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般若空慧之妙智教育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般若空慧之妙智教育论
──佛陀觉性言行之学说


前  言
  
佛教教义及其思想,浩如渊海的学说,归纳起来,可以说只是“空”、“有”二门。然
般若空慧,并不等于空虚,乃空而不空的真空。大乘佛教所论“有”,不是“生、住、异、
灭”的假有而是般若实相的妙有。般若空慧妙智和盘托出显露佛陀之觉性教化。这当然不只
知识文字的范畴。然而,在相对论理部份旳佛学仍可发现非常严密的逻辑;且多为论及心理
教育和人生思想之真理,就在这真理范畴中,充满净慧与悲智,反映世尊觉性言行之教化有
如丽日中天,清秋皎月,永远地垂照阎浮提大地人群,夜里明灯,寒冬暖日。


一、空慧妙智之心力功能

  空中妙有,妙有真空,为佛学之具体深微的法语。当然广照空有的般若灯,大日轮,几
乎没有一人修学佛法,而不研究参修般若法门,般若是佛法的眼睛,能灭贪嗔烦恼,能遣虚妄
颠倒,能断无明惑业,能令众生返本还源,彻证本具之觉性。故云乘般若宝筏,到解脱涅槃
之岸,而获得常乐我净。
  般若是佛心。禅、般若是佛性、摩尼珠等。故般若六度波罗密,是渐顿互为的参修法要
。此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具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 实相般若
(加上方便般若、眷属般若为五般若),一切佛经是文字般若,一切修禅的法门,是观照般
若,至究竟觉悟,了知一切圆融空有相即,是实相般若。佛陀证得一切圆融无碍,正等正觉
(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所说的言语,即佛陀所修所悟之法,是名佛法。佛陀所经历证
之思想言行,与及种种教化和利益人群的学说名为佛学,也可称是佛法。佛陀的学说是提供
人们研究;教导人们如何学习,将依循佛说之法可达到解惑开慧,成为觉悟的人,故佛陀教
人修习般若妙智慧,完成智慧圆满的人格。(当然再进可成佛果)故云:
  佛学可称大觉之学,同时亦具足大慈悲,故佛学亦是大慈悲之学,非大觉不足以言智
慧,非大慈悲不足完成高尚圆满之人格。
此为法舫法师不仅释佛学,而且对教育意义更有正确的界说。(现代高僧法舫法师讲佛学之
真理与应用),因为教育的最重要主旨是教人有所觉悟,觉悟是妙智慧功行所以致之。同时
培养具有慈悲心同情心。(现世人多欠缺悲愍的情操!)
  在这个时代谈论佛教的空慧,似乎是极之高宜,而且是需要的!因为人的贪求心力,供
给其贪求之对象也极之丰沃,由之彼此互为因果,人类贪求之无恹。愈是心中潜伏了贪恋的
种子,愈求愈觉不足,终于失却了人的方向,是谓闯上了迷途不幸的人生。所以“空慧”与
“妙智”双生之心力功能,实是极具科学而且充分理由,于此时期有人发起而调剂时代文明
附带而来的时代病态。
  佛家言空,是为了要在人生中有建设,不空诸所有的人心中之恶性弱点,就无从充实善
法因缘“胜义根”中缘生妙慧。佛法之特点是“空”法,而空法所开拓之妙心妙智力是一种
消长法数之定理。比如一室中堆满了陈旧脏乱的东西,再有好的家具亦无法可容安置了。故
云空生大觉,唯有懂调理心法的佛弟子,无不运用佛陀遗教的般若空慧与妙慧的方法训练自
我的升华;即自我教育的认真了解人生之方向,和应如何调协自己的脚步,不错用工夫,也
不狂用心思,更不乱用时间,认识人生大义,珍惜人生岁月、尽量教训自己要做自利利人的
工作,甚至于己无利而于人有好处,都义不容辞,总之以助人为快乐之本。当然需要的条件
