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大藏经内部分类与《中图法》佛教部分的內在联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大藏经内部分类与《中图法》佛教部分的內在联系
  1975年出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第一版将佛教图书放在“哲学”下的“无神论、宗教”,内部分类极其简略,只在“B94佛教”下分大藏经、经及经疏、律及律疏、论及论疏、布教仪注、宗派、佛教组织及寺院、教化流行史8个三级类,教化流行史下又分“B949.9传记”。1980年出版的《中图法》第二版增加了“B948对佛教的分析、研究和批判”,并对“B946宗派”作了细化,列出8个宗派及“其他”一项。1989年出版的第三版增设了更多细类,并作出注释性说明。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更正了第三版的4个错字,其他未作改动。这样整个佛教部分变成:“经及经疏”下分大乘、小乘、秘密部,“律及律疏”下分大乘律、有部律、四分律、五分律、其他,“论及论疏”下分大乘宗经论、大乘释经论、大乘诸论释、小乘论、秘密部论、杂藏,“宗派”下分天台宗(日莲宗、法华宗)、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贤首宗)、禅宗(佛心宗)、密宗(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律宗(南山律宗)、凈土宗(莲宗)、其他。对“大乘”的注释是“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等入此”,对“小乘”的注释是“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本缘部入此”。与第一版相比,第四版增加了很多专业术语,注释文字本来是帮助分类的,这样的注释恐怕使人更加茫然。这些细类是根据什么确立的?分别是什么意思?对佛教文献不大熟悉的编目人员如何使用它们?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当时的“文化热”,佛教书籍的出版兴盛起来,不仅研究著作增多,佛经的注释、翻译甚至影印本也都充斥市场。作为大型综合性文献分类法,《中图法》必须容纳这些书籍,但原有的分类过于简单,为适应新形式,正在编订的第三版必须对佛教部分进行细化。这些细类如何确立呢?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利用大藏经自身的分类。大藏经内部是如何分类的呢?
  “大藏经”一词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最早出现于隋朝。而在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的第二年,其大弟子迦叶就在王舍城灵鹫山举行集会,结集出佛教的经、律、论。经是释迦牟尼对佛教教义的论述,律是释迦牟尼关于戒律的一系列教导,论是佛弟子们发挥佛教教义的论述。经、律、论便是佛经最初的分类。结集就是集体背诵的意思。据说这次结集还背诵出杂集、禁咒等,称之为“杂藏”。此后数百年间,佛经经过了五次结集。结集后的经典仍然依靠口头传承。很晚以后,佛经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打上小孔,再窜起来,称为贝叶经。但背诵经典的习惯一直保持着。最初传到中国的佛经就是根据口头传译的。但这样零星的翻译使人很难了解佛经的全貌。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历史感的民族,面对着源源译出的佛经,从魏晋时期,佛教目录学家就开始了搜集、整理、著录、鉴別、分类等工作。到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佛经翻译的高潮已经过去,汉文大藏经的结构体系随之确立。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长安西崇福寺僧人智升通过辨伪存真,去粗取精,撰写出反映盛唐中国佛教发展水平的目录学著作《开元释教录》,其中的《入藏录》既体现了西崇福寺抄本大藏经的实际情况,又是我国第一部雕板大藏经宋初《天宝藏》的蓝本。
  《入藏录》的分类结构如下:
  1、大乘經
  般若部
  宝积部
  大集部
  华严部
  涅槃部
  五大部外诸重译经
  大乘经单译
  2、大乘律
  3、大乘论
  大乘释经论
  大乘集义论
  4、小乘经
  根本四阿含
  四阿含外诸重译经
  小乘单译经
  5、小乘律
  正调伏藏
  眷属
  6、小乘论
  有部身论
  有部足论
