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心即‘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心即‘空’﹕
  中国自汉代开始﹐天竺的‘佛教’已渐渐传入﹐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宗派。但到了禅宗五祖‘弘忍’时﹐他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而发展出‘南派’的禅宗﹐又称‘南禅’或‘顿禅’﹔同时﹐五祖的另一位弟子‘神秀’出走至北方而成立另一支派﹐称为‘北禅’或‘渐禅’。自此之后﹐‘禅宗’就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要部份﹐成为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分支﹐它与同样传自天竺再到东南亚的‘小乘’佛教或是藏传的‘密宗’佛教有所不同。禅宗的形成和在中土的生息﹐与东方的‘象化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象化思维’的土壤产生了中国式的‘禅宗’。

  ‘禅宗’虽经‘达摩’祖师由印度传至中国﹐但是印度佛教与禅宗之间存在着不同之处﹐这主要是对从‘人心’到‘佛心’的不同理解。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认为‘人心’不具备‘佛性’
  ﹐就是没有‘佛心’﹐但可以通过佛教特有的修练方式(戒﹑定﹑慧)﹐最后可令‘人心’开悟而拥有这‘佛心’
  ﹐所以佛教的宗教修为就是必需的过程﹐无此不可以‘成佛’﹐佛教徒只有通过这种宗教方式才可能达到‘佛心’的境界。但禅宗却认为‘人心’只要得‘悟’就可成‘佛’
  ﹐其实‘本心即佛’﹐‘即心即佛’﹐只要‘开悟’就可‘见性成佛’﹐宗教方面的修为并不重要﹐最多只有辅助性的作用而己。所以﹐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抛开了本来的‘宗教性’而走上了‘哲学(心学)性’的一面﹐但其它的宗派还执着于‘宗教戒律’的内容。放眼世界各宗教﹐也只有‘禅宗’是如此独一无二的。因为禅宗是‘象化思维’的产物﹐因此令到来自印度的宗教﹐在‘象化思维’模式的过滤下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

  禅宗的盛行从六祖开始﹐六祖惠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对‘空’的开悟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衣钵’。因为这‘般若(空)’的智慧﹐正是‘佛心’的显现﹐所以‘人心’只要悟到了‘空’的境界﹐就可通‘佛心’﹐本需经过修为才可达至的目标﹐一下子就以这种‘悟空’的方式而达到了。通过‘象化符号系统’﹐我们可以解释一下在‘象化思维’操作下﹐‘人心’是如何直通‘佛心’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以上就是‘象化思维’对‘佛心’的认知。经过‘象化思维’的操作﹐禅宗明白到‘空’是‘佛心’的‘属性’﹐只要‘人心’能悟到‘空’的概念﹐就可绕过重重的戒律修行而直达‘佛心’的境界。因此﹐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禅宗的发展方向就由当初的‘戒律修为’而转移到这种‘见性成佛’的‘悟空’上。而六祖的‘偈’无可置疑的就是一种对‘空’的领悟﹐六祖偈中带出了‘空’的信息。六祖在写出了这首偈后﹐当晚就得到五祖的真传‘衣钵’﹐而五祖的另一位弟子‘神秀’只写出了﹕‘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因为其中没有‘空’性﹐而失去了衣钵﹐这个事实也就正好说明禅门首重对‘空’的领悟。自此﹐禅宗在六祖继承和发扬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成为了禅宗的宗旨。在‘象化思维’的操作模式下﹐只要悟‘空’见‘性’﹐就可以跳过‘量化有形’的戒律修行而得成‘正果’﹐以‘人心’成就‘佛心’。因此﹐这‘悟空’的方式就大大减低了禅宗的‘宗教性’而提高了‘哲学性’﹐为宗教的‘世俗化’铺平了道路。在禅宗的修为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悟空’﹐就成为了其中主要的内容﹐而对于修行的阶位﹐这种其它‘戒律’宗教特别重视的修行指标﹐禅宗却没有作出过任何的规定。禅宗在其修行的方式中﹐最广泛采用的方式﹐除了‘偈’之外还有‘公案’的形式。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清凉寺与善庆寺
下一篇:终南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