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真常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演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真常佛教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演培法师
  一 绪 说
  性空与唯识之缘起观的展开,我已约略的说过;现来简单的介绍
  一下真常者缘起观的展开。佛所说的缘起,本是同一缘起,所以向各
  方面的开展,实由学者治学的方法不同而来,因为运用的方法不同,
  所得的结论自然各异,这不论治世学或佛法,都是一样的。佛所证悟
  到的缘起法性,虽则含有恒常普遍性,但在未证悟或证悟未彻底的佛
  弟子们来论说他,当然要走上不同的路线。真常思想,是印度后期佛
  教的产物;有人否认佛法中有此一系,如专究奘系唯识的学者;有人
  虽给此一系的地位,但说他是不了义。我以为:根本否定他,是抹煞
  历史事实,给他一地位,比较是合于思想演化法则的。本文论说他之
  缘起观的展开,就是从这一立场出发的。不过,我们首先要知道的:
  真常思想,虽源出于印度,但大成于中国,也就因此,否定此系的学
  者,认为这是中国佛学的特色,不是印度佛学所固有的,其实这是极
  大错误!所以我想从印度真常者缘起观的展开,说到中国真常者缘起
  观的展开。
  二 真常经论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在印度,代表真常思想的经典很多,如胜鬘、法鼓、楞伽、涅槃、不增不减、无上依经等,但最主要而为国人所熟知的,无过于楞伽。本经虽以如来藏为受苦乐的主体,但一说到因缘的时候,似仍不出否定与肯定。如经说:“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意思是:众缘所生的诸法,是没有实自体的。如以自生说:在没有生的时候,这个东西还没有,自生当然不能成立;就是众缘已经和合,亦仍不过众缘而已,那里有什么自?不自,自然也就不他、不共,但不是不生,生虽有生,但有缘而无法,所以生即不生。由这可见本经对于四句作如何的否定。经中又说:“因缘法,非渐生,非俱生,故无一定生因可得,唯是因缘、所缘缘等四缘。无有能生所生之法”。根据这段文看,虽为佛法共义,但真常者并未抹煞四缘生诸法的意义,而且是肯定了的。“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这是从肯定与否定的两面,反复的说明世间缘起性。不过,我们不可忽略的,就是不管他说肯定与否定,都是从真常立场出发的,假使忽略了这点,那就很难把握他的实义。
  关于论典,在十地论的第八卷,曾就如来藏或法性而论说缘起的,虽有人把这归于唯识系而称为绝对唯识,但我以为还是把他摄于真常系而叫做如来藏缘起好,因为真正的唯识学,是就阿赖耶识说缘起的。如前文所说,瑜伽者在瑜伽论中,是假种子而假说的,但十地论不然,他是以中论观法品第十八第十颂的前半“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的论理,与原始佛教缘起表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论理,再适用显扬论的缘起定义,改为这样的四句:“一、非他作自因生故;二、非自作缘生故;三、非二作随顺生故;四、非无因作随顺有故”。其意是说:一切法在于因缘相互的关系。中观论讲记说:“没有一法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关系的幻网。所以,依佛所悟而宣说的是缘起,诸法是从因缘所生的。缘与缘所生的果法,有因果能所。因有因相,果有果相,果不即是因的。但果是因的果,也非绝对的差别,所以又是不异因的。不一不异,就是因果各有他的特相,而又离因无果,离果无因的。因果关涉的不一不异,即名为实相”。这本是性空者的实义,但真常者从不离(不异)的关系,导出第一句的非他作自因生故的判断;从不即的关系,导出第二句的非自作缘生故的论说;从“此生故彼生”的关系,导出第三句的非二作随顺生故的道理;从“此有故彼有”的关系,导出第四句的非无因作随顺有故的结论。像这样的以否定而肯定,肯定而否定的论说缘起。但他们所说的否定与肯定的四句,并不是用于各自分开的,而是在一种统一的如来藏缘起或法性缘起的立场,被说明著的,所以也就以这四句的契机而展开他们的缘起观。
