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丛林管理>>正文内容

佛教管理学初探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永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管理学初探
  王永会
  提要:
  本文对佛教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实践情况以及佛教管理学的实质和基本要素作了简要的分析,试图以此向人们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佛教思想进行阐释。
  王永会,1974年生,法学学士,现为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题词:佛教管理学
  --------------------------------------------------------------------------------
  一、引言
  佛教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从管理学的角度对佛教中管理思想进行系统化与理论化,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却尚在努力。我们权且称之为佛教管理学。
  佛教管理学,顾名思义,是佛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佛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佛教,去探究佛教中究竟包含了哪些管理思想,佛教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管理历史上有哪些自己的见解,其基础是什么,特色是什么,对现代管理有何裨益,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管理中。
  佛教管理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产生在现代。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社会生产中的生态破坏与人异化问题日益严重。这样一来,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其不足之处也日渐明显。人们已开始从古代思想家和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新的"智慧,以期提升现代管理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在中国,儒家、道家、道教、法家、墨家等等的管理思想一再被挖掘;在国外,有关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管理学也相继出现。但他们的研究原则与目标多是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多属于一种纯粹的学术探讨。
  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深感兴趣,这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美国、日本都有所体现。在一些亚洲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此外,一些台湾、日本、美国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加以讨论,并积极付诸实践。
  然而,与有关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中国诸家的管理学研究出现不同,佛教管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人们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它是适应社会与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些传统的佛教国家相继独立,佛教政治学、佛教政体、佛教金融制度、佛教工商业的发展方式与经济形式、佛教的住房政策等都得以发展,佛教的管理思想也随之相应发展。而对这些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发掘和总结,佛教管理学的产生便成为必然。
  二、佛教管理学的实践
  佛教管理学在实践主要表现为二十世纪佛教与社会主义的契合。随着本世纪中叶一些佛教国家的建立,人们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它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方面的学术探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这主要以一些西方学者为主。但是在佛教管理学在实践上却集中在亚洲,如古代的印度,近代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古代的已不可考,近现代的以斯里兰卡和缅甸最为典型。
  斯里兰卡在1950年独立后,在管理自己的国家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它的实践成为佛教与社会主义契合的历史范例,即费边式的社会主义与小乘佛教的结合。在80年代,斯里兰卡的政治家们用佛教思想和社会主义相并行的方式来治理国家,在经济领域发展了佛教的农业实验模式,在金融领域和国家银行系统内实行佛教货币政策。佛教思想成为贯彻斯里兰卡管理层管理思想的主导。在其工商业的生产管理中更是极尽了佛教的管理智慧。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它在1948年独立后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缅甸领导人认为"佛教是社会主义的最好伴生物",因而加强了唯物主义者政治哲学中的道德范畴,自觉地吸收了佛教中有益的管理思想。1960年,佛教成为缅甸国教,佛教对缅甸的国家管理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其影响范围覆盖了国家政策的制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尽管在1962年这种佛教、社会主义与民主三位一体的政权曾一度被军队政权代替,但在1988年,佛教势力又重新回到缅甸的政治舞台。专家们认为:没有佛教的影响,就无法永远解决缅甸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就无法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有效的管理。
  由上可见,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隐到显、从辅到主的过程。随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问题的增多,佛教的管理思想愈来愈引起了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关注,这样,佛教管理学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相应地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佛教管理学的实质
  在古代中国,孔子强调"尽人事",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西方的黑格尔认为,物质和教条创造和主导了现实;马克思则主张物质条件决定了人的思维和行为,但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却于物质有着非凡的能动反作用。虽然他们所言角度不同,但都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人及其思维才是社会现实的主体,才是应当被关注的重点与核心。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从解决人的现世之苦出发,为人们设立了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并通过对人之佛性的精细分析,把能否成佛和如何成佛又完全归于人自身,归于人的自我努力和内心的自我净化上。在这里,佛教把人及人心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从而确立了人及其思维的中心地位。