  毘婆沙支派
  余部
  7、圣贤集传
  梵土翻译
  此土撰述
  此后宋、金、元各藏、朝鲜丽藏、日本天海藏一直沿用这样的分类。元代汉藏对照的佛经目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将整部大藏经先分为经、律、论、圣贤集传四部,每一部再分大乘、小乘。明代的《南藏》、《北藏》、《嘉兴藏》,清代的《龙藏》,民国时的《频伽藏》,日本的《黄檗藏》、《卍字藏》、《缩刻藏》群起而效仿,只是细类略有调整。1924年日本编印的《大正藏》,把佛经分为阿含部、本缘部、般若部、法华部、华严部、宝积部、涅槃部、大集部、经集部、密教部、律部、释经论部、毘昙部、中观部、瑜伽部、论集部、经疏部、律疏部、论疏部、诸宗部、史传部、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遵照先小乘后大乘、由浅入深的顺序,是佛经分类的另一种系统。
  明末清初智旭所著的《阅藏知津》是一部备受目录学家推崇的大藏经解题目录,它以《南藏》、《北藏》为基础,分类体系有所调整。其结构是:
  经藏
  大乘经
  华严部
  方等部
  方等显说部
  方等密咒部
  般若部
  法华部
  涅槃部
  小乘经
  律藏
  大乘律
  小乘律(附疑似杂伪律)
  论藏
  大乘论
  释经论
  宗经论
  诸论释
  小乘论
  杂藏
  西土撰集(附外道疑伪)
  此土撰集
  忏仪
  凈土宗
  天台宗
  禅宗
  贤首宗
  慈恩宗
  密宗
  律宗
  纂集
  传记
  护教
  音义
  目录
  序赞诗歌
  这样的分类与《中图法》第四版B942至B946非常接近。“大乘经”下的五类正是《中图法》中“大乘”的注释文字,所不同者,“方等部”分“方等显说部”与“方等密咒部”,《中图法》只把“方等显说部”留在这里,“方等密咒部”上升两级,成为与“大乘”、“小乘”并列的“秘密部”。“律藏”只分大乘律和小乘律,如果把“小乘律”再细分,就成为《中图法》的“有部律、四分律、五分律、其他”了。有部律是印度一个佛教宗派“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承的戒律,《四分律》和《五分律》分别是两本律书,因为研究、注释它们的著作很多,所以单独立类。“大乘论”中的“宗经论”是指大乘菩萨按照佛教宗旨所写的论著,如《中论》、《十二门论》、《瑜伽师地论》等,它们的地位与佛经不相上下。“释经论”是指大乘菩萨解释佛经的著作,一般是发挥义理,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注释。如《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是解释《无量寿经》的。“诸论释”是对前两类论著的注释。这一类实际上可以分别归入前二类之中。小乘论,《开元释教录》下分三个细类,“有部身论”指“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典,如同人的身体主干,“有部足论”是“根本说一切有部”的辅助论典,如同人的手足。毘婆沙支派和余部是另一个印度佛教宗派的论典。《阅藏知津》未加细类,《中图法》沿袭之。《中图法》还有“秘密部论”,与“经及经疏”下的“秘密部”相对应,《阅藏知津》是一并归入“方等密咒部”的。
  “西土撰集”是印度高僧大德关于佛教理论、历史事件、佛教人物等各方面的论著,“此土撰述”则是中国人的这类著作。《中图法》把“宗派”单提出来,下分细类:天台宗是隋唐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派别,《阅藏知津》简称台宗,因以《法华经》为根本教典,故又称法华宗,流传到日本,演变为日莲宗。作为现代分类法,《中图法》必须兼纳外国著作。法相宗,《阅藏知津》称慈恩宗,因这一派最初产生于唐代长安大慈恩寺。华严宗,《阅藏知津》称贤首宗,因这一派以《华严经》为根本教典,其第三祖法藏被称为贤首大师。凈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两者都有。凈土宗以往生西土凈土为目的,传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莲花化生,故又称莲宗。律宗是唐朝道宣在终南山所创,故称南山律宗。密宗有唐密、东密、藏密之分,分别指唐朝盛行的密宗、流传到日本的密宗和西藏的密宗,藏传佛教虽然包括显教和密教,其内部更是红、黄、白等教派林立,但总起来以密教为宗极,故统入密宗。禅宗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四卷都名“一切佛心语品”,故此宗又名佛心宗。这一派的著作极多,研究者云集。三论宗因以龙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极本教典,故称。这一派只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其对各论的注释应归入“B944论及论疏”下,因此《阅藏知津》未列这一派,《中图法》这一类可收今人研究三论宗的著作。“其他”收八大宗派以外的宗派,包括日本、韩国的佛教派别,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等地的新兴宗派,《中图法》列举的三阶教是隋唐时的一个派别,因多次受到政府禁止,未能流传下来。
