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透视骄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药师山 义如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一、前言

  从前有一位修行人当大家都信仰并依靠佛菩萨修行时,他选择远离人群清静修行,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因此可以不用像一般人一样依靠佛菩萨,而可以依赖自力修行,同时一样也可以有成就。因此,这位修行人远离充满五欲的世间(靠自力修行必须要远离尘俗的染浊,不然很难有成),经历了长时的修行,这位修行人是清净了一些:对世间的情很淡薄,也不大攀缘世俗事,但是也因为这样的远离心,造成了远离众生的偏空习气。更糟糕的是在长期依靠自力修行后,养成了强烈的自信心,对自我的执著越形坚固,也对佛菩萨充满了不恭敬的心,这种表现自己是高人一等、与众不同的表相痴业,在长期的累积之后形成了坚固的骄慢,令这位修行人在日后的修行中为了转变这样的习气,经历了非常辛苦的过程。

  在长期依赖自力修行后,对自我的力量会产生强大的信心。因此常会执著自我的知见,以己为对,在面对诸佛菩萨时,就会有不必依赖的心念,造成供养与恭敬心的微劣;在面对众生的态度上,就会因为这个带有比较与以己为优的心,导致无法体会他人的真实心意,而障碍慈悲心的增长。因而,由于骄慢之故,上得不到诸佛菩萨的加持与教导,下对众生的慈悲心无法开展,修行就常常停在原地,无法突破。需要努力对治骄慢的问题,之后,才能渐有所成。

  二、骄慢的源起

  一般而言,骄慢心是指具有自己是比较优秀的心理,这种心起自对“我”相的坚固执著,这种“我执”来自无明,并且形成贪嗔痴三毒,而造成了错误的身口意业。骄慢就起自贪与痴:贪爱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与维持一个优秀形象的表相痴业。像上述修行者欲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与高人一等的心,就是为了贪求一个优秀的形象,以求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赞赏。在无明与业障的笼罩下,这位修行人忘了:虽然众生在表相上有种种的不同,但体性不二,真实上,谁是比较优秀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当然,寻求他人肯定的心,也就是多余的了。

  三、骄慢心的转化

  由于我们的身口意行都会在内心形成记录,也就是说会形成业,而业的势能又会影响我们的身口意行,使之随业而走,于是就会形成习气。习气一旦形成,业就积重难返,此时也代表我们对自己带有业习的身口意诸行,已经习以为常并视为理所当然,结果当然就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对治自己的各种业习时,除了要非常仔细的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之外,并且一定不能为自己找任何借口来回避自己黑暗的一面、为自己找台阶下,只有勇敢的面对,业障才能有解决的时候。

  1.学习谦卑的态度,不要刻意在众人中凸显自己,每当有人有成就或比自己优秀时,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忌妒心的生起?若有,要在佛前忏悔,并请佛菩萨加持、消业障,同时自己也要努力的反省与忏悔,以将此骄慢毒心转化为随喜心。

  2.将时时的比较心与炫耀心转为利他心:当自己有较擅长的知识、才能或技术时,应将之视为利他的手段或工具,而不在有意或无意间去显现自己的长处(此部分若不注意也很容易犯情缘戒,因为自己擅长的知识、才能或技术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特质,当向外表现时,会吸引某些人的喜爱而产生情缘),此心理要细细审查,因为具骄慢习气时,自己的思惟完全笼罩在此习气之下,常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心理。

  3.体会众生的痛苦与快乐,学习随喜心与大悲心:要对众生有细腻的用心,才能真实体会众生的心理并给予适当的关怀与照顾(骄慢心是显示自己比较优秀的心理,因此不可能对众生的喜怒哀乐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4.学习付出不欲人知,也不炫耀:当心存骄慢时,自己所做的一些付出,内心是很希望别人知道的,常会在有意无意间透露,以期得到别人的赞许,并显示自己的好,例如:当自己向别人叙述一件自己认为处理得当的事件时,其实内心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叙述这一件事实,而是想要在表现自己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所展现的聪明与智慧。

