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科学>>正文内容

科技时代中居士佛教新愿景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仁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科技时代中居士佛教新愿景
  华梵大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陈仁眷
  【 壹、前言 】
  今日科技一日千里,社会型态瞬息万变,接受现代化教育的青年,具有新时代的学识,有新的思考与新的行为,所以佛教现代化的责任也必然落在佛教居士及青年的身上。
  佛教居士相互沟通、合作及参与弘法。佛青年的接引与训练,使其担负承先启後的重责大任。面临世界各地普遍的经济萧条,社会问题不断发生,尢以杀盗掳掠等暴力事件递起,再加上天灾人祸不断,人心惶惶,引发许多自杀事件等,为此,如何让当代的居士佛教居士及青年能有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励志上进,实是当前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要务,也藉由这次的研讨会,凝聚大家的智慧,为当前的各种问题谋求解决之道。
  佛法重视戒律与中道生活,弃绝贪絈的自私自我以净化心灵,而佛教居士与青年在这愈来愈复杂的环境中,面对的挑战太多。必须透过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配合艺术文化教育与专业知识,激发创造力,勇敢的面对社会的变迁,以能自然的顺应环境。
  本文谨以下列四项说明之:
  一、居士佛教的缘起
  二、居士佛教定位 
  三、台湾居士佛教发展
  四、科技时代中居士佛教新愿景
  【 贰、居士佛教的缘起 】  
  居士之定义,从中国传统居士的定义,原指不营世事、澹於荣利、谦恭自得的贤能隐居之士;到佛教传入中国後,便专指「信奉佛教之在家有道之士」。在佛陀的时代,以及佛涅盘後几百年中,僧中龙象辈出,在家居士依止僧众修学佛法是正规现象。到了大乘佛教抬头之时,就有以在家居士为中心的观念出现,比如《维摩经》的维摩居士,就是最好的例子。佛教虽然向以出家比丘僧为住持佛法的中心,但人数远远超过出家众的广大在家居士,在实践和弘扬佛法上所起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在佛世,成千上万的在家佛弟子证得初、二、三果,维摩诘、胜謦夫人、善财童子等在家菩萨的智慧德行,都受到佛陀的称叹。後来印度出过罗阅示、胜军论师、长寿婆罗门等法将。汉传佛教史上,支谦、傅翕、萧衍、李通玄、庞蕴、耶律楚材等居士,或以大力护法,或翻译著述,或明心见性,或被视为菩萨化身,功业昭著,彪炳史册。藏传佛教史上的仲敦巴、卓弥译师、玛尔巴、米勒日巴、玛基洛准等得大成就的祖师,亦为白衣居士,其中之米勒日巴,被公认为即身成佛的典范。中国在明末之後,居士佛教也渐渐抬头。民国初年以来,居士的人才也出了不少,甚至印光大师多以居士为摄化对象。  
  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证德证量的大师,才具备真正的佛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远承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的深广慈悲,「居士佛教本著佛法的智慧,以科学化、学术化、艺术化、教育化、生活化来建设人间净土,本著佛法的慈悲、平等、尊重、忍耐、希望,继续向前努力,不但我们自己的福报、福德能够成就,也给全世界带来希望与光明。」祈愿佛陀的慈悲智慧引领著我们,能令我们提升净化,福慧圆满。
  【 参、居士佛教定位 】  
  近现代居士的绝大多数,出於佛教以比丘僧为中心的传统,对僧尼尤其是戒行严谨、见地真正、有修有证的高僧相当尊重,一般都到寺庙里从僧人受皈戒,多拜某位所敬重的僧尼为师父,尽承事供养之责。各居士团体,多礼聘高僧为导师,常请法师讲经说法,传授皈戒,主持法会,并常护持寺院、供养僧众。
  印顺导师通过其严谨的佛学研究,在《佛法概论》、《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等著作中,引证经论,证明在家二众为“七僧伽”所摄,出家在家在修证上完全平等。他论证大乘本为在家众的运动,大乘道的实践应以身处社会民众中的在家众为主体,长期以来僧主俗从的结果,导致“学佛等於出家”的误会,使佛教与社会脱节,凋零衰落。振兴佛教,必须著重於青年、知识界、在家众;在家佛教的建设,以建立居士道场(优婆菩萨僧团)和佛化家庭为两大要务。印顺法师对在家佛教的论述中,蕴含著应时契机的深睿智慧,是从对佛陀教旨的深彻体认和对佛教历史的深刻反省中得出的远见卓识。
  经典中的居士佛教地位论  
  温金柯於〈台湾居士佛教的展望〉中认为:《杂阿含·九二九经》是正面讨论原始佛教时代对在家弟子之教化内容及期望的,参考这部经或有助於我们了解实际情况。   