  《阅藏知津》“杂藏”中的忏仪、纂集、护教、序赞诗歌相当于《中图法》的“B945布教、仪注”。“传记”则归入“B949.9传记”。《中图法》的传记包括古今中外的佛教人物传记,将成为一个很大的类别。此处的“传记”还应与“K81”的“传记”互见。
  《阅藏知津》的“杂藏”包括西土撰集、此土撰述两部分,囊括经、律、论之外的所有图书,而《中图法》的“杂藏”则是“论及论疏”下的一个细类,收大乘、小乘、秘密部外的印度论典,以及疑伪论及外道论典《金七十论》、《胜宗十句义论》等。疑伪论是真伪一时难辨、尚需进一步考证的论典,后两部书则是印度数论派和胜论派的著作,分别是陈朝真谛和唐朝玄奘所译,是研究辩论技巧的。它们是佛教翻译的,给佛教徒看的,历代大藏译都收录其中,因此《中图法》也给它们留下了位置。
  其实经、律都有疑伪著作,历代大藏经都将它们排斥在外,佛经目录则从正本清源的立场出发,把疑伪经一一列名示众,以免后人误读。当敦煌藏经洞中大量此类作品面世时,《大正藏》特设“古逸部”、“疑似部”,收录这些经典。《中图法》未给它们立类,可直接放在“经及经疏”、“律及律疏”下。
  《中图法》的“大藏经”收录完整的大藏经,如《北藏》、《径山藏》、《龙藏》、《频伽藏》等都是近几年出版的。“佛教组织及寺院”、“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佛教史”等主要收现代人的著作,大藏经内部无此类目。
  我们论述了《中图法》佛教部分各类目的来源及含义,那么一般编目人员是否就可以据此分类了呢?恐怕没有那么容易。由于佛经种类繁多,名称怪异,专门研究者见到一部经,未必一下就能区分是大乘、小乘,何况普通编目员呢?为解决这个困难,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一是白化文编著的《佛教图书分类法》,这套分类法是为寺院图书馆制定的,内容广,分类细。其细类可以看作对相应部类的注释。如此书“330法华部”下分“331妙法莲华经、332无量义经、333观普贤菩萨行法经、334法华三昧经、335大法鼓经、336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337金刚三昧经”,而“法华部”在《中图法》中属于“B942.1大乘”,两相对照这些经典就很容易归类了。一是《阅藏知津》,这部书有《大正藏》本、1993年巴蜀书社《佛藏辑要》本、1993、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部精要》本、《佛教典籍选刊》本等,在此书中检索到相应经典,由其分类可找到《中图法》相应的部类。此外,《龙藏》、《北藏》、《径山藏》、《频伽藏》、《大正藏》等本身的目录也可以做参考。
  参考书目:
  1、白化文著《佛教图书分类法》,2001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2、方广锠著《佛教典籍百问》,1992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3、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1995年中华书局出版。
  4、罗伟国著《佛藏与道藏》,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5、蔡运辰著《二十五种藏经目录对照考释》,1982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
  内容提要:《中图法》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佛教部分的立类越来越细,类目名称与大藏经内部分类极其相似。本文试图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指出这些类目的含义、来源,以期对分编佛教类图书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藏经 《中图法》 佛教 编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觉山寺的魅力
下一篇:海会闻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