  三 天台宗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天台宗,虽以法华为背景而成立的,但实完成于中国学者之手,
  所以向被称为中国佛学。他的独特教义,不出五时、八教、四悉、六
  即、三谛、三观、一念三千、十法成乘。而最成为独唱的妙论,要算
  一念三千。现在就依天台缘起观的一念三千来考察一下。
  天台的精义,在摩诃止观。天台大师展开有名的一念三千之缘起观的,就在摩诃止观明观不思议境的地方。依他的意思,不管怎么样,我们的一念心中,是具有三千性相的,所以天台相当的说明这个。他首先举出一念三千的表德定义,而叙说为:“若心无则已,介尔心有,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乃至若从一心生一切法,此则是纵;若一时含一切法,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其次假设问答,批判地论学派及摄论学派的缘起观,如说:“心起必托缘。心具三千耶?缘具耶?共具耶?离具耶?若心具则不用缘起;若缘具则不关心;若共具则不共时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则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可得,云何具三千法耶?答:地论者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染,不为真净。故法性非依持,所谓依持,阿梨耶识是。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一边”。从正反两面宣说了心具三千,最后依于龙树中观论颂,下一不同的判决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作为他的结论。因而,现在可以说:所谓心具三千,相当于自作;所谓缘具,相当于他作;所谓共具,相当于共作;所谓离具,相当于无因作。如四句的一念三千虽没有,但否定那四句的一念三千却是有的。然而,于心具三千的立场来看,是地论宗法性依持的思想;于缘具三千的立场来看,是摄论宗梨耶依持的思想。所以,现在引十地论如来藏缘起说的系统,作为地论宗的立场;引瑜伽派的阿赖耶识缘起说的系统,作为摄论宗的立场;但由于否定的四句被综合,于是就展开了天台的缘起观。天台学者,如依否定的四句而被表诠时,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对境地。在这绝对境地的第一义谛立场,所谓心具三千,虽说是不被承认,但在世俗谛的立场,却是许可有的。这个道理,就像天台对于四悉檀一一说为四句那样的。例如世界悉檀:假使有人听闻心具一切法而生欢喜的话,就对他说“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的道理;假使有人听闻缘生一切法而生欢喜的话,就对他说“五欲使人堕于恶道”的道理;假使有人听闻因(心)与缘共生一切法而生欢喜的话,就对他说“水银和真珠而能涂诸色像”的道理;假使有人听闻离心与缘生一切法而生欢喜的话,就对他说“十二因缘,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其性自尔”的道理。总说一句,即在世俗谛的立场,由自作等的四句,是可说心具三千的。根据于此,所以天台在展开缘起观时,否定与肯定的四句,是就成为那个契机点了。不过,我们现在所应注意的:在天台家的心目中,否定的四句,是世俗谛的第一义的立场;肯定的四句,是第一义谛的世俗谛的立场。如从那个格式说:否定的四句,比之肯定的四句,是位于上位的。虽则是这样讲,但从另一方面说,否定的四句,是重在自行的,肯定的四句,是重在化他的。站在宗教的立场看,因为宗教是重于化他的,所以肯定的四句,也就变为位于上位了。如上所说,可以知道,天台缘起观的展开,虽所表现的方法不同,但终不出否定的四句,以此为契机,展开了有名的一念三千的缘起观。
  四 华严宗缘起观所展开的契机
   最后,想依华严的缘起观,来看一看他的如何展开。华严与天台
  一样,是中国佛教学者所创,而被称为中国佛学的。他是依于五教十
