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寺院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玉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当前寺院管理者在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1、佛教信仰和佛教知识水平尚待提高;2管理学知识和能力不足;3、一般社会学和科学知识不足。
  一、寺院管理者及其重要作用
  (一)寺院管理者的概念
  寺院管理者一般是指佛教寺院的各种管理人员,包括从高层的决策管理人员到基层的一般事务管理人员,从行政领导者到专业管理者,都属于寺院管理者的范畴。不过在这里,我们所指的寺院管理者更多地是指承担领导责任的高层管理人员。寺院的高层管理者肩负着整个寺院的领导责任,是寺院的目标的确定者和引导者,是寺院重大事务的决策者,是整个寺院活动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他们引导和影响整个寺院成员,沿着一定的路线向所期望目标前进以最终实现资源组织的目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寺院的领导者是整个寺院组织体系中的一种管理角色和职务,是在管理过程中承担指引任务和发挥影响作用的个体或群体。在这里需要将寺院的管理者和寺院的领导者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一般来说,寺院的管理者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寺院中所有承担管理责任的人员,从最高层的管理人员到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从决策计划人员到业务管理人员都属于管理者的范畴;而寺院的领导者则主要是指寺院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承担决策计划和领导职能的管理人员。
  (二)寺院管理者的作用
  寺院管理者在寺院组织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寺院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寺院成员的动员和努力,都有赖作为领导角色的管理者的作用。事实上,一个有效的寺院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将工作领袖和精神领袖两种角色集于一身,从组织管理和思想感情上组织和动员全体成员为寺院目标而努力奋斗。在一个寺院组织中,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作用
  寺院组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由什么样的机构和人员来达到这样的目标?利用哪些资源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这些问题是寺院组织首先要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决策就是寺院组织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工作。寺院管理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遵循适当的决策程序,根据佛教事业的需要和内外条件,确立寺院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的策略和方法。寺院的最终目标当然是弘扬自己的佛教信仰,发展佛教事业。就一个具体的寺院来说,它的目标应该体现为,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佛教活动的经济基础的增强,为信众服务能力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等等。
  2、组织作用
  有了正确的决策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以及行动的指引,但寺院目标并不会因正确的决策而自动实现,还需要良好的组织,而这种组织工作也是寺院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寺院管理者的组织作用,是指寺院管理者通过合理安排组织的各种资源,使其在一个有序的轨道上运动,从而使寺院的各机构和人员都朝着寺院目标的方向努力,最终达成寺院目标。实际上,寺院管理者的组织工作包括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与安排,各种资源的合理调配与运用等多个方面的工作,只有这些工作做好了,整个寺院才能实现有序的运作,其目标也才可望实现。在这里,组织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系统,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寺院管理者通过组织权,根据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利分配、岗位分工和人员使用做出安排,使组织机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达到有序的高效运行。
  3、激励作用
  寺院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寺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但每个成员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需求,只有较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才会努力地工作,为寺院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这自然就有赖于寺院管理者的激励工作,通过合理地满足寺院成员的需求,恰当地引导寺院成员的行为,使寺院成员不仅愿意为寺院工作,而且自觉地为寺院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当然,对寺院成员的激励与对其他组织成员的激励是有所不同的,它是寺院管理者为提高作为佛教信仰者的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发佛教信仰热情、提高佛教的思想觉悟的基础上,使他们能自觉地为寺院的目标实现努力工作。在这一点上,佛教教义中许多要求信仰者勇猛精进、不退转、不软弱的内容,都具有激励的意味,不过这些内容又主要靠寺院管理者去宣传、讲解,并在讲法、传道的过程中实现其对信仰者的激励作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对寺院成员的特殊激励方式。
  4、沟通、协调作用
  寺院是由不同的机构和人员组成的,而各个机构及其成员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肯定不完全一致,彼此难免产生隔膜和误解,同时他们也都存在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所以在实际的活动中,因认识的差异,彼此沟通了解的不够,以及利益的纠纷,就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于整个组织的有序运作和组织目标的达成又必然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寺院管理者来进行信息的沟通,并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从而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彼此的矛盾和冲突,促使各个机构和人员都能沿着寺院目标的方向运作,以确保寺院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一个寺院中,管理者既是寺院的领导核心,也是各机构和人员彼此沟通的联络者,是各种信息会聚的中枢,在寺院的各个层次上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在建立信息网络、健全交流媒介、增加沟通渠道、引导信息流向、消除信息障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寺院的实际管理活动中,寺院管理者需要负责协调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寺院成员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寺院成员与信众之间的关系,寺院与政府及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些关系协调好了,才能增强寺院中各方面的协调配合,避免和化解寺院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冲突,使寺院中的机构和成员与整个寺院组织在目标上达到一致,以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二、寺院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一)思想素质
