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教在太原的演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琳洁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佛教在太原的演变
  《文物世界》 赵琳洁
  佛教何时传入太原无确切的史料记载。清光绪《山西通志》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境内建有普光寺,说明至迟在东汉末年今太原境内即有佛教活动。
  十六国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史称后赵。石勒是羯人,为缓和汉胡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极力提倡佛教,诏见天竺沙门佛图澄,大兴佛事,修造寺庙,佛教在赵境内广为流传。当时太原为后赵辖地。
  东晋永和八年(352年),佛图澄的弟子释道安继其师之后入晋,讲经说法,研经析理,作《阴持入经注》。经佛图澄、释道安等人数十年的活动,佛教在山西逐渐传播开来。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后,魏境佛教兴盛起来。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灭佛,使境内佛教遭受惨重打击。文帝即位后,诏令重兴佛法,佛教又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太原地区佛教传播及寺庙兴建进入兴盛期。晋阳是北齐的发祥地,北魏永熙元年(532年),高欢灭尔朱氏,在晋阳建丞相府。其后高欢坐镇晋阳前后十五年。迁邺以后,晋阳仍是高氏实际上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高欢父子笃信佛教,在太原天龙山一带创建了北齐最大的佛寺和石窟。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在蒙山创建开化寺(法华寺),同时开凿摩崖大佛(西山大佛),历时20余载,凿成高约66.6米的大佛,比乐山大佛早160余年。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此佛在唐代仍极有名。《法苑珠林》卷二二载:“唐并州城西有山寺,寺名童子,有大像,坐高一百七十余尺……显庆末年,(高宗)巡幸并州,共皇后来到此寺,及幸北谷开化寺,大像高二百尺。”天保七年(556年),创建童子寺。皇建元年(560年),始建太原天龙寺。据史料记载当时太原寺庙有定国寺、冶平寺(狼虎寺)、崇福寺、童子寺、天龙寺、悬瓮寺、上生寺、仙岩寺、大基圣寺、开化寺、甘泉寺等,太原佛教盛极一时。
  隋唐五代是太原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先是杨广任并州总管时即大力提倡佛教。杨谅镇晋阳时信佛更甚,曾搜选名德高僧至晋阳城内,优加礼遇。唐建立后,为给新朝祈福,于太原立义兴寺和太原寺,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渊至蒙山礼佛。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到太原,文德皇后有疾,文水县石壁寺(玄中寺,今属交城县)的道绰禅师曾为之祈福。唐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至晋阳瞻拜开化寺蒙山大佛和童子寺龙山大佛,施舍财物、珍宝、衣服。龙朔二年(662年),武则天令中使驰送太原二寺大像袈裟。武则天执政后,大兴佛教,并出于念乡之情,对太原佛教尤为重视。长安三年(703年),御史大夫魏元忠命玉工为武则天琢像,拟送五台礼拜,武则天不许,于是将像送到太原崇福寺供养。唐后期,太原佛教尤为兴盛。兴元元年(784年),僧人法照在太原行五会,教人念佛,唐德宗将其迎入禁中,教宫人念佛,亦及五会。贞元九年(793年),于太原建甘露义坛,当时其坛有三,太原之外,另两坛分别建于长安和洛阳。在唐代20个皇帝中,除武宗反佛之外,其余都是崇佛的。在这种背景下,境内佛教寺庙的修建工程加快,信仰佛教人数大量增加,佛教势力迅速增长。今太原的多福寺和崇善寺(原称白马寺)就是那时兴建的。当时每县平均有比丘和比丘尼100余人。唐武宗即位后,偏道教而恶佛教。会昌四年(844年),禁供佛牙。五年(845年),大规模拆毁寺院,没收寺产,遣散僧尼,并派出四御史巡行天下督察。同年八月,下诏宣布废佛结果,共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寺庙4万多处,还俗僧尼26万人,没收寺院良田数千万顷,佛教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境内寺院未能幸免。