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佛祖成道树与佛教文化植物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清 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祖成道树与佛教文化植物
  清 学
  佛教自印度传人华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众多的佛教经典中,无论你翻开哪一部,都可以找到与植物有关的经文,而且佛经中所描述的植物至今还有许多在地球上生长着。佛祖释迦牟尼在《法华经》中说:“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准确地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喻理、类比、明志、比德等等方法,阐述教理,比喻人生。这些生动的描述,完全可以肯定佛祖释迦牟尼早在2000多年前,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缘起本性的道理时,就通过极其细微的观察,科学地肯定了绿色植物对地球上所有众生起缘、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也证明,绿色植物为人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食物,吸收工业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调节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减低风速,吸收尘埃,吸收硫化物等有毒气体,降低噪音污染等等,功不可没。没有绿色植物,地球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都将无法生存。所以可以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笔者依据上述观点,经多年深入研究,依据佛典,将被佛文化了的植物作了大致以下十个方面的分类:一成道植物;二悟道植物和祥瑞植物;三佛化植物;四寺院绿化植物;五礼佛植物与其花语;六佛经载体植物;七佛寺用材植物;八护法、表法、表意植物;九佛医佛药;十禁忌植物(略)。本文只择具云南特色而写之,以抛砖引玉。
  一、成道植物
  在不少佛教经典中都提及比丘于“阿兰若”中修行,所谓“阿兰若”就是指寂静之所,一般是指在距村落不远的林间树下。汉字“梵”就是高度概括“经行林中,勤求佛道”,“摄念山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妙法莲花经》)。也正是这个“阿兰若”在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传播的过程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在《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记载,不管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各自都有他们自身的“菩提”树。它们分别是: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邡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逊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尸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即菩提树),将来成道的弥勒佛是那伽树(龙华树)。尤以佛祖释迦牟尼在经书巾的记载更为详细。
  世尊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均与植物有密切关系:他㈩生在一株无忧(Saraca sp.)树下,成道于一株菩提(Ficus religiosa)树下,而当80岁时,在两株婆罗双(Shorea shp)树下从容安静地圆寂。根据南传佛经记载,作为佛祖的释迦牟尼是第二十八代佛,这在保存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佛寺的傣泐文手抄本《二十八代佛出世记》中有记述。后代佛弟子们受释迦牟,尼成道于菩提树下的启发,经过挖掘整理,把每一代佛成道均说成在一棵树下。
  佛教28代佛成道树木
  经鉴定,“成道树”归纳起来有18种,其中桑科植物最多共有5种。这些植物均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除菩提树和柚木两种在西双版纳没有野生外,其他也均属西双版纳原产。·
  二、悟道植物与祥瑞植物
  悟道植物是指佛子效仿世尊在“阿兰若”下,通过善用其心,获得一切胜妙功德;祥瑞植物是对某种植物的凝炼与提升,把作为自然物存在的植物升华为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向人们传递美好、幸福与吉祥的信息。
  悟道植物
  1、莲花(含荷花)为佛经中最常见也是最推崇的一种植物,其地位仅次于菩提树。
  佛经《百缘经》称释迦牟尼为莲花王子,藏传佛教的佛经把天地比作一朵莲花,《涅槃经》中称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了“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花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花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若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花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三藏法数》还把莲花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了更细致的概括。莲花喻菩萨十种善法:
