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试论赵朴初和平思想的理论基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赵朴初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宗教领袖,而且也是二十世纪声名卓著的伟大的和平使者。
  他的一生既是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一生,也是贯彻执行佛教提倡的慈悲、利他精神,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一生,更是为维护世界和平不懈努力的一生。
  赵朴初先生毕生倡导和平。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发表了《从朝鲜停战谈判到宗教徒当前的任务》、《日本和平运动与日本佛教徒》、《和平教义下的团结》、《在一切争取国际和平运动中,佛教徒永远是积极站在前列的》等论述和平的文章。到了晚年,赵朴初先生仍为世界和平事业而不懈努力,积极参加以和平为主题的宗教会议,并多次发表讲话,如《佛教与和平——在接受庭野和平奖仪式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佛教与和平》)、《世界和平与宗教合作——在日本比睿山宗教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世界和平与宗教合作》)、《一衣带水,心心相印——中日佛教交流回顾与展望》等。
  赵朴初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挺身站在国际和平运动的前列,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种种努力,在当代国际和平运动中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为推动当代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
  赵朴初先生之所以能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维护世界和平,是因为他以长期深思熟虑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当然,在赵朴初先生这里,他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条”,正相反,他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又是奠基于他对内涵丰富的佛教理论的深入领会和对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处境的透彻体认之上的。因此,为要深刻理解作为当代和平使者的赵朴初先生所引导和推进的“和平事业”,为了深刻理解赵朴初先生所倡导和弘扬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我们就必须对他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的理论基石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在笔者看来,赵朴初先生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虽然关涉到他对全部佛教教义的理解,也关乎他对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整个当代人类社会的理解,但是,最根本的,构成其理论基石的,则主要有下述五个方面,这就是;佛教的慈悲观和利他观;佛教的平等观;佛教的缘起论;宗教合作论与当代人类处境说。下面我们就依序对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的这五个理论基石作一番具体的解说。
  一、佛教的慈悲观、利他论与世界和平
  赵朴初先生多次强调指出佛教的慈悲精神和利他思想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性。佛教的慈悲观和利他思想是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例如,他在《佛教与和平》中指出:“佛陀的教义”,“特别是佛教所强调的慈悲精神”,对于“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慈悲观是佛教思想的一个基本观念。佛教劝人止恶,行善,经常讲“我佛慈悲”,“慈悲为怀”;《法华经》中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如此强调慈悲,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所谓的“慈”就是给予众生欢乐;“悲”就是怜悯众生,使他们摆脱苦难。可见,在这种以为人类除苦予乐为己任的慈悲思想中包含着“利他”的思想。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他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主张“自利利他”,而重心在“利他”。其目的不仅要“上求佛道”、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肠,还要把自己的慈悲心向外扩展“下化众生”。佛教要求佛教徒修的菩萨行,就是一种“不存心自私自利,能牺牲自己”的精神。因此,慈悲利他就是要求佛教徒不仅以仁爱、宽容的态度对待众生,而且还要发扬为“救
  苦救难”、“普渡众生”,而“甘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佛教之所以教导人们应慈悲利他是以人世间的苦难为前提的。苦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之首;十二因缘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发展,其意也是讲苦的。诚然,人类有诸多苦难,然而,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因为战争不仅夺去了人们的财产,而且还夺去了人们的生命。据统计,“汉武帝时有5000万人口,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只剩下1000万。唐初人口约有2000万人,以后到唐明皇时又达到5000万;后来安禄山造反,分为五代十国,到宋朝才统一,人口又只有1000万左右。”“第一世界大战死了1000万人,第二次死了约2000万人。”战争使死亡成了最真实的事件“而且不止一个人,而是若干人同时死去,成千上万的人在一天中一块死去”,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战争剥去了后来发展起来的文明的外衣”。战争所带来的血的教训,从反面证明了对待别人,别国以及别的民族应提倡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
  贯彻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是有望引导人从战争走向和平。在佛教史上就有阿育王接受佛教的慈悲思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当年阿育王用武力征服了印度半岛,但军事上的胜利反而使他感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于是,他采纳了佛陀“对整个世界施以无限的仁慈心”的和平主义教诲,并热心地向世界各地弘扬佛教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可见,赵朴初先生提出的佛教所强调的慈悲精神对于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有根有据的。
