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西 藏 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惠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 藏 行
  蔡惠明
  今年九月七日至十一日,我有幸随上海佛教参观团到西藏访问。朝拜了拉萨市的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和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参访了西藏佛学院、比丘尼庵和藏医院,游览了罗布林卡、八角街等。受到好客的西藏佛教兄弟的热情接待。共同的信仰,使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双方关心的护持三宝,培育僧材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取得见和同解。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了汉藏两族佛教徒之间深厚的友谊与互相了解。藏传佛教独特的艺术,格鲁派的显密双修、严持戒律的净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这里,谨就见闻所及,向“内明”读者作介绍:
  1,藏傅佛教的源流
  佛教在公元四世纪时传入吐蕃。七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佛教。八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弘传显、密两教。十三世纪后期,在青海湟中出生的宗喀巴大师入藏,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针对藏传佛教当时腐败情况进行了改革,提倡僧人严守戒律,规定学经次第,严密寺院组织。明永乐七年(一四O九年),西藏山南阐化王扎巴坚参资助他创办并主持大祈愿会(即传召大会)于拉萨,还为他兴建甘丹寺,从而形成了格鲁派,就是俗称的黄教。后来这一派在西藏渐成为执政教派。我们朝拜的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都属于格鲁派,保存了大量的唐代风格的佛像、壁画等文物,有力证明藏传佛教与内地的大乘佛教属于同一源流。
  格鲁派的教义,认为释迦如来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不可偏废,必须全修才能领会其义。当时西藏有些佛弟子不很注意全修,甚至讥诽三藏多闻者分别师是戏论者,以为修学一门简暑的法门,便能得到解脱。格鲁派极力主张对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努力闻恩,以成办戒定二学。至于论藏的闻思修也不能放松,在如实通达诸法性相后,成就慧学。同时认为正法是否清净,在于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而定;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又依他们本身是否能够随顺解脱为尺度。
  宗喀巴大师对于西藏佛教中流行的各种异说,也在他的主要著作中给予批判,提出了一整套佛教理论、修行的方法。格鲁派兼具西藏各派教义之长,还具备五明学(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以及文法、历算等世学。
  二、大昭、色拉、哲蚌三大寺
  大昭寺在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俊经历代修建增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特色。寺中正中有大木柱二十根,柱上斗拱架梁浮雕精美,有人物、天鹅、大象、鸟兽。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四周走廊和殿堂满布藏式壁画,描写历史人物事迹和佛教经变故事,长近千米,色彩艳丽,形象逼真。大殿正中供奉唐文成公主当年由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时等身镀金像,仪态生动大方。寺内还保存着公主柳和唐蕃会盟碑等古迹。公主柳亦称唐柳,在大昭寺前,相传为唐文成公主在大昭寺建成后亲手所植。唐蕃会盟碑也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公元八二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吐蕃赞普赤砠德赞为纪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四·七六米,宽九十五厘米,厚五十厘米。碑面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唐蕃友好关系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它是千余年来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物证,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现保存完好,碑文绝大部份清晰可辨。
