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清凉菩提与林清玄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清凉菩提与林清玄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93年以来,在大陆出版过十本书组成的菩提系列,且多次再版。《清凉菩提》是其中的一集,同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还有《紫色菩提》、《随喜菩提》等。我之所以选择《清凉菩提》作为了解林清玄的对象,除了从出版顺序看,此书在林氏的菩提中排序较后,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林氏的创作外,还因为它的文章意境同以前的多有不同。如果说,在这之前,林氏多反映亲情、人情以及对所见所闻所做的描述或诠释的话,那么,《清凉菩提》在对人生的观照上,似更恬淡和超脱,此集里,他一再讲到学佛的心境或对禅的理解,因此,使其散文的特殊风格在这里面表现的特别明显。
  这套用禅学佛心作经纬的散文系列在台湾出版后的两年里即重印40多余次,有人说,当代海外散文取其尊贵的觉悟和上品智慧,能算上乘者,首推林清玄。此话一点不假。林清玄的散文,清淡而富于哲理,读其,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惹人深思,启发你用一种不同的生命态度对待普通人的生活。虽说,《清凉菩提》里的许多篇或谈禅或说理,其真实目的并不在劝人皈依佛门。做为一个文学家,他想做的是在三界火宅里,给人提供“源源的清凉甘露”,在冰天雪地里,给人献上“不熄的熊熊烈火”,在无边的长夜,为你点燃“一盏明灯”。他说:“我的文章,我在生命中的成长,不一定非要用溅泪的方式,才让人惊心地知道,我只要淡淡的,正如寒夜里看到小摊的灯光,停下来,喝一碗热腾腾加了姜母汁的阿郎豆花。”做为学习佛法的人,他“愿在承受生活的苦乐时,也能把福气回向给众生,而把苦汁留下来自己独饮。”他说:“如果这本书有任何功德,我愿将一切功德回向给所有饮着生命苦汁的众生。”很明显,他是用佛的“慈悲心”来对事对人的,所以,我认定,林清玄不是佛子禅人,他是一个学佛的散文家,佛在他的世界里,沉淀了那些善良的基质,读他,感到自己是在审视一个散文家的灵魂,而不是解读一个学佛人的心境。
  林清玄如同上世纪九十年代神学家刘小枫的研究基督教,已经达到了相当的层次,身为大学教授的刘氏去不去教堂我不知道,但是,他对基督教的了解,恐怕比成千上万个虔诚做礼拜的基督徒更透彻、更清醒。同样,林清玄的释佛不停留在形式上,而渗透于人生的感悟里。
  缺少无私、无我的热情,冷漠,消沉,不是学佛的材料,一个真正的禅者,应该是有炽烈热情又无私无我之人。有时我想,林清玄若真正削发遁入空门,恐怕是博爱、仁慈、忘我的好和尚,用佛家语言形容,就是“大乘佛法的上上根器。”毕竟,他是入世的人,故他说:“信仰,就是如实地接受生活本身,随缘消旧业。”他热切地等待着人世的善良和清明越来越多,愿意用文学的形式善观天下,他对文学的阐释,他运笔的习惯,或悲或喜都带有生命意识的觉悟。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佛教徒,他是用文学家的眼光冷静的看待佛菩萨的,于是,文学在他这里与禅佛相遇。他确信,人人心里自有月亮和星星,他的星星是文学,希望自己给这热恼的人间带来一丝清凉,这是他一直不停笔的理由,也是支撑他一路写下去的信念,虽则他是学佛之人。他说,他从来不努力经营他的文章,只是让心里的感动如泉水般喷涌出来,好像清晨的树叶闪着露水,或是被阳光照耀的牵牛花突然开放了动人的紫色。所以,他落笔在“微不足道”的生活与学佛的一些心情、一些喜欢与一些忧伤上,也因此,他在生活里学习佛法,学习把人人都看成是纯洁的,又希望每个与他相遇的人,他都能看到那个人的好品性,用他们的好品质提升自己,同时,也学习着把他遇到的每一事物,都看成对自己有益,用这种有益来使他走进菩提里清静、空明的世界。而在创作中,他积极、向上,处处表现了珍惜人生。
  按中华禅的特色看,禅宗向来推崇的禅并不主张身不动,而是注重心不动。就拿禅坐来说,所谓打坐观心,坐断乾坤。安然稳坐于法性之坐,目的是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尤其是禅认为不能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才是真正的佛教。言语既可载道,亦可障道,执之,则美酒即为糟粕,了之,则糟粕皆为美酒。因此,禅不主张用笔写,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学,而文字最易构成你智慧之眼的一种障碍,有了文学,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就不能保有原本平等、完整的心态;有了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理解。那就不是“不二法门”了,而是“如是我见”,就和佛法的根本精神“不二”两字背离,所以,佛看重的不是文字,而是人心。但是,以我看,禅定的优处决不仅限于佛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后,才能好好地思考问题,冷静就是禅定功夫的表现。林清玄散文正是做到了抛弃万物,心无旁骛,与禅的境界达到一致。林清玄在《清凉菩提》的开篇中讲:“我多么希望我写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我的每一行为都如莲花的花瓣,温柔而伸展。因为我深信,一个作家在写字时,他画下的每一道线都有他人格的介入”。也就是从这些地方,我们看懂了一个学佛的文学家和一个纯粹的佛教徒的区别。
  文学在林清玄心里是恒常亮着的一颗星星,当他创作时,有一颗星星便呼唤着要出来,当他把稿纸打开的时候,他便以为文章已经写成了。与禅学不同,他做不了局外人,他的文章,是他生命体验的结果。
  林清玄象我们大家一样热爱生活,积极地参与生活。当他旅游时,他会从日本和中国禅师的对话中想到日本人的谦仰和中国人的虚荣,于是,他得出结论:要拯救台湾被污染的山水,一定要从台湾的人心救起。显然,这番话不是出自潜心侍佛的出家人之口。从日本茶道放茶具的轻巧,他想到一个人和爱人分离的心情,若能尤如放名贵家具的手那么细心,把诀别的痛苦化为祝福的愿望,心中没有丝毫憎恨,留住的只有情份和关怀,才是真正懂得爱的人。这当然与那些六根清净、斩断俗念的和尚截然不同。把人生的历程拉长来看,忧欢是生命中一体的东西,它们即使不同时出现,也总是相伴而行,而当他这样说时,他无疑又成了一名哲人。
  我认为,禅佛是从内心深处彻底清除欲念的,即便是身在灯红酒绿中,也能向万里无寸草处行去。同时,我也用这样的心去理解林清玄,虽然我们达不到禅师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跨越因局,使我们能像禅佛一般的茶青水清,并以此来献给与我们同样有情的凡人,以自己的痛苦来疗治洗涤别人的伤口,而人的心灵往往也是这样清明的。事实上,这样的感悟,仍然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佛如遥远天空的一抹曙光,要达到那个境界,非自己挣扎不行。恰似基督教徒信奉的上帝,上帝不会帮你解决困难,可是,他能鼓励你长成战胜困难的勇气,靠自己走出困惑,摆脱险恶,倘能做到这样,你的心就已经与上帝接近了。即使你胸前不挂十字架,不去做礼拜,又有什么?一如林清玄的执着和操雪精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