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峨眉、乐山探佛理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严林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峨眉、乐山探佛理
       案例撰写: 上海市周浦高级中学 严林祥
             
研究背景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源于古印度,流传东南亚,中国的西藏,也是佛教净土。史
学家范文澜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四川省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博大精深,我们通过对四川峨眉山、乐山等佛教名胜的参观考察,并查阅各种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对佛教的浓厚兴趣,由感性到理性地走近佛教。并能管中窥豹粗浅地了解佛教的形式、内容、实质、作用、对中国的影响等等,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思维品质、提高探究能力,培养人文精神。

一. 研究过程
(一) 准备过程
1. 假期中师生去四川峨眉山、乐山等佛教胜地参观、考察、向和尚等请教。
2. 师生共同探讨与佛教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再确定几个重要问题分工研究。
3. 师生购买与峨眉山、乐山等有关的VCD、书籍,拍摄照片。
4. 回沪后查找资料、整理旅游时搜集的资料。
  参考资料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版
  《法苑谈丛》 周叔迦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
  《简明中国佛教史》 [日]鎌田茂雄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版
  《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上海市佛教协会 1990年版
  《佛教历史百问》 业露华著 中国建设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新译白话佛经》 洪丕谟编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4年版
  《宗教词典》 任继愈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
  《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79年年版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 [苏]谢`亚`托卡列夫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西藏的历代达赖喇嘛》 [印度]英德`马利克著 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1年版
  《达赖喇嘛》 直云边吉著 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国佛教图象解说》 张德宝、徐有武绘图 业露华撰文 上海书店 1996年版
  《文史知识》(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1986年第10期 中华书局
  
(二) 回校后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假期中我们去四川旅游。回校后,已对道教进行了粗略研究,今天起我们根据对峨眉山、乐山等佛教胜地的考察,对佛教的基础问题进行研讨,主要根据同学们分工的几个专题进行,先请同学们谈谈:
  1.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教?为什么会产生佛教?
生A:佛是指大彻大悟者。小乘教的佛指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叫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尼泊尔蓝毗尼),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大乘教的佛除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说到处有佛、数量无穷。并认为众生皆可成佛。
  佛教广义地说是一种宗教,狭义地说是佛的言教(佛法)。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
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佛教的产生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古印度有四大种姓:第一等级婆罗门是祭司阶层,掌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有国王、武士等贵族,掌世俗统治权;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工、商业的劳动者等;第四等级首陀罗,是低贱者,破产农民、俘虏等。当时盛行婆罗门教,婆罗门种姓的地位至高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刹帝利、吠舍等种姓共同反对婆罗门种姓。悉达多属于刹帝利种姓,他看到间万物的痛苦,思索如何去解除。于是舍弃王位出家。后在菩提树下终于彻悟人生痛苦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成为无上大觉的佛陀,并创立了佛教。由于佛教反对婆罗门教教义,打破等级制度,强调“四姓平等”,修行后脱离苦海到极乐世界,所以深受除婆罗门以外种姓的欢迎。
  佛教包括佛、法、僧“三宝”,佛指教主释迦牟尼,法指教义、佛法、经典,僧指信徒。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即真理)、“十二因缘”等。四谛为:苦谛,世间万物、一切皆苦;集谛,指产生痛苦的原因(愚昧、欲望等);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消灭痛苦的方法(修行等)。四谛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指一切事物、现象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
  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原始、部派、小乘、大乘、密教等发展时期。后成世界性宗教,至今信徒约3亿,以亚洲为主。
  
  师:生A对第一部分问题讲得很精辟,一些难点他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下面我们从远到近,从印度联系到中国,请大家思考:
  2.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如何?
  生B:佛教传到中国约在西汉哀帝时(公元前2年)。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北魏末期江北有寺院3万多所、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寺院。隋唐时鼎盛,统治者采取三教并用政策,隋文帝、武则天等都崇佛。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和后周世宗都发动灭佛事件。两宋以后佛教逐渐衰落,有些教义被儒教吸收。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但其他宗教也允许存在。佛教中有禅、律等派,民间有白云宗、白莲教等派,但禅宗最繁荣。明清时佛教衰落,但同道教、民间信仰协调,渗透到人民生活之中。清代也崇拜喇嘛教、佛教,但总的说来,明清帝王严格管制,抑制佛、道等教。
  
