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身受与心受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慈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身受与心受

  ╱张慈田

  在杂阿含经470经佛陀向诸比丘宣说:凡夫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证圣果的阿罗汉也有苦的感受、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那么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在那里 ?凡夫于痛苦的境界,更随境转,增加身苦受及心苦受,若于欲乐的境界,为其所系缚,于不苦不乐的境界也为其所系缚,因贪、嗔、痴所系缚的缘故,忧悲恼苦就不能离弃与解脱。若是阿罗汉的境界,则虽身受痛苦的境界,不管是何等大苦逼迫,绝不因此身苦而生起忧悲恼苦,于当时境界,“唯生一受,所谓身(苦)受,不生心(苦)受。”也就是说再怎么大苦,只是身生苦受,不生心苦受,心的苦受包括嗔恚、懊恼、悔恨、沮丧等等,而在乐受,则不

  染著欲乐,在不苦不乐受,则不为之所系著。

  为什么圣者可以身苦而心不苦呢?我们先看杂阿含616经,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辩、不善(巧),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身体若感受到痛苦,专注 地(取自心取)观痛感(身念处的锻炼法之一 ) ,可以住于身苦而不生起心苦,凡夫不专注 地(不取自心相)观照,则心理易生懊恼痛苦,有人经历了身苦,而引起心苦(懊恼、沮丧 等),会误以为身苦为心苦的直接的因或明显 的因,事实上,那是假相之因,而极不易察觉 心苦有它的心苦的因素,如自我爱、缘攀心等 等,才是心苦的因,若不明白这个道理,误认 身苦因的源头,那么心苦受就不可能有消除的 一天。

  (1991.6.《新雨月刊》第4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