  ①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被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②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牛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共俱,比喻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③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花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④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花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⑤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而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皆欢喜,比喻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⑥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花,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⑦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花,芬馥美好,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⑧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花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⑨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花成熟,若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六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
  ⑩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花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花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凡此种种,佛经中有以莲花命名的经《妙法莲花经》,赞叹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文殊菩萨赞叹相貌庄严的阿难“相如满月,眼似净莲花”,比喻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舌如莲”等等;教人学佛向善,规范行为道德如“净莲花离染污故”,教人参禅悟道,佛法以“清净本心”譬为莲花等等。
  2、桃花
  由于先花后叶,早春开放,自古以来佛道儒都将此花视为镇恶驱邪的吉祥之花。很早的时候,诗经中就赞其“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有不少禅宗祖师见花而破参顿悟。如唐朝福州灵云志勤祖师在沩山因桃花开放而顿悟“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表达悟道前后境界诗偈如“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等悟心空?直到一番齐努力,桃花三日看飞红”等等。
  3、梅花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忆着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等等。
  其实被归为悟道植物的植物花卉可以说还有很多,归结起来,佛祖就是要众生向大自然学习,觉而无心,随缘自在,自然成就,所以经中才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说。
  祥瑞植物
  正如佛祖释迦牟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一样,佛经所记载的植物也确有其物,它仃,有许多至今还在地球上生长着,从另一个方面为验证佛法“真实不虚”提供了实物证据。如旃檀,是印度的一种香木,有红白两种,能治病;优昙花,又译灵瑞花,叶似梨,果大如掌,无花而结子,花很难开一次,佛教认为此花一开,便是瑞相,当有佛出世;吉祥果树,印度出产的一种树,其果实状如瓜;蒌,黄红色,类似石榴树。又如优钵罗华,青莲花;钵昙摩花,红莲花;拘牟头花,黄莲花;芬陀利花,白莲花等等。
