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初地至七地菩萨与八地菩萨,度众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有问:初地菩萨已破无明证法性,能现身百界作佛,为何有些经论却说,七地以前(
   不到八地)未舍肉身?
师答:经论上说到菩萨之阶级、位次,由凡而圣,圣位也是很长的一大段,也是有浅
   深的不同,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初地之前,尚有十住、十行、
   十回向(三贤位之菩萨)。初地,有二个说法,①关於断烦恼的问题:使凡夫
   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流转生死,只有二个烦恼,爱烦恼与见烦
   恼,爱烦恼是感情方面,见烦恼是思想方面。若是在十住十行十回向阶段,就
   洗灭这二种烦恼,然後入於初地,这样的菩萨,是证法性,他当然能现身百界
   做佛,他有此能力。②爱烦恼与见烦恼,不是在初地之前洗灭,而是从初地开
   始,才能断爱烦恼与见烦恼。一直断,直至第七地,才将这二种烦恼断掉。虽
   然现在断掉烦恼,但是,现在修行的身体是父母所生,身体还在,所以,你仍
   是肉身的菩萨,如果你弃舍肉身以後,你就不会再来三界里面流转,因为牵引
   你来三界流转生死的力量已没有了,但是,他的慈悲愿力会引他来三界度众生
   ,那是进到第八地,就是弃舍肉身。所以,这样的菩萨,他在初地时是不能百
   界做佛,他尚不能有此能力。③还有一个说法,佛灭後百余年时,优婆瞿多尊
   者出现世间,他有一次把魔王降伏了,优婆瞿多尊者就把毒蛇的死尸、人的死
   尸、狗的死尸变成一个花蔓,把它套在魔王的脖子上,套完以後,花蔓就变成
   死尸,魔王就感觉很苦恼,魔王虽可以欺负我们凡夫,但不能欺负阿罗汉,因
   为魔王先欺负优婆瞿多尊者,优婆瞿多尊者就「礼尚往来」,送给魔王一点颜
   色看看,这个魔王感觉很苦恼,就去求释提桓因(梵天王)为他除去脖子上的
   死尸,释提桓因告诉他仍应去求优婆瞿多尊者,魔王就回来哀求优婆瞿多尊者
   ,向尊者说:佛在世时,我常触恼佛,佛真是大慈悲,都不会对我如何,你这
   个阿罗汉怎麽用这个东西来毁辱我呢?优婆瞿多尊者说:你看错了,怎能拿我
   与佛相比呢?魔王就哀求尊者慈悲速为其除去死尸。优婆瞿多尊者就说出条件
   :第一个条件,从此以後,一切佛弟子用功修行时,你不可以再去破坏他,第
   二个条件,我是出世於佛灭度以後,我未见过佛,你就现出佛身给我看一看。
   魔王很苦恼,只好答应了,但是,魔王说:我现佛身是可以的,但你不可以顶
   礼。尊者说好的。魔王就跑到树林里,过一会儿,魔王从树林里出来,就是现
   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恭敬围绕著佛,优婆瞿多尊者一
   见,就生恭敬心顶体。魔王就说:你怎麽可以顶礼,不是说好的吗?尊者说:
   我不是向你顶礼而是向佛顶礼。从这件事看,魔王有此力量,魔王是欲界顶天
   ,也就是他化自在天王,他成就「近分定」,所以他有此神通能力。魔王不能
   办到「现身百界做佛」,魔王只是现身相而已。证法性之大菩萨,他现身百界
   做佛,是八相成道,那是广度众生的境界,不是魔王做得来的。

有问:初地至七地菩萨,与八地菩萨,他们度众生的方法有何不同?       
师答:那当然是不同。初地菩萨,已断掉见烦恼,「分别我执」与「分别法执」均已
   洗灭了,但仍有很多的「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未断掉,仍有很多的佛法
   未通达。初地菩萨可能有禅定神通,也可能没有。一直到七地菩萨,那是不可
   思议,他已除断爱烦恼与见烦恼,由於烦恼已逐渐除掉,所以,所见的法性亦
   逐渐深了,前後的道力成长也是有多有少的不同,所以,他们发生的作用亦不
   一样。他的果报仍是三界内父母所生的身体,仍是有漏业招感的,以凡夫的话
   来说(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仍是报障,因为这是有漏业招感的果报,对
   圣人来说,仍是有障的。若弃舍肉身,就变成法身菩萨,此时,八地菩萨的境
   界,读法华经普门品就知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可以同时不
   分前後的,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度生的方法是
   不同,智慧辩才也是不同的。

有问:教下判「离心意识」的位置是如何?                  
师答:离心意识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离心意识。见第一义谛就是离心意识。
   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八地、九地、十地,至佛,均是见第一义谛,
   也有深浅的不同。所以,这句话可以通於一切圣人,但是仍有深浅的不同。 
 
