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修无证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俊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修无证

李俊江

  “无修无证”四字,同修们并不陌生,但就其内在的含义,了解的人并不多。有很多人认为无修无证只是果地的境界,其实,从发心直到果地,没有一处能离开此四字。

  首先,从读经的角度看,《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说一切佛法,不论禅、密、净,还是八万四千法门,也不论三藏十二部中的任何一经一论,或高僧大德的开示,其内容都是无为法,也只有修无为法,才能成圣成贤,仿佛做菩萨。无为法讲得具体一些,就是无修无证,要修无为法,就必须了解无修无证的奥义。无修者,于修行不起心,无证者,于证果不贪图,无修无证,即是放下一切之意,即世法出世法都放下。无修无证,自然心净,心净则佛土净。世法与佛法,在修学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世法长知见,佛法长智慧。在现代社会,大多学佛人是沿着闻思修的道路,在学佛上步步深入的,如果在学佛初期,没有建立无为观,还是按世间法的学习方式进行,将佛法建立在意识之上,不断增长知见,就会学得越多,越是迷惑颠倒,背觉合尘,古大德称之为头上安头。这对于学佛来说,是极大的误区,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危害他人。因此,在读经初期,就应该彻底地摒弃世间法的学习方式,从放下开始,修也无修,证也无证,读也未曾读,行也未曾行,不离一切法,不染一切法,明明了了,增长智慧,这才是正确的学佛方法。

  其次,从修行的角度看,念佛、参禅、持咒、止观、数息等方法,是修行人常用的方法,每种方法,大同小异,它们都是遵循了无修无证的原则起修的。修行,不是修出来另外一尊佛,而是无修,于不起心、不动念处,恢复本来面目;不是捡起来,让念头越修越多,而是将无量的念头逐渐放下,由多到少,一念代万念;也不是以妄念为基础的修行,而是建立在清净心上修行,这才是正道、智慧,从清净心中来。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遵循无修无证的规律,有所求,有所修,有所证,譬如念佛人追求瑞相,修禅者追求境界,修密者追求神通,都有人魔的可能性。“宁可累劫不悟,不可一日入魔”,修行人要特别警惕。修行应该先修清净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识本性,证涅槃。无修无证,从修行的角度讲,是无为法实践的全过程。

  第三,只有证得涅槃,才是果地。从果地看,一切相,一切法,法性本空,一尘不染。诸相无可执著,诸法无修无证,万法皆空,心生离法。此时,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佛出世,一切佛皆出”;看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山河大地皆如来”。在这里讲修证二字,已是多余,它的作用不过是度化有情的方便而已。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执著妄想者不可证得。”无修无证就是放下执著妄想,放下一切烦恼,认得本性,获大自在。任何人修行离不开这个原则,遵循了这个规律,自得心开,华开见佛;违犯其规律,南辕北辙,虽修累劫,终不能成就。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