  但是在佛经中确实有一些看来不可思议、倍显殊胜的植物。以上面所述的莲花为例,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它们均是水生的,其五彩缤纷的色彩,在地球上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都可以观赏到。但在许多经书中所提及的佛祖释迦牟尼在无忧树下诞生之时,走了七步,每步一莲花;还有文殊菩萨在诞生之时,家中㈩现十大瑞兆,其中之一是“庭生莲花”,而且就色泽描述上来看,还是金色的。这种金色的陆生莲花地球上究竟有没有呢?有!笔者认为它就是热带地区常见植物芭蕉科的“地涌金莲”。
  地涌金莲因花开如莲,色金色故又称金菠罗花、金莲花、千瓣莲花等等。从上表可以看出,它是二十三世佛的成道植物。2000多年前佛主拈花示众,摩诃迦叶一笑印心的记载中,佛祖当时所拈的金菠罗花,可能就是这种植物。同时它又是南传佛教寺院常见的“佛花”、“圣花”,南传佛教造像下的莲座还是由它演化而来的呢。由此可见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
  在佛经所提及的多种奇异植物,后人没有见到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佛教在北传的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没有生长了,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灭绝了。现在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很多,不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吗?!
  在素有“植物王国”美称的云南,被视为祥瑞植物的品种还有很多,如木兰科(Magnoliaceae)中的木兰花是云南八大名花之一。云南佛教界将此花喻为“木莲花”、“优昙花”。《滇海虞衡志·花志》记有“优昙花滇中颇多,花青白无艳俗,诚佛家也。”有“见其花如见我佛”之说。此外还有茶花、牡丹、杜鹃、雪莲等多种(详见佛化植物)。
  三、佛化植物
  即佛教文化植物,所谓“文化”即“人化”。在《佛说三千佛名经》中,后人可以看到最早被佛化了的植物,其中就有佛在娑罗树下涅槃的娑罗树王佛;有比喻大乘菩萨殊胜功德的旃檀香佛、多摩天楼罗跋香树佛;比喻菩萨清净高贵德行的瞻葡佛以及大树王佛等等。
  后来,佛教北传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佛子们又根据当地植物资源的情况,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用佛教教义加以文化。如在云南德钦县奔子栏白任社有一棵树龄1500多年的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当地藏族信众称此树为“白任学争阿麻”意为佛树中最不可侵犯的母神。当地人常在这里烧香、转经、祭祀、祈福。此外,在云南众多的“佛树”、“神树”中大的有“大佛爷”、“二佛爷”,小的有牟尼柏、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文殊兰(Crinumastiaticum linnvar Baker)、吉祥草(Reinckiacomen [Andr.] Kunth)、佛手(Citrus
  medica linn.var Sarcadactylis [Noaten] Suingle)、南烛(Lyonia oralifolia [Wall] Dnode)、观音柳(柽柳Tamarix chinensis)、佛肚竹等。
  还有一些在佛经里提到的奇异植物,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同样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往往又经历一个由特指到泛指,由单一到群体,均能产生同样效果的植物。如尼拘树(Ficusindica),桑科植物,原产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亚地区。经典记载佛祖在此树下受梵天邀请住世说法。《十毗婆沙论》卷五中列为六世迦叶佛的成道树。在《佛说阿弥陀经》中:“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后人就将一些具有很好荫蔽功能的树木或树林统称为尼拘树,以达到让众佛子能在树下听经、见道、坐禅的目地。又如妙音树,《阿弥陀经》中:“微风吹动宝行树和宝罗网,就发出轻微而美妙的声音”,如同千百种乐器同时演奏,故名妙音树,后人就将具有同样效果的植物,能产生人与自然的交响、盛世经典的天籁之音统称为“妙音树”。
  四、寺院栽培植物
  1、在南传佛教的寺院中,庭园栽培以“五树六花”为最基本特征
  五树是指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Borassusflabellier);六花是指荷(莲)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和地涌金莲。当然由于地区不同,五树六花的种类也略有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西双版纳的佛寺庭园栽培植物(含僧侣们生活所需的植物花卉)估计有一百种以上。这些庭园栽培植物,除了有它们的学名、俗名以外,还有很多都被注入了佛教文化内涵。如云南临沧地区永德县永康镇忙石寨缅寺旁一棵树龄400多年的菩提树,就被当地老百姓尊为“大佛爷”。在该县送吐还有一棵被尊为“二佛爷”的树龄400多年的菩提树。
  这些植物,特别是以菩提树为代表的桑科植物,在信奉南传佛教的地区,深受信徒们的崇敬和保护。他们在乡规民约中规定“砍伐菩提树”,要与破坏佛寺、杀死僧侣一样“处死刑,其子女罚为寺奴”。在民间,通过谚语告诫人们“不要抛弃父母,不要砍菩提树”。西双版纳由于没有野生菩提树,所有高榕、聚果榕等同样受到很好的保护,在这样严厉的措施保护之下,加上桑科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如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杆,唯见根不见杆……才形成了我们今天在云南潞西和景谷县威远镇大寨官缅寺内的“树包塔”、“塔包树”那样神奇的景观。特别一提的是桑科植物还被人选为联合国老年基金会的会徽。