是健康的身心,健全的心理状态,盛旺的精神和充沛的魄力。心灵安稳绝不因心神[彳光]彿所
导致的心身散乱。时时自我能作得主宰,那就是已经学习得到修摄的工夫。佛教许多方法是
教人如何修心养性,从调伏散心,只要有发心的求法,自有善知识的指引。所谓佛度有缘人
,一心发起诚意学习,人人皆为贤为圣。我佛大彻悟于菩提树下时,即道:“一切众生皆有
佛性”,人人本具,个个无殊,这是佛之所以异于任何宗教,亦是佛教的独特性。
  不过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人群,只知一切都是有,有“我”便有“我所”有的一切。以为
我是真实的,我是一切最好的,何曾想及我是空的、假的、不真实性的假体四大假合。时时
刻刻刹那刹那地在迁变,我和所有的一切,也在不断地迁变中。因为是渐变,故我们的肉眼
无法察觉到罢了。故佛经中告诉吾人有五种眼(肉眼、慧眼、天眼、法眼、佛眼),当然父
母所生是肉眼,其他的慧眼,是智慧开拓后的心视内明,与乎一般感觉的所知所见是不同的
。肉眼只见有,不能知空,慧眼照内照外;所谓“般若广照”是非平常人所能觉知。天眼,
是能知天界一切,法眼,更是佛法无边,见三界内外,作人海中宝筏,苦海中慈航。佛眼慈
视众生,为人群大导师,一切遗教经典,为娑婆世界有缘人作指标;故云“经者径也,径者
道路也”,又谓“劈开一条大路,让人前行,安全地康庄的大路,平安的走完这一辈子的岁
月”(倓虚大师精华录)
  凡圣之殊差在觉与不觉。可惜我们只得一种肉眼,因之所见有限,所知不足,就是浮尘
障隔,碍于内明,虽张眼目前,仍不易了然事理无碍,故世人多事,就是缺于“理造”“事
造”(天台学说事造三千,理造三千),甚至有其事而无其理。由是纷扰烦困,痛苦多端,
不幸竟迼成人为灾难之频仍,这是现世中社会之不宁,人心抑塞之由自。现世之天灾人难,
究之因果,招感缘由,如何能善导人之心理与行为,确须有心人情怀悲智,儒曰己达达人之
心,佛以“众生有病我有病”之“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恸念众生苦。究寻佛陀觉性教
化之行法与学说,发展佛化教育,普示人群;云散长空,皓月自明。但吾人之心境亦难免浮
云蔽,日虽有其光而不自显,又如明镜尘封,不得明照。故般若空慧照明,妙慧方便双彰,
佛法之重心在“般若净化思想,菩萨悲智精神”(莲花学佛园之园训)。心理与行为之善导
。原不只于知识之灌输,需要心灵的培养,和环境的配合,现世有识之士,也谓环境教育之
亟须重视。当然,我们会联想到宗教(现指佛教)环境之熏陶,师友的提撕,也是极当重要
的。
  西方心理学之分析似乎精明,可是分析成分多属科学之学问。而心理状态及乎“识变”
(唯识学说之术语),亦非只靠分析可为功。所谓“种子受薰”,应是心灵养分之过程,本
论不欲多谈论唯识方面的学说,而重视所谓“三昧”之三种对初步修习调心空慧之禅行止观
工夫;“初观破一切相,即空三昧,次观能坏空相,名无相三昧。后观不见作者,名无作
三昧”(删定止观引大智度论,见卷一第二十二页)这说来对一向少于寻研般若禅法之止观
法门,或有陌生不易摸索。然浅而言之,则不名时常能反观自心,明朗宽空如碧海晴天,寒
潭月色,不著不粘,照事照理,无不清澈,心无障闷,自在清莹。又不执动静之殊,动中亦
能静,所作所为,不以自夸,有为无为都消归戏论。如是则“空慧妙智”之心悠然而兴,自
是心理无障无碍,心君自在。(六识为心王)自然五根运用自如,如法如仪,第六识“妙观
察智”指挥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七识平等性智,第八识大圆镜智。若依止观禅行而论
,则“空”、“无相”、“无作”之三三昧般若禅、是初学训练调心法之一种自我教育,亦
可说是终身教育之良策善导之宝筏慈航。