  这部经中,摩诃男问了三个问题,一是「云何满足一切优婆塞事?」佛陀答以次第具足信、戒、施、闻、慧,才是「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而最後一个次第的智慧具足,依九二七经的解释,就是对四圣谛的如实知,这无疑是解脱道。九二八经并说明了在家可以证须陀桓、斯陀含、阿那含等圣果,也证明佛陀对在家信众的教化,的确是以解脱道为最终目的。   
  摩诃男的第二个问题是「云何名优婆塞能自安慰,不安慰他?」第三是「优婆塞成就几法,自安安他?」佛陀答以,若优婆塞对前述五个次第只是自行而不能劝人同行,那麽就是「能自安慰,不安慰他」;相反的,若不仅自行,也能教人行的,就是能自安安他的优婆塞。佛陀称赞这样的在家佛教徒说:「若优婆塞成就如是十六法者,彼诸大众,悉诣其所,谓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於诸众中,威德显耀。」由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对於能弘扬佛法,以解脱道教人的在家居士,是受到佛陀之鼓励与赞赏的。   
  所以在原始佛教时代,能够修习解脱道、担负弘扬佛法之责的在家居士应该不乏其人。在《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中列举四十名,〈清信女品〉列举三十名,共七十名在家佛弟子的名字,并指出其特长,均称之为「第一优婆塞」「第一优婆斯」 2,足见原始佛教时代在家信众人才济济。在这些在家弟子的特长中,包含有「智慧第一」「降伏外道」「能说深法」「恒坐禅思」「降伏魔宫」「好问义趣」「利根通明」「论不可胜」「能造诵偈」「能说妙法」「所说无畏,善察人根」「能杂种论,智慧深广」「贤圣默然」「诸根寂静」「慧根了了」「善演经义」「能种种论」「行空三昧」「行无想三昧」「行无愿三昧」「好教授彼」「多闻博知」等等,由此可得知当时的在家居士确有能深入佛法,并承担起教授佛法之责任,而受到佛陀及僧团之肯定、赞许者。
  再从另一个关於早期佛教的传说来看,印顺法师曾引《杂阿含·九三一经》的文句,说明「古有『胜义僧』的解说」,而所谓「胜义僧」,即四双八辈贤圣僧,是包含出家在家二众在内的3。由此可见,在家的贤圣,也被早期佛教徒在皈依三宝时视为皈依的僧宝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在家佛弟子不仅是佛法的修学者、教授者,而且也是堪可依止者。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在家佛弟子在佛教中的地位和职能,绝非後代那样的低落和边陲。
  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在家佛教徒有关,这是许多佛教学者共同的意见,因此在大乘佛教的教团伦理原则方面,改变了小乘佛教比丘至上的情形,达到了出家在家平等、男子与女人平等4。蓝吉富先生在大乘经典中之在家佛教徒的地位及角色功能一文中,广泛考察大乘经典的记载归纳「在家众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为五点:
  (一) 在教义上,成佛的理想不论在家出家都可以获得。
  (二) 在大乘佛教教团中,在家居士是直接参与的核心分子之一,而不是外团份子。
  (三) 在弘法工作上,在家菩萨与出家菩萨都可以弘法收徒,但依《优婆塞戒经》,在家人只收在家人为徒。
  (四) 依《法华经》之例,在没有出家人可以弘法的情况下,上述《优婆塞戒经》的限制,也不是不能破例的。
  (五) 在家众可以主持弘法教团,并举出《大集经·贤护分》,《华严经·入法界品》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实例。
  事实上,非唯印度佛教有在家出家平等的观念,在中国佛教的禅宗传统中,尤其是早期禅宗都明确提出了类似的教义,如相传为初祖达磨所作的《血脉论》就说到:「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剔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剔除须发,亦是外道。」《六祖坛经》也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禅宗明确提出这样的观念,为中国佛教中在家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土壤。7 而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慧能时,慧能也还是在家身份,而经历十余年后,法性寺印宗大师才为慧能剃度授戒,而印宗大师反慧能为师。这是依法不依人的典范。
  王雷泉先生在《将终极托付给历史》一文中说:
  “出家众平素生活在寺院的单纯环境里,对於复杂社会的状况及现代人类心理的解释,未必能掌握。而入世度众,参与现代社会的种种政治、经济活动,又免不了会妨碍僧人的修行实践,从而降低其在教团中的核心地位。人间佛教的理念,如果不能在组织上落实到居士佛教,是无法在20世纪立足的。”
