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说十二分教之譬喻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赵泽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十二分教之譬喻 赵泽荣
  引言:
  据巴利文《岛史》所说,第一次结集的佛陀教法方面的内容是九分教,汉译《摩诃僧祇律》等也多次提到九分教,把它当作是原始经藏的最初形态。
  对于九分教,不同佛典如《摩诃僧祇律》卷一、《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住毗婆沙论》等有不同的解释。依照《法华经》,“方便品”内说法是指:
  (一)修多罗:意译契经,指佛典中无固定句式的散文(又称长行)。
  (二)伽陀:意译偈,颂,不重颂,孤起颂,调诵等,指佛典中有一定音韵
  句式的偈颂。
  (三)祇夜:意译重颂,应颂,指专对经典中长行;的内容进行概括和阐发
  的偈颂。
  (四)伊帝目多伽:意译本事,如是语,指记述佛陀教化事迹的故事《大智
  度论》卷三十三则认为,指记述由佛陀叙说的众弟子过去世,即“前世”情形的故事。
  (五)阇陀:又译阇多伽,意译本生,指佛陀叙说的自己在过去世情形的
  故事。
  (六)阿浮陀达磨:又译阿浮达摩,意译未曾有法,希有法,指有关佛陀神通变化的故事。
  (七)尼陀那:意译因缘,指佛陀讲经说法的原委以及有关的情况。
  (八)阿波陀那:意译譬喻,指佛陀借物喻理,或因事兴感而说的各种
  譬喻。
  (九)优波提舍:意译论议,论义,遂分别说,指用问答的方式,对比较艰
  深的教义所作的解说。
  以上九分教中,修多罗,伽陀,祇夜三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立名的,其余六部则是根据经文的内容立名的。而《摩诃僧祇律》卷一说的“九部经”,指的是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如是语,本生,方广,未曾有法。
  至于“十二部经”,根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的解释,指的是:修多罗,祇夜,和伽那,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达摩,优婆提舍,也就是说,由“九部经”,加上“和伽那”,“优陀那”,“毗佛略”三部而成。
  (一)和伽那:意译授记,记别,指佛陀对弟子将来成佛所作的预言。
  (二)优陀那:意译自说,无问自说,指在无人发问的埸合,佛陀根据自己
  意图直接宣说的教义。
  (三)毗佛略:意译方广,方等,指佛陀为利乐一切有情(包括人在内的
  一切有情识的生命体的通称)而说的较为深广的教理。
  然而,无论是九分教还是十二部经,都可以看作是对全部佛教经典所作的分
  类,因为它们所设立的一些部类同样适用于律藏和论藏。
  十二分教之譬喻
  譬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类似之点,说话作文时运用“那”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譬喻。
  并且譬喻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心理学上的“类化作用”--利用旧经验引起新经验。此外,一个完整的譬喻,应该是由“喻体”,“喻依”,“喻词”三者配合而成,所谓“喻体”,是所要说明的事物主体;所谓“喻依”,是用来比方说明此一主体的另一事物;所谓“喻词”,是连接喻体知喻依的语词。
  至于譬喻的方式,可分为“直喻”,“隐喻”二种形式。直喻如“死命卒至,如水湍骤”,“观身如蛇箧”等等皆是;而隐喻如缺少“喻词”的“八正道船”,“无常风”,“生死海流”等;而“喻体”,“喻词”皆省略,只剩下“喻依”的如:“狮子身中虫”,用以譬喻入于佛门却破坏佛法之恶比丘,“井中捞月”用以譬喻以邪见引导人,以“盲龟浮木”来比喻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
  譬喻(avadara),音译为阿波陀那,意译为譬喻等,是十二分教之一分,也是一种佛教的文学形式。初期的阿波陀那,散见在四阿含和律部诸书中,其最根本的性质是记载佛及弟子,居士等圣贤之行谊风范,后又在本有特质上,加入“业”之学说,强调因果业报,业习牵引之事。而阿波陀那的作用,常是做为教化之用,或阐发义理,或说明戒律,而有举例,譬喻的效用产生。
  “于是波罗牢伽弥尼即从坐起,偏袒著衣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昙;所说极妙,善喻善证”。
  此是伽弥尼向世尊请教各种佛理,世尊用设法举多种例证来为其阐释之后,伽弥尼不禁惊讶世尊是如此的巧譬善喻,而赞美世尊是善喻善证--善于譬喻,善于举例证。而世尊自己也常说:“汝今复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可知譬喻在对佛理的诠释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譬喻的语言,是一种描述的,感官性的语言,其较纯概念思惟的语言,适于承载感受,更能对人产生直接的亲和力,而使人由感同身受的经验中,较切确体认所指涉的真理。
  譬喻的作用如《大智度论》云:
