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直观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Joseph Goldstein 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直观
  /Joseph Goldstein 著
  林武瑞 蔡心淑 合译
  有个古老的预言说,佛灭度后二千五百年,佛法将再度复兴并发扬光大。这项人类精神修炼的文艺复兴运动目前正在进行著,而我们恰好亲身经历了这项预言。了解“达磨”(法,Dharma)究竟是什么意思,有助于认识这个预言所指的范畴和内容。达摩是梵语,它最通常的解释有:法则、事物的轨则、事物的过程、道,而最特别的解释乃专指佛陀的教法。这些都通称为达磨。它也指构成一切众生的精神和物质元素。精神的元素如感情(受)、思考(想)、意志(行)、意识(识)和物质的元素(色),分别叫做“达磨”。所有精神修炼的艰钜工作就是去探索、挖掘我们内在的达磨,去发现、透视所有身心的元素,察觉它们,并了解它们生灭的法则和彼此的关系。这是我们这次禅修所要做的——在每一个时刻里,体验我们自身的真理,以及我们真正的面目是什么?
  我们的心具有一项特质,叫做“直观” (bare attention),它是心灵开发的基础。直观意味著如实观察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选择、不比较、不评价,更不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加上个人主观意识的投射和期待;它是一种没有选择、没有干涉的觉察。
  有一首著名的日本诗偈,将直观的特色表达的很贴切:
  老池塘
  一只青蛙跳入
  噗通!
  这里没有戏剧性的描述落日情形,黄昏时候池塘上面宁静的天空,以及这幅景色多么美丽,只有当时所发生的简要而清楚的印象:“老池塘;一只青蛙跳入;噗通!”所谓直观就是,学习用单纯、直接的态度,去看,去观察。没有任何多余的。它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心灵透视力。
  这种直观能力培养出来以后,将会开始影响我们生活的态度,产生某些基本的改变。我们对时间的箴言是:“此地、此时”一一活在当下时刻。问题是如何按照箴言去做。我们的心经常在留恋过去已发生的事,或者挟杂著焦虑和担心在期待、想像未来的事。我们回忆过去,幢憬未来,往往很难安顿在当下时刻。直观是能够令我们活活泼泼而又清醒地活在当下的一种警觉力。它使我们的身心能够安顿在当下,全心全力去感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物。
  禅宗有一则活在当下的故事。有两位出家人在某个夜晚准备回到寺里。当时正好下著雨,地上泥泞不堪。他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看到一位女子因地上充满泥泞无法过去。这时其中一位出家人便以双手抱住她越过马路,然后他们才继续走回寺院。当天深夜,另一位出家众忍不住了,便问道:“你怎能如此做呢?我们出家人不可故意看女子,更别说去碰她们。尤其是年轻貌美的女性。”第一位回答:“我已经把那女子放下了,而你心里还抱著她吗?”当我们培养出直观力来注意四周所发生的事物时,就会开始以更大的创造力和自由心灵来经验并回应眼前的情境。
  直观也使心平静了下来。不平静的心往往冲动不安,用贪爱和嗔恚黏著顺境、讨厌逆境,执取喜爱的、排拒不喜爱的。那是一个疲惫、不平静的心。当直观逐渐加强时,我们学习去体验自己的意念和感觉,以及观察周遭环境和人们,而没有贪著和厌憎的压力。这时方能真正以安祥、平静的心,完整而彻底地去感受眼前正在发生的事物。
  培养直观的警觉,并不限定在早晚某个特定时间的静坐。想想看,假使一天当中只有静坐是警觉的时刻,而其他时段都不是的话,那将会浸蚀直观力的成长,并间断修持的功力。保持清醒适用于任何时刻,不论是坐著、站、躺著、跟人交谈或吃饭时。我们应该培养对所有事物、所有心境、所有情况的直观,全心全力活在每一个时刻。一则逃避老虎的故事里,有一个人跑到悬崖,抓住一根藤子,准备荡到另一边峭壁,而这时,悬崖上的老虎正发出要吃他的低沉吼叫声,山谷下另一只老虎,也同时张牙舞爪,咆哮怒吼。等著他掉下来,想把他吃掉。当他正在摆荡中,有两只老鼠开始啮咬他手上的树藤。这时候,他无意中看到身旁附近长著野生的草莓,于是用一手去采了一粒,放在嘴里,仔细品尝,觉得好甜啊!
