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述“三性三无性”之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湛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内容提要:
  一切佛法无不令众生拔一切苦,得究竟乐,无不背弃流转趣向还灭。为此,于佛教中享有盛誉的瑜伽、中观两大体系,虽各自的主张、观点有别,但其目的无非都是令众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到达涅槃的彼岸。基于此,简单论述的是唯识思想的核心之一——三性三无性思想,以窥一斑。
  关键词:三性 三无性 空
  作者:湛空
  一、三性
  三性,是唯识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唯识理论的特质所在。全面、正确地理解三性思想,对学习唯识乃至全部佛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法都离不开三性,因此要学会以三性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认识诸法。何谓唯识?唯有三义差别:一简持义,简是简去的意思,就是否定遍计所执的我法二执,因为这是根本没有而为妄情所计执的;持是持取义,就是肯定依他与圆成二性是有的,因这两者一个是依他缘生的识相,一个是圆成真实的识性。二决定义,就是于缘生世俗法中,决定有二空的真理,因真不离俗,反之,二空真理的胜义法中有缘生的事相,因俗不离真。三显胜义,就是借心识的活动,有主体及附属就是心所,而识不说心所是因识的功能殊胜及范围广故。识的定义是了别,了谓知觉,别谓别境即了知别别不同的差别,所以名之为识。总观唯识思想,可说是包罗万象,但都超越不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旨趣。并以此来表诠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把事物的染净、真妄等性相,都归结于人的认识思想范畴。因此,唯识性相就是万法的体性,为更明了地阐明其义理,唯识学用肯定和否定两种方式来说明“三性”和“三无性”。
  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迷妄性),依他起性(缘生性),圆成实性(真实性),这是唯识学所肯定的说法。
  唯识派主张,一般人普遍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实有的,都是虚妄分别造成的,人们妄执五蕴、十八界、十二处都是实有,认为宇宙万有(法)和“我”(起主宰作用的灵魂)都是独立实有,有自性,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即指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依他起的真实之体(真如)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者,故称圆成实性由各种因缘所生起之法。
  圆成实性顾名思义,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也就是真如法性。圆满显示其体周遍,成就显示其体常住不灭,而真实则表示其体真实不虚。
  遍计所执与依他起,依他起是虚妄分别,为世俗谛,是“有“法,二者非不异,一切法虽是依他起缘生,但不是真有实有,常识上以执我法为实,不知因缘生法依他起性空。又遍计执是有情,依他起是假有或道理有,故非不异。世亲云,意识是遍计所执即依他起为所缘境性,能生遍计,亦是遍计所执即依他起为境,生遍计心义,名遍计所执性,谓彼意识是遍计,缘彼相藐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依他起亦名遍计性,故非异。
  圆成实与依他起,依前遍计所执是“情有”,会说圆成实是“妙有”,依他起是“幻有”,此二不同,则非不异,另一方面说则非异,因为圆成实是依他起的真实性,若异应非彼性,若不异,依他起法应是常,或者圆成实应是无常,而实不尔,故二者异。又依他起是凡夫境界,圆成实是圣人境界,为圣人所证,圣者虽能缘依他起,但凡夫都不会体会圆成实,此即非不异了,又依他起依染分说,圆成实是依净分说,圣者之智慧有二:一根本智,即无分别智,亲证圆成实性,二后得智,多指有分别差别智,得根本智后起差别智,缘依他起差别法相,故此圆成实与依他起非不异也。
  圆成实与遍计执,圆成实与遍计执的关系,如明与暗对立,有光明即无黑暗,有黑暗即无光明,证悟了圆成实性,即无遍计执,有遍计执即无圆成实,这是迷悟对立的,故非不异。然而遍计所执实本无体,如龟毛兔角,遍计性空即是圆成实,故亦非异。
  总之,此三性是以依他起法为中心的,若无依他起的存在,前后二性都不可得,不可说。前遍计执是依他起上的妄情计执,后圆成实,是依他起性上的真实性,故离依他起二者不可得,由此说唯义,但在智慧的证悟上,证此圆成实之后,才能了知彼依他起的如幻存在。
  若未证悟遍计所执的性空,就不能如实知圆成实性。
  三自性的关系是非一非异,“无别体故”是说三性非异,“妄执”(遍计所执性)、“缘起”(依他起性)、“真义”(圆成实性)别故(非一)。
  二、三无性
