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法根本知见及问答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一章 佛法的根本知见
1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着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真我。
2 ,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故《心经》说“五蕴皆空”。
3,名色。
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即受精卵也,也泛指胎儿、成人、一切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色,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五蕴合称名色。)
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道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成为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们,本来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
佛陀破尽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灭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的我,涅槃之后并不是断灭空,和你们所说的断灭空,完全不同。”
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二乘菩提及涅槃,破尽了常见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深难解了。
4,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1) 第六识意识。
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了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为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而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往往会以为意识——这个能知能觉的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故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末那识和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才能找到它们,借假修真。
(2) 第七识末那识。
末那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
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末那识的你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法说服末那识的你去改正攀缘的习气。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识的这种遍计执性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时候,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所以难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他的意识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一吹又一吹的纠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习气以后,才能渐渐成为清净的末那,习气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污的末那识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的末那识,必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它,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末那识的自己以为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而已。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甚至连正在学佛的佛子们也如此,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着误会了。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明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然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3)第八识阿赖耶识。
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它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吾人之五蕴身心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也没有思量性,没有证自证分——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槃之中只有它。
此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何故非断非常?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何故非空非有?如来藏有真实体性,众生曰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来藏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名非有。
何故不生不灭?如来藏本体永不坏灭,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即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何故非有变易非无变易?如来藏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如来藏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何故非一非异?五蕴虽因如来藏而生,然非即是如来藏,五蕴若即是如来藏者,老死之后,如来藏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如来藏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如来藏;五蕴由如来藏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般若经》中说此阿赖耶识是“菩萨心”“不念心”,“无心相心”;佛是依这个实相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来说般若,般若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实相心的法;它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他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它本来就是涅槃,它从来不挂念一切法,所以叫做不念心。
《般若经》里面又说这个实相心叫做“无心相心”——没有心相的心;菩萨所证得的真实心,不像众生所知道的心;众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见闻觉知、能思想、能处处作主;菩萨所证得的心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打妄想,从来不思维一切法,从来不作主,一向没有这些心相,所以名为无心相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赖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实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污种子方能成佛,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第七识并没有遍一切处又遍一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的,是第八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在我们的五根——五胜义根里面,它并没有遍在我们的五扶尘根,所以它并不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识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槃时也是不会断灭的。
5 ,八识是同步和合运作举例。
人於世间生活,有见闻觉知之心,有了了常知之心,有明觉心,有定中能知之心……种种不能遍举之名词所说之心,要皆不离知、觉、观、照,凡此等心,皆名见分,此见分即七转识。能知觉观照,故名见分。
见分七转识于散心中,能见色、闻香…乃至知晓诸法;于定中能分别境界,能知定中境界内容,故定中能知之心不离七转识见分,非真实心。
见分七转识之运作,不论定中定外,皆不离一切境相——六尘,此一切境相称相分。相分有两种: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既是眼所触色尘、耳所触声尘、鼻所触香尘、舌所触味尘、身所触触尘。内相分则由如来藏配合外尘而现起,复由外五尘所生诸法而现法尘相分。
见分七转识不断攀缘六尘境,然所缘六尘其实非外境,乃是内相分;众生不知此理,故逐五欲诸境轮回三界。此理少有人知,故举例说明。
眼见色时,譬如电视监视器之摄影镜头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了警卫室之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至警卫室之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见影像即是外相分,守卫室电视屏幕所现影像即是内相分。
吾人见色亦复如是:眼根所领纳显示者为外相分,在眼球内之影像呈倒影,眼球接触外色尘时,如来藏便生内相分之似色像。内相分现起时,因末那识触内相分色尘而起了别之作意,眼识见分便随内相分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即是法尘内相分。
譬如眼见色,耳鼻舌身等四识亦复如是:譬如身根受细滑触,此为外相分。外相分之细滑触现起时,如来藏同时感生内相分之细滑触。内相分触尘现起时,末那识触此内相分,便警觉如来藏中之意识种子及身识种子,而使意识身识同时现起;由身识分别细滑触,由意识分别细滑触之类别、强弱、苦乐、曾经未经等法尘。
然五根所受外五尘,实非见分七转识所受五尘。七转识见分所受五尘诸法,其实皆是内相分五尘诸法,乃是如来藏经由五根所触外五尘而感生,非从外来,是如来藏所变现。
见分七转识之所贪爱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尘境,其实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心具足之法,藉外境而现,似有所得;其实皆无所得,乃是以自己的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自己以为在玩外物,其实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
6,梦境的状况,六七识各有什么差别?第八识有何不同?