  直观的另一特性是,当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它会自动自发,不能勉强作意,这个过程跟学某种乐器一样。当我们生下来,学习作课程,按指定的练习。刚开始练习时,手指无法移动的很顺畅,往往按错键,且声音很难听。但经每日反覆的练习,手指会慢慢灵活正确,发出的声音也较悦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变得熟练了,这时弹奏就不须要费力和勉强。弹奏和练习没有差别;弹奏就是练习。同样的道理,我们刚开始以后缓慢的动作来训练警觉,注意每一步伐的移动,“提起”、“移动 ”,“放下”,注意每一次的呼吸,“腹部的起伏”或“气息的出入”。起初要费很大的劲。然而当心被训练成警觉、清醒以后,其自然性将逐渐增加。这样的练习有个转捩点,当警觉力量强到某种程度时,它就会自动运作。这种不须作意就自然有的警觉,将使我们开始以安祥、单纯、自然的方式来待人处事。
  直观是努力学习倾听我们的身体、心灵和周遭环境。也许你有时候静静地坐在海边或河边。起初只听到澎湃的浪潮声。但当你保持内心的宁静,继续坐下去,专注地转,将开始听到很多微细的声音,像波浪冲洗海岸,以及潺潺的河水流声,安祥、宁静的心。使我们深刻地体验到眼前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正像我们听自己一样,首先可听到一个“我自己” (self)或“主体的我” (1)。但慢慢地这个自我显现出由一大堆经常在变化的元素所构成,如念头、感觉、情感和意象等。这些都由倾听和专心注意而彰显出来。一位禅宗尼师写了这么一首美丽的诗:
  六六寒暑又一秋
  月色皎洁已忘言
  四下清风方歇息
  但听松柏相和声(注一)
  当风停止吹拂的时刻,只听到树木的声音。平静的心展现了“道”,充满了创造性和感受性。因能警觉而有生机、有创造,能透视、能专注;因感受敏锐,而无拣择、无分别、不加评判地去觉受。这是非常开放、柔和的心灵。
  敏锐、清晰的感受和接纳能合而为一,心就会达到真正的平衡,而体验那完完全全的和谐与宁静。
  直观力的产生主要有赖于两种心的活动要素。第一种是“专一”,它是心止于一处的能力。另一种是“警觉”,它是注意当下正发生的一切,不失念,使心安顿和凝聚。当“专一”和“警觉”两种同时培养出来,而使心达到平衡状态时,就能深刻倾听。深刻、透彻的觉观产生,即能彰显我们自己各种真面目。
  智慧不是藉由任何特别的方法,或在特殊情况之下产生的,铃木大拙曾说:“别无神奇之处!”我们的身心状况,以及一切禅修进行中所发生的现象都是平凡无奇的。所有生起的现象都会消逝的,没有什么值得执著不舍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都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内心的安祥和清明。无须渴望有不寻常的经验。虽然超乎正常的现象有时候也会产生,而我们也应该仔细去观察它,但这些仍然离不开无常的法则,根本微不足道。我们要的是,舍弃所有的执著,而不是沉迷认同于任何境界。远离所有极端的两边,更不要被当下的任何境界所羁绊,即使它是黄金打造的锁,也会令人不得自由解脱。当我们深刻体验无常的迁流,清楚照见自己身心每一微细部份都在生灭变化,并开始拔除根深蒂固的执著,而与无常的流转法则相吻合时,便不再有抗拒、执取、贪著。这时,我们与法的展现已合为一体了。(本文译自Joseph Goldstein:The Experience
  of lnsight.这是在一项为期三十天禅修训练
  的第四天晚上开示。)
  注一:诗文从英文直接译出。原诗出自何处,或由那位禅师所作无从考据。
  (1991.1.《新雨月刊》第4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