  所以,在信仰南传佛教村寨,哪里树木参天,哪里就有菩提树、高榕树,哪里就必有缅寺。
  2. 柳杉(Crvpotomeria Fortunei)、 翠柏(Claeedras macrolepis)等滇中汉传佛教的标志性树种
  滇中一带汉传佛寺的庭园栽培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不管是原生的还是引种的植物,如果按文化来分类大概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①祭祀植物(详见下章花语);②镇恶驱邪植物,如桃、柳、菖蒲、艾等;③洁净植物,荷(莲)、地涌金莲、清香木、樟树等;④吉祥植物,如梅兰竹菊、牡丹、玉兰、山茶、杜鹃;其他一些常青植物如翠柏、万年青(Rohden japonica Roth)等等;⑤名吉物吉的植物,如佛手、龙爪槐、石榴等等。在上述众多植物中,本章重点提及的是杉科树木柳杉。
  柳杉又称孔雀杉,原主产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随佛教传人云南后,才得以广泛种植。林业工作者调查表明,在滇中一带凡有柳杉、翠柏等古树名木的地方不是汉传佛教的佛寺,就是古代寺院道观遗址。这一发现无疑为汉传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与分布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线。
  从现在分布来看,最南端最古老的一株是在保山地区龙陵县镇安镇崇善寺,树龄已有500多年,而汉传佛教传播又恰好在这一地区嗄然而止。北面最古老一株软叶杉木(C.1anceolatacv. [Mollifolia] )在大理无为寺,树龄已有980多年,而再往北,就进入了藏传佛教传播的丽江地区了。而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现存最大的一株柳杉在武定狮子山大雄宝殿前,树龄已达450多年,相传是明建文皇帝朱允蚊流亡云南,出家为僧时所植。至于古代汉传僧人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在建寺时种植杉科植物,个中的文化内涵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五、礼佛植物与花语,
  云南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就佛教而言,它涵盖包容和发展了南传、汉传、藏传三大派系,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就礼佛植物与花语同样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就南传佛教而言,西双版纳一地每年的宗教活动就多达10余次,都是围绕着赕佛,赕佛就是诚心诚意的布施。赕佛所需物品种类很多(包括金钱),涉及主要的植物有:
  ①赕佛灯的油。蜡条用女贞树分泌的油脂和其他油用木本植物的油,主要有铁力木(Musua farrea)和石栗(Aleurites moluccana)。
  ②浴佛的香料。根据佛经“佛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在泼水节时要以香水浴佛像,小男孩当和尚和僧侣晋升时也要以香水净身。香水由香樟(Cinnamomum comphora)、黄梓(C.Ponectum)和云南樟(C.glandlifemm)等木材煮水而成以供沐浴。据调查,大佛爷升祜巴时,供沐浴的“圣水”是由仙草“牙塞薅、牙坝约”,神木“埋麻总补”(蒲桃Symphaea tetragone)、“埋嘎杀拢”和“神豆”(蛇藤Acacia pennata),合在一起煎煮而成。
  ③赕佛的鲜花。主要花卉植物有莲花(Nelumbo nucifera)、 睡 莲(Nymphaea tetragona)、文殊兰(Crinum asiaticum)和黄姜花(Hedychium coronerium)等。
  ④赕佛的水果(供果)。主要是槟榔(Areca cathecu)、香蕉(M.sapientum)、芒果、菠萝蜜、木瓜等。
  ⑤赕佛物品的染色。食物染料用红木(Bixa orellana);袈裟、布料要用草棉(GossypiumAerbaceum)手工织成,而且要用巴戟天(Morinda angastifolia) 和栀枝花(Gardenia jasminodes)、黄姜等植物所含的色素上黄色或橙红色。
  在汉传或南传佛教地区,礼佛用品的种类虽然差不多,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就礼佛用香檀粹在《滇海虞衡志》中就记录,当时云南出产或流行多种香源植物,有白檀香、安息香、木香、胜沉香、乳香、西木香、水乳香、老柏香、末香、降香、郁金香、槟榔香、橄榄香、雀头香、沉水香、阿魏、龙脑香等。它们有的产于省内,也有的产于邻境。在目前民间常见的是用柏树小枝与柏叶捣成碎末,裹成柱香或直接烧末香,有时也会加入云南松的老根。另有三种香源植物,则属云南独有。一种是山茶科的植物茶梨(Annelen fragans Wall),一种是漆树科植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ifola Poiss),还有一种是樟科植物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只用树叶,捣成粉末后,做成末香、柱香、条香礼佛。