  合格的宗教组织领导者首先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思想素质,这些素质包括:
  1、坚定的佛教信仰
  寺院作为佛教事业的基本组织,其根本宗旨就是弘扬佛教精神,传播佛教信仰,促进佛教事业。而要实现这一宗旨,管理者首先就需要有坚定的佛教信仰,如果管理者都没有佛教信仰,又怎么可能让寺院的其他成员形成坚定的佛教信仰呢?如果寺院成员都没有佛教信仰,又怎么吸引社会大众去信仰佛教呢?这样的结果自然不可能真正保证寺院宗旨的实现。所以管理者没有佛教信仰,寺院是不可能管理好的。
  2、深厚的佛教思想水平
  要管理好寺院,促进佛教事业的发展,就必然要求整个寺院管理工作围绕佛教的基本思想价值观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需要管理者对佛教思想和佛教的价值观有一个深刻认识和理解。只有管理者有深厚的佛教思想水平,才可能使管理者知道在寺院管理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同时知道该做的怎么做才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从而保证整个寺院的管理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以确保寺院目标的最终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经藏,洞晓经论,熟练掌握佛教的教义。佛教教义是各种佛教得以建立和存在发展的基础和灵魂,而教义的载体主要是佛教经典。作为寺院管理者,深入经藏,洞晓经论是寺院管理的应有之义,因为寺院管理者是佛教界的精英,是佛教事业的支柱,因此必须深入系统地把握佛教义理,才能肩负起推动佛教事业发展的神圣职责。
  3、强烈的佛教事业心和神圣使命感
  作为一个优秀的寺院管理者,必须要有管理好寺院的内在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强烈的佛教事业心和舍我其谁的神圣使命感。因为寺院管理也是一项事业,只有将其看成是与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目标相统一的时候,一个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并不计较个人在其中的得失,将寺院的发展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发展,并在其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这样才能真正将寺院管理好。
  同时,一个优秀的寺院管理者还应有神圣的使命感,他能将寺院的发展看成是佛祖和菩萨赋予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自身佛教修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必须而且能够完成的神圣使命。这样所形成的内在的动力和压力,才可以促使管理者全身心地并持久地将寺院管理工作做好。
  4、高尚的道德品质
  寺院管理是一项宗教事业管理,而宗教事业更重要的也是体现在它在人生实践中给人以启迪和智慧,所以从本质上说,寺院管理的成功应该从管理者人生的智慧和成功中来体现。因此,对寺院管理者来说,它不仅需要管理者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求他对佛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身体力行,通过其言传身教,行为示范,使寺院组织成员和广大从中感受到佛教的伟大,认识到佛教的意义和价值,并因此壮大佛教事业,推动佛教事业。
  5、对人与社会有较深入认识和理解
  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管理,所以要搞好管理工作就必须对人和社会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寺院管理也是如此。虽然寺院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面对的都主要是人,这一点与其他管理没有两样。寺院管理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根据人的本性,按照人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来设计管理制度,开展管理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人和社会进行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不行的。
  (二)业务素质
  有效的职业宗教领导者要具有宗教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概括地说,寺院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要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能力包括:
  1、一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今天必须具有较广泛的哲学和科学知识水平,否则就很难具有把握全局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寺院管理也是如此。
  2、佛教教务的知识和能力
  作为寺院的管理者,他必须熟悉佛教教务的各种专门知识和方法,掌握进行各种佛教法事活动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基本教义、戒律仪轨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3、管理学的知识和能力
  在掌握以上佛教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寺院管理者还应具备较高的管理学的知识和能力。就管理学的知识来说,它主要应该掌握:(1)决策和计划的知识和方法;(2)组织的知识和方法;(3)领导的知识和方法;(4)控制的知识和方法;(5)激励的知识和方法;(6)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在一般的管理学能力上则包括:(1)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2)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3)决策能力;(4)组织、指挥和控制能力;(5)沟通协调能力;(6)知人善任的能力。
  3、勇于探索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分化而复杂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稍不留意就会被别人超过,就会落后。虽然寺院相对于社会的其他方面改变是比较缓慢的,但它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获得维持,并得到发展。而要这种得到发展,走在别人的前头,寺院管理者就必须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并能够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身体素质
  较高的智力;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
  寺院管理者一般要面对长时间的工作和应对各种事务,这必然会对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身体健康是寺院管理者的一个必备条件。要保持身体健康当然就需要懂得养生保健。在今天养生保健不仅包括身体的调养,而且还包括精神的调养,以及身心关系的调养。
  传统认为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这实际上是片面的,佛家也有不少身体调养的方法,而且身心调养本身也是不可分割的,当然今天人们的养生确实应从整个人体全面着手,不仅要善于调养身体,而且要善于调养精神,还要善于调养身心关系,以促进和维持整个人体的健康,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三、寺院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和维护管理者的权威