  5.对于自己能顺利的完成某件工作或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不要有“我很棒”的心理产生,若有要立即持佛号或持咒,不要让此心继续扩张。

  6.体会众生有各种心想的不同,减低“我为重”、“我才对”、“我很棒”的主观意识,以免常常因为要强调自己的知见是对的,而造成妄语病,并忽略了众生真正的需求。同时要学习同理心,仔细体察众生的心理、以爱语及随顺应对,就能渐渐趋向菩萨慈悲柔软的心。

  7.体会并认同众生都有各种含有业力的身口意行,学习以包容心与慈悲心面对众生的缺点及短处(虽然诸法如幻,但为无明及业习所缠缚的众生,却以为世间及身心世界为实有,在其中酸甜苦辣,认真反应与体会,一世世除了业习又多些,在六道中,不断的生死轮回,而无法出离,其实是很苦的),而不一味的为了显示自己的优秀(此心要细细检查才能发现,不然会以为别人就是做得不好,是别人有问题,而自己是对的、没有问题),面对众生时只看到他们的缺点及短处,并且也常会因为他们的缺点及短处产生不耐烦的心,觉得这么简单也不会,此时内心已毫无慈悲可言,不屑的态度与粗语常会出现,并成为伤人的利器,同时在有意无意中,下各种论断与批评,以凸显自己是比较优秀的。

  8.常常注意检查自己是否有见不得人好的心理生起,若有,则要修慈心,慈心即是要让人幸福与快乐的心。因为骄慢业障的关系,我们常希望自己永远在各方面或某方面胜过别人,而不希望别人赢过我们。

  当心存骄慢时,上面的各种心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因为习气之故,常会随顺思考而不自觉。以上诸项,是个人目前所能发现的,所见微薄,只是提供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当发现有其中的心生起时,即要勉力的依佛法转变思考的方式,虽然只是一念之间,但是因为积习已厚,若不仔细检查,是无法觉查自己笼罩在庞大骄慢习气之下。《西藏生死书》中Porita Nelson的人生五章,对于转变业习的过程有深刻的描述,提供参考:

  1.我走上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表示习气),我掉了进去。我迷失了……我绝望了。这不是我的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业习影响行为

  2.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假装没看到,还是掉了进去。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但这不是我的错。还是花了很长时间才爬出来。→发现业习,但不愿意面对,忽略它

  3.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看到它在那儿,但还是掉了进去……这是一种习气。我的眼睛张开著,我知道我在那儿。这是我的错,我立刻爬了出来。→发现业习,愿意面对,但无力改善

  4.我走上同一条街,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我绕道而过。→可以改变业习(思考方式),但还需要刻意为之

  5.我走上另一条街。→业习已清,思惟已转,自然而然 (《西藏生死书》p.52-53)

  四、结语

  当我们以色身与诸法为实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坚固时,我们对自己的形象有一定的期待与要求,求自己表现出色,骄慢就产生了,长期下来,累积了厚厚的习气与业障,就会对之习以为常,以为理所当然,以致无法察觉骄慢的存在,因而导致积习越形深厚,同时也易招致怨气。因为带有骄慢的身口意行,会让与我们接触的人有不被尊重与被看低的感觉,这就触动了他人的骄慢,而产生对自己不悦的心理,久之就会形成怨气。所以当我们入佛门修行,开始省视自己的内心时,就要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各种身口意行,是否存有骄慢的意味?若有,就要忏悔改过,若已伤害别人,就要向之道歉。如是,行而久之,对自我的掌控力就能渐渐获得增进,但是,若只是依靠自省与忏悔的功夫,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助于调整自己的内心,对于深层的业障与无明却还是无能著力的,此部分必须依靠佛力,并在智慧与福报有所进展后,在自己的努力与佛力的加持下,骄慢的业习才能够真正的获得解决。


  燃起心内光明灯,照亮内心暗千层。

  一灯燃亮又一灯,心灯无边黑暗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自然的回归
下一篇:关于喜舍行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