  二、佛教的平等观与世界和平
  仅仅有慈悲观还不够,若对别人、别国和别的民族抱着傲慢、轻视的态度,就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和平的目的。现在,世界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种族歧视,武力侵伐,皆因彼此不平等所致。
  因此,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的第二个理论基石是佛教的平等观。他在《佛教与和平》中同时指出:“佛教所强调的平等精神,对于促进人类和平友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众生平等,指的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值得同情怜悯,平等无二,不应有高低,亲疏之分。
  我们知道,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种性制度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特别强调平等精神。佛陀提出四种姓者,皆悉平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皆能为僧”、“四姓皆可出家”、“不轻后学”等观点,处处都树立了佛法平等、和平的风范。佛教正是基于众生平等,皆可解脱的平等观念,把和平思想落实到整个人类、整个有情世界的。
  孔汉思曾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在走向宗教对话的道路上,应避免两种错误的态度:一是认为只有一种宗教是对的,其他宗教都应服从于该宗教。这种唯我独尊的态度会导致宗教霸权主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可能成为发动宗教战争的借口;二是忽视宗教间的差异,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这种抹杀了宗教之间的差异的态度,没有认识到各种宗教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上两种态度都违背了佛教的平等观念,都应克服。只有通过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各宗教才有彼此了解、交流和沟通的可能性。也只有通过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才能消除彼此的误解,才能在差异性中推进彼此的完善和发展。宗教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不应通过对抗解决,而只能通过对话来消除。我们只要基于佛教的平等理念,遵循赵朴初先生倡导的,“看到对方的长处”,“尊重诸宗教间的差异”,“各宗教的教义尽管有不少差异”,但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导向和平”的思想。这个世界哪里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发生文明之间的冲突?又何愁不能实现世界和平呢?
  三、佛教的缘起论与世界和平
  四、宗教合作与世界和平
  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的第四个理论基石是宗教合作论。他在《世界和平与宗教合作》中指出“宗教的本质是和平的”。他还在会见来华访问的世界宗教和平者会议主席约翰·布伦司牧师和世界宗教和平者会议秘书长威廉·文德利时强调指出,“致力于世界和平是世界宗教界的共同目标”。
  其实,对宗教的本质和目标是和平的判断,为一“应然判断”。因为,虽然宗教本身是非功利的,但当它制度化为宗教组织时就不同了。制度化的宗教组织具有“二律背反”特征,也就是说:宗教组织即有超越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从不同的方面看,人们既受限制,又不受限制,既生活在现世,又和来世纠缠在一起,既和神圣性相联系,又和世俗性相联系”。既然“宗教对社会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那么,“准确而详细地去了解积极功能向模糊性或消极功能的辩证转化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机制”就是必须的。
  从宗教方面来说,如果想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那它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问题。人类社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遵循“稳定发展→社会危机→社会变革→稳定发展→社会危机→社会变革→……”这样的发展范式向前运行的。这样一种发展范式自然要求宗教在社会“稳定发展”的阶段,努力发挥自身的社会整合、社会控制和社会调适的功能,亦即维系社会的功能,而当社会运行到“社会危机”和“社会变革”阶段时,又能不失时机地发挥其“创建社会”的功能。其次,宗教还必须顺应历史潮流进行宗教改革,修订自己的教义和礼仪。在我国自20世纪初由太虚大师倡导,而后由印顺大师和赵朴初先生发扬的“人间佛教”运动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和意义。第三,宗教在开展各项具体的宗教活动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社会运动的具体情况,以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正功能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宗教负功能的消极影响。
  赵朴初先生正是因为认识到宗教具有二律背反的特征,所以主张充分发挥宗教的正功能。他强调指出“充分发挥宗教在维护人类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各宗教的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合作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号召各宗教信仰者说,“仁爱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旨,维护和平是所有宗教信仰者的天职”。赵朴初先生对宗教合作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他认为,“就一个国家而言,有各个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问题:也有同一宗教内部各教派之间的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问题。就国际范围而言,也同样如此,既有不同宗教之间的合作问题,也有同一宗教各教派之间的合作问题”。赵朴初先生对宗教合作内容的全面把握,对宗教界更好地展开宗教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五、当代人类生存处境说