在梦的过程当中,第八识是如如不动的,它是一点儿都不关心梦中的利害得失。它只是恒常不断地把六尘的内相分源源不绝的显现出来,源源不断地供应六七识的识种,让你可以在梦中受种种苦乐。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或者以为自己成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其实都只是在自己第八识所示现的内相分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八识所示现的境界,也从来没有做任何事业。意识就在这梦境里起种种分别,与末那识一起在第八识的内相分里面起贪爱厌憎。第八识在梦境当中,并不随你起贪厌及分别,它只是源源不断地流注内相分种子,使得梦中的六尘境不断地现前;它又源源不断地流注六七识的种子,使你可以在梦境当中游戏,在梦境当中喜怒哀乐或者继续修行。这里作个形象的比喻,以便更清楚的说明梦境。在梦中第八识就像电脑的内存,它只是不断的提供各种数据,由这些数据在电脑的屏幕上形成一个彩色的世界,六七识的你所看到的这个彩色的世界其实都只是屏幕上的影像,你却以为那些影像就是真实的世界,就去执着它们,而起种种爱憎。
第八识在显现梦境内相分的同时,它还是继续在显示外相分的五尘境,让末那识继续接触外相分的五尘境,只是见闻觉知心不知道而已,便以为此时没有外相分五尘境。当你正在美梦当中享受美景良辰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因为紧急事情必须唤醒你,因而摇动你的身体;这个时候,末那识在这个大力摇动的触尘所产生的法尘上,感觉它的变动太大,必须加以分别了知,可是自己的分别能力太差,必须指令意识转到外相分的触尘上来作分别,因此就把意识调到外相分的摇动的触尘上来作了别,所以,当意识转换到外相分的触尘上的时候,你就醒过来了,就不在梦境里了。末那识的这个你,在你的意识因为睡着而断灭了以后,它仍旧是存在而运作不辍的。但是它必须在觉得异常时,先唤醒意识(令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的种子),使意识出现,藉意识的分别性来判断应该作什么?
“浮生一大梦”,在梦中你执着梦里的种种荣辱得失苦乐,可是等你醒来以后,你还会再执着梦中的一切们吗?往往是一笑了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以为自己很清醒,总以为眼前的一切很真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醒来,所以就像在梦里执着梦境一样去执着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一旦有一天,当你觉悟了,你也会像梦醒了一样,不在执着现实的财色名食睡,你就会发起出离世间的求道心,想要明了生命的真相,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的伟大的修行者。明白了梦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7,如来藏没有生灭,为什么会生死轮回呢?
如来藏无形无色,离见闻觉知,也不思量一切法,其体恒不变,亦不前后生灭。但是在每一世中,第七识末那识不断的在处处作主,第七识对自我的执着性非常的坚强,他不停地贪着世间六尘诸法,不停地在造业。它造的善、恶业,无记业的种子业完成以后,业的种子落谢又回到八识之内。七转识对自我的执着性和八识内“后有”的种子,使得人死了以后又去投胎。比如这一世的“张三”死了以后,“张三”的第七识末那会带着如来藏再去投胎,“张三”的如来藏藉着未来父母和合产生的受精卵及母体的营养又生出下一世的“李四”,由“李四”去承受上一世的“张三”所做的善恶业的业报,于是就有了轮回,因此说因果报应非“自作自受”。这一世的“张三”只有一世——“张三”的这个觉知心只有一生,当“张三”的身体及中阴身死掉以后,这一世的觉知心就永远的灭失了,不能去到未来世。未来世的“李四”会有重新再出生另外一个觉知心。如果觉知心是可以从今生去到未来世,那么人一出生便能觉知一切法——应该记得上一辈子的事,就应该像今天早上醒来时一样,记得昨天的事情;可是现见你并不知道。所以说觉知心不能去到未来世。但是这一世“张三”的第八识本体和下一世的“李四”是同一个,这个第八识本体它没有死、也没有出生,它还是原来的那一个。可是因为他不生不死,才有“张三”的生死。所以说因果报应亦非“异作异受”,这也是中道。
当七转识对自我的执着完全断除的时候,就是我执断尽;我执断尽后,如来藏中就没有了我执现行的种子,舍报就不会再有中阴身出生,就不再受生死。只剩下真如,无形无色,离见闻觉知,就消失于三界,不再有生死,这就是涅槃。
所以修行要用这七转识去修行,只有七转识能够转变自己如来藏中的种子。当七转识开始修善行,把那些业种修除掉,回到第八识内的种子就转变成清净无漏的法种,就不轮回了。所以你在修行时是要修你自己,不是修如来藏;也不是教如来藏去修行、去转变他自己。而你自己解脱道修行完成时,自我的执着完全灭尽了,却是如来藏入涅槃,不是觉知心的你、思量心的你去入涅槃。
8,什么是法印?
