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弥勒五论的特色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戒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瑜伽师地论》云:“一、为如来法教久住世故;二、为平等利益安乐诸有情故;又为如来甘露圣教,已隐没者,忆念采集重开显故。未隐没者,问答抉择倍兴盛。”嗣尊弥勒,为佛长子也,秉着如此心怀,又亲承佛嘱,弘护正法,利益有情。由无著菩萨祈请宣讲了在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的巨著——《弥勒五论》。五论堪称为开启如来密意门的钥匙,一代时教的纲宗,三乘行人趣向解脱的指南针。由于五论均是从慈尊无碍智海中流出的甘露法水,故其密意熔融一味,然由于所释经典的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其各自特色如下:


  一、《辨法法性论》

  本论详尽辨析有法与法性。有法指生死,法性指涅槃。并指示如何悟于有法与法性,从而翻染为净,转迷为悟,了脱生死,悟入涅槃。其特色略有四点:

  1、易于通达经典一切所诠:千经万论所说,不出有法与法性,此二摄尽一切所知法。论中圆满宣说有法生死与法性涅槃,依此可通达一切佛经的所诠,犹如一口吞尽虚空一般。论云:“当知此一切,略摄为二种,由法与法性,尽摄一切故。”其实,《占察善恶业报经》中所说的真如心与虚妄心,妄心所现即生死法,真心即涅槃。也就是《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心生灭门和心真如门,该论说此心能摄世出世一切诸法。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云:“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观,盖一切色心,依正假实诸法,无非仗因托缘而生,皆是依他起性;不了依他,妄计实我实法,即名遍计执性;了其如幻,有即非有,体唯一心,即名圆成实性。”若明了此点,就会对所取涅槃及所舍轮回无倒认知。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析智慧光明论》中云:“若能善加抉择有法与法性,自然对经典所诠的一切义都不会愚昧。”

  2、中观唯识融通无碍:世尊宣说的中观唯识无有丝毫的抵触矛盾,不但不相违,其实本来即是融通无碍的。后人不能洞明此意,各执一端,分河饮水,相互攻击破斥,诚可悲哀。慈尊在本论中成功地将中观唯识熔于一炉,名言以唯识安立,胜义以二取空的自性光明而安立,从而使中观唯识双行并运,以补处大士的智慧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乘中观唯识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上论中云:“《辨法法性论》则同于二谛双运瑜伽行中观之理。”又云:“《辨法法性论》是宣说见的秘密甚深义,故一切大乘学者都应了达,因此以中观唯识的观点解释此论均无不可。”

  3、切中关要、群经总疏:有法生死有无量无边的差别,法性涅槃亦有无量无边的差别,如果在差别上或外相上寻求,那么很难彻底通达。本论直接托出无边生死的根本就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心,法性就是妄心二取空所显的真如妙心,让先行人当下明白所舍的轮回就是自己的妄心,所证的涅槃就是妄心的法性,不会向心外舍生死求涅槃,而于自心中求取诸佛的解脱。另外,论中昭然阐明大乘甚深的无分别智慧,即以六相宣说悟入无分别智慧的方法。无分别智是所有大乘经典的指归,也是所有大乘圣者悟入法性的根本依处,即是禅宗所说的无念境界,因此堪称殊胜论典的总疏。全知麦彭仁波切上论中云:“经论中所明显开示的毕竟是大乘究竟的无分别智,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的疏。”

  4、明示修法关要:由于论中以中观唯识圆融的方式宣说了见解的关要,故开出两种修法,即世俗修唯心识观,胜义修真如实观。论中由六相悟入虚妄分别,由此了知虚妄分别心于胜义中本无,在世俗中如幻如梦般妄现,又由六相悟入法性,并广大宣说无分别智的修法,由此获得转依,使有法隐没法性现前。禅宗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二祖觅心不得,当即悟明心性。《楞伽经》所说诸圣相传,妄想无性,即能悟入自证圣智境界。《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如此等等,都以直指的方式令学人从妄心悟入真心,可以说极具关要。尤其《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开示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与本论完全相符。

  二、《辨中边论》

  能辨是慈尊的大智慧,所辨的内容有七种,即相、障、真实、修对治、修分位、得果、无上乘。前六种是三乘共同的,第七无上乘是特别阐明无上大乘。前六种又可摄于境行果或基道果中,即相、障、真实是境,修对治、修分位是行,得果是果。“中”是离一切边的真实性,“边”是常断诸边。众生愚痴不能无误了知境行果的真实性而落于边见之中,菩萨慈悲辨析何者是中,何者是边,从而使众生起真实解、发真实行、入真实位、得真实果。其特色点如下:

  1、见解以随教唯识为主:略看论文即可深信。

  2、宣说三乘广大道相:先须了知轮涅之相,故说相;欲舍轮回现前涅槃必须断障,故在相后说障;欲断障必须缘真实性,故在障后说真实;缘真实性后修习对治法,故在真实后说修对治;修习对治后在行人相续中会出现不同分位,故在修对治后说修分位;修对治后会获得哪些果,故在分位后说得果。在共同宣说三乘广大道后,为令有情趋入大乘究竟成佛,故别说无上大乘。纵观全论内容可知,本论摄尽大小经典所诠的境行果一切法,通于三乘,导归究竟一乘中。不同有的经论或有密意次第错乱,或仅说境行果中一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