  掌握复杂社会状况和现代人类心理以便应机说法,是现代僧尼应该做到而且是不少僧尼在努力去做的事。就大乘教义而言,六度四摄的修行,无疑应以广大身处社会民众、世俗生活中的在家众为主体。近代佛教复兴运动由居士启动,居士们在佛教复兴运动中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乃有目共睹。在戒定慧修证、讲经说法、著书办刊、组团结社等方面,居士界法将如云,未必亚于僧尼。在维护佛教权益、进行盛社会求济方面,居士的作用更非僧尼所能替代。而佛教复兴的经济基础,无疑主要由从事生产经营的广大居士所提供。局士佛教的兴盛,未必是佛教衰落的征象,而应看做大乘佛教真正振兴的标帜。  
  一九五三年,印顺导师发表〈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开宗明义就指出,复兴中国佛教,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建设在家的佛教。导师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使在家佛弟子在佛教中不再只是附庸者,而具有完整的主体性。文章明确指出:
  「复兴中国佛教,说起来千头万绪,然我们始终以为:应著重於青年的佛教、知识界的佛教、在家的佛教。今後的中国佛教,如果老是局限於--衰老的、知识水准不足的、出家的(不是说这些人不要学佛,是说不能重在这些人),那麽佛教的光明前途,将永远不会到来。在这三点中,在家佛教更为重要。」这篇文章一方面是印顺法师过去思想的延续,另一方面也是在台湾的特殊时空环境下所提出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印顺法师认为:过去的中国佛教,始终在出家的僧众手中。宋、明以来-- --佛教衰落以来,佛教更局促的被保守於山门之内。…应该发展在家的佛教(提高出家众的品质),这才能免除社会的误会,使佛教进入正常而光明的前途。所以他才会说:「我们所要著重的在家佛教,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佛化的家庭;二、由在家佛弟子来主持弘扬。」又说:「学佛并非出家,学佛不必出家。」兴虚大师也说: 「劝人学佛,不劝人出家。」   
  印顺导师之所以提出这个倡议,是出於关心教团前途的宏识,…深深觉得导师的呼吁不但是佛教健全发展的必要措施,更是广大在家佛子的慧命之所寄。   
  佛教,本不限於出家的。声闻佛教,有广大的在家信众,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大乘佛教,在家菩萨比起出家菩萨来,无疑的占有更重要的一席。佛教不但是出家人的,信仰、修学、证得,无论从那一点去看,出家与在家,可说是完全平等。所以在家佛教的发展,决非是佛教的衰落。我们要促成在家佛教的发达,当然应向一般民间去著力,非增加在家的信众不可。而最有效的,最坚强的在家佛教,要从佛化家庭--由正信的在家弟子,从自己的家庭中去推动,再逐渐扩大组织起来。   
  一个在家的正信弟子,如果对佛法有正知见,有真信仰,那必然会流露「法味同尝」的慈心,使自己的家庭成为佛化的家庭,家庭的每一分子,能信受佛教,领受佛法的利益。   
  假使一位在家弟子,皈依三宝以後,暴躁的变为温柔,懦弱的变为强毅,疏懒的变为勤劳,奢侈的变为俭朴,欺诳的变为信实,怪僻的变为和易;在家庭中,对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夫妇,更体贴,更亲爱,更能尽著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这样,家庭因此而更和谐,更有伦常的幸福,大家会从他的身心净化中,直觉到佛法的好处,而自然的同情,向信佛者看齐,同到三宝的光明中来。这是佛化家庭的最有效的法门,是每一在家佛弟子所应遵循的方针。
  在家佛弟子,能弘扬佛法,主持佛教吗?这当然是可能的。印顺法师任又指出:从教典去考察:阿含经的质多长者,大乘经的维摩诘居士、胜謦夫人,不都是弘扬佛法的龙象吗?我国古代的大德,在印度所亲见的,如法显与智猛所见的华氏城的罗沃私婆迷(或作罗阅示),玄奘所见的杖林山的胜军论师,磔迦国的长寿婆罗门,不都是传授大乘的法将吗?以近代的事实来说,如我国的杨仁山、欧阳渐;锡兰的达磨波罗长者。尤其是达磨波罗,他的摩诃菩提会,成为复兴锡兰佛教的支柱。在家的佛弟子,论理是可以负起弘扬佛法的重任的。然这决非说在家的就行,问题在在家的佛弟子,对佛法的信念、愿力、见解、实行,是否能具备主持佛教的条件。   
  释尊在适应当时的情形而建立的佛教,住持的责任,是属于出家众。然在佛教发展中,大乘佛教已倾向于在家中心了。佛灭千年以後,各处的佛教,变化都很大。如西藏的红教喇嘛,是娶妻生子的。著名的元代帝师八思巴,就是这样的人物。在日本,亲鸾建立的真宗,主持佛教者,也是在家化的。
  建设由在家众所主持的佛教,有两点是必要的。一、组织的,二、入世的。释尊把住持佛教的责任,付托僧团,当时虽是出家的,却有著集体的生活,团体的纪律。惟有和合而健全的僧团,佛教才能因大众的协力,而迅速的发展起来。希望在家的佛弟子--热心爱护佛法的,要从同见、同行的组织去著手。