  花语即是用植物的枝叶花卉果实或全株,表达一定意思。基本原则是采用名吉或物吉的芳草名花或一些长青植物,结合各地的民族民俗文化,礼佛祈福等。现以昆明地区为例,说一说各族群众礼佛的花语:
  1、春天①白山茶加松毛,表示祈求清吉富贵;②白玉兰表示纯洁无瑕,一心向佛;③桃花加柳枝表示镇恶驱邪,清吉平安;④桃花加松毛表示祛病多寿。
  2、夏天①莲(藕)花加竹枝,表示清净无染,增力延寿;②马蹄莲加鸡冠花,表示马上封侯,连升三级;③百合加石榴花,表示百年好合,多福多寿;④萱草表示忘忧去病;⑤荔枝加桔子,表示吉利。
  3、秋天①黄菊加冬青,表示延年不老,四季常绿(乐);②石榴加花,表示多子吉祥;③桂花表示蟾宫折桂,连中三元;④柚子加苹果,表示佑子平安;⑤佛手加石榴,表示多寿多子等等。
  4、冬天①梅花加松柏,表示百折不凋,自强不息;②桔子加苹果,表示吉祥平安等等;③桔子加柿子,表示百事大吉。
  六、佛经与佛教仪式中的文字载体植物
  早在佛教传人初期,木材就作为佛经的文字载体直接被镌刻其上。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木刻经书虽然早已被纸张所取代,但作为佛经文字载体之一的贝叶经(梵文Pattra)仍以特殊方式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贝叶文化。
  据调查,以前西双版纳有佛寺500多座,保存贝叶经多达84000多册,后来经文载体又加了用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树皮纤维制作的棉纸,傣称薄嘎腊沙。这种手丁制作的棉纸,洁白、韧性好,较耐保存。因为上述原因,贝叶棕和构树的栽培得到保护。
  另外藏传佛教经书与汉传佛教在各种宗教仪式中所用的文字载体植物,也多用构树皮捣浆,沿袭传统工艺制成。
  七、佛寺用材植物
  各地佛寺的建筑用材的树种很多,过去由于交通问题虽多为就地取材,但用材尤为考究,要求坚硬、笔直、防潮防蛀、经久耐用等等。南传佛教地区有柚木、毛麻楝(Chukrassia tabularis var.uelutina)、 山玉兰(Paramichelia bailonil)和云南石梓等共计70多种。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地区以松、杉、柏木、樟科、楠木等木材为主,但也不乏从外地运来的其他珍贵木材,如柚木、红木等。就在没有这些木材的情况下,建寺时也要象征放一节上述这些木材等来“管”住其它木材。此外在选材上各个民族也有很多禁忌。如在南传佛教地区一般不选西南桦与麻栎树做建材;滇南红河县地区不选锐齿斛栎(Quintus aliena Bl.var. acuteserrata Maxim)。另外不管多么珍贵的树木,在砍伐时有汁液浸出的、被雷击的,遭虫食、有鸟巢、蛇穴、藤缠的均不能作为佛寺用木材等等。
  佛寺中的大小各种木刻菩萨、神兽和神器用材,除上述要求外还要求不翘、不裂、不变形。用材有柚木、树菠萝(Artdarpus heterophylla)、云南石梓、花梨木、红木、铁力木等等。在这样严格用材的条件下,云南昆明曹溪寺高1.4米的宋代南海三圣,才能至今保持那种细腰圆腹、长发披肩、飘带流畅、庄严恬静的形象。
  八、护法、表法、表意植物
  护法是指为佛法修持者提供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或事物;表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物质向其信仰者传递某种宗教信息;表意就是借物表达、传达某种信息。
  由于佛教的许多戒律都把“不杀生”列为第一戒。不破戒,又要解决佛教僧侣信徒的“食为天”的大事,那就只有靠植物了。所以天地之间五谷杂粮、花果蔬菜在客观上都起到了“护法”的作用,所以将这一类植物归结于护法植物是当之无愧的。护法植物就是能吃的植物,即当今倡导的素食文化(其中也包括茶叶等饮料植物)。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植物不但保护了我们的环境,还提供了人们食物。所以人类应当感恩植物,而不是肆意践踏它们。
  表法植物有柳枝,杨枝净水是观音菩萨的随身法器。在大理时期《张胜温画卷》中,就有手持柳枝的观音形象。至今在与观音崇拜有一定关系的白族绕三灵活动中,其参加者都必持柳枝。同样具有一定功能的还有柏枝、松枝等常绿植物。
  芭蕉与甘蔗。在云南南传佛教地区德宏州,赕佛要选四棵芭蕉树竖放在神坛四角,升和尚等活动也要竖芭蕉杆与甘蔗。其佛教文化内涵是用芭蕉来比喻虚幻不实的实物。《杂阿含经》卷十“诸比丘,譬如明日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人于山林,见大芭蕉树,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锋,叶叶次剥,都无坚实。谛观思维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用甘蔗比喻永不衰颓的佛法。前者有警戒之意,后者是祈福的意思。
  潞西一些地区的景颇族用黄泡(Rubus obcordatus [franch.] Nguyen uan Thuan in Aubrer. T.et Blot)枝和桃枝来驱邪镇恶、祈求平安。
  金刚纂(Euphorbia antiquorm L.)因名字与藏传佛教法器金刚杵相近,故云南很多民族都用它来镇邪,悬挂在大门上方或汽车驾驶室内以镇邪。此外具有同样功能的还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ica Linn)(彝族)、仙人掌(Opuntia vulgans. Mill)(汉族)、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彝族)、倒挂刺(Rosa longicuspis A.Bertoloni)(彝族)、番石榴(Psidium guaiavalin)(傣族)、白茅草(Lmperata cylindrical [1ina.] Beovuv)(彝、哈尼、傈僳、汉、傣、拉祜、基诺等)。