大中二年(848年)后,佛教活动开始恢复。唐乾宁二年(895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竭河东之力,用工30万,历时5年,兴建蒙山大佛阁,明为“庄严”,后不久颓废。五代时期,各朝诸帝大都崇佛,太原佛教有所恢复和发展,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北平王刘知远在庄严阁废墟上重建庄严阁五层。五代末,发生了周世宗灭佛事件,但因太原不为后周所辖,所以对太原地区佛教的发展影响不大。隋唐五代时期,太原僧人以道绰最为著名。他是并州文水人,十四岁出家,习《大般涅槃经》,后又于太原蒙山开化寺研究大乘佛教空宗。当时府城有白马寺、斛律寺、惠光尼寺、法相寺、看经院、胜利院、石氏院、迎福院;阳曲县有明智寺、崛围寺、千佛寺、净胜寺、三学寺、兴教寺、徘徊寺、崇德院、离垢院、均庆院、土堂净因院、集胜院、十二院;太原县有大佛寺、净明寺、奉圣寺、闲居寺、华塔寺、摩尼寺、太山寺、白云迎福寺、奉圣禅院、仙岩寺、应福上生院、华塔院等。
  宋金时期,统治者对佛教进行扶持保护,各地盛行建寺,僧人急剧增加。据史料记载太原的寺庙计有60余处,其中府城有寿宁寺、报恩寺、弥陀寺、万寿寺、广化寺、胜严寺、惠明院、福严院、洪福院、圆明禅院、大明禅院、资圣禅院、延庆院、慈云院、十王院、七佛院、观音院、寿宁院、法宝院、妙觉院;阳曲县有芳林寺、大慈寺、元泉寺、金刚寺、土堂寺、佛堂寺、宝峰寺、清凉寺、观音堂、延寿寺、大悲院、普济院、法济院、福圣院、圣寿院、能圣禅院、西山崛围院;太原县有崇圣寺、明仙寺、大云寺、六祖寺、龙华寺、法华寺、白云迎福院;清源县有大通寺、净梵寺、普照寺、崇兴寺、圣师寺、永胜寺、净真寺、慈云寺、法云寺、方山寺、宝严寺、香岩寺、崇仁寺、大文寺;徐沟县有普照寺、圣师寺、崇仙寺、大历寺、寿圣院;静乐县有安国寺、石门宝峰寺。有据可查的新建寺庙有马庄村的芳林寺、东于村的宝梵寺、马峪村的香岩寺等。
  元朝建立后,对佛教非常尊崇,喇嘛教尤受优礼。但太原兴建寺庙远不及宋辽金时期,只是重修补建较多。府城寺庙有饶益寺、法兴寺;阳曲县有威德寺、隆兴寺、长安寺、慧觉寺、天王寺、西方境、资福寺、清修大寺、奉先寺、华严寺、不二寺;清源县有化成寺、宝林寺、洪济寺、永兴寺、清泉寺、仁山寺、岩香寺;徐沟县有永清寺、化成寺、宝林寺、洪济寺、二山寺、永兴寺、清泉寺、大觉寺;静乐县有龙和寺。有资料可查的新修寺庙有西张村的兴隆寺、三给村的奉先寺、马头水的华严寺等。
  明代,太原地区佛教又有了发展,太原府设僧纲司,太原县、阳曲县、清源县、徐沟县设僧会司管理佛教事务。洪武年间,曾对白马寺进行大规模扩建,形成具有大殿6座、占地14万平方米的延寿寺(后改名崇善寺)。其后兴建的寺院有永祚寺(又称双塔寺)、宝林寺、明秀寺等。府城寺庙有崇善寺、开化寺、圆通寺、净因禅院、十方院;阳曲县有善安寺、永祚寺、慈观寺、大宁寺、广仁寺、三觉寺、悠庆寺、宝林禅院、观音阁、洪福寺、隆国寺、吉祥寺、砦古寺、真容寺、白云寺;太原县有雨花寺,清源县有净土庵、上净庵、法华庵、宝梵寺;徐沟县有寿圣寺、福寿寺、洪福寺、净会寺、玉泉寺、圆澄寺、福兴寺、崇善庵、真空寺等。
  清代太原的佛教也曾一度盛行。据不完全统计,清代(1644年~1911年)太原境内有寺院200余处。
  清末至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战乱,境内佛教急剧衰落,寺庙遭到破坏,佛教信徒锐减。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特权,消灭了阶级压迫,提倡劳动光荣,自食其力。佛教界结合佛教教义,提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农禅并重。各寺庙的僧众积极响应,热情地参加学习和不同形式的生产劳动。如崇善寺办起了火罐疗法培训班和火罐诊疗所;白云寺与社会联合办起了中医医院等。有资料记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1952年),太原市有佛教居士300余人,僧尼92人,有佛教寺庙27处。比较知名的和尚有释力宏(曾任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释力空(曾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象离(曾任山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释隆煜(曾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太原市佛教寺庙管理委员会主任)、释智峰(曾任太原市佛教协会会长、市政协委员)等。太原地区佛教寺院有崇善寺、永祚寺、白云寺、多福寺、大佛寺、千寿寺等。1957年,太原市佛教寺庙管理委员会成立。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所有的寺庙几乎都被占用,停止了一切佛教活动。