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浅谈佛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浅谈佛学研究方法
  一、传统研究方法
  横面解析法
  采用的方式:归类所有唯识学素材,照着境行果或八识的顺序排出,然后对此作进一步的解析。
  例如:
  《唯识三十颂》世亲
  《八识规矩颂》玄奘
  特点:分门别类 逐条叙述 是传统严谨论典的写作方式
  好处:对某论师所整理出来的唯识学风貌能有整体了解,有很强的师承性,容易站在学派或宗派的立场看待唯识学。以恭敬心来研读佛法,在心性上有绝对的受益。
  缺点: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忽视思想的有机性。
  1、 容易态度,令人陷入宗派之见而无法自拔,产生入主出奴,高推己宗而贬低其他学派的倾向;
  2、 因宗派情见,使之不容易客观地呈现其他学派存在的历史事实,以及其他学派学理的正确价值,也不容易以理解的对待其他学派的思想。
  3、 不作任何质疑地的全盘接纳本宗学理,故不易理解本宗的缺失,或对本宗的不同说法强加会通强作解人。
  4、 论辩的你来我往,虽可进一步理清事理,但论证的琐碎、繁杂,亦另人不耐卒读。
  实例说明:
  唯识学在中国的弘扬
  A、 玄奘整体的介绍印度唯识学,保持印度唯识学护法系的学派风貌。
  B、 清末 杨仁山(1837~1911)从日本迎回典籍,引起民初一股复兴唯识学的气象
  1、欧阳竟无 (支那内学院)
  宗“妄心唯识学为最究竟”的学派立场研究唯识
  人物: 欧阳竟无
  王恩洋
  吕澄
  倡导“二圣一宗”
  二圣:龙树 无著
  中观、唯识为大乘正宗,唯识为究竟,否认真常唯心思想失正统佛法。
  2、太虚大师(1889~1947)(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
  八宗兼容 倾向于圆融
  法界圆觉宗 (最为究竟)
  法性空慧宗 三宗各有所长
  法相唯识宗
  3、法尊(1901~1981)
  学法于西藏,由于师承关系以中观为究竟,对唯识采取批判态度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以批判唯识为主
  曾讲《三十颂》 但边解边批判
  4、印顺
  融合妄心系和真心系,以中观为究竟
  性空唯名
  虚妄唯识
  真常唯心
  二、现代佛教学研究方法
  (一)、文献学为主之研究法
  什么是文献?据《辞海》解释:原指古代文籍与熟悉遗闻旧事的贤人。今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
  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文献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音、图象以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
  1、中国与西方之文献学研究
  A、中国汉学研究
  史料的考订 文献的版本比对 字句的校勘——泛称“考据”
  汉学研究
  “古文经与今文经”之研究伊始,直至明清之季成果丰硕
  “汉代经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汉初在孔子府宅的夹壁中发现的文献,以及在民间征得的文献大多是古文经,而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
  “今文经与古文经 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儒家经典大部被毁,至西汉初年,一些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传经,弟子们即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典本文和解释记录下来,此即所谓的今文经。武帝时,置五经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任,在太学教授弟子,使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今文经来自记忆,解说差异很大,就出现了一经有几家说法的情况,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派别。博士及其弟子们多以治经为获取功名利禄的重要门径,他们研究经典,着重发挥经文的"大义",以烦琐的史事附会经文,又附会于政治。古文经则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在西汉时期相继被发现,于西汉晚期为王莽所利用。古文经虽未得立学官,但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主要按字的形、音、义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作任意发挥,形成系统的训诂方法。今文经与古文经作为两大学派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到东汉时基本以古文经占经学统治地位,东汉晚期双方趋于合流。”
  佛教学术研究领域,文献学研究受欧美文献学研究路线影响。不只是中国传统的版本校勘学,涵盖了语言学、文法学、考古学、印度传统声韵研究等领域。
  佛教文献考据路线,虽不全然移植国外,但在方法上更加精密,在佛教学术领域更加强势,应是受欧美学分之影响。
  B、欧美学者
  在佛教学方面的文献研究与研究圣经的传统有关
  非常重视原典,常将希伯来文、拉丁文、希腊文的原典进行对比校勘,乃至回溯道故事发生现场,愧集出土文物考证,从而展现出很强的语言学和考古学。
  通过研究人类语言结构和相同语系之语言间的关联,并籍重相关文物作为佐证,来证实现代书籍中所记载相关事实或理论。
  随对亚洲殖民进入佛教文化圈
  2、殖民时代佛学研究
  十八、九世纪欧洲几个强大国家入侵亚洲(东南亚和印度半岛)
  部分学者及传教士进入
  目的:施政参考 宣扬基督教
  态度:
  a、 个人宗教情见,狭隘 批判 诬蔑
  b、 不抱成见 宽大包容 吸引信仰
  c、 纯粹学术研究
  成果:
  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研究视野
  a、 以文献学方法,为佛教文献作了校勘、考据、解读的工作,并将典籍文字罗马化,或翻译成英文或其他本国语文,奠定了后人研究的基础。
  b、 为了研究东方宗教,必须了解东方生活语言及经典语言,从而开始研究整理东方语言。将东方语言与希腊、埃及、中亚细亚或欧洲的语系加以比较研究,归纳出梵文的文法规则,发展出完整的语言体系,及奠定了梵文在世界语系的地位,有助于佛教徒理清教史上似是而非的问题。