二、觉性善导之心理行为

  佛陀是大觉圣者,大智大慧具足慈悲的世尊,吾人学佛就是修习觉性智慧慈悲的学人。
具觉性之人,必能善导自己进而也能善导他人。现世许多社会问题,人为灾祸,都是由于“
人”失于自觉,欠缺明智之心,有如尘埃蒙蔽了眼前,即使张开了眼睛也无法看得清楚现前
的一切,所谓迷惑的愚痴,不能自觉。佛菩萨具大智大慧愍念群生,将自修行持之历练,开
示明心之法要。而见性境界不易示人,具有顿渐之机,而渐顿之因缘,观机各异。是故八万
四千法门,皆不外让初发心者以适应根机,所谓头头是道,总之“顿渐调柔,无假语噪”(
拙著般若碑文)。因之呼吁发心开拓自我平庸生命中慧命之觉性善导,祈求心理健康,显现 
于行为之得当,作为人生正途的指南。那就领悟觉性教育之重要,关于人生于世的幸福灾祸
,实是密切拉紧的相连关系。以上所说明心见性,就是觉性的境界。惟因觉性难于直说,假
有心可明有性可见,而藉以借题发挥。其实“心 如何明,性如何见,所说一切不外“指月
”之喻,让人因“指”而见“月”,便不执指。然则说“明心”,乃教示吾人对眼前一切事
物,首先要明其始末,缘起性空,任何有形有相者是“色法”,而“心法”与之接触时(根
尘相应),产生种种粘执,意识中的分别取舍好恶,于是尘识飞扬,障蔽“内明”(五明学 
之一),当然心住境不得明朗,因此名为尘心,不是“明心”。其实一切人生哲理中,所需
参究的问题,也应注意尘心的心理,和明心的心境。譬喻一面镜子,若被尘染蒙熏,当然境
便无法能照。若境子明净无尘,重现能照之体与所照之物,即朗然清晰。故神秀大师偈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是初发智人极之重要的。当然慧能六祖之“本来无一物”,
那是绝待孤明,非一般初机或须有迹可循之学人易于了了。若能了然事物不外缘生缘灭的因缘假合
,不为现象界的“相分”所执于“见分”,语言思虑不因外境而种种粘执,不执则不染。净
化的心境,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心境之自明,明觉同时,如高秋皓月,万里无云,原
来“明心”,自性清净,如人睡醒开眼了然,故知“不著所见,见即见性”。只在身口意三
业观照净化,是明心见性之调摄工夫。觉性善导于心身的慧业与福德因缘,皆能由此而获至  
圆满。因知般若“空”学之修摄与体会,等如欲过渡之舟航,由于修习般若空慧妙智,“善
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口业,和合是法”(大智度论卷六十一释随喜品第三十九)。
佛陀昔日告诸弟子,“法”才是你们的领导者,意思是说我不居功作为你们的领导者,
而合乎“法”的行为,才真正是僧团的和合众。(现世的法治的政策,可见大智大慧的大觉
世尊,早在两千多年前实行民主之制度了。)佛者,觉也,故觉性之教育,亦可说是“明心
”的教育。可惜现世所尚者非“治心之学”。其实“救世必先救心”;心生世界生,万法唯
心造,这是佛学之所以重视“治心之学”。关于心理之分析、和医学上之治疗,现世也似乎
相当的发展,可是将吾人活泼的心法(不只指肉团心),若只作为科学分析,不可能找到最
满意的解答。依佛经论而言,楞严经之七处征心(三藏法数谓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
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一在内,二在外,三潜根,四在闇内,五随所合处,六在中间,
七无著,使其妄心无所依止),所谓七处征心,便是从多方面的找寻心的所在,仍是没有结
论,没有处所的。当然那就等如所谓“集起心”,“缘虑心”,皆不外是“心”、“色”二
法之生起,就是根尘相应的触境而生,能知能见与所知所见所闻等等之六尘缘事。要到观心
法竟,而后觉知“空慧”现前,三三昧之第一种即“空三昧”。“初观破一切相”大智度论
云:“念想观己除,则能见般若”。可见依佛法的参修,依佛法的参研,唯识学的精辟与般
若观照的照明照见;是“觉性善导心理行为”,觉性的人生。如此,形成良好品德的人格,
不只属于学习与研究,还需有良好的养分,以滋觉性智慧的内涵,这可能要借重宗教(在
此指佛教)的修摄工夫。本文所提示多属般若观照和般若学说。再引述般若波罗蜜心经之;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段经文是般若与唯识共论融汇的
进修过程;“行深般若波罗蜜”的心法历程,主要在一个“行”字,行是活用著,等如已升
起了灯光时,正在不断进行观照明朗的心境中,那便没有五蕴(色、受、想、行、识)尘垢
的蔽障,若恼的心境已度脱,而更严重的“苦厄”也不会产生。
佛教心法的调摄,调摄之过程中,所谓分断分证(断一分无明,增一分智慧)。唯识论
“转识成智”之极高境界;在心理训练调摄身心之时,实在是对我们凡夫习气中提升性灵智
光,故云佛法是解惑(即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开慧。试想依佛法
所指示的方法进行;不断进行,此种心理上,分断分证,解惑开慧,直至“顿消三障诸烦恼
”,那一段段的过程,色(身)心二法,已由静至净。
转识成智,即转有漏之八识,而得无漏之八识相应之四智;即转第五识为成所作智,转
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这不只是智慧,是悲智双
运之境界,因此不是知识所能为。故东方人生哲理,佛教精神是知易行难(知是知解,乃人
间聪明智慧能多知多解),但心法之就范必须摄服假以时日。