  在家众,无论是声闻法,菩萨法,都有著正当的职业,遍及各个阶层。特别是大乘教的领导人物,如「入法界品」所见的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所表现的不同身分,都是社会的中坚分子;以不同的业务,向同一的佛法而前进。所以在家的佛教,在共同的佛教组织中,应各从自己的岗位上去努力。自己所知所行的业务,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与自己有关的种种人,即是自己所摄受教化的大众。这才能净化世间,才能利乐人群!在家中心的佛教,应该是依人乘而趋向菩萨;应将佛教的思想,推行到一切去。   
  建设在家佛教,一方面从各人自身做起,做到佛化家庭。一方面在同见、同行、同愿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而组成在家的佛教团,来推行宣化、修持、慈济等工作。向这样的目标去努力,中国佛教是会大放光明的!  
  印顺法师又恳切期望:中国佛教的前途,我们热烈的寄望於在家佛教的发展!但希望他是民主而公有的教团,不是少数人的私物!
  随著佛教的广泛传播和社会的发展演化,居士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界对居士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认识与态度也产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古以来,居士即占佛教徒的绝大多数。尤其在佛教信仰盛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中都有居士,其中包括众多有权势、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帝王将相、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等等。虽然他们在佛教界一般不居领导地位,但他们往往比僧人的影响力更大。
  2、佛教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面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断发展的社会文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部派佛教、大乘佛教、 密乘佛教三期佛教的形成,由此也使僧伽与居士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部派佛教中,从《阿含经》及有律典不难看到许长者居士行善积德、修行证果的事例,从中从中也反映出佛教界适应时代、适应社会、入世度生的倾向,表明居士的作用和影响增强;而在从大众部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中,反映以居士身行菩萨道、成圣成贤的内容就更多了,如《维摩诘经》、《胜謦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经中的维摩居士、胜謦夫人、善财童子、龙女等都是备受称道的“居士”典型,他们的地位似乎远在作为僧伽象征的舍利弗等十大弟子之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居士积极修证佛法、弘法利生的热忱。这一方面是大乘佛教重视心法、积极入世、超然於形式和教条的思想境界的体现,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居士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的反映;至於密乘佛教则进一步在修法实践上圆融世出世法。
  3、随著佛教在各国各地区的传播和社会的不断演进,僧人在持戒、求学、修法、管理寺院乃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经常会遇到与他们的先辈们大异其趣的境况,…居士大德纷纷起来弘扬佛法,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还以不同方式帮助和促进寺院及僧团的自身建设,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正是由於居士的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增强,“居士佛教”的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近现代佛教的复兴和恢复,一些正信的大心居士的确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我国寺院众多,僧人队伍庞大,但素质普遍低下。在西风东渐、国难当头之时,佛教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幸有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士界精英大量刻印流通佛经,创办新式的佛教教育,宣讲佛学,提出革新佛教的种种方案,在政界、学界、教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支独立於佛教传统僧团之外的令人瞩目的居士弘法队伍,一些人藉此提出了居士也能住持佛教的主张。
