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情也有佛性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秉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情也有佛性吗?

  张秉全

  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故说一色一香,不离中道。中道即是法界,也即是佛性之异名。台宗九祖荆溪大师的《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从十方面义理来解释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但大师是唐朝人,行文简古,非初学者所能明白。今试以语体文改译之。

  一先出原文。二逐段改译。

  “无情佛性,惑耳惊心。今且以十义详之,使于理不惑,馀则例知。”

  这几句是说无情也有佛性,听起来使人有些惑于耳,惊于心,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用十种道理来详加解释,使之对于无情也有佛性这层道理不生迷惑,其馀则可举一反三,推例而知。

  “一者约身。言佛性者 ,应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法身许遍,何隔无情。”

  第一从佛身方面来说,我们知道所谓佛性,应具足三身,即法、报、应三身,不可只认为惟有八相成道的应化身才有佛性。既知有三身,法身遍一切处,所谓梵语毗庐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怎麽会隔无情之物,故无情也有佛性之义,得以成立。

  “二者从体。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诸法,何独法身。”

  这几句从体方面,进一步论证无情也有佛性。既然承认法身遍一切处,但报、应、二身,何尝离开法身,因为三身不一不异啊!(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水中月影。)况且有法身处,报、应二身常在一起,故知三身同遍一切法,非只法身周遍诸法。可见从三身三位一体角度而言,无情也有佛性之义,也是成立的。

  “三者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 无情,从理则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具。”

  这几句是从事和理角度,论证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从事相上说,则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有情即有知觉之众生,无情即无有知觉之万法。)从理体上说,则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事理从来是不二,是互融的。既然理体遍一切处。故无情许有佛性之说,也是成立的。

  “四者约土。从迷情故,分依与正;从理智故,依即是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情。”

  这几句是从土的角度来论证,土即是依报。众生由于迷情未破之故,妄分能所,故有依报、正报之分。若破无明,证无能无所的理智,则依正不二,依即是正,正即是依。如常寂光净土,即是遍一切处的法身。既是身、土不二。怎说无情无有佛性。是故不但有情有的正报具佛性。无情的依报,也具有佛性。

  “五约教证。教道说有情与无情;证道说故不分“。

  这几句是说,教道虽也说有情、无情,但这是权渐的说教,并非了义之谈。若约证道者究竟极说,无情的依报与有情的正报,也是不二的。

  “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

  第六从真谛与俗谛二者不二来说,真谛一法不立。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以说体一;俗谛立一切法。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既说有,也说空。所以说俗,分有无。但真俗二谛是圆融的,真谛不离俗谛,俗谛不离真谛,所谓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二而不二,深思其理,即可知无情也有佛性之义矣。

  “七约摄属。一切万法,摄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

  这几句是说,一切万法,皆为心所摄属。所谓一切唯心造也。心外更无馀法。无情之法,岂复别隔于心。只说有情心体遍一切法,岂草木隔于心外,独得称为无情。所以无情也有佛性之说,得以成立。甄字,隔别之义。

  “八者因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同。”

  这几句是从因与果,迷与悟二方面,论证无情有无佛性所以有不同看法之原因,众生在因位,由迷理、迷境无明之故,不知依正二报无二,皆是佛性之体显,妄分有情与无情之异,所以不隔成隔;佛是果觉,五住无明净尽,究竟觉悟,知依正二报,同是佛性。无有差别。

  “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同。且分二别。”

  这几句是说,佛教化众生,随机宜说法,凡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种悉檀利益之一种者,佛则为说法,否恻不说,所以有时说权法,有时说实法。说法对象有异,得益不同。有时姑且作方便,分有情与无情二种差别说。

  “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教说遍有。又净名云:“众生如故,一切法如。”又若论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是则一切具足。”

  这几句是说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随权教说、随实教说而有不同。权教是权宜方便说,说无情无知觉,不说有佛性;实教是称实而说,是了义教,说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藏通别三教是权教,所以说无情无佛性;圆教是实教,主张一切法唯心。心遍一切处,无情也不在佛性之外,故说有佛性。又引净名经说:众生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一切法唯心所现,也是不生不灭。如字即是不变,不生不灭的意思。所以有情、无情都有佛性。又:若要说无情,不只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的外色是无情,即使是六根内色也是无情。引净名经作证: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因为人之所以有知觉。完全是佛性在起作用。离开佛性,六根之身同草木瓦砾一样无知。若定要说有情有佛性。则何独众生,以一切法唯心故,一微尘之物亦具佛性。

  从荆溪大师这十方面论证中,我们就可知道,凡是说无情无佛性的说法,此是权说,凡是说无情也有佛性,此是实说。是了义之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