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红尘苦海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红尘苦海漫
  大千世界和滚滚红尘的本质是什么?生老病死、岁月磋跎的人生,其价值和意义又何在?这是困扰古今中外哲人的一大课题。林立的学派,众多的慧士,对此问题争辩不已,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菩提树下成王觉,创教天竺的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问题上,以其独特的见解而著称于世。他以悲天悯人的精神和普渡众生的宏誓大愿,提出和阐扬"四谛"说(指苦、集、灭、道四谛),揭示人生苦海万状和脱苦的途径,奠定了"般若"学的根基。
  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之所以出家,就在于他亲自感受到人世是一广漠无边的苦海。他14岁时,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烈日炎炎之下,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埋头耕田,可怜万分。耕牛颈上勒着粗绳,行步维艰,稍一迟缓,立遭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田里翻出的小虫,被飞鸟争相啄食,耕田农夫对他们的生命全然不顾,此情此景,令人怵目惊心,使他猛然醒悟:人世间是何等残酷,生命又是何等之悲惨啊!他在街上行走,看到步履艰难,老态龙钟的老人;在茅屋破床上躺着的辗转呻吟、痛苦万状的病人,以及失去生命、尸体僵硬的死人,更是令人感到不快,厌恶和可怕,感到人生的痛苦和悲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就促使他从小就苦苦思索人生的价值和脱苦的途径。在他成佛之后,首创"四谛"说;解决了这一问题,从而奠定了佛学的理论基础。而"四谛"说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断定人生为"苦"。并系统地描绘了波澜起伏的苦海万状。佛教讲的"苦",就是."逼恼"的意思。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逼迫、痛恼,这就是"苦"。这种人生皆"苦"的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所以又称之为"谛"。按佛教的观点,大干世界不过是迁流不息、变化无常的苦集之场。而"苦"按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划分,又有二苦、三苦、困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所谓二苦,是指内苦和外苦。内苦又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理病痛和感情、意志、思想等自相矛盾的心理烦恼。外苦,指来自外界的天灾人祸,各种不幸,使人面临飞来横祸,有如晴空霹雳,痛不欲生。所谓三苦,一是"苦苦",指遇到各种苦事而倍感痛苦,如受饥渴寒热等逼迫而产生的苦;二是坏苦,指因乐极生悲,由富贵而变为贫贱之苦;三是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瞬间变化之意。人事变化,迅于川流,山川依旧,人物全非,往往令人惆怅,由此而引起的痛苦,称为行苦。四苦是指大一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几个阶段所带来的痛苦。五苦,是将生、老、病、死合为一苦,再增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正取蕴苦而成。八苦是将五苦中的生、老、病、死重新析离为因苦,再加后困苦而成,这是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现对"八苦",作一具体描述:
  生苦:人未出生之时,在娘肚中住胎十月,就如同被关在黑暗中的地狱一般,备受各种苦痛和煎熬。母亲喝热汤,有如在油锅中被煮烧。母亲饮冰水,有如掉进冰窖,寒气逼人,刺透肌骨。出生时,冷风扑面,犹如刀割。一句话,住胎、出胎,人们都交逼迫,无一不苦。人出生之后,日月如梭,似水流年,老、病、死等苫又接蹬而至。
  老苦:人至老年,岁月不饶人,"镜中暗换青青发",发自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昏暗,举步艰难,生命日促,使人悲从心生,格外凄凉、痛苦。
  痛苦,一身是病,内外上下,"四大"(地、水、火、风)不调,病魔缠身,病塌呻吟,痛苦万分,久病不起,使人精神忧虑,心中郁闷,苦恼逼人。
  死苦:一指生命无常,韶光易逝,百年岁月,弹指即过,年终寿思而死,这虽属尽天年而逝的善终,但也同样便贪恋荣华富贵之人感到失落的痛苦。二指因意外事故或遭灾难而死,英年早逝,更是使人不堪忍受的痛苦。关于这"死苦",《红楼梦》第五回,在"恨无常"这一曲中,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大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怨憎会苦:人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矛盾和纠纷甚多,恩怨情绪,无法摆脱。对于怨仇或所憎恶的人事,本想远避,但世界太小,冤家路窄,狭路相逢,分外眼红,相互敌对之人,偏偏要聚在一起,憎恶之事频频迭起,令人烦恼不堪。
  爱别离苦:人们生活在社会上,有各种情爱,难以相舍。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亲密无间,朝夕共处,情爱融洽。但由于种种缘故,相爱之人难免父子东西、兄弟南北、夫妇分居、骨肉分离,甚至祸从天降,造成生离死别的极大痛苦。尤其是一对心心相印,两情长相依的恋人,在"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的日子里,十里长亭话别,难舍难分,更是催人泪下。《红楼梦》第五回,在"分骨肉"一曲中,把骨肉离别之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求不得苫:人生在世,要求、欲望是很多的,尤其是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更使人疲于奔命,"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更是耗尽了人生的精力和心血。但人们的欲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或科场落第,或宦途失意,或南海覆舟,给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甚至因此而失去了生命。
  五取蕴苦:也称"五蕴盛苦"。这是一切痛苦的总汇,即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归结到五蕴之苦。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和成份:色、受、想、行、识。"色",此处指人的肉体,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口沫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四大和合,组成人的肉身。"受",指感官受外物.的刺激所生起的苦、乐、喜、优等感情、感觉,又名曰"情"。"想",是指人类的理性思维活动,又名曰"智。。"行",专指人的意志活动,又名曰"意"。"识",是指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简而言之,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五蕴与"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求、执著、贫爱)联结在一起,就会产生万般贪欲,这就是"正取蕴"。
  有了"正取蕴",就会产生各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七种苦,每日里向五蕴扑来,人的身心盛贮众苦,称之为"五蕴盛苦"。一言以蔽之,正取蕴苦,既是其他苦的根源,又是一切苦的聚集。中国的僧人,认为人的面容就是"苦"字形:眼盾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合起来,正好是一个"苦"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