  强调居士佛教的重要性,…并非否定出家僧尼住持佛法的重要地位。就整个僧界来看,仍是高僧辈出,修行精进、愿力宏深者如云,具备福田资格者在僧尼中仍占多数。僧尼在佛教复兴运动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僧俗二众犹如手足股肱,应互敬互重,共同肩负起住持佛法的重任。作为居士众,尤应尊重、爱护、供养僧尼,在仪相上尽量维护僧尼住持、表相佛法的核心地位和僧宝尊严。
  【 肆、台湾居士佛教发展 】
  居士佛教是当代台湾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台湾佛教的兴盛,是与台湾居士佛教的兴盛分不开的。据台湾学者的研究,台湾当代居士佛教的历史源头主要有两个:
  其一, 是台湾本土居士佛教的悠久传统。早在明 代郑成功据台时期,就有沈光文、李茂春、林英、鲁王之女等开台湾在家学佛之先河。
  其二, 是大陆居士佛教的影响。清代末年以来,由於杨文会等人的倡导,居士佛教在大陆迅速兴起,印顺法师从理论上解决了居士佛教在台湾佛教发展中的地位问题,从二十世纪五○年代以来,一大批从大陆的和台湾本土出生的著名佛教居士的实践活动则表明,他们的确如印顺法师所说,给台湾佛教的发展带 来了「光明前途」,起到了复兴作用。
  精英学佛提升了佛教的地位
  一九四九年後,大陆许多有学问的僧人和居士来台湾,从大陆来台的高僧们坚持弘法事业,将正信的佛教传来,渐渐废弃了日本佛教的影响,并逐步改变了原来神佛混淆的局面。经过法师们不懈努力的弘扬佛法,正信的佛教戒律树立起来,正信的佛教僧团建立起来,正信的佛教教理弘扬起来,被信徒们接受,渐渐改变了台湾佛教的原来形象。成就很大,由於佛教教理教义的广泛弘扬,吸引了一大批知识份子和上层社会对佛教的信仰,使佛教与民间诸多信仰明显区分开来,从而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地位。这是第一次大的转折。
  第二次到了六十年代,许多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提倡佛教经济条件好的寺院,开办教育,从幼稚园到中小学,後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许多生活困难的学生接受了佛教的奖学金,对佛教产生好感,在社会上扩大了影响。接著许多有识之士在大学成立佛学社,组织一些青年学生参加佛学社。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学佛或者出家,这些社会精英的学佛和出家,为佛教增添了有知识的新生力量,佛教僧人的素质有了极大提高。佛教面人才济济,素质很高,转变为以尊敬佛教,并且以信仰佛教为荣,使佛教受到社会人们的普遍尊重。精英人物参加佛教,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改变了原来佛教素质低下的形象。所以说,目前佛教在台湾受到重视和尊重,与六十年代以後大力弘法,社会精英加入佛教有直接的关系。
  在台湾,在精英们的主持下,佛教变成了「文化的佛教」,「慈善的佛教」,「教育的佛教」,「哲学的佛教」,「伦理的佛教」,「环保的佛教」、「和平的佛教」等。
  居士佛教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居士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主要的是融会和整合了台湾的民间信仰,保持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台湾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和团体的认可,成为国家,社会,国际人士都不可小视的文明、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兴国在《台湾居士佛教观感》中认为:
  台湾著名佛教居士对於台湾佛教发展的贡献,分为三种类型:即护法居士,弘法居士,学术研究居士。
  所谓「护法居士」,是指拥护和维护佛法,即维护佛、法、僧「三宝」的在家佛教信徒。
  「弘法居士」,是指弘扬和传播佛教思想和教义的在家佛教信徒。这种弘扬,既包括出版佛教经典、刊物,也包括创办各种居士佛教组织。   
  「学术研究居士」,是指对佛教教义、思想、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在家佛教信徒。由於众多研究学者共同努力,把台湾佛教的发展不断推向了深入。
  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  