  所谓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现象之空性),生无自性(生起的空性),胜义无自性(理体的空性),这是唯识学中所否定的说法。三性三无性可以说是宇宙万有的实相,在一切法中,可以建立三自性,也可以依三自性建立三无性,因一切事物不出三种无自性,故从唯识自性缘起来说,理解诸法的实相,就要详细分别三性,对实相的认识,也就是对三性的认识,因此,三性和三无性是法相唯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基本理论,若依此三性三无性的基本原理,变可了解唯识的真实旨归。而“心外无境,心外无法”的宗趣,正是说明宇宙万有一切诸法都是从心识中所变现的,变是转变义、活动义、非常义,由此义故,说有为非常,非常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无我,由悟入无我,证得二空真如,获得二转依果,明白了一切法虚妄不实,我们就会减轻不必要的无明烦恼,种种执着,就会去除污染、不清净的妄境,成就自身的道业,完善现世的人格。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是解释唯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谓依三种自性而建立三种无性,不是离了三种自性之外别有三种无性,唯识派以密意趣说三种无性,即是说三无性者,是不了义教,说无性,是别有用意的,
  可见唯识派安立三无性的目的,是如了说明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相无自性,这是依遍计所执性而安立,“相”为体相,“无性”意为无自性,“相无性”是说明的体相是虚假不实的。有情众生以遍计所执性看问题,以为世界上存在着真实的“我”和“法”,这就是我执和法执。相无性说明我、法体相就像空中花、水中月、镜中像一般,是虚幻不实的。众生所以认为有实我、实法,是由于事物的虚假名字而安立的,非自然而有。
  生无自性,这是依依他起而安立的。诸法的依他起相,是依其他因缘的力量而有的,不是自然而然的自力有的,约非自然的意思,故说生无自性。唯识派认为,有情众生不懂得“依他起性”的真实含义,“误”认为世间事物是由于众缘和合而使之产生,由无到有称之为“生”,唯识派否定事物的实有,故它否认“生”。
  胜义无自性,有两种,一是依他起的胜义无自性,一是圆成实的胜义无自性。诸法的依他起相,不是自然生的,由自然生的是无自性的,所以说明无自性,即此无自然生性的缘生法,亦得名为胜义无自性。
  三、 非空非有--唯识中道
  三性说是唯识派的世界观,是其解释世界的根本方法,准确地把握三性说,就获得了对世界的正确体认,也就是唯识学的解脱。
  唯识家把握三性的方法,是以依他起性为核心,统摄整体,辨证地揭示唯识的本质。他们认为,在三性中,依他起永远含有两种特性:从连接遍计所执性来说,它是无常、染;从沟通圆成实性来说,它是常、净;它自身则既常又无常,既染又净。这是唯识学对世界的价值判断。
  三性三无性思想是唯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整个佛教思想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唯识讲存在必定离不开主体心识的活动范围来讲的,故此三性的提出主要是处理存在与主体心灵之间的关系问题,基本上,一切法皆是依他起的存在,这是诸法存在的共相,主体心识迷则开出遍计所执的虚妄世界,主体心悟则开出圆成实相世界。所以在唯识宗的立场上,世界的存在是挂在主体心灵上来讲的。
  一切法都是从三性三无性的中道妙理中而产生的,又因三性是不离识而有,三无性是不离识而空,三自性是从有的方面直述诸法的普遍现象,三无性是从空的方面揭示诸法的本性所在,所以它们是共显诸法的性相,其目的是简除人们对外界的驰求与执着,明了内心的殊胜作用,使人们能于自身的心识上用功,领悟唯识无境,遣除心识的妄执,觅得心性本源,契入唯识中道,获得无上菩提和证得究竟涅般。
  四、结语
  空有、中道问题,是佛法的核心与永恒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深入经藏,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另一方面,还必须要将这些理论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修学实践中去。佛法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但没有理论的指导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三性、三无性的学习,逐步树立正确的唯识观和唯识见;同时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并要进行瑜珈止观的实修实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彻底破除迷情的遍计所执性,证悟究竟的圆成实性,明了如幻的依他起性;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唯识的空有观及其中道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