  3.师:生B扼要谈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简史,很精练。不知道同学们有什么疑难之处?
  生C:生A、生B讲的内容里,原始、部派、小乘、大乘、密教是什么意思?
  师:提得好。印度佛教发展史第一阶段称原始佛教,约释迦牟尼逝世后100年间。
  此后佛教教团发生分裂、形成不同派别,是佛教发展史第二阶段部派佛教。
  第三阶段是大乘佛教时期。“乘”是乘载、道路的意思。公元1世纪印度佛教中产生新派,他们的修行目的、方法、佛陀观等有许多新的看法,自称为“大乘”,能用巨船,普渡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将原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追求个人解脱贬为“小乘”。但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的发展。
  大乘教又分显宗和密宗,密教咒术、仪礼等复杂、严格,传授秘密。藏传佛教(喇嘛教)称藏密。我们去九寨沟途中参观的山巴寺就是喇嘛教,同学们都得到了一根洁白的哈达。
  生A:老师,对藏传佛教我们感到很新奇,尤其去了山巴寺后。能否再讲得详细一些。
  师:好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原始宗教苯教。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佛的两位公主首次将佛像佛经带入吐蕃,松赞干布皈依了佛教。后来佛教和苯教在长期激烈斗争后取胜,形成藏传佛教。曾形成很多教派。15世纪宗喀巴进行改革,创立格鲁派(因僧人戴黄色僧帽也称黄教),后在清朝扶持下掌握西藏政教大权。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些神祗和仪式,教义上以大乘为主兼容小乘,大乘中强调密宗又显密共修,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格鲁派在发展中采用“活佛转世”制度,形成达赖、班禅两大活佛世系。转世过程如下:活佛圆寂,按他生前的指示,或通过寺院上层占卜、去圣湖观察、降神等仪式得出线索,去指定范围寻找符合条件的灵童,通过各种方法选出一个灵童,再以宗教仪式加以确认。清朝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转世都要经中央政府认定和册封。为防止西藏上层集团操纵活佛转世制度,乾隆帝时,又确立“金瓶挚签”制度。现在西藏两大活佛,一是达赖十四世,于1959年逃亡印度;一是班禅十一世。拉萨的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驻地。扎什伦布寺从清朝起是历代班禅驻地。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是达赖喇嘛的管辖区;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是班禅喇嘛的管辖区。
  
  4.生F:刚才我们从大处讨论了佛教的产生和传播史,那么具体来说,我们进峨眉山等寺院怎样识别佛、菩萨等造像?
  生D:我按进寺院的前后方位来说,(1)三门殿 殿内在门两旁有两大金刚像。
  (2)天王殿 是三门内第一重殿,中间是弥勒菩萨,面南。背后是韦驮天,面北。东西两旁是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手缠龙;北方多闻天王,持伞。(3)大雄宝殿 正殿,大雄是释迦牟尼威德高上的意思。小乘教的佛像是释迦牟尼,大乘教认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中国汉族佛寺大雄宝殿,常供“三世佛”。“横三世”是从空间上说,即左面为东方药师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和右面为西方阿弥陀佛。“竖三世”是从时间上说,即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即无量寿佛)。
  三世佛旁边各有二位菩萨,释迦牟尼佛旁是文殊、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是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这六位菩萨是佛的上首弟子。将来也会成佛,地位仅次于佛。
  一般寺院大殿两侧有十八罗汉像
  正殿佛像后,通常是面北的观音像。或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或在大殿背后塑观音像,两旁是善财童子和龙女。
  此外也有设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大殿东配殿)
祖师殿(大殿西配殿)、罗汉堂等等。
  寺庙中有诸天塑像,梵音“提婆”意为“天”,是神的异名,并不是自然界的天,仍未脱离轮回。有名的如四大天王、韦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等都是。
  生B:那武侠小说中的“天龙八部”是什么阶层的,有哪 些部分?
  师:“天龙八部”属诸天,就是护法神,有天、龙、夜叉、阿修罗、乾闼婆、紧那罗、迦楼罗和摩睺罗伽。释迦未成佛时,天龙八部曾发誓,一旦释迦成佛,他们都愿成为佛的护法。
  