  产生於印度的佛教在印度本土却消失了,这固然有社会的原因,也与印度佛教自身的衰败有关。以创新求生存,不但是世俗社会团体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一切宗教团体必须遵循的原则。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台湾佛教以创新求生存,这种创新表现在都市道场的设立、电子弘法、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与方法的改变等等。为了振兴佛教,慈航法师曾提出教育、文化、慈善是复兴佛教的三条生命线这三条生命线的实质就是要求佛教界要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利益众生,服务社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佛教现代化与社会参与   
  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与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仪深居士在《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尝试与挫折》一文中指出,在佛教呼应现代化需求的努力中,「不论扎根或是开拓的工作,皆非一二佛门龙象可竟全功,必须有许多兼通佛法与世法的人才、机构,长期累积,才能看出成绩。」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印顺导师也说,即於世间而觉悟世间乃是佛陀出世的本怀。在家学佛者从来就是参与社会而追求解脱的,在家佛教的兴盛对佛教的现代化有著强力的促进作用。17  
  【 伍、科技时代中居士佛教新愿景 】
  1. 促进世界各国佛教居士之间的共识
  ● 世界各国应在不同的佛教传承基础上建立共同的见识,未来应朝「沟通」「参与」二个方向前进,并为世界和平共同努力。
  ● 佛教居士也应虚心与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展开对话。
  ● 国际文化村的建立
  ● 各个文化和民族之间,都市文化与传统乡镇文化之间,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以及各宗教之间,普遍存有众多问题。
  ● 举办居士佛教论坛
  ● 举办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
  2. 兴办教育,培养弘法人才。
  国际佛教大学大学大学及幼稚园托儿所的兴办
  3. 佛教居士及青年的教育养成及进修
  ● 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开发有系统且完整的佛青教育课程。
  ● 利用现代人力发展的概念作为教育佛教领导者的方法之一。
  ● 开创一个交换的计画,以便有良好素质的佛青领袖,可以成为其他领袖的学习对象。
  4. 居士佛教在於精英学佛提升了佛教的地位  
  5. 藉佛教艺术与文化弘扬佛法
  6. 了解保存中国及世界各地佛教遗迹的重要性
  ● 佛教文明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以便当今的佛教居士及青年可为未来把脉。
  ● 世界佛教居士及青年应加强佛教文化遗产的教育。
  7. 与佛教居士及青年建立良好沟通
  ● 建立良好的沟通,以拉近年长者与後辈两代间的关系。
  ● 通过现代科技,如电视、广播、多媒体和网际网路向佛教居士及青年人宣扬佛法。
  ● 在出版方面,除了出版纸质的佛教书籍、报纸、杂志外,电子佛典的出世宣告了佛教电子化的来临。
  8. 与时俱进,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社会功能 
  9. 佛教居士及青年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 健康问题:
  ● 少年犯罪:逃家的青少年等
  ● 社会问题:
  ● 环保问题:对「地球村」理念的倡导、规划和广大民众的自觉参与,也有「精神环保」、「心灵环保」等护生措施的大力推动并认知其重要性。
  ● 临终关怀:如古晋居士林文化新村、临终关怀基金会等。
  ● 安养中心:
  10. 佛教性别问题
  ● 理解女性在不同佛教传承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 探讨如何解决此问题的正确途径举办国际佛教妇女研讨会
  11. 推广佛法时所应避免的问题
  ● 避免过於通俗化,而使佛教活动失去佛法的真谛。
  ● 在配合年轻人的物质与消费喜好的同时,也不失佛陀教育的真谛。
  【 结论 】
  本文〈科技时代中居士佛教新愿景〉,或许可增进我们对居士佛教的了解。
  「居士佛教」的成功发展亦具有扶助政教、匡正人心的影响。让我们携手同心开创居士佛教的光辉前景。希望世界居士佛教论坛年年召开,为当代的佛教居士及青年有启导作用。
  [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