有问:何谓「观一切法空如实相」?                     
师答:「一切法空如实相」就是叫我们如此学习。一切法空,就是第一义谛,就是佛
   的境界。我们常常如此思惟学习,就能断烦恼,就能见到真理,这是劝我们学
   习佛法如此修行的意思。
 
有问:一切法空与一切众生有佛性,如何会通?                
师答:涅槃经上说,第一空名为智慧,第一空名为佛性(第一空就是智慧,第一空就
   是佛性)。所以,一切法空就是第一空,第一空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们都
   是一回事,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可以如此解释。但是,如果你是听阿含经而得
   阿罗汉,与听般若经而得阿罗汉,虽然都是得阿罗汉,但是,彼此是有些不同
   。又若阿罗汉是听法华经,那又有一些不同。所以,虽说一切法空就是佛性,
   但是,修行人、一切圣人听闻佛法的多少,在理解上亦有多少的不同。现在的
   佛教,若唯识宗来讲,若三论宗来讲,彼此讲的亦不完全相同。

有问:「须陀洹、阿罗汉,若知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是何意思?      
师答: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这四果圣人之智慧,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断,就是他
   断爱烦恼、断见烦恼。般若经说,菩萨亦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之智慧,他亦是
   断爱烦恼、断见烦恼。但是,初果乃至阿罗汉果,他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
   以他们就住在毕竟空里,他不往前进。但是,菩萨是发无上菩提心,要成佛,
   要广度众生,若他住在毕竟空里,他的功德就仍不具足,所以,他还要继续向
   前进修学佛法,所以,不说是「果」,而说是「忍」。何谓「忍」?他不证圣
   道,他继续向前修行。若阿罗汉的父母所生身体寿命到了,他的肉身(有漏的
   身体)就死掉,但是,他就入於第一义谛,安住在那里。至於菩萨,虽也见第
   一义谛,但他不弃舍这个身体,他仍继续在众生世界度化众生,同时他也在佛
   世界学习佛法,这样,他的第一义空无分别无我无我所的智慧,仍与有漏法在
   一起,在一起谓「忍」,而不能像阿罗汉去得无余涅槃。得无余涅槃就与一切
   有为法分离了,无所谓「忍」,还有什麽可忍呢。所以,菩萨得无生法忍,是
   「因」的意思,而未得果。阿罗汉说「知断」就是得果,得果以後,事情就做
   好了。所以,有因果不同。

有问:何谓「以无住本立一切法」?                     
师答:「以无住本立一切法」,这是维摩诘经的话。「无住本」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
   ,一切法空就是无所住。但是,一切法是因一切法空而成立的,中观论里面有
   这些话的,一切法所以能有,就是因为一切法空的关系,所以,「以无住本立
   一切法」就是缘起的意思,就是一切法因缘所生的意思。当然,这里应该再多
说一些,但是,这位居士提出这个问题,足见你读过很多的经论,我就这样解
   释,如果你感觉不足,你可以再问。宗喀巴大师,一切法有,就是因为一切法
   空。以无住本立一切法,就是缘起,说一切法因缘所生。

有问:佛教是否应该鼓励捐赠器官?                     
师答:这件事情,原则上说,是应该的,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是舍头目脑髓去救
   护众生,所以应该这样做。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听说过,医生断定某人
   死了,但不久,这个人又活起来,本来我们应该相信医生的知识,但是,这又
   不决定。佛法说,阿赖耶识离开身体时,这个人才是死亡,若阿赖耶识尚在身
   体里面,只是前六识已息灭了,此时,这个人仍是活人。我们凡夫的肉眼难以
   知道阿赖耶识是否已走了,凡夫的肉眼不能确定阿赖耶识是否已离开,此时,
   若捐助器官,例如把眼睛拿去了,或者把心肝脾肺肾等拿去了,如果这个人仍
   未死,他还能活,你愿意吗?如果你还没有死,你是否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赠
   给别人?如果你愿意这样子,也可以。另外有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一时的昏迷
   ,昏迷过去了,他的第六意识会再活动,第六意识活动时,身识一定也会存在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身识与第六意识,若身识走了,则第六意识也一定走
   了,如果第六意识仍能活动,则身识一定也存在,此时,如果你拿他的器官,
   他是会痛,但是,他又不能动。你愿意这样子吗?所以,你虽然慈悲愿意捐赠
器官,但是,如果有这种情形,你是否仍愿意呢?如果你也愿意,那麽,你就
   宣布,你也是可以的,如果你不愿意,则你应再想一想。若只是第八识(阿赖
   耶识)存在,纵使你杀死他,他也没有感觉,他不会感觉痛苦。若第六意识仍
   存在,则身识一定也在,如果你碰他,他就会感觉痛苦,但是,因为临死时,
   身体不能动,身体不能有反应,那就是杀活人了,你愿意吗?你应再想一想。
   所以,从原则上说,是对的。从原则上说,不要说是临终时,纵算是现在活著
   时,我也应该把我好的东西送给他人,但是,你必须能忍受得了。