  倾向:声闻佛教典籍《阿含》的研究,保留了人间性的佛陀观。
  3、日本佛教文献学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全盘西化,派遣大批留学生道欧美学习,佛教研究者亦随风潮,出国学习欧美佛教研究方法。
  早期人物:
  高楠顺次朗(1866~1945)
  木村泰贤(1881~1930)
  爬梳各种语文佛教文献,不厌其烦的治学态度,重视分工合作,展现整体成就的民族性,因而创造了日本辉煌的佛教文献学研究成果
  影响了中国学者
  文献学研究的贡献:
  奠定了佛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古今不同文献的校勘,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佛学思想发展脉络。
  在语言学和文法学上的训练,能够解决一些单用汉译典籍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文献学研究的难题:
  从文献学重视第一手资料来说,需要掌握梵文与藏文。
  欧美及日本学者,在文献学上已经有非常辉煌的成就,要想迈进一步,除了掌握经典语文外,还需掌握学术语文。
  人的思维惯性发展,使之陷入文献考据模式,而忽略义理的探讨。
  (二)、哲学研究方法
  哲学的研究方法奠定在文献学的基础之上,没有文献学的基础,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哲学——是思想的学问,唯识学哲学研究法,是将唯识学作为哲理加以研究,是一种有利于学术开展的研究方式。
  唯识学有较强的哲理体系,如:严密的逻辑学、认识论、宇宙论、生命论。通过哲学的研究方式,可以将这些于哲学界人士分享。
  哲学研究方法的存在问题:
  1、 今现代中国对哲学认知或研究,深受西方哲学研究的影响。西方哲学研究在取材上偏向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研究,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人对哲学的研究。而唯识学虽有着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组成,但是作为佛教解脱心性的学说,其核心的议题是“关于生命的流转和还灭”的探索。通过境行果彼此间严密结构来展现。如果只是停留在多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研究,就很有可能忽视了唯识学对解脱人生这个核心议题的认知,产生盲人摸象的结果。
  2、 现在所认知的哲学系统的建立在西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哲学思维模式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如果用直接用西方分类好的哲学模式来套用东方的唯识学,除非研究者对哲学的分类模式非常清楚其局限性,和对此局限有清晰的反省认知,否则就容易产生教条。
  3、 在于唯识学专有名相和哲学语言的转化上,容易造成对唯识学的误解。因为一个词汇精确的转化为另一种模式的词汇,不单单只是转换其字典意义,还有其整体思想的脉络意义和整体印度文化及硬度佛教文化的文化意义。
  4、 哲学研究方法常会产用比较研究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通过比较可以了解某一思想的精华,但是这种研究往往站在思想的横切面上,忽视思想整体脉络的演变。
  三、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
  《妙云集》下编第三册《以佛法研究佛法》
  以三法印为研究准则
  佛法:a、证法——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的圣者境界——非吾人研究的对象
  原因:吾人的研究建立在分别的思维和语言的范畴之上,而诸佛亲证的真理超越能所分别的思维境界,是无分别真智体现,非凡夫思维、语言范畴
  b、教法——诸佛大悲流露——法界等流——借助语言文字的世谛流布——可以研究
  教法回归于证法
  流传的教法无论思想或制度都随着学派、时代与区域而有所变化
  原因:世谛流布非超越语言思维的亲证圣境,故随因缘法呈现无常、无我的性质。
  教法随因缘法呈现无常、无我性质,以及教法从证法“法界等流”而来,必定回归证法(寂静涅槃)的特色,奠定了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准确性。
  1、诸行无常的法则
  透过语言、文字流布于世间的教法,必定也遵循着世间无常的法则有所变化
  唯识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根源来自于根本教典,部派佛教某些思想脉络影响了唯识学的形成,其思想的发展有着初创时期、中期、后期的发展与演进,各阶段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性。
  唯识学是源远流长的整套学问,佛陀时代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万法唯识”,但是佛陀时代的一定有着导致“万法唯识”结论的教法存在。
  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整个唯识学
  2、诸法无我的法则
  无我的法则亦从缘起推出的结论,是说明诸法的无自性,无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真实不虚的自性。
  从学派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派的成立也必定有其诸多的因缘存在。
  如唯识学的产生:
  a、 西北印度的传统,有非常严密的论议风格,精密地分析法相与法数;
  b、 西北印度瑜伽师修定体验,使他们对生命的真相倾向于唯心的解释;
  c、 公元前五十年前后,大乘佛法开展,般若空义发达,其后龙树中观对般若空义加以阐释,因对空的看法不同,唯识学进一步以它的方式来诠释空义;
  d、 受到当时胜论、数论、尼夜耶(正理)等学派的影响,如:正理派的重视逻辑(因明),唯识学到了陈那以后相当重视。
  无我——法无我——研究的对象,必定受到因缘的制约。
  人无我——研究者不宜受制于个人的主观好恶
  3、寂静涅槃的法则
  唯识学虽然其体系庞大,包含宇宙论、认识论等,与哲学有一定相合之处,但是唯识学的核心议题,还是关于心性论的生命解脱,切入生命解脱的还是佛法的根本缘起理论,所有这些理论的铺设都是为此服务的。故而在研究上亦不能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