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推动社会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的互助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因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推动社会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的互助发展
  文/净因法师

  据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有一定规模的公共教育事业,大约是出现在四千年前的两河流域的“祭司教育”。直到12世纪大学创立之前,宗教教育在社会上一直扮演著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不少著名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与宗教之间有著直接的历史渊源。由此可见,宗教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无论是受何种宗教影响,古代的教育特色基本上是遵循“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的原则,即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为导向,最终目标是培育有道德的人,其缺点是不太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从13世纪到20世纪,近八百年来大学教育的目标经历了由人格的培养(做人)逐步转化为职业训练(做事)的过程。尤其是随著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及科学之发达,职业人才及专门人才之培养在各大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当人类文明进入信息时代,激烈竞争使得全人教育在大学进一步被边缘化,而知识的灌输、专才的培训则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种教育模式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职业人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培养专业人才的经验,尤其在平衡“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这对长期以来忽略现实社会的需求而固执地偏重于某种专业理论训练的佛教教育而言,有著极大的借鉴作用,为推动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随著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发现,人的综合素质才是使一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对大学教育的目标进行反思:灌输知识、培养专才,是大学教育的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而现行的大学教育有点急功近利,因而错把手段当目的,这才引发出大学教育目标的各种争议,最终形成一种共识,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的温床,而非只是一个制造具备高学历能力却缺乏心的机器人制造工厂。传统的全人教育理念,又重新被带回到现代大学改革的舞台。在如何培养一个身心灵和谐、健康的人方面,佛教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值得社会教育借鉴。面对多变而又充满创新契机的时代,我们若能集中精力,推动社会高等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的互助发展,这无疑将会对社会教育和佛教教育重新定位、共同培养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有著极大的现实意义。

(《明报》2007年4月4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