三、佛陀遗教觉性之觉性教化

  觉性教育,要有开拓指引“能觉”之师资,故谓佛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就正等正
觉之佛果。因知要“觉他”必先要“自觉”。般若空慧(此空不等于空虚)是能培养自觉之
最佳功行。由空生大觉无尘智照,故云空不空义,始能繁兴大用。世人若执空便成消极,执
有便为粘滞世故,皆不足以启人智慧。故般若之“空慧”“妙智”,不属世间知识论,而是
消融相对达到超越境界。“因般若“空慧”思想能为分析的作用,对事理察觉玄微。“妙智
”力量是启发理智的建设。”“佛弟子中努力理智建设,称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时常出座
说法,以显般若之智慧”。不过“无边广大甚深般若,是大乘菩萨”所说法,宣扬甚深般若
实相,(如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六度波罗密行。故不遗世而且淑世,处处不离心物融通
,解除许多心理上的困扰,并且能教化人们排除迷惑,“佛学是“解惑开慧”的开拓生命中
慧命的觉性教育。其实教育是人心思想与行为同样极需注意的,据佛学与教育所论“教”字即
是“觉”的意思。中国古书礼记疏:“上学为教,音 ,下学者谓习也”。更知佛教之先
自觉而觉他,此儒佛相通,佛学与教育两者,如出一辙。而肯定的说,凡能为人“解惑开慧
”之教化,是利益社会人群之安和福祉;盖人人能开启心中之智慧,思想必能净化,“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我们世界人士,尤以佛学者、佛教徒应多注意,佛陀所觉悟者之学说
与言行、教导吾人觉悟之教化。
  觉性教育是超知识和重视心行实践之心理教育,行为教育,乃至终生教育。若论因果则
涉及到后生教育。(佛法以三世因果说明学佛修摄觉性智慧,可延续下生之福慧)因觉与不
觉、可以决定生活之目标和行为之轨则;如善恶不分,毫无宗旨的神昏散乱,易于形成罪恶
之行为,盲目的追求,如失缰之马。
这当然是不觉之迷惘之徙。佛陀是自觉觉他之人类大导师,吾人研究佛陀自觉之道,佛
陀基本教育觉他之法,于此,可以发现许多觉性教化有关环境之培养,所谓教育学所需之养
分,当然不只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须心理调摄与精神引领和善法善导。故华严经净行品之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炬、为明、为照、为导、为胜导”。觉性教化是引领受教者智慧光导
,照明,而善于指引导向正轨的行径。善导之施教最好不缺于宗教(此指佛教)的熏修,那
就关连到环境的接触与人际的关系,故佛陀在当时有关僧伽( SaMgha )的命意即僧团教诫
,都是良好教化,期于接受觉性教化的生活能如法,能相安,然后才能有助于“自觉”与“
觉他”之慧命开拓,(自觉)和方便利乐他人( 觉他)共谋相生共存之正法社会。
原始佛教经典所载,佛教施教的环境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学校,一定是坐在课室里听老师
讲课的,随时随地无论在任何环境,师生之间如坐春风,自然施教,若见高山、见大树、见
流水、见大河都是佛陀在当时教化僧四众弟子之自然教育:
