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施尽广厦千万间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唐朝大诗人杜甫客居蜀中时,一夜秋风,卷走了他的茅屋顶上的茅草,为此他百感交结,写下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的前面部冀†,他描写了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迫艰难情景,但在诗的结尾,他却陡然推开自己,笔锋一转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这首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受到众口赞誉,就在于诗中表现了诗人那种为解天下人之忧,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救世精神。杜甫终身穷困潦倒,用千万间广厦以庇天下寒士只是他的善良美好的心愿,是一种没有也无法兑现的许诺,然而即使如此,其精诚所至也足以感动天地,温暖天下穷苦人的心,为世人树立起一个悯士忧民的榜样。那么佛家呢?佛家的救世情怀和对苦难众生的博大爱心,更是落实在实实在在的布施行为上。

为了使普渡众生的宏愿能够落到实处,为了使世人对生命超越的追求成为一种有益于群体生活的行为,佛家大力宣传布施是求取生命超越的重要方式,从而使佛家的救世情怀和对苦难众生的拳拳爱心,通过志在实现生命超越者的毫不吝啬的布施行为,开出丰硕绚丽的现实花朵。

在佛家所大力宣传和塑造的布施者榜样中,太子须大拿的事迹无疑是最为感人的。据《太子须大拿经》载,从前,有个叶波国,叶波王有个独生子,名叫须大拿。须大拿太子从小心性善良,对佛家所倡导的布施功德深为敬仰;经常向穷人及飞鸟走兽布施,愿令众生常得其福。须大拿成年后,结了婚,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很美满,但他心中念念不忘布施之事。一天,太子出城游观,见路边有很多贫穷聋盲暗哑人,心中便十分闷闷不乐。国王见太子很忧愁的样子,便问有什么事情使他不快乐。太子说:"我刚才出游,看到国内有很多贫病交加的人,所以心中很难爱,我想请文王把宫中所有珍宝交给我,放到四城门外的闹市中布施,让人各取所需,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国王点头同意,于是太子就把宫中珍宝拿去布施。八方上下,万里之外的人们听到太子的功德,都赶来受施。想要粮食的,想要衣服的,想要金银珠宝的,愿望从不落空。这时候,有个敌对国家的君臣探知了须大拿太子恣意布施的消息后商议,每次与叶波国交战,都遭失败,原因就在于叶波王有一只取名须檀延的大白象,勇猛异常,是叶波人致胜的法宝。现在须大拿太子广为布施,宣布绝不拒绝任何人的索求,我们何不趁此机会去把白象要来,以后就可以放胆对付叶波人了。于是这个敌国就派遣了八名婆罗门前往叶波国索要白象。太子听说又有人远道前来求施,非常欣喜,但当他知道这些婆罗门想要的是国宝大白象时,也感到为难。但他进而转念一想:"我曾经发愿,绝不拒绝任何人求施的要求,现在不把白象布施出去,又如何实现我普渡众生、平等待人的宏愿呢?"他终于还是叫人把白象牵来交给了八位婆罗门。须大拿太子以国中御敌国宝布施给敌国的消息传开后,震动了朝野上下,国王下令将太子放逐到檀特山中十二年。须大拿太子接到放逐令后,恳请国王再让他布施七日,国王说;"放逐你正是因为你布施过度,空我国库,失我御敌之宝,怎么能再让你布施!"太子说:"这次我不用国家财产布施,我自己有些财产,我要把它布施完了才走。"国王同意了,于是太子又大行布施七日,财产布施殆尽,使贫者得富,万民欢乐。

太子放逐之日,国王的夫人各以珍珠一贯赠与太子。四千臣作七宝花奉与太子,太子转手即全部布施给沿途的人民,使万民感德不尽。走不多远,有婆罗门来乞马,太子便把马布施给婆罗门,有婆罗门来乞车,太子即以车相送,最后把自己和妃子及一双儿女的衣服全部布施出去,仍毫无后悔之意,同妃子各背一儿女,坚定地向檀特山而去。

