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最终的本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樊思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如果你一直拥有一样东西,你会趋向于将它忘记.因为你与它熟悉到已经没有距离,没有距离导致你失去关注,而没有关注使你最终将之忘记.

在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一个人总是要等到失去某些宝贵的东西以后,才会真正懂得珍惜。健康如此,恬静如此,自由如此,爱如此------生来具有的东西,你不会珍惜,没有一个失去后的心理背景,你将不能真正深刻体会到它们的价值。

一个人只有在失去健康之后,才能明白健康是什么;一个人只有在失去爱之后,才能明白爱是什么;一个人也只有在失去天真以后,才能明白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人一直在追求“拥有”,而不是追求那“本已拥有”,本已拥有的东西,你如此的不在意,以至最终忽略——你并没有失去,你只是早已将之忘记。

寻回本性为何如此之难?并不是因为人很难再次“拥有”它,而是因为人早已习惯性将本性忘记得干干净净。每一个人生来就是“拥有本性”的,每一个人都早已拥有。即使在你出生以前,来到这个世界以前,你就早已根深蒂固地拥有。

语言在涉及内在甚深深度的时候是无力的,因为即使说“本性是一个人本已拥有的东西”也还是错的。“本已拥有”微妙地意味着你与之仍然是分离的,尽管意思是一直在一起。而那个关于本性的真相是:人的核心就是“本性”,“本性”就是你的本质,所以,真实的你、真正的你、最终的你就是——本性。

没有镜子,人要看清自己的鼻子已经很困难,要看清自己的眼睛就更加困难,人如果要看清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质,就难上加难。但是,最难的在反向度上恰恰也就是最容易的,本性是离你最近的东西,它与你没有一丝距离,你的核心就是本性。离你近得来没有一丝距离的东西,你无法直接看清楚。

即使是佛陀,他也无法看见自己的本性。看,需要一个距离,没有距离又怎么看呢?但佛陀开悟了,他的开悟不是看见或找到了自己的本性,而是一个超越距离的醒悟:既然“看”需要距离,

而本性与自己没有距离,那么,那个“看”不就是自己的本性吗?

是的,那个“看”就是本性,本性只能就是那个“看”本身,否则你与“看”之间就仍然会有一个距离,你就还能看到“看”本身。而你能看到的东西,就不会是你最终的本性。“看”,无法被“看”,所以,“看”就是你最终的本性。

这个“看”,并不是从属于眼睛的看(眼睛只是它的一个通道或窗户而已),而是一个对一切(包括外在和内在)的整体觉知。这个觉知,如果你认为它是主观的,那么你就错了,没有客观在背后支撑,主观不可能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觉知,有一个统一浩瀚的觉知在背后支撑;我们每一个人的觉知,只是这个统一浩瀚觉知的局部显现,我们每一个人一直就存在、生活于在这个觉知之中,而这个统一的觉知不灭。

这个统一浩瀚的觉知,就是空,宽广无边的空,而这个空就是“看”,就是“本性”,就是“喜乐”,就是“存在”,就是“如如”,就是诸佛的“法身”。

“悟道”并不复杂,它的核心本质就是“找回本性”而已,所以,“悟道”成为人的生命中的一个笑话——先感到自己失去本性,然后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然后某一天,突然明白压根不需要寻找,本性一直就在,不但在自己内在,而且无处不在。

弟子:“师父,‘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悟道偈到底在表达什么?”

师父:“表达一个超级成人笑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