  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于流果 入佛智海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华严经卷净行品第十一)
  虽然,所引是佛教在当时为僧伽之施教。但能挹取可供善法教育之觉性教化中之精神引
领与自然教育,应是极好的参考资料。同时在这科技猛进,生活忙碌与物质供应过度奢侈的
时代,有心人呼吁“科技人员之人文素养”。因思笔者曾题辞:“佛教遗教,乃现世人文思
想与科技整合之宝藏资源”是正确和事实需要之适时施予的时候了。而中国佛教之发展,也
应参考赋予原始佛教自然施教形态中之特色。因中国歌咏自然,分享自然,和智者乐水、仁
者乐山,还有田园诗等等之自然诗歌,因此中国佛教对环境教育,当然首要重视大自然,浩
然之气,和“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流水长鸣太古琴”、“落花水面皆文章”,影响禅
画、禅话、禅师与禅诗之因缘,绰约多姿,于是赋与中国文学诗画之灵气,而又增益了中国
佛教文化之特色。
中印两文明古国,都是自然孩子而又是自然老子。孔子之赞叹曾点“沐乎沂风乎咏而归
”。圣人教化(乃至世界宗教祖师,少有缺于自然培养,唯吸取之成分多少之不同而已)所
谓“据于道、志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说明中国文化思想之精华,也是影响佛教在中
国发展之素养。不过佛陀本事迹,也已说明觉性思源与自然之深切之关系;如降生于气候与
风景殊胜之天臂域(蓝毗尼园)无忧树下,夜静独自默坐于皇宫中之大昆冈挂旁,修行于伽
耶山中,行化于竹林下、孤独园、庵摩罗园等,终于双林示寂。所以佛经中许许多多自然文
学之经句,皆是佛陀历境与寻思对自然之心灵启示。法华经之药草品,竟以“法雨润人华”
,不只形容了自然景物的生命化,更赋神圣化。
总观世尊从舍皇宫出家修行而至悟道,皆于大自然环境中禅定观照,历境验心,觉性现
前,层层悟人,节节出离,悲情盈溢。沐于尼莲禅河,结跏趺坐于菩提树,大觉圣智,仰首
明星,成正等觉起而化众,说法四十九年。故笔者尝谓佛教之兴,起于世尊“禅定后”所生
之因缘。阿含经中不少记载佛陀住世时于安陀林(大树林中之僧伽安禅处)之禅行处:
  一时佛住含卫祇树给孤独园......晨朝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食已出摄举衣钵洗足,入安陀
林坐一树下,独静思惟......(阿含经卷第一七一页)
宇宙宏宽之境界,自然生息之纯璞归真,道心长养,觉力增长。断一分无明,增一分智慧,
觉性教化就是闻、思、修之层次悟入。若闻而不思,则修慧不足。故儒家亦曰:“学而不思
则罔”,慧光智照是促发觉性之资源。禅行工夫是修慧内明之基本养分。大论云:非禅不智
,非智不禅。佛陀遗教之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道之知见
,此是成佛圣典(妙法莲华经)遗教善导,示觉性内明,尽于性分中,明自本心,觉自本性
,英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谓:历史教育之回顾,吾人可丰富了自己的生命,觉明人生之大道
与前瞻。


