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开权显实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满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的法门有权教、实教。所谓权,是指因宜而变,因时制宜。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说,在守常(恒)之中还要通权达变,即今天所讲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权教就是权宜、权巧方便的意思,实教就是直畅本怀的,这个当中没有什么方便。佛教的意思就是善巧方便,有时间性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权教之法,就是一种暂时采用还废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说得更明白一些,权不是终点站,不是最终的归宿。利用这权巧方便之法,却能令众生生起求解脱的坚固心,而到达终点站。

  例如人要受持五戒,这是一个方便教法,要生天堂,要修十善道,天道的人要修持十善,这也是一种方便;甚至声闻乘的人修四圣谛,缘觉乘的人修十二因缘,这也是方便教。甚至菩萨要修六度万行,也是方便教权教,甚至于我们要往生东方琉璃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还是方便的权教。佛陀所说的经典中,可以说大部份是方便的权教,唯有法华经所讲的,才是真正佛陀的本意,要将我们带入佛的境界里的实教。

  什么叫做权教呢?权巧方便,权宜之计,譬如父母要儿女吃药,儿女说药很苦,不要吃,父母为了子女健康,就找了包了糖衣的药给孩子吃,甜甜的味道,就是一种方便权教,有一点方便你才肯吃,权巧就是这样的意思。又例如刚挤出来的牛奶很腥,你不敢喝,要经过加工经过加一点水,这个牛奶就变成很好喝,这就是方便的权教。权教就等于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到空性、空理,讲到最后佛想我不能全讲出来,我如果继续再说的话,大家心里头要怀疑,还不如权巧方便就好,而成道四十年后佛陀才直畅本怀,宣讲《法华经》,开权显实,从权教讲起,要让大家认识大乘实教,就是把佛的知见,佛所认识的世界给大家了解,因此法华经是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开←显本。

  例如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说法后从忉利天下来,多少的弟子奔相前来迎接,只有须菩提,如如不动坐在耆阇山窟之中禅定观空。莲华色比丘尼喜孜孜上前向佛陀说:“佛陀,我是第一个来迎接你的弟子。”佛陀一听,告诉她:“莲花色,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须菩提”。

  “佛陀,须菩提他在耆阇崛山,他没有来。”莲华色比丘尼说。

  佛陀说:“莲华色,须菩提在耆阇崛山观空,他见到自性,他的身心扩大到法界之中,他入定进入了诸佛的空性里,他的真心已经和空性合而为一,成为法界一体,唯有见到缘起性空的人,才能见到佛,所以迎接我的不是你,而是须菩提。”莲华色比丘尼感到很惭愧。莲华色来迎接佛陀,见到的是佛陀的色身,这是权教,而须菩提入定修持观空,见到自己本来面目,那才是实教,因为见到佛的法身,所以开权显实。

  世间诸法,莫不皆妙。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菩提,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却情隔于妙。佛陀大慈大悲顺应物机,故施设权巧方便之法,而最终目的是入一乘实相。《法华经.方便品》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佛陀施设权教的目的主要是为入实。

  世尊早已证诸法实相,为适应众生机宜,开悟众生。不得不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虽说权教非佛本意,佛的本意在于令每一个众生都成就佛果。众生听闻权巧之法,认为这是最究竟的,故执著不放。因二乘法之实,使众生预入佛流。《法华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道。”法华会上佛印可一切众生,并为他们授记,当来作佛,即会三乘权法,同归一乘。

  综上所知,佛施设权教,无非是令众生入一佛乘,明白大乘佛法之理。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性起性具
下一篇:假爱、错爱与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