  现代的管理学家们继承了上述先哲们的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提升了人及其思维在创造新现实方面的重要性。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是一般管理学包括佛教管理学在内的一般管理学的一般本质,即对人的管理及其潜能的开发。但在其它方面,由于管理学家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和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方面的不同。佛教管理学除了具有上述一般本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质,这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第一,丰富的佛教思想。佛教有着自己广博精深并且极具影响力的思想。首先是他的圆融的辩证法思想,它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体认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这些辩证法思想开导了们的思维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次是佛教独特的修习方法与修习理论。它把其价值观融入其中,在教给人们如实认识整个世界的基础上,给人们以修习身心的具体方法,以开发人类自身的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进一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佛教在其修习理论中将道德因素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加行"或必要条件。这于一个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再次是佛教的戒律和伦理规约。它给人们提供了行为的规范和指南。佛教通过如实地观察和体认现世的生活和整个宇宙、自然的"实相",寻找出了系统而且有效的行为法则,对人们的行动和心理活动加以约束,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佛教的戒律与伦理内容,不但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协调有益,于具体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内部关系的融洽,减少内耗,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建立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提高内部凝聚力,亦会展现出其独特的效用。第二,切理的生活实践。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佛教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但它不是一种不可触摸的玄理,而是一种非常实在与具体的实践指南。佛教思想的实践与内化,必然形成自己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领域。尤其是佛教的伦理实践,更是实现了从外在生理控制到内在的心理控制的成功转化和从道德态到内在(精神)的道德理想的飞跃。
  综上可见,佛教管理学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具有一般管理学的本质外,还具有自己的特质。而这是由佛教的基本思想理论所决定的。我们认为,佛教管理学的实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它是一种开导性思维。佛教以其精密的义理思想说教,强调了人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开导性思维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如实地认识现实并超越它。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维方式与管理理念。二、它是一种实践指南。佛教不但从义理上给人们提出了超越现实的根本目标,更主要的是他给人们提供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实际可操作的方法与途径,并鼓励人们努力去实践它。佛教强调实践,并主张人们在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循佛教的精神与规约。在这里,佛教把实践尤其是伦理、道德实践升提到相当的高度。这也是管理中一种重要实践方式。
  总之,佛教管理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想实践,是针对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的管理目标而制定的道德政策。它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个指南,它需要在实践中总结与发展。现代佛教管理思想在一些国家以及企业的管理中的成功运用已说明了这一点。
  三、佛教管理学的要素
  与传统管理学一样,佛教管理学同样强调了人的中心地位。在传统管理学中管理学家们总是从对人性的分析入手,进行一种"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理论,并以此作为自己管理学理论建立的基础。他们的假设都对人进行了某种抽象,片面地强调了人的共性,忽略了人的个性,强调了人的外在表现,而未对人之所以如此未作深究。它们随社会的发展必然显露出其不足,这从经济人、社会人假设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和理论的发展与替代可以明显地发现这一点。这也显示出传统管理理论的不完善。
  佛教管理学也对人及其本性作了如实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与发展了传统管理学。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佛教管理学对人作了细致而真实的分析。在佛教看来,人就是人,人性本净,但由于受无明之覆,贪、嗔、痴三毒之染,再加上外缘之攀援,才有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欲求。佛教对人欲的产生的分析是详尽且合理的,这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都有论述。并且佛教认为这些欲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对治与去除的。这样,佛教把人在人性假设中被剥夺的一些东西归还给人,将人具体化、实在化。同时由于佛教不但分析了人的外在表征,而且探究了之所以如此的内在根源及其发展趋向,强调了人的如实人性与动态人性,因而在其人性理论的架构上更为全面、真实、契世。
  第二,佛教管理学不仅把管理作为一种控制,更把它作为一种教化或教育。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它试图把通过法治、经济等手段对人的外在的生理控制转化为岗位在的心理控制。它没有排斥外在控制,但它更注重于外在向内在的转化过程。因而佛教管理学是一种动态管理,其管理的重心落在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领域,进一步提升了人的自主意识。
  第三,佛教管理学进一步强调了人自身的力量,强调了这样一种信念,即相信人自己有力量、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并可以通过自心的变化,改变其工作、生活的组织与环境。因而佛教管理学更注重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素质培养,通过具体的个人的心地改变,来改变整个的组织环境。
  第四,佛教管理学在人行为方式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强调的是人的内在悟性和中庸;在具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更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因而在其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具体实施方面更能统筹兼顾,避免偏颇和极端。
  第五,佛教管理学在各种关系的协调上更注重于平等与和谐。它把一切存在物提升到与人同等的地位,从面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佛教管理学通过重新将道德因素引入管理学,将佛教思想尤其是其思维方式引入管理理念和实践,为所有管理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理论研讨范畴。它不但有利于管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且在管理实践中,对于现代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更是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它将对整个人类和其生存环境的和平共处与协调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责编:张勇)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