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说空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蔡日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说 空 灵

蔡日新

  空灵一词发韧于何代,一时难以确考,但我们只要翻阅中国美学史,就会发现这么一个事实:空灵这种美学形态的滥觞与发展,始终与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相伴随。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68年)传入洛阳后,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才扎下根,到魏晋时稍有发展,出现了像道安、慧远这样的译经弘法高僧。这时的佛学思想便开始往中国美学领域里渗透,在陆机的《文赋》里也出现了“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等论述。讫乎南北朝,随著译事业的兴盛,讲解《涅槃经》,辩论佛性的佛学思潮正在兴起,加之佛教受到帝王的重视,使佛教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此时佛学思想开始往中国美学的深层次里渗透,以刘勰为代表的美学家首次在艺术领域里提出了“般若绝境论”(见《文心雕龙·论说》),他认为作家“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因而要“疏苍五脏,澡雪精神” (见《文心雕龙·神思》)。唐代的中国佛教可谓发展到了顶峰,加之禅宗的盛兴,使佛学思想渗透到了艺术的各个部门,且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美学思想。因此,唐代出现了王维那样的诗佛,皎然那样的诗僧,司空图那样开诗佛之论的美学家。这个时期,空灵这种美学形态无论是在创作领域,还是在理论领域,均有极深发展,且对后世严羽的“以禅谕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空灵这种美学形态的形成与发展,与佛教思想对它的渗透与启示是分不开的。
  如果从字义上讲,空灵二字,一是要“空”,二是要“灵”。 “空”必须依靠般若之智来观照,世俗之智是不可能使之“空”的。倘使不以般若佛慧照空五蕴,则心为六尘所实,纵有尽善尽美之境界,也不能纳之于胸次,因为心实未明(即未“空”),何以容纳得下。如果此心一旦五蕴皆空,则顿觉“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 (《五灯会元》卷六)。可见,我们只有以般若之智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我们也只有将心量提列一个普遍的高度,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你才会顿觉,“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其中。” (《六祖坛经》)一以这样的心量去参与审美活动,即使是那些寻常不起眼的审美对象,甚至是令人产生苦感的审美对象,也会显现出它们的究竟美的实相来,因为那是一种离诸妄想执著的审美心量,那是透彻玲珑、不可淡泊的审美心量,只有这样的空才是真空。它空去的是物欲、功利的羁缚,赢得的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究竟涅槃之智。
  在般若佛慧观照下的空是真空,这种“空”渗透在艺术领域里就会显现出一种言语无法企及的灵性。因此,空灵这种美学形态也就出现了。反之,离开了般若佛慧观照的空,则只是一种“空执”,这种空虽然摆脱了法执,却又被空所缠缚,它是不可能“灵”起来的。综之,空与灵互为体用,空为灵之体,灵为空之用,只有般若佛慧观照下的空才能不为法执,不为空缠,从而使艺术的灵性得完美的显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僧鞋
下一篇:元音老人的行迹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