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宗(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吕澄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天台宗(下)


吕澄
四 教判

  天台宗主张教观并重,这仿佛是理论实践的一致。智顗尝说,教从观起,观还从教起(见“四教义”卷一)。因此在他关于止观的著作里有“起教”篇目,而讲究教相的著作里又有“观心”论题,随处表现着教观联系的密切;只可惜文记残缺,还不能使人穷尽它的精义。现在就天台宗谈教的一方面说,他们是要在佛说全体统一的基本概念上,对于各部分加以剖析解释,以求了解真相;这也可说是要明白每一部分的佛说对于全体应有的意义。如此解释佛说的方法即是判教,当南北朝时代早已流行。因为那时从印度传来的佛学由龙树的学说到无著的学说,显然一大转变。非但他们所著的论书立说不同,就是他们所依据的教典也有些宗旨各别,所以那中间含着不少矛盾,在用心的学人自然会有从根本上去寻解决的要求。并且当时流行的教典像“法华”“涅槃”等等经文里,对于释迦一代言教怎样地次第开展也作了说明,就又指示学人解决佛教统一问题的途径。不过各家的见解不一,乃有各种的判教说法。到了天台立宗的时候,综计南北各家所说,凡有十种,通称“南三北七”。南方之说比较单纯,大都从顿、渐、不定、三类分别来看。北方之说比较复杂,从主张佛说一音起到六宗止,各各不同。智顗对这些说法都不谓然。他另由佛教里选一中心来解释各方面内在的关系,这样构成一种有重点而又全面的组织。所谓中心,即是“法华经”。在他所著“法华玄义”最后释教相的一章开始就有这样的话:“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缺”。而在另一著作“四教义”卷一也说,唯有“法华”和方等“大集”具有四教之文,余经不备。这都说明他以“法华”为中心来判教的理由充分。即由此而有“五时八教”的说法,简称为“四教”说。它实际上对于当时南北各家异解都有所采取,也可作批判了那些异解而得的结论看。
  现在略为解释五时八教说的内容。五时、是依“涅槃经”里佛说开展如同牛乳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的譬喻中建立的。在佛一代说法中,为着适应机缘的差别,或者施权,或者显实,可以粗分五个阶段: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说“集”“宝积”“思益”“净名”等)、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这就是五时。此外,由说法的形式和内容各有四种,合成八教。形式方面,称为“化仪”,譬如医生的处方;内容方面,称为“化法”,譬如处方中的药味。化仪四教首先是顿教,大乘圆满教理直下全提。其次、渐教,由小而大,次第宣扬。再次、秘密教,受教的同听异闻,或顿,或渐,都以为对自己所说。最后、不定教,也是一齐听法,而领会不同,或于顿中得渐义,或于渐中得顿义,但都知道佛是普遍而说。实际后二教即从旧判三分法的“不定教”开了出来。秘密可说是隐覆的“不定”,而不定乃是显露的“不定”。以上四教可以和五时相配合。最初华严时为顿教,因为它一下就说佛成道时的自内所证。次三时为渐教,随着三乘根机,逐渐从小入大。在此顿渐中间,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是末时“法华”“涅槃”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之外,因他已在收获阶段,如同服药见效,再用不着处方了。化法四教是藏、通、别、圆。最初藏教,依据小乘经、律、论三藏而立。这三藏在小乘学人看来都是金科玉律,因此成了固定内容,而局限在不究竟范围内。其次、通教,这是大小乘相共而前(藏)后(别圆)相贯的,如同“般若经”中共般若之说。再次、别教,但说大乘不共法,和前(藏通)后(圆)各教都有区分,如同“般若经”中不共般若之说。最后、圆教,说的大乘究竟义理,圆满具足而又无碍圆融,故称为圆。以上四教再和五时配合,最初华严时当然是圆,而说意兼别,所以华严会中可有二乘在座如聋如哑。第二鹿苑时但是藏教,主要说小乘法。第三方等时因为说法通于三乘,看它所对而异,并不决定属于那一教。第四般若时,除藏教外,兼明后三教。最后法华涅槃时,专门开显圆顿义理,唯一圆教。“法华”本已究竟,但还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以“涅槃”,正如谷物得有早熟晚熟的区别一样。如此配合五时到了“法华”为止,叫做前番五时。假使“法华”还不了,要到“涅槃”为止,就叫后番五时。此说不单推重“法华”,也包括了当时流行的“涅槃”,从这一点,可见天台宗的判教实际丰富,和旧说大大不同。它并还有种特点,一方面说五时和化法四教各各区别,乃至年代先后都凿然可指,这是所谓别义;另方面又说五时四教并不能以时间乃至经教部类相限制。譬如以华严义门为例,不一定“华严经”里才有解说,便在其余地方也会散见。这样互相融摄,谓之通义,而从前各家立说有拘牵难通的地方,也就能由此得着相当的解决。另外,天台宗对于化法四教的判位也极其详细,特别是别圆二教,依据“璎珞本业经”所说,开出五十二位,圆教更用“六即”(理、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相贯通,作为区别,于是各教分位从所断烦恼(这又按照性质分成见思、尘沙、无明三类)的程度不同,见出它们的高下浅深,并可以一一得其对照。这样的分析解说,煞费苦心,实在是空前的。
  此下原有“典据方面的略评”和“思想方面的略评”两节,现从略。一九五五·七·三改写完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