关于法印,佛陀专门讲解了一部《法印经》,先恭录如下,供大德参考:
《佛说法印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与苾刍众俱。是时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印。我今为汝分别演说。汝等应起清净知见。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时诸苾刍。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宣说。我等乐闻。佛言。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由离著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
是名法印。(正藏注:此为真心如来藏之体性,诸大乘经典的描述与此相同,明心证真的菩萨现观的体验与此相同,此为法印的核心,离此而空言无常缘起,非得如来法印)
复次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复次苾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诸苾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脱。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正藏注:“诸蕴本空。由心所生”,此心即如来藏;“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心法--心所生法,非心灭已)
复次住三摩地。(正藏注:依如来藏真心本体而住,非是妄心自我想象住某一境界,此“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故明心证真,体察到真心乃无境界法,得无所得)
观诸色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如是声香味触法。亦皆灭尽离诸有想。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入是解脱门已。即得知见清净。由是清净故。即贪瞋痴皆悉灭尽。彼灭尽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离我见及我所见。即了诸见。无所生起。无所依止。(正藏注:依如来藏真心本体,返观如来藏所生之法无非缘生缘灭,非有自性,如是深观,,渐渐“离我见及我所见”)
复次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何以故。由因缘故。(正藏注:以如来藏为因,)而生诸识。即彼因缘。及所生识。皆悉无常。以无常故。识不可得识蕴既空。无所造作。是名无作解脱门。入是解脱门已。知法究竟。于法无著。证法寂灭。(正藏注:依如来藏为因而谈无常是名寂灭,舍如来藏为因而谈无常是名断灭)
佛告诸苾刍。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汝诸苾刍。若修学者。即得知见清净。时诸苾刍。闻是法已。皆大欢喜。顶礼信受。
第二章 佛教基础知见问答
1 ,学子非要出家才能学佛吗?
声闻人常常依佛而住,乐于寂灭、不乐修慧、执着出家解脱相。而菩萨行者往往不依佛而住,少现出家相,不乐一己寂灭,乐修智慧,乃至十方世界往来无碍,面见多佛,智慧深利,生生世世修菩萨行,所以多现在天人在家相。若于人间受生修习佛道,示同凡夫受用五欲,而心超三界,非凡夫异生及二乘愚人所能信也。
修证佛法,其实与在家出家无关,六祖也是在家的时候悟的。《华严经》中,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菩萨们,或者现妓女相,或者现屠夫相,或者现专门剁人家脚后跟的宰官相,或现国王相;五十三参中,只有五位是出家菩萨。
地上的菩萨,从初地开始,大部分是示现天人相。初地以上的菩萨,你要找一个出家相的菩萨,是很少见的!五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些等觉位的大菩萨们,出家的也只有一位地藏王菩萨。
2 ,大乘佛教中是如何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的?
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身披僧服之三乘比丘比丘尼,尚未见道者,具名凡夫僧。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亦不论其身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真出家的人其实不是五阴,而是真如。悟得这个真如法身的人,就知道真如法身不是僧宝,不在众僧的数目之中。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
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难值遇,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不能信受;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心生惊惧,往往舍之而去。
3 ,学佛的人如何面对淫欲?
淫欲是欲界爱之最粗重烦恼,是众生最执著的五欲之一。淫欲的断除很难,我们不苛求学禅的人断除掉,因为这个是三果向才能断除,所以“在欲除欲”不容易。但是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对於淫欲的执著很强烈的话,那他就没有办法学佛,所以淫欲应当远离。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对于欲,应当抱持这样的态度:未来的时候不憧憬;已经因缘成熟必须履行这个义务的时候,坦然去做,不因为不能离欲而起烦恼;已经过去了,绝不留恋,绝不回忆。要以这样的心态来对待,才能远离生死之心而又不致引起配偶不满,阻碍学佛。
4 ,吃植物是杀生吗?