  5.师:我们看了佛、菩萨的世界,那回到人间,世俗佛教徒称呼又有哪些区分呢?
  生E: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出家男众名“比丘”,女众名“比丘尼”。比丘意为乞食、怖魔、破恶、净命,尼是女。又称出家佛教徒为“沙门”,意为“止息一切恶行”。俗称比丘为僧人、和尚(即师傅)。对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上层人士称法师(说经法的师傅)。寺院住持称和尚。藏族、蒙古族称僧人为喇嘛(即师傅)。俗称比丘尼为“尼姑”。
  在家男众叫“优婆塞”,女众叫“优婆夷”。优婆塞意为“清信士”、“近事男”,即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意为“清信女”、“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居家修道之士)。
  佛教庙宇统称为寺院(道教称宫观),比丘尼寺院多称“庵”,如我们周浦镇的“巽龙庵”。
  
  6.生C:老师,我们游览的乐山大佛是弥勒佛造像,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坐佛,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圣地,我国还有哪些佛教胜迹?
  师:问得好,我们从四川放眼全国,同学们到过哪些佛教胜地,请交流一下。
  生A:我去过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圣地。“文殊”象征智慧,他是众菩萨之首 。普贤象征真理,他们和释迦一起称为“华严三圣”。
  生B:我去过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圣地。据佛经称,世间众生碰到灾祸时,只要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他就会“观其音声”来解救。说他能显现各种化身,如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等,救度众生。
  生D:我随父母去过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圣地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他受释迦佛嘱托,要在释迦涅槃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救度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并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师:以上是佛教四大名山,是四位菩萨的圣地。其他著名寺院则更多,象我到过的浙江宁波阿育王寺,陕西西安慈恩寺,河南嵩山少林寺,江苏苏州虎丘灵岩寺,江苏镇江金山寺,上海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等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被塔利班破坏了,令人痛心,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保护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7.生B:老师,那么佛教在中国流传至今有哪些主要宗派?
  生F:我来说,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个:三论宗(即法性宗)。(2)瑜伽宗(即法相唯识宗)(3)天台宗。(4)贤首宗(即华严宗)。(5)禅宗,即主张静中思虑,禅定。祖庭为嵩山少林寺。(6)净土宗。(7)律宗,祖庭在终南山丰德寺。(8)密宗(即真言宗)。
  生D:少林寺被拍成好几部电影,能不能再讲讲禅宗的情况生F:可以。菩提达摩为东土禅宗的始祖,是南印度人。他到中国传佛法,在金陵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折苇渡江”,到南方洛阳、嵩山一带,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由于达摩传习的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修行方法比以往禅法简便,发展到唐朝,形成佛教中重要一派——禅宗。禅宗南宗创始人是六祖慧能。一次卖柴时听人诵《金刚经》,心就开悟,去黄梅参礼禅宗五祖弘忍,做行者。弘忍大弟子神秀题偈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后,因不识字,请人也题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他已彻见本性,于是密召慧能,传衣钵为禅宗六祖。由于宗派内争夺激烈,慧能为了避人谋害,潜回南方隐居15年。后到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风吹动旗帜,一个僧人说:“风动”。另一个僧人说:“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心动”。印宗法师十分佩服,为慧能正式剃度出家,并拜慧能为师。慧能在曹溪宝林寺,后形成禅宗南宗,由于说法不立文字,见性顿悟,即身成佛,不用累世修行和烦琐的哲学思辩,所以大受文人士大夫欢迎,南宗渐成禅宗正统,而主张渐修的神秀派北宗后来衰落。慧能所讲佛法由弟子法海等记录为《坛经》。少林寺是禅宗和少林派拳术发源地。北魏孝文帝时建(495年),唐初因少林寺僧助战有功,受到唐太宗、武则天等崇敬。,现在香火仍很兴盛。由于拍了几部电影,影响更大,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8.师:以上我们对佛教产生的背景、内涵、传播、发展、派别、胜迹等等作了努力探究,那么,我感到还有个重要问题请教大家,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生A: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梵文译成中文的经典,很多是精彩的文学作品,鲁迅也曾捐款刻印《百喻经》。如促进了中国长篇叙事诗、晋唐小说的创作,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产生。《般若》和禅宗思想对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诗画创作的影响很大。而印度声明论(近于训沽和词汇学)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推动唐以后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许多新词汇,也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如世界、实际、觉悟、平等、一针见血等等。
  生B:佛教对中国艺术影响也很大,如大量精美的佛寺佛塔都成为名山大川画龙点睛之处,而敦煌、大同、云岗、龙门、大足等处的雕塑艺术,世界著名。佛教也促进了中国壁画艺术,敦煌壁画,唐代吴道子、顾恺之的佛像壁画都达到极高水平。王维的文人画到宋元后的写意画,与般若和禅宗思想有很大
关系。佛教也丰富了音乐殿堂,如隋朝宫廷“七部乐”、“九部
乐”,唐朝“十部乐”,其中都有佛曲。各寺院除传播佛法外,更是百姓游艺场所,许多歌舞戏曲杂技都得以繁荣。而敦煌发现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现存极早的木刻印书,佛祖说法图是极精美的版画。
  生C: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影响巨大。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中的慧学,涉及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他阐发的“空”的哲学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而改变,但又以更高抽象思辨对玄学作理论上的批判总结。崇佛、排佛斗争中,佛、儒、道斗争中,佛教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都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宋明理学在批判佛教神不灭和一切皆空学说时,又吸取佛教的心性学说。晚清时,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都用部分佛教教理做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瞿秋白早年也受佛教思想影响,曾说:“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少年时代也曾跟母亲拜佛,稍长虽然不再拜佛,但仍阅读佛教理论和哲学。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思想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9.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包括对政治、伦理等方面的影响,那么你认为该怎样来评价佛教呢?并请你说出道理。
  生F:我感到佛教应该加以肯定,佛教禁止不道德的行为,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提倡多做好事,如十善。
  生E:佛教强调救度众生、自利利人,类似我们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佛教协会章程说:“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也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符合。
  生D:从古至今有许多著名和尚值得我们学习,如去印度取经的法显、玄奘、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行、去日本传播佛教和文化的鉴真等等。另有许多和尚造桥修路、植树造林、行医办学、捐款救灾。
  生C: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巨大,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因果报应说是不可信的。“善有善报”,岳飞等为什么被枉杀,“恶有恶报”,秦桧等为什么逍遥法外?
  生B:佛教是宗教,我们应该相信科学。要做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我对各种宗教虽然有兴趣去了解、研究,但是我不加入任何宗教组织。
  师:很好,同学们谈了许多有一定深度的见解,我也谈点看法。儒、道、佛三家,儒家强调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教、佛教都要出世,但道教修今世,炼丹求仙,想长生不死;佛教修来世,要人们行善修行,摆脱轮回,可到西方极乐世界。秦朝以后,外儒内法、王霸兼施的学说深受统治者的欢迎,而佛教和道教则看对统治者有利与否,或尊崇或抑制。我国现阶段的宗教,强调“爱国爱教,荣神益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三自五性等,是进步的。以后我们再深入研究,包括佛教的经典、制度、仪式、节日、儒佛道的斗争、融合等等。
  谢谢大家。
  