佛像、法物等被砸毁、焚烧。僧尼被审查、批斗,赶出宗教活动场所,有的被遣送到农村劳动改造;有的被集中到崇善寺与其他宗教的教职人员一起边学习、边改造、边劳动。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21名僧尼,被送往河西下庄太原市社会福利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拨乱反正,平反了冤假错案,先后批准开放了崇善寺、白云寺、开化寺、广仁寺等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尼回住到寺庙,住持佛教事务,佛教信徒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房产管理和有关部门归还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代管或占用的佛教房产,占租房屋结算了房租,退赔了被查抄的财物。1985年1月,成立太原市佛教协会筹备组。1986年,太原市有佛教徒约500人。
  1993年4月,太原市佛教协会筹备办公室成立。1994年12月,整顿了一度混乱的白云寺,迎请太原籍老法师正文大和尚来白云寺住持佛事工作,并于1995年3月(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圣诞日),举行了升座仪式。同年7月19日,太原市佛教协会成立。
  1996年,全市登记批准开放的佛教寺庙有:南城区的崇善寺、白云寺,南郊区古寨弥陀寺、孙家寨延圣寺、晋祠镇花塔寺,北郊区西铭乡广仁寺、神堂沟龙泉寺、阎家沟观音堂,清徐县大北观音寺、大常寿宁寺、东于宝梵寺、温李青观音寺,阳曲县辛庄开化寺等13座。
  太原佛教的一些特点
  1. 历史上佛教的兴衰和统治者倡灭息息相关。十六国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史称后赵。他极力提倡佛教,诏见天竺沙门佛图澄,大兴佛事,修造寺庙,佛教在太原广为流传。之后,北魏(齐)高欢父子、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对太原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样,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令灭佛和唐会昌四年(844年)、五年(845年),武宗灭佛,使境内佛教遭受惨重打击。
  2. 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太原市现辖10县区,佛教活动主要集中在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和娄烦县基本没有佛教活动,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3. 僧人、居士和信众的人数发展较快。1950年~1952年,太原市有佛教居士300余人,僧尼92人;1986年,太原市有佛教徒约500人;1996年,太原市有僧尼30余人,佛教信徒约2万人;现在有僧人302人,信徒3万余人。信教群众以中老人为主体,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4. 历史上传统的寺院正在逐步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太原市佛教稳步发展,历史上传统的寺院逐步恢复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如阳曲县的不二寺,位于北留乡小直峪村,创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年),80年代迁县城;三藏寺,位于岔上乡南龙泉村,始建于唐,1992年重建;开化寺,位于高村乡辛庄村,始建年代不祥,金皇统年间(1141~1148年)迁现址,1990年重修。晋源区的明秀寺,位于王郭村,分创建于汉代。迎泽区的芳林寺,位于马庄村,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清徐县的香岩寺,位于马峪乡,创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梵宇寺,位于县城西马名山上,建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宝梵寺,位于东于村,宋宣和元年(1119年)始建;清泉寺,位于平泉村,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建。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