众生的真如佛性住五蕴中,若破坏众生的五蕴身体就是杀生。众生的五蕴身体就像一所房子,真如佛性住在其中,杀生类似破坏了真如佛性所住的房子。植物,因为它是众生的真心所共同化现的资生之物,他们没有真心与妄心。所以吃植物没有杀业,因为不是把众生的五蕴加以杀害、割取来吃,没有使有情的生命受害。
5 ,业报不能转吗?
业的种子不能从慧的观行中断除,业的种子要在现行受报之后才能消除;不过,证道的人受报时有一个好处——重罪轻报。比如过去世你如果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而这一世你已经证道了,刚好这个过去世曾被你亏欠的人来向你学法,他就算知道过去世被你辜负,这一世也不会要你全部偿还的,这不就是重罪轻报了吗?这样一来,你的业种就又断除了一部份了。如果是一般人的话,非得要欠债还钱以外,还要加上利息的。
至于众生的共业,是要靠大家去转变的。当人心转变为善心的时候,业就会转小;恶行都改为善行时,恶业就渐渐转变了。如果转变不大的时候,定业就不可转;善业转变到很大的时候,定业就转了,所以定业也不是绝对的。当然,的确有一些定业,实际上是没办法转的。
6 ,释迦牟尼成佛后,既然已经究竟解脱,为什么仍有金枪、马麦、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石、寒风索衣、双树背痛等厄?
如《大宝积经》卷108云佛世尊住于世间而示现金枪、马麦、乞食空钵等等十种事情,这是佛世尊度众的善巧方便。《大般涅槃经》卷四佛云:“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我又示现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所以说佛世尊已经究竟解脱,在住世期间而有金枪、马麦、乞食空钵等十种事情,只是佛为了度众生而示现的方便善巧。故佛子不要像普通人一样,妄以凡夫心理去揣测佛世尊的境界。
7, 什么是圆教的六即佛?
圆教的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这是六即佛。世间的凡夫俗子,包括没有听过佛法的人,可是他们在理上也是佛——是因地的佛,也有这个理体,所以叫做“理即佛”。当我们来学佛法,知道了自己也有真如佛性,将来也可以成佛,这叫做“名字即佛”。当我们开始修学用功了,熏习正确知见后,去寻觅观行我身中的真如在哪里,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叫做“观行即佛”。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还没有证得真如的人,统统是观行即佛。禅宗的明心见性大约进入相似即佛阶段。证得道种智的地上菩萨大约进入分证即佛阶段。最后身菩萨,于菩提树下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烦恼障、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才名功德圆满,究竟成佛。
8 ,佛说法的五时三教是如何划分的?
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曰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曰后以应化身====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圆满,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而三教圆满,此第五时也。
9 ,《大乘起信论》是伪经吗?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假名善知识,著书立论以为《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的说法不如法,质疑《大乘起信论》是伪论。
 但是《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的真如缘起说是究竟说,完全符合世尊在《楞伽经》《楞严经》《大乘显识经》《圆觉经》《金刚三昧经》《十地经》《华严经》《不退转法伦经》《胜鬘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解深密经》《深密解脱经》《大宝积经》《大集经》等等里的开示,而且也和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开示完全符合,和《成唯识论》也完全符合。还请佛子们查阅佛经,加以印证。
所以说《大乘起信论》的“心生灭门与心真如缘起门”是正说,是证悟者所说,完全符合佛陀的开示。否定《楞严经》《大乘显识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大乘经典,既是破坏如来正法者,佛子当严加驳斥之。
10 ,如何应印行正确之显教经典?
  如果佛子发心要种福田印佛教书籍时,应多印佛经,少印祖师语录。因为祖师语录有对有错,有很多是鱼目混珠的,稍不小心就会印到错悟祖师的语录。本来是要种福田,结果种下去反而是破坏佛法的毒田,那真是天大的冤枉。
如果要印的话,尽量要印萧平实老师的书,因为经典宗旨及文义太深奥,大家看不懂。比如《楞伽经》,有几个人看懂?但萧老师解释出来以后,就看懂了。这不是老王卖瓜,总是说自己的瓜最甜,这是事实。
此外,印经典时,尽量不要印密教的经典。密教的经典只有三部可以印:《楞严经》《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准提佛母经》,其它的尽量少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