二. 教师说课:
  本篇案例与《寻仙问道青城山》是姐妹篇。一篇问道、一篇探佛,都涉及宗教问题,有较大难度,所以重心放在佛道的常识性方面。学生与和尚、道士交流过,很有新奇感,许多地方以前一窍不通,通过考察和查找资料,从体验感悟到深入探究,所以对佛教、道教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以后如能再考察清真寺、基督教堂,则对四大宗教可有整体的了解,可进行比较、评价,对学生提高思维层次是很有帮助的。
  
三. 导师评课:
  本案例由师生考察了峨眉山、乐山等佛教名胜,师生向僧人请教佛教问题,又查阅多种资料,所以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获取史料的能力,质疑、思考、交流、评价的能力,做到有体验、有感悟、有研究,比起关在书斋里翻资料、上网、空想来,方法正确,效果更好,值得倡导。
由于佛教内容丰富、义理深奥,所以师生抓住佛教常识研究,比较容易切入。最后部分
学生对佛教的评价虽较幼稚,但很重要。如何正确认识佛教、认识我国的宗教政策、让佛教为四化建设服务等等,应该让学生了解。
  当然限于时间、篇幅,对佛教的教义、经典、仪式、重要节日、我国著名的僧人的作用,居士佛教的兴起等等,未能深入研究、是本文欠缺之处。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