  寺院管理者的权威直接影响着寺院组织的凝聚力和寺院的管理效率,决定着寺院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进而决定着寺院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树立和维护寺院管理者的权威如此重要,那么到底应怎样树立和维护寺院管理者的权威呢?要树立和维护寺院管理者的权威,首先需要管理者有坚定的佛教信仰,深厚的佛教知识,丰富的佛教修行实践。在寺院管理中,外行是绝对不可能树立管理者的权威的。其次还要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能驾御寺院管理的各种问题。再次还需要敏锐的眼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果断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突发事件的时候能让大家树立信心,稳住阵脚,这样才能确立权威。总之,寺院管理者权威的树立和维护,决不是靠权力的拥有和外在的名声,最重要的是通过坚定的佛教信仰、对佛教事业的无私献身精神、深厚的佛学功底、精进的佛教修行,以及对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把握等等基本品质的表现。
  (二)合理分配权力
  要搞好管理,并不是所有权力都抓在手上就能够做到的,而必须合理地分配权力,把许多自己不能,不适宜做和做不了的事情放心地交给他人和下属去做。那种抓住权力不放,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是必然要失败的。这是因为,第一,随着寺院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原来完全由一个管理者或少数几个管理者可以处理的事务现在变得越来越多,而寺院管理者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将原来管理者的一部分权力分配给下层去行使,才能减轻管理者的负担和压力,并使问题得到更好更迅速的处理;第二,分权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寺院人力资源的运用效率。
  至于在现实中权力分配的方式,则有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两种:横向分权是将一部分权力和责任平行地分配给他人;纵向分权则是将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权力交给下属。分权时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授权时要明确权力范围和相应责任,以防止越权处理事务和推委扯皮推脱职责;(2)授权后要注意观察和考察授权效果,包括该权力执行的群众基础、工作效率、工作方法等;(3)适当进行权力监督和制衡,防止滥用职权等权力失控现象发生。
  (三)有效地运用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它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一般认为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1、专制型。这种方式下,权力掌握在领导者个人手中,一切事务都由领导决定,下属只能执行,而且由他去监督执行情况。
  2、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权力侧重于群体。成员能够参与集体讨论并进行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权。
  3、放任型。这种类型发展个性张扬,领导只规定出任务,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去完成完全由个人去选择。
  一般说来,专制型效率教高,但是容易考虑不周,也不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放任型有利于发挥个体的聪明智慧,个体心情舒畅,但是容易出现漏洞和失控。民主型集中了二者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较为可取。但是具体应该采取哪一种领导方式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四)善于运用正确的激励方式
  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本质上则是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满足组织成员的需要,从而使他们能自觉地为组织工作,为努力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奋斗。寺院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寺院管理者尤其是领导者要搞好管理工作,就必须了解寺院成员的不同需要,并根据其不同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激发寺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这里,寺院管理者尤其需要了解人体在需要上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把握信仰需要的特性及其满足方式等与寺院管理相关的知识以及处理方法。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宗教心理学的内容就很值得寺院管理者们参考。
  (五)坚持正确的管理作风
  正确的管理作风主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工作务实。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所以,管理工作要讲求实效,一切以有利于完成既定的目标为目的。
  第二,团结全体寺院成员。要完成特定的目标,就要凝聚起全体寺院成员的力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智慧。这就需要把全体成员团结起来。佛教组织团结成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六和”和“四摄”。“六和”就是在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表现团结和相互尊敬。“四摄”就是四种用来团结人的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他摄、同事摄。这在寺院管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身体力行。寺院管理者不可能对下属的工作每时每刻都予以检查、指导和监督,这就要求提高寺院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养成则需要管理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言传身教。只有管理者在各个方面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起到表率作用,下属也才可能受到感召,全心全意为寺院工作,寺院的管理才可能搞得好。
  (六)善于运用管理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因为管理所面对的是人,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一面的问题适合用科学的方法处理;而非理性一面的问题则需要艺术地加以处理,这样才能将整个管理工作搞好。
  在这里,管理的艺术主要是强调管理工作中处理问题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管理艺术主要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言语和文字表达、制度的执行和时间观念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处理人际关系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交往时随时根据对象的特殊情况而不断调整方式和方法,以与交往者保持亲密的关系。言语和文字艺术则是强调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用合适的言语和文字,同时要注意言语的变化,多运用积极、正面、肯定性的言语和文字。在执行时则应注意下属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执行方式,并注意执行方式的变换和艺术美感形式。时间艺术则是注意灵活地安排时间,不要做时间的奴隶,注意好做各种事情的时间点和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