  在云南三大教派中,还多用各种粮食作物来表法的。如用稻、粟种、大麦、小麦、芥子等来比喻比丘修习身念处,能清净观身内种种不净之物等等(《阿含经》)。南传佛教地区在进洼与出洼,即开门节和关门节时,佛寺中的柱子上也要挂收获的粮食、水果与花卉。常见的有水稻、桃、核桃、梨、甘蔗、姜、辣椒、木瓜、芭蕉、白苏(Penrilla frutescens [L.] Britton)、青箱子、万寿菊、番石榴、黄果等。
  3、表意植物又可称为传信植物。在信息资讯非常发达的今天,在云南仍保留着用借物表意来传递信息的方法。它主要采用联想的方法,将植物的谐音、形状、颜色、性状、功用、气味、口味、宗教信仰等都可以随机加以灵活运用,以表示佛子们学佛的心意(详见花语)。
  九、佛医佛药
  佛陀又被称为无上大医王。在《杂阿含经》卷十五、《医喻经》等,举出大医王具足的“四成就”:①善知病;②善知病源;③善知病之对治;④善治病已,更知将来复发之可能与因缘,而断除之。所以,在菩萨必须具足的五明当中,医方明就是其中之一。它涵盖了有关疾病、医疗、药方之学等等。为此佛经中提到的许多药草,传承了几千年,后人至今仍在使用。如余甘子(Phyllanthus amblica linn)、奢弥草(枸杞子)(Leguminosae)、蕃红花(Crocus sativus linn)、迦罗毗哕树(羊踯躅)(Lebbek,Benth)、呵梨陀(黄姜)(Cumma domestica,Veleton)等等。《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余甘子,诃梨勒(使君子科,Terminalia chebula,Rctz)、毗醯勒(榄仁树属落叶乔木,Terminalia belerca Roxh)、毕钵梨、胡椒,此之五药,有病无病,时与非时,随意皆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弥叶(苟枸叶)捣滤取汁,咒三七遍,浸青钱一宿,着眼即差。”
  总之世间一切花草树木如《杂譬喻经》卷一中所叙述:天下草木皆可为药,但因遇不善辨别者,所以不知可以为药。这一句话,在佛陀去世后,不幸被言中。尽管如此,佛教医学仍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佛教的传播和弘法利生起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
  佛祖释迦牟尼一生及后来的弘法利生所开展的一系列频繁的宗教活动,都与绿色植物有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在佛祖的引导下,历代僧侣信徒“以法为师”,形成了以“不杀生”为主旋律的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知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理论基础与措施。典型的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的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在村寨周围,可以见到成片或簇的竹丛,供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种植薪炭林——铁刀木(Cassisa simaea)作为薪柴,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寨子里,家家产户一个庭院,栽有各种经济植物约315种,形成庭园经济模式。充分利用热带雨林下空间,种植兰靛(Baphicacanthus cusia)作染料,各种省藤(Calamus spp)供编织家俱和生活用品……既利用了森林又保护了森林,使之成为北回归线上剩下的唯一一颗绿色的明珠。在其它地区,哪怕是最荒瘠的地方,但凡有佛寺道观必有森林,有古树名木的地方多有佛寺道观或其遗址。位于滇西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宾川县鸡足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下名山僧占多”,还不如说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是佛教教义中“心净则国土净”的思想,将生态关怀当作心灵净化的必修课程,将“众生平等”的理论运用到森林和环境保护中去,建立与之对应的“心(环)境平等”的佛教生态理念与可循环系统,为建立人间佛国,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晓华《人与自然和谐——云南民族文化植物》,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懿之《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历史考察·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3、许再富《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1995.3(3);
  4、刀国栋《傣族历史文化漫谈》,民族出版社1992.4.1;
  5、街顺宝《绿色象征——文化植物志》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6、禹平华等《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栽培植物调查研究》,1995.7(2),德宏民族出版社;
  7、云南省林学会《云南名木古树》。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