  玄及因门六义,而组织成一家独特的教义。现说他的缘起观展开,就
  是约因门六义来分别的。贤首在五教章的中卷中,立缘起因门六义;
  精究那无数无量的因缘体用关系,道破那事事无碍无尽缘起的玄理。世间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无不是从因缘而生起的,但因既无数,
  缘亦是无量,无数无量的因缘和合,才有一物的发生,那末,我们怎
  样方能了知无尽缘起呢?所以贤首大师,以因门六义总摄一切。先立
  一表如下:
   不待缘………一、空有力不待缘。
   有力
  空 待 缘………二、空有力待缘。
   无力 待 缘………三、空无力待缘。
  因种
   不待缘………四、有有力不待缘。
   有力
  有 待 缘………五、有有力待缘。
   无力 待 缘………六、有无力待缘。
  于此首先要知道的,贤首的因门六义,不是他独创的,是根据十地论及杂集论,准于摄大乘论及唯识论种子六义而立的。种子六义是:一、刹那灭,二、果俱有,三、待众缘,四、性决定,五、引自果,六、恒随转。至于十地、杂集二论所说,为避繁琐姑立一表如下:
  十地论—缘不生自因生故 空有力不待缘—刹那灭。
  有力不待缘
  杂集论—自种有故不从他 有有力不待缘—性决定。
  十地论—因不生缘生故 空无力待缘—待众缘。
  无力待缘
  杂集论—待众缘故非自作 有无力待缘—恒随转。
  十地论—不共生无知者故
  因缘双非故无因种之义。
  杂集论—无作用故非共生
  十地论—不无因随缘有故 空有力待缘—果俱有。
  有力待缘
  杂集论—有功能故非无因 有有力待缘—引自果。
  根据此表,分析六义:无力待缘的一对,是就成为因无力待缘而成立不自生义;有力不待缘的一对,是就成为因有力不待缘而成立不他生义;有力待缘的一对,是就成为因有力待缘而成立不共生义。于六义中,虽没有说到无因生义,但若考虑到由有因义成立诸法,则那不无因生的意义,自然也就可以成立,所以略而不谈。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所理解到的,华严缘起因门的六义,完全是依否定四句而展开的,似乎没有说到肯定的四句。但到后来,如从贤首的思想看,那缘起因门的六义与中论的八不,是作为表里的。可以说是:“八不,依于遮情;六义,据于表德”。所以六义,要而言之,是缘起表德的表诠。然若比之华严的法界缘起,则那唯是否定四句的展开,还没有积极的表示法界缘起的内容,因而法界缘起,反而说是由于肯定的四句被表现的,即由因与缘生果时,依于因缘全夺的论理,因与缘,各各成为能具全有力与全无力的二义:一、把缘力完全夺于因力之中,诸法唯从因生不从缘生,从因力看生果时,成立自作之义;二、夺一切因力归于缘力之中,诸法唯从缘生不从因生,从缘力看生果时,成立他作之义;三、因力全夺缘力而收于因力之中时,那并不是从始就拨无缘的存在,而是把缘的存在,置于承认之上的,所以就成立共作之义。但是,由缘力全夺因力而收于缘力之中时,无论怎样,不能成立共作之义。如更综合因全无力与缘全无力时,就成立了不无因作之义。这若借维摩经的话来表现,则与“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所说的,是同一意趣。他们所说的“缘起之际”的性起立场,我以为是相当于这个。
  上来大略的叙述了华严自己的缘起观,从那叙述中知道华严的法
  界缘起观,是以肯定的四句而表现的,所以合前所说缘起因门六义的
  情形来考察:在华严的教学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也是以否定与肯定
  的四句为契机,展开他的缘起观。
  五 结 论
  缘起观,是佛法的心髓。我曾一再的说,佛教学派思想的分化,缘起观的不同开展,是一大主因。虽然如此,但各学派,都以否定与肯定的四句为契机,而展开他们的缘起观。因为凡欲建立自家缘起观的,必有立自破他的两面:为抑止他人的思想,不得不运用否定的四句;为高扬自己的思想,不得不运用肯定的四句。这在佛教文献上,是可一一证实的。真常者所开展的缘起观,因是立足于如来藏或法性上的,所以若绳之于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是很难契合于佛陀本怀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