食堂于东,禅堂于西,遂为丛林定式。5毗卢阁(万佛楼、藏经阁),分上下两层设像,上供法、报、化三佛并设万佛之像,左右庋置大藏经等,后设观音大士,下奉毗卢遮那如来,旁列十八应真罗汉、二十威德诸天。6转轮藏殿(转藏殿),于收藏经藏的堂中心,设一大型旋转书架,内置经藏,旋转即可检出所需经卷。此是梁代傅翕(善意大土)所创,为不识字者或因他缘逼迫而无暇阅读者,特设方便,具信心者仅推之一匝,即可获得与看读经典同等的功德。故转轮藏殿皆奉大士宝像于藏殿前,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称天龙八部。7伽蓝殿(土地堂),位于佛殿或法堂之东,供奉守护伽蓝土地的神像,今一般多供最初施造祗园精舍的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及其父波斯匿工三像。8祖师堂,位于佛殿或法堂之西,多奉达摩或该寺开山祖师,今一般佛寺川堂,以达摩、慧能为禅宗之祖,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故多立达摩塑像于中慧能或马祖位左,百丈位右,三像并坐。9浴室,安置跋陀婆罗 (善守)之像。10香积厨(厨房),古代皆安置菩萨(传为洪山大 圣)像,白元代以后,则多奉大乘紧那罗王像,祈其监护。
  第十节 僧伽的意义与机能
  一、僧伽一词的起源
  所谓僧(Samgha)众也译为僧伽,众是集团的意思。又称为和合众。在佛教以前,这个词汇也用来形容印度一般社会上工商团体及政冶团体。此外,也用来形容当时的宗教团体,也就是教团。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佛教也采用这个名称来称呼佛教教团,听谓僧伽的佛教团体,到底所包含的内容范围是什么?依据传统的说法,包含了比丘僧伽(比丘众)与比丘尼僧伽(比丘尼众)。也就是受过比丘戒、比丘尼戒的出家男女团体而言。
  二、四众与七众
  本来佛教徒的团体可分为出家与在家两大部分,在家众有优婆塞与优婆夷;出家众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等。出家与在家合称为“七众”。而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则合称“四众”。
  优婆塞(Upa^saka信士、信男) 是男性的在家信徒。他们皈依佛法僧三宝,并誓守在家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过着这样家庭生活的男子就称为优婆塞。
  优婆夷(Upa^sika信女) 是女性的在家信徒。和男性信徒一样,是皈依三宝,守在家五戒的人。
  除了皈依三宝、遵守在家五戒之外,在家信徒还须守八斋戒。就是每月有六天(初一、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三十日)或者四天(除去六天中的十四与三十两天)做为斋日。在斋日中全天都要严守近乎出家人那种禁欲生活的八斋戒。所谓“八,斋戒”就是除去沙弥十戒的第十戒(不受金银戒),并合并七、八两戒为一戒所成的八条戒律。但实际上是包含了九戒。后来对于这八斋戒也有不同的说法。
  比 丘(Bhiksu,bhikkhuni^芯刍、除懂) 是受过具足戒(二百五十戒)的出家男子。须年满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
  比丘尼(Bhiksuni,bhikkhuni^芯刍尼、除懂女) 是受过具足戒(三百四十八戒)的出家女子。年满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但是已婚女性在二十岁以前,若已经过“正学女”这个阶段的话,也可受具足戒。
  沙 弥(Sra^maneraka,samanera勘策) 就是候补沙门的意思,是指已经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具足戒的男子。因为必须满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所以其身分就仅止于沙弥而已。沙弥必须遵守以下十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七不涂饰香鬟、八不歌舞观听、九不用高广大床,十不受金银。
  沙弥尼(Sra^manerika^,samaneri勘策女) 已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尼具足戒的女子。与沙弥一样,未满二十岁的出家女子就称为沙弥尼,也必须遵守十戒。
  正学女(siksamana^,sikkhamana^式叉摩那) 已出家但尚未受比丘尼具足戒的已婚妇人。由于不知道这位已婚妇人是否怀有身孕,因此须先以两年的时间为“正学女”。若已怀孕,则生产,育儿至少须时两年。两年之后,幼儿离开母亲,这位母亲便可正式受戒出家。为了方便正学女生产育儿,所以戒律不像沙弥尼、比丘尼般严谨,比较宽松,但也必须遵守以下六戒:一不淫、二不偷盗,三不杀生、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非时食。
  三、僧伽的范围
  从原始佛教以来到部派佛教为止,在这个传统的说法下,所谓僧伽,是指在佛教全体七众与四众之中的比丘与比丘尼的出家团体而言。尤其比丘僧伽,更是僧伽的主体,比丘尼僧伽则是比丘僧伽的附属团体。因此,像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正学女,以及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等信众,都不包括在僧伽的范围。
  在今天的日本佛教中,僧伽一语,指的是包含出家与在家的佛教信徒的团体。像这种用法,从释尊时代开始,到部派佛教时代,以及今天的南传佛教,还有日本明治以前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都不曾使用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