  赵朴初先生的和平思想还关涉到他对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整个当代人类社会的理解,尤其是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严峻状况的清醒、深刻的体识。他对当代人类所处的世界作过这样的论述:“环顾全球的现实,世界局势依旧动荡不安。尽管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但严峻的事实表明,战争的威胁,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依然在”;“现在,世界上既存在着东西方对抗,也存在着南北方的矛盾和冲突。军备竞赛的轮番升级和向太空发展,核武器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以及许多孕育着国际危机的热点的存在,使得国际局势没有根本缓和”。赵朴初先生对当今世界紧张局势的认识是相当准确、透彻的。放眼全球,一直纠缠不清的巴以冲突,还有近几年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给世界和平进程造成了严重阻碍。人类依然面临战争的威胁,生存处境仍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处境中,世界和平运动兴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在日益增长”,“各国宗教徒和各国人民正汇成制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强大的和平力量,同心协力制止新的世界战争爆发”。
  世界上的冲突和战争,以及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印证了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之正确。赵朴初先生基于对整个人类生存处境的体认,指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代表了全人类最高利益”。因此,“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各宗教都应具有全球意识,对于不同宗教的差异性,基于慈悲、平等的原则相互尊重,积极广泛地开展交流和对话,本着共存共荣的信念,加强宗教间的合作、互动,从而化解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文明冲突。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只要全世界一切维护和平的力量团结一致,互相配合,发挥各国宗教界的积极影响,国际形势就可以得到缓和,人类的和平就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赵朴初先生的和平思想是以佛教的慈悲观和利他观:佛教的平等观;佛教的缘起论;宗教合作论与当代人类处境说为基石的。我们纪念、学习赵朴初先生,就是要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重新理解和领会他对整个人类发展史和整个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透彻体认;重新理解和领会他所倡导和弘扬的“和平思想”或“和平理念”;重新理解和领会他把佛教的教义、理念圆融于促进宗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的行为。赵朴初先生的和平思想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先生已离开我们,但其和平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继承先生遗志,把他倡导的和平推向新高,为不断推进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研究生)
  一切佛教教义都是建立在缘起论的基础上的,慈悲观和平等观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佛教的缘起论构成了赵朴初先生和平思想的第三个理论基石。他在《佛教与和平》中指出:“用佛教的缘起观点来理解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就不难看出:我们人类原来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因此,应该“共同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缘起”是佛教解释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概念。所谓“缘”,即是指事物之间互相依存的条件。意思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生成是因缘和合而起的,因缘的离散,也就会造成万事万物的消失。“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在时间上表现为因果相续,在空间上表现为彼此相依。”因此,物无自性,其生灭,存在都要依赖各种条件。正因为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相处”。 佛教认为,战争根源于人对权力、名誉、金钱等的贪欲,而人的贪欲则来自于“我执”。要消除战争,就必须从根本上治理造成战争的根源,即破除“我执”,做到“无我”,净化人们的心灵。
  既然万事万物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本性都是空的,所以人们要努力破除对“法”、“我”的执着,舍弃私欲,息灭贪嗔痴,增进相互了解,提倡慈悲包容,只有这样,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才能实现。
  既然如上所述,缘起论认为“人类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那么宗教之间就应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关系。在中国宗教史上虽然诸宗教之间也有过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毕竟没有发生过西方世界“十字军东征”那样的悲剧,相反倒是有过所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的佳话。例如,就佛教而言,一方面印度佛教正是由于吸收了儒家的心性论和道家道教的“玄学”思想,才能在中国扎下根来,并逐渐本土化为中国佛教,另一方面,中国佛教对中国的传统宗教,包括儒教和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再如,中国佛教和道教对我国儒学和儒教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大家知道:我国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在于它的某种形而下的性质,亦即人们常说的“见理于事”、“就事论理”的品格。诚然,这种性质和品格不仅我国的古代哲学和宗教神学有,西方古代的哲学和宗教神学也同样具有。恩格斯就曾把这样一种弊端称作“人类古代哲学所特有的‘原始的、素朴的’性质”,而黑格尔则径直称之为“在自然形式或感性形式之下的思想。”然而,中国儒学在后来发展中,毕竟还是克服了这种“就事论理”的弊端,而达到“就理论理”的高度。显然,离开了道家道教的“道论”和“玄学”以及中国佛教的“色空论”的影响,我国“就事论理”的先秦儒学向“就理论理”的宋明理学的演绎,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我国思想史上有所谓“朱子道,陆子禅”的说法,即是谓此。由此可见,各宗教只要坚持“缘起论”,认真领悟、消化和实践蕴含在其中的万物互存互补、辩证关联的辩证法思想,广泛开展对话和交流,吸收别家之所长,是完全可以共存共荣,和平相处的。赵朴初先生用缘起论思想理解和推进宗教合作和世界和平,是不仅有其充分的逻辑依据,而且也是有其坚实的历史根据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