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共修的方式与步骤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杨云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共修的方式与步骤
  杨云唐
  本文系由麻州普贤讲堂周五晚的禅修讲义摘录而成,提供有兴趣练习者参考。共修分三个阶段,先是经行与跑香,再静坐,而后讨论。目的是让参与者松脱身心的羁绊及意识的牢笼,让自性光明探头出来,呼吸清新的空气,薰陶习性,从而培养解脱性格。是为居士共修而设计,其重点是在动与静中齐修止观。
  第一阶段:经行与跑香
  经行是禅修重要方法,南传与汉传的经行不大相同,前者动作要求缓慢,后者则由平常进入快步。由于各有优点,故每次一个小时的经行就融合二者,依动中禅内受方法与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来用功。兹简述于下:
  经行的前提要求是全身放松。放松才能不急,心不受压迫,也无所追求,而让意识与习惯的影响力降低,如此动中所引发的内受才可直接通达由脚步引发的觉知。
  一、一开始时放松、放空,让心保持空白。以缓慢脚步移动,在空白中只有“移动”在你的宇宙发生。因移动时同时必有觉知,感受觉与动的俱起,让觉知渐渐明显而强烈。此中可先分为三个觉知,即右脚移,身移,左脚移。移虽不同,感受是一样,有如一彩笔在空白心纸上画过一条条线,如此地敏锐、清晰。这一阶段称为“让感觉自然生起”,亦即是在对禅修所缘方法的“寻”,重点在感受的培养。
  下一阶段感受每一动感有如敲门,当那“即动即觉”的内受明显后,就把每一觉受如串珠子般串起,感受每一觉知接续不已,渐渐形成贯穿生命的一种力量,如宇宙的一条无尽银河。如此由点成线地打成一片,称为“从外到内的力量形成”,感受到觉知是生命中本具的力量,不假外求也不需捕捉,此即是进入禅修熟练度的“伺”。此时每一脚的伸出都有从新打通气血之感。
  二、渐渐那力量会充满身体宇宙,强度越来越强,下一阶段有如太阳初升,开始感受源源不绝的喜悦,会自然地想“多看一点”地把脚步渐加快。这阶段有如“晨曦初升,天地彩耀”,此时每一脚移动的内受有如水泡在身脉中不断冒出,即是“喜”的进入。
  三、此时仍保持放松,脚步自然成为主角,心不必用力去驱动脚。脚有如自发功,人只是“坐”在脚这部车上被载著往前越动越快,感受到一切自然现成,身体不是我的,它有它自己的“神通妙用”。在快步经行中,念头一生起就被下一步脚踩过,那喜乐感取代念头与念头可能带出的后续,只看到一个个念头一生起就被遗弃,整个人被当前来不及反应的快速觉知占据,享受内受的轻安,不用力的奔放。这阶段称为“乐”的充满。此时随著脚步的加快,人常会有要飞起的感觉,这是由于五蕴放松、能量提升的结果。
  四、此时的觉知已无暇他用,紧凑享受著每一脚步不断开出的果实;渐渐地,人忘记时间,即使经行已久,也不觉已近一小时,同时也忘了白天的烦恼尘埃。每一步的跨越就像白驹过隙、有如流星闪过黑夜,清楚中带著喜悦,整个人进入流星雨的世界,没有动的人,只有划过天空的流星,大地上的物欲及尘劳不上心头。此阶段称为“一心”。若平时有正见的薰习,此时就会觉察体空之下,只有大用现前。
  五、突然间听到“啪”一声,收住脚步反观当下,刚才的“动”已成幻影,刚才的“心”也已不可得,直接体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电露”,没有一法留下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心放下时,你是谁?”刚才只有“妙用”没有“我体”,用完及休,不必论好坏得失,当下无住再回到世间,以此正见生活。
  第二阶段:观呼吸