  去年二月十七日至廿六日,在拉萨恢复被“文革”冲击中断了二十年的传召大会。大昭寺内干盏供灯长明,法号呜呜,经声不绝。一千多名喇嘛按照古规举行了各种佛事活动。八角街头人山人海,经幡飘动,香烟缭绕,朝拜和布施的香客络绎不绝,途为之塞。诵经、辩经、讲经、花灯会、民间歌舞、瞻仰强巴佛……内容丰富多彩,一派升平气象。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赶来主持法会。在大昭寺前还举行答辩考试,参加的格西们来自各大寺,他们视一切喧染为杂念而舍离。以极清苦的生活,认真钻研和勤学苦练,获得格西学位,并通过预考才有资格坐在传召大会的应考席上,由家多的著名高僧提问。在答辩中,他们以自己渊博的佛学知识,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辩论各种疑难问题。经侍读经师等监考人员考核,成绩卓著的授予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格西拉让巴。去年答辩中,色拉寺麦扎仓(经学院)的格西益西旺久荣获桂冠。
  色拉寺在拉萨北郊三公里的山麓下。明永乐十六年(一四一八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钦却杰(曾受明朝封为大慈法王)兴建。全寺分结巴、满巴、阿巴三个扎仓。当时喇嘛定额为五千五百人。寺内存有大慈法王自北京带间的金写藏文大藏经,我们有幸获得瞻仰,上有“永乐大帝御赐”六个大字。还有旃檀木雕十六尊者像一套、明代内地织的大慈法王缂丝像一幅。这些文物,都是汉藏佛教徒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北五公里的半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一四二八年)由宗喀巴另一大弟子绛央却杰发心建造。殿宇连接,规模宏大,层次错落有致,具有藏族佛教建筑艺术的特色。全寺分果芒、罗色林、德央、阿巴四个扎仓。当时的喇嘛定额为七千七百人,是藏传佛教的最大寺院。主要建筑“大经堂”,雄伟壮观,雕柱精美,可容八千人修法诵经。寺西南方的甘丹颇章(宫),建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O年),为达赖二世至五世居住的地方·历世达赖都以此寺为租庭。寺内收藏的历史文物、佛教经典及工艺美术品十分丰富。
  我们朝礼三大寺时,法号长鸣,两序喇嘛列队欢迎,主持喇嘛向参观团长、玉佛寺方丈真禅法师敬献哈达,并互僧礼品。在大经堂释迦牟尼佛像前,我们顶礼膜拜并诵“心经乙。举行座谈中,我们对拉萨三大寺在寺庙管理、保护文物、教理研究等方面的宝贵工作经验尤其感到兴趣。虔诚忠贞的老喇嘛们在“文革”的大风湏中,挺身而出,无畏地保卫寺院和文物,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我们谨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这些无名护法的勇猛形象,留下了美好的忆念。
  三,雄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在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慧为“佛教圣地”。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朝联婚,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宫廷,后世屡有修建。至十七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封后,又由他的总管第巴·桑结嘉错主持扩建重修工程,历时近五十年,始具今日规模。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体主楼十三层,高一百十三米,东西长四百余米,建筑面积十三万平方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参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体现了藏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风格。我们被允许进入达赖十三世的灵塔瞻仰致敬,塔身以金皮包里,宝玉镶嵌,辉煌壮观。各殿堂墙壁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书,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另作专门介绍)、法器、供器等。我们朝拜的是西白宫和正中的红宫。红宫的主体建筑是达赖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宫内共有灵塔殿八座,五世达赖的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殿堂三层,塔高十四点八五米,分塔座,塔体、塔顶三部份。经过处理的五世达赖的遗体就安放在塔体之内。塔身为金皮包里,珠玉镶嵌,仅包金就耗费黄金十一万雨。西大殿是灵塔殿的享堂,具有五十根大柱,面积约六百八十余平方米,为红宫最大的殿堂。殿内高悬乾隆二十五年御赐“涌遵初地”区额,中间是达赖宝座,四壁是他一生的传记壁画。东壁突出地绘有二八五二年时,达赖五世到北京觐见清朝顺洽皇帝时的情景。殿内保存有康熙皇帝所赐大型锦绣幔帐一对,为达赖坐床和亲政大典时应用,实为布达拉宫的稀世珍品。据说康熙为织造这对幔帐,专门建造厂房,费时一年才织成,并派钦差大臣专送给达赖五世。享堂四周还修有“仁烩拉康”等佛堂作为厢殿,里面藏有精刻的“甘珠尔”等藏文大藏经。由此西大殿上楼为画廊,再拾级而上便是松赞干布的修法洞,里边保存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等的塑像,是吐蕃时期的优秀雕塑品。 (未完)
  摘自《内明》188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