  “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德,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眼见事喻所不见。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众生听受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著,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
  由此可知,用譬喻的手法来说法,是为了针对众生的根器的权宜措施。譬喻并不是佛法论议的本身,而是为了“庄严”论议,藉譬喻来解义,使人经由譬喻而信著。譬喻具有渐进的三种层次的作用:
  (一)能够使人集中精神,引起学习动机:如《杂阿含经》卷一六第四零
  四经中,释尊与比丘们在申树林中坐,世尊随机教学以手抓取一把树叶,问比丘们是他手中的树叶多,还是申树林中的树叶多?此时比丘们都被引导集中精神回答此一问题,而释尊趁机告诉比丘其所说法为涅槃寂静之正法;而所不说者如申树林叶之多,都是非饶益正法;又如《杂阿含经》卷一六经四四二,世尊亦随手抓取泥土,问比丘们手中土多或大地土多?而在比丘回答之际,立刻告诉比丘得人身者如手中土之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之多。又如同经卷四七(一二五五)经中,世尊假设一情况:若有人手持利刃,即使是大力士可否以手擘断此刃?当诸比丘集中精神回答此问题时,佛立即告诉比丘人若修慈心则有如手有利刃,一切恶鬼神均不能侵犯:由以上例子可知譬喻能制造某一情境,而使人集中精神于此境界中进而引起学习的兴趣,尤其是从日常生活取喻,更能达到高效果。
  (二)以浅喻深,以具体喻抽象,来说明教理:《大智度论》卷九十五云:“般
  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难解难量。不可以有量能知。诸佛圣贤怜愍众生,故以种种语言名字譬喻为说。”
  “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以“轮”的意象,予人旋转不已的印象,再用“旋火转”则更进一步的予人被炙烧的痛觉,又鱼的遭网,狝猴的跳脱不出树林,令人感到被束縳的窒息,而“生死长夜”又令人感到前途的黑暗无光。使人对轮回之苦,“盛火”来譬喻无常,以“火宅”来譬喻三界。
  (三)譬喻修行的境界:在超越理性的认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而进入高
  层次的心灵神秘经验--即所谓修行境界,无法有文字表达,这时唯有用譬喻来描述。
  如优婆塞戒经卷一,以兔,马,象等三兽渡河的情形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修行深浅的境界。譬如三兽有强弱,河水有底岸,兔马力弱,虽能至彼岸,但涉水未深:仅象之渡河得至其底。此以水比喻因缘之理,谓声闻所悟最浅,缘觉稍深,菩萨最深。又如对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境界不同的譬喻:“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一切众生性相云何?佛言:善男子,如牛新生,乳血未别,凡夫之性杂诸烦恼,亦复如是。”
  对于(Avadaea)“譬喻”的解释,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云:
  “譬喻云何?谓诸经中所说种种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说。
  《大智度论》卷三三云:“阿波陀那者,与世间相似柔软浅语。如中阿含中长阿波陀那;长阿含中大阿波陀那。毗尼中亿耳阿波陀那:二十亿阿波陀那。解二百五十戒经中,欲阿波陀那一部。菩萨阿波那出一部。如是等无量阿波陀那。”
  《大毗婆沙论》与《大智度论》,均认为“阿波陀那”存于诸经典中,且数量众多。《大毗婆沙论》的三例都是圣者传记,《大智度论》并指出“阿波陀那”的性质是“与世间相似的柔软浅语”,也就是说是一种世俗的,软性的,浅近的说教言语,而非硬性的,深奥的说教言语,因此阿波陀那,应具有“故事性”的特质。
  阿波陀那大都有以下的共通特性:
  (一)富有故事性,情节性是佛教通俗的故事。
  (二)通常由两个故事构成。
  (三)名为“譬喻,其作用使佛理明白浅易化,举例的作用。
  譬喻的素材非常丰富,举凡有关天文,人物,动植物,矿物,日用器物,饮
  食医药,抽象名词等皆可用来做为譬喻,且每一素材并不限用于某一佛理的譬喻,而可以多方面的譬喻内涵与方法,来譬喻不同的佛理。
  那么,“譬喻”究竟对佛法有何意义呢?方等泥洹经卷下云:
  “佛告阿难:若我从一劫至那术劫,作譬,合会,校计,说譬喻法,讲
  义说诸佛,无有竟时,不可竟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即入涅槃前对阿难所讲的。佛告阿难若其用譬喻讲说佛法,则会由劫至劫,永远无有可止之时,这是因为譬喻的本质原本就是模拟,而不可究竟佛法,如此自无有可说尽佛法之时。
  佛经中有名的“船筏之喻”即是这种意义。谓结筏渡河,既至彼岸则当舍筏,以此譬喻佛教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弃。从此角度来看,则一切佛法都是对真理的譬喻之法,都是筏喻之法,而其中的譬喻文字则是一个善巧生动的船筏之一。
  参考书目:(一)经典卷 陈士强著 出版社:中国佛教百科丛书(1)
  (二)佛教譬喻文学研究 丁敏著 出版社:中国佛学研究所论丛(8)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