四、悲智双运开发人间暖流

  人类社会之形成,就是佛经所说:娑婆世界任何国家社会之种种形态活动;即是宇宙人
生世界的缩影;也是人类生存在部分宇宙间之现象,应该是有主体和现象的两面。现象是有
倩世界中之动态,本体是宇宙人生之本源。在佛经说“如是如是”。不管现在如何,现象如
何变动,但是本体依然如是。本体是轴心,现象是齿轮。齿轮是动态,不停转动,但是轴心
是依然如此(经云不生不灭)。以此论宇宙人生,在中国、在东亚各国,都有极精辟而详尽
的分析与研究,如儒家所谓“天命之谓性”亦讲本性,佛家讲佛性就是本性;佛陀说“一切
众生皆有佛性”,就是指人,乃至九血肉的一切生命,甚至植物,一树一花也有它的本性。
其生命的过程不管如何经验与变化,但本性依然如是。故佛经云“如如不动”,又说“不生
不灭”,这是佛教论生命中之慧命,人生可贵即在此。一个生命如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民放也应如是。认识本体,认识现象,才是智慧的泉源。(录自拙著佛教论文集之论培养悲
智精神与人际关系)
  现世多苦难,天灾人灾,令人触目惊心。缘于人们缺于热血,对自己不慈悲,不珍惜自
己的生命,当然也不珍惜他人的生命。于是生命如草芥,所以令人悲,悲愍!但如何开发此
人问暖流,儒家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佛家之“彼生我生,
彼灭我灭”,视一切生命之相生,生命是一大混流,故维摩经云;“众生有病我有病”,欣
戚相关,始觉到与众生共命之大生而将圆满的大死。佛陀之悲愍众生,究明人性即佛性,人
心即佛心,所差者只是一念心中,流转生死,和一念真常,恒存仁人之念,觉性内明(五明
学之一),内明智照如日月生辉。人生需要有善行之共识,不是孤立可生存,惟其能共存相
生才是有生机之人类。人身难得,人是可贵的生命,贵乎能启发仁人之心,贵乎能觉性内明
。佛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人可希贤希圣,就在那活泼的心,能知能觉与所知所觉的辨认善恶
。因知觉之善法因缘,乃顺性纯良,所招感之善行善果。佛陀之言行教化,为人类开拓出康
庄大道,更使人们能路路相通,没有恶行因素之人是头头是道,而且是就路还家。现世人心
彷徨,由于不知回家,也不明去向,就因为不够关照自己,自亦无从关心他人;故云“社会
失相生之道,人类有自毁之虞”!佛教示人悲智双运,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般若二轮,体相用三大,唯大心大行之菩萨精神,是纯粹之般若菩萨,纯粹之经验,实
践之行径。真理之自身,乃觉照自他,而开启悲情,自然顺性。慧业禅功,是无缺之全人,
因“夫学般若菩萨,必当起大悲心”。悲情盈溢,如冬日太阳,人间暖流,温暖了大地。般
若,真空妙有、悲智内力,和盘托出。怎样创造人间幸福,必先开发人间暖流。有慧心慧眼
才知痛痒,同情心之可贵,是大情、圣情,不只珍惜一切生命,动植飞潜,与吾共命。一花
一草皆有性情。天台智者大师云:“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佛陀觉性言行之遗教,只要善缘
因生,感到受用。憨山禅师山居诗云:“一道神光照古今”,无边光彩,只要心行光明,光
与温暖是生命延续之因素。现世路歧岖,风波险阻,愿“佛语垂光”,行人就道,久客还家
安居无恙!


结  语

  学佛与教育之相互关系,因之我们更应重视提倡佛学教育。佛说教义,与佛陀的思想与
行为所反应的菩隡悲智精神,正是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