到了檀特山后,须大拿勤心修行,但一天,一个婆罗门到山里找到他,对他说:"我太穷了,如果我家没有奴仆使唤,我老婆就要离我而去,因此请你把你的一双儿女布施给我,让我带回去役使养老。"尽管一双儿女哭哭啼啼,太子还是毅然背着妃子让婆罗门把儿女强行带走了。天帝释见本子布施的决心如此坚定,想试试太子,看太子如此布施,究竟有何目的。于是天帝释就变作一个极其丑陋的婆罗门,找到太子说:"听说你喜欢布施,从不拒绝任何请求,那么请把你的妃子给我做老婆。"太子面无难色地说:"行,你带她去吧。"妃子说:"你把我送了人,谁来照顾你呢?"太子说:"不把你布施出去,如何能达到普渡众生的宏愿?"说完便把妃子交与婆罗广,让他带走妃子。这时,天帝知道太子目标崇高,决无悔意,就恢复了原形,对太子说:"我是天帝,是特意变化成婆罗门来考验你的,你有什么心愿,可以告诉我。"太子便说:"愿令众生皆得度脱,无复生老病死之苦。"天帝听后说:"你这个心愿实在伟大,但可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太子便又说:"愿我能得大富,更比从前得以恣意布施,愿父王和大臣们想见我。"天帝说:"你这个心愿一定能实现。"

果然不久,国王思念太子,派人来接太子还国。在太子归国途中,索去白象的敌国感于太子的功德和威望,派遣使臣将白家送还太子,还贡奉了无数金银珠宝,表示愿意与叶波国捐弃前嫌,归于和好。这样,由于白象的缘故,故国化为友邦,使叶波国王和诸大臣也感发了救助天下穷苦人的心意,便把大量珍宝交给太子,让他恣意布施,造福于民,比过去更胜。

从太子须大拿的事迹中,我们看到,佛家所要奉献给天下穷苦众生的,岂止是广厦千万间,那是要倾心布施、倾国布施、倾自己生命所有来布施。而就在这种全无犹豫、矢志不改的布施行为中,一个追求生命超越者的灵魂得以超然升腾,更重要的是,一个天下众生尽皆平等,富足安乐的美好人间也就赫然诞生了。由此可见佛家大力提倡和宣扬布施之良苦用心、之智慧深藏;事实上,一个只知引导个人投奔彼岸世界的宗教绝不是伟大的宗教,而只有既提升个人生命质量,又提升群体生命质量的宗教,才真正具有无穷的魁力。

大富大贵之人的布施是高尚的行为,布施的目的,既在追求个人生命的超越,又在拯救天下众生,那么那些贫穷之人呢?他们就可以不需要承担起对改造社会的义务,不需要对提高群体生活质量作贡献,不能主动追求自己的生命超越,而只是消极地等待捌人来拯救吗?佛家认为不是这样,因此,佛家固然十分看重富人脑尽广厦千万间的布施行为,看重富人布施的巨大影响和实际效力,但同时也非常重视贫穷者的点滴奉献;鼓励贫穷者的布施。

《阿阎世王授诀经》讲,佛祖在世时,有一位孤单的老太太想供奉点东西给佛祖,可是她家里一贫如洗,一直难遂心愿;十天,她终于积攒下一点钱,就带着这点钱到油坊去买油想供奉点灯油。店主问她、"你穷得连吃饭都困难,为什么不拿这些钱去买食物,却来买油泥?"老太太回答店主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因为太穷,始终无法供养神佛:现在我已是风蚀残年,希望在有生之年至少能奉献一次,所以省吃俭用,把这点钱拿来买油供佛。"老太太拿着油,走到佛祖面前将灯火献给他。当天晚上,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将其他灯都吹熄了,只有老太太的灯火依然大放光明;佛祖的弟子们都觉得很奇怪,就去问佛祖是什么原因。佛祖说:"她所供奉的油灯,油虽然很少,可是她的用心却相当可敬。"

这个故事说明,佛家对人们的布施行为的评价,首先推崇的是虔诚的布施精神;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布施本身。道理很简单;世界上的富人毕竟是少数,靠少数人的努力,是难以创造出一个美好世界的、只有广大的世人,包括非常贫穷的人;都胸怀奉献精神,从而消泯执意攫取的贪欲,社会群体生活才能得以由黑暗和苦难变为光明和幸福;