  观呼吸是二甘露门之一,是最常听到的方法,但用得上力者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它太自然且太习惯了。想要能用上力,当先加上点“非习惯”的作意。所谓“作意”,又有注意与领会之意,在此略述我们用的几项作意,然后依“数随止观还净”(此只用天台方法之名,但所述有别)用功。
  一、首先打坐时当先深呼吸三次以放松身体,然后作意整个身体放在坐垫上,彻底把身体交给坐垫。此时别急著数呼吸,而要先让所有思绪沉淀一会儿,觉得身心没什么负担后,才开始注意呼吸。先从肺与腹中觉察空气流入为始,一直至感受到入息的清凉,然后再去感受出息的轻松。这清凉与轻松交替发生,渐渐再作意入息时所有细胞都得到氧气,出息时整个宇宙都含纳无碍(打开心来),于是内外宇宙交融不断。
  二、数呼吸便可在此时进行。进而感受呼吸是内外宇宙的事,不必你参与。身体的内宇宙由入息故,风大得以维持,有了风大才有生命的继续;此阶段在感受有呼吸才有生命,生命是呼吸的现象。
  三、此时去感受呼吸的不得不的存在,发觉生命本然的一种“苦”,于是放下数息而进入随息中感受“苦”的存在(生命不得不呼吸)。
  四、从这里进一步感受生命与气息间的紧密关系,看到当下的生命现象不过就是生灭息的流动,再次地肯定生命是一种现象的继续,完全无视你的存在,有你无你都一样。进入如此“息在命在,息亡命亡” 的单纯事实后,知道“色如水聚沫,受如水上泡”的真义,放下对身体的抓取,任息自由出入于“非我”的宇宙间,如此对呼吸的觉受就净化为单纯、自然、无为、无我的觉知,一种单纯存在的明觉,此为止。
  五、此时心会自然像静水,所有念头像水上映影。在一出一入的呼吸中,扫描念头的生灭,觉知所有念头的内容一开始时是没有条理的,如作梦般不合道理,甚至再发展下去的也是乱剧,如幻不实。才知道平常都把这梦幻念头依思维整理过了,如本来蓬头垢发的人,经化妆穿戴而变成绅士淑女,或如荒野整理成庭园,人就活在“诸识法如幻”而不知其幻的梦想组合,就像现代人是活在编织的文明里一般,此为观。
  六、从生命的现象到无我的感受,再进入五蕴如幻的觉察,体会当下的一切贪求都是自我迷惑而增加的负担,感受既然身体也非我所之下,其他也只是“多余”,或说都是属于世间的,于是愿把这些私有,回归于世间共有,愿把此生“拥有”的,与众生分享,从这种下菩提种子,此为还。
  七、下坐后,看到刚才所有境界都不再,已如梦幻,趋向“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的正见,这里没有自我得失,更没修行的人,于生活中以调伏自己向于舍,此为净。
  第三阶段:读经与综合讨论
  在共修结束前,作简短读经与讨论。有时感叹学佛人中想修行的很多,但因长久看不到修行功效,或迷茫、或改变方法、或放弃。特撷录三点分享:
  一、感到修行疲累而畏缩:修与闻有别,若闻法至累时是脑子已有装满的感觉,则应止静沉淀;在修行时,却往往是习性的不适而引起疲累,此时其实是妄想意念的疲乏、无力,但也正是摆脱意识惯性,突破瓶颈的良机。当年阿难也是在此关头证入四果。
  二、修行好像在空转,看不到成果:修行其实重在培养修行的气质与解脱的个性,是这种质地让我们解脱,不是靠追求结果的企图心。若经过长期共修,有如植物无声地从苗茁长成树,在薰习的作用下,无形中我们会渐渐摆脱粗陋习性,养成解脱的气质与个性。我们不应以得失心来修行,不问能否入第几禅或证果,而是不断以法来薰习,如此才不会落于世间追求的习性,让世间习性压迫出世间的秧苗。世间法总以有无来计较,常导致人只看目的而揠苗助长,所以常会觉修行无用。
  三、在佛门已久,仍常有不安的感觉:不安是因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没有本领,怕经不起境界的迷惑,这也是以得失为修行取向的结果。禅不问功夫,只问见地;若坚信缘起无我,则对待五蕴及其作用,统统看成生命的现象,就像呼吸一般,这里面没有一个我;若有,也只是妄想,也就是这不成熟的念头让我们不安,而我们却信它不信法。所以才说要具备正见,依法安心。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