有问:临死後八小时不搬动身体,是出於何部典记?              
师答:这是出自印光老法师的文抄上提到这件事,八小时。但是,印度佛教,那里的
   天气热,人死後就要立刻火化的,不等到八小时,因为那里的天气太热,人死
   後不久就会生虫子,会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的世界有冷气,在家里或医
   院有冷气,人死的慢,就是坏的慢,若不等八小时,可能他仍是活人。我听说
   ,杭州某寺院的一位出家人死了,寺里就把他火化,後来,寺里的人梦到,那
   位出家人来说,他尚未死就被火化了,就是烧活人,有这件事。所以,八小时
   不要动,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有冷气的设备,人死的慢,坏的慢。为
   不犯错误,稍微晚一点是好的。

有问:若一个人想学习做正常人,但他又忍不住要去赌博跳舞,这种人应该如何安其
   心,使令他能亲近佛法,叫他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叫他读金刚经,或
带他去参加法会,或带他去庙里拜佛,或者叫他听讲经的录音带,应该如何安
他的心?                              
师答:欢喜赌博这件事,我看,最初时,他不一定是欢喜赌博,最初时,只是有点兴
   趣去赌博,但是,日久天长,成了习惯,按佛法说,就是内心有赌博的种子,
   你不去赌博不行,就是这个种子在里面动,非要去赌不可,犹如有人喜欢吃辣
   椒,若不吃就不舒服。所以,你想要回转过来,一开始时,自己要勉强些,把
   赌博的罪过写出一大篇,自己念,赌博有啥麽啥麽不好,一方面念,一方面又
   想,赌博有啥麽啥麽不好,以此办法来削弱内心里面赌博之种子,朋友亦规劝
   他,自己亦随顺些,随朋友去念念佛或者其他。人总是有其他的爱好,不会说
   一点也没有,自己不要去赌博,以其他的爱好来代替,也会好一点,加上朋友
   的勉力,自己也勉强点,逐渐的就会改过来,当然,你念阿弥陀佛也是好。我
   在香港听说一件事,有一个小孩,他不读书,老跑到外面去做种种放逸的事情
   ,若是放假,更不得了,他的父母如何管也管不了,後来,他的父母想出一个
   办法,他的父母买了金庸的小说给他看,结果,就把他绑住了,这个小孩就不
   出去,他天天在家里看小说。因此,若这个人欢喜看小说,当赌博的心一动时
   ,就使令其读小说,但是,必须读好的小说,不要看不好的小说,这会有些作
   用。按佛法的立场,应该以念佛、读经比较好,但是,这件事要逐渐的来,若
   他是一点也无兴趣,你也勉强不来的。

有问:如何能心常系念在前,不会随境起烦恼?                
师答:可以分二方面解释,你若真心要修行,当然要选择一个清净的地方。原则上说
   ,修行人与不修行人不可以同住,因为同住就会有烦恼。若大家都是同一志愿
   修行的人,就可以同住。若不是同一志愿修行,你就不要同住,这样就会减少
   烦恼,若在一起住,就会有烦恼。另外,第二个,你住的地方,应避免太潮湿
   或其他障道因缘,你都应该避免。这样,引发你烦恼的因缘减少了,也不能保
   证不起烦恼。又要精进用功,常常系念现前,慢慢的,慢慢的,你的止修好,
   烦恼就可能不动了。但是,又不能说是永久的。这里面有何情形呢?若你真实
   修行得很好,感觉很不错,自己也认为自己不错,但是,又有问题,你过去的
   善知识会来考验考验你,那时候,你是否能经得起考验,这也是一个问题。所
   以,究竟的说,你自己要常精进用功,自己常反省自己,有不对的地方,就把
   它调转一下,成功以後,就不起烦恼,应该这样说。

有问:如何知道自己契合何种修行法门?                   
师答:一开始,可以由自己的一时感觉,我感觉这个法门好,就可以按这个法门去修
   。第二个方法,六个妙门,数随止观还净,是六个方法。数随止,这三个均是
   止,你可以把这三个止,每一个止,都试验一下,不能试验一下就决定,应该
   每一个方法各试验七天。例如,我以「数」的方法试验七天,「随」的方法也
   试验七天,「止」的方法也试验七天,你可以这样试验自己。你就知道何者与
   我合适,也可以去请教善知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