在个体生命意志的支配下,世人的本性是为我的,满足个人私欲,是人心的基本倾向,因此要世人布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像须大拿太子那种无私不悔,百折不挠的布施,没有宏大的愿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万难始终不渝,坚持下去的。因此佛家在树立布施者榜样,鼓励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很注重对布施者坚定意志的培养。

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成佛之前,曾经发必修菩萨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地、金钱,财产等布施给人,甚至身体和生命也愿意毫不吝惜地布施给人。他发这样宏大的心愿;惊动了天地,所以有一个天人想来试试他的道心。

天人变化成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在舍利弗必经的路上等候,远远看到他走过来,就嚎陶大哭。舍利弗见了不忍心,就上前问道:"喂,青年人,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不要你问,告诉你也没有用!""我是学道的沙门,发愿救度众生的苦难,只要体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满足你的心愿。""你是无法帮助我的,我在这里哭,并不是缺少世间的财物。我的母亲害了不治之病,医生说一定要用一修道者的眼珠煎药,我母亲的病才能治好。活人的眼珠已经难得,修道者的眼珠又怎么肯给我呢?想到躺在床上呻吟待救的母亲,我不由得在此伤心痛哭。"

舍利弗听后说:"这并不难,我就是修道的沙门,把我的眼珠给你一只。就可以治好你母亲的病。"

"你愿意布施一个眼珠给我?"青年欢喜得跳起来。

"我的一切财产都布施给人,正想进一步的行大乘道,愿意将身体布施,苦无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有机会满足我的弘道的心愿,我衷心感激你,你现在就来取去我的一只眼珠吧!"

舍利弗心想,我有两只眼珠,布施千个给人,还有一个仍然可以看东西,这对自己没什么妨碍。

谁知青年人不肯动手取他的眼珠,他说:"我怎能动手强夺你的眼珠呢?你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自己挖下来给我。"舍利弗一听,觉得他说得有理,当即勇敢忍痛用手把左眼珠挖出来,对青年人说,"谢谢你成就我的愿心,请你把晴珠拿去吧。"

"糟了"青年人接了眼珠,却突然大叫道;"谁叫你把左边的眼珠挖下来了我母亲的病,医生说要用右眼珠做药引才会好。"

舍利弗一听,感到真是糟糕,没问清楚就动手挖眼珠,再把右眼挖下来,可就连走路都看不到了。但他并不怪青年人,心想:"发心发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难得遇见这么一个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眼给他好了。"于是他安慰青年人说:"你不要着急,刚才是怪我粗心,我没问清情况就动手挖眼珠,"我现在醒悟了;反正人的身体也是虚幻无常的,我还有右边的眼珠,愿意挖下来给你母亲做药。"

舍利弗说完,又以极大的勇气,把右边的眼珠挖下来交给那青年。

谁知那青年接过眼珠,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反把舍利弗的眼珠拿到鼻子前嗅了嗅,当即往地上一摔,并骂道:"你是一个什么修道的沙门?你的眼珠这么臭气难闻,怎么能用来煎药给我母亲吃呢?"

青年人骂完,用脚猛踩舍利弗的眼珠。

舍利弗已失去双眼,看不到青年人的蛮横举动,但他的耳朵没聋,能听到青年人骂他的话,和用脚践踏他眼珠的声音。他顿感心灰意冷,重重地叹了口气,心想:"众生难渡,菩萨心难发。我不要妄想进修大乘,我还是先进行重在自我解脱的修行吧!

舍利弗退缩之心刚一生起,天空立刻出现了很多天人,对舍利弗说:"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刚才的青年是我们天人来试探你的菩萨道心的,你应该更要勇猛精进,照你的愿心去修学。"

舍利弗听后,很感惭愧,利他的菩萨心又再生起,舍利弗不懈努力,后来终于遇到佛祖,证得圣果。

佛家通过这个故事启发世人,普渡众生的布施虽然崇高,但要始终如一,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却是需要大决心、大勇气、大意志、大毅力的,而只有不仅不惜生命,更且不怕意外挫折地坚持布施,才能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因此,在追求生命超越的实践中,既要发宏愿,确立崇高的目标,又要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将救助众生的布施不畏疑难地始终贯彻下去,这样,方可达于生命超越的顶峰,开创出一个众生皆乐的美好世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