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朝山拜佛真正意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东方妙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众所周知,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许多人还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 的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那么,这四位菩萨各是什么样的菩萨?他们各自意味着什么呢?笔者对此作一番粗浅的表述,或许于读者有所裨益。
  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地藏菩萨之“大愿”,是指他的愿心极大,要普度所有的众生(包括动物乃至地狱之中的饿鬼等一切生灵),只要地狱没有度空,他就不成为佛。
  观音菩萨之“大悲”,是指他的胸怀极为慈悲,即所谓“大慈大悲”。“慈”是“予乐”,即为众生带来快乐;“悲”是“拔苦”,即为众生解除痛苦;“大慈”是“无缘大慈”,即不分亲疏、不计恩怨地为一切众生带来快乐;“大悲”是“同体大悲”,即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解除众生的痛苦就是解除自己的痛苦。
  文殊菩萨之“大智”,是指他的智慧极高,悟透了“空有”、“因果”、“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洞悉一切“般若”(佛法的最高智慧)。
  普贤菩萨之“大行”,是指他在实践佛法宏旨(普度众生)方面极为尽心尽力,再难也不中断、再苦也不停止。
  因此,人们朝拜九华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地藏菩萨那种大愿心;朝拜普陀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观音菩萨那种大胸怀;朝拜五台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文殊菩萨那种大智慧;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义在于敬仰并学习普贤菩萨那种大践行。
  其实,这四位菩萨是代表修行佛法的四项要求,即:一要像地藏菩萨那样立下宏大的愿心——修行佛法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二要像观音菩萨那样具备广阔的胸怀——无论是亲人、仇人、好人、坏人,都要一视同仁地为之解除痛苦、带去快乐,并且在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要以菩萨自居,要不分彼此,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快乐为快乐;三要像文殊菩萨那样具有高度的智慧——努力领悟空有观、因果观、世间法、出世间法等所有佛法真谛(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四要像普贤菩萨那样付诸行动——持之以恒、永不懈怠地将佛法真谛用于实践,兢兢业业地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立下了宏大的愿心,即使没有前往九华山,也等于见到了地藏菩萨;只要我们具备了广阔的胸怀,即使没有前往普陀山,也等于见到了观音菩萨;只要我们具有了高度的智慧,即使没有前往五台山,也等于见到了文殊菩萨;只要我们切实遵循佛法努力实践,即使我们没有前往峨眉山,也等于见到了普贤菩萨。
  反过来说,倘若我们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损人利己,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九华山,又怎么能见到地藏菩萨呢?倘若我们小肚鸡肠,对别人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尔做了一点好事就大事宣扬、居功自傲,甚至要别人感恩戴德,那么,即使天天朝拜普陀山,又怎么能见到观音菩萨呢?倘若我们自以为很有知识,不去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宇宙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那么,即使天天朝拜五台山,又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呢?倘若我们学习了各种理论,甚至能把佛教经典倒背如流,却只会夸夸其谈,而不付诸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或者有所行动却中途退却、半途而废,那么,即使天天朝拜峨眉山,又怎么能见到普贤菩萨呢?
  至于有些人,一面朝拜佛教名山、对佛菩萨顶礼膜拜,一面却心怀歹意、作恶不止,或者只求佛菩萨保佑、不按佛菩萨的教导行事,那么,这究竟是对佛菩萨的崇敬还是对佛菩萨的亵渎呢?这究竟是一种善行还是一种恶行呢?
  佛法本无丝毫迷信,但若心念不正、胸怀不广、事理不明、口若悬河而言行不一,只在形式上做做样子,即使样子做得非常到位,又怎么能说不是迷信呢?
  佛法其实是最博大、最精深的哲理,也可以说是最广义的教育学。佛法不是空洞而浅薄的道德说教,因为佛法不是简单地劝喻人们积德行善,而是以深邃的哲理阐释宇宙真谛和人生意义,让人们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在利人利己的实际行动中,化除各种各样的烦恼,享受无与伦比的幸福。因此,学佛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只要深入领悟佛法的真理并付诸造福社会的实际行动,即使不是僧人也不是居士,他已经在佛门之内了。
  须知,菩萨并不是神,而是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每个人,只要具备宏大的愿心、宽广的胸怀、高度的智慧,并真心诚意付诸实际行动,就已经成为“因地菩萨”了。所谓“因地菩萨”,就是具备了菩萨的善因。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持之以恒,最终达到菩萨般的境界,那么自己就成为菩萨了。
  体悟佛的教诲,学习佛的榜样,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致力行善,杜绝作恶,逐步升华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朝山拜佛真正意义之所在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