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及证悟过程(第一段)
  观世音菩萨宏愿解脱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 灵感奇迹,都和观音有关。因为观世音菩萨和这世界上的人类,有这样深厚密切的缘份,所以效仿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方法,最易得到感应和成就。
  在《楞严经》里,有一段极重要的经文,是记载观世音菩萨自己讲述他修行 的方法及经过。这是在一次法会上,二十五位大菩萨遵照释迦牟尼佛的咐嘱,讲述每个人的修行经验。二十五位讲完之后,释迦佛叫文殊师利菩萨作一个总结。 在文殊师利的结论中,他指出:对这个世界上的人而言,观世音菩萨以耳根修禅 定的法门为最契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选了这个题目,希望各位都能获益。
  在讨论观音菩萨的修法之前,将若干有关联的佛陀教示温习一下,也许可以 帮助各位的了解。
  佛法的目的是解除众生的苦痛。佛说:人生的一切苦痛,都是因妄想执著而 来,而妄想执著则是从我们的攀缘心所产生。
  什么是攀缘心呢?
  攀缘心这个“缘”字是指人的一切感觉的对象,诸如五官所接触、领会到的 外界的山河大地形形色色,及脑筋里面所生起的一切思想、意见及知识都包括在内。“攀”的意思即是执著,抓住不放。所以,攀缘心者,是我们人类“见物即 执著”的心理状态。不但执著,而且相信这种现象是真实的。
  这种执著,即是妄想执著。因为这种妄想执著,妄生分别,认妄作真,所以 生出贪嗔痴种种行为,造成种种痛苦。简单的讲,我们是生活在颠倒之中。
  佛陀传下了很多法门,叫我们如何可以认清颠倒。这许多法门的中心教法, 是叫我们不要攀缘(止),集中心力来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观),这即是禅那,也译作静虑。所以,习禅并不叫人像顽石枯木一样地呆坐,而是叫人全心全意将 心力专注一处(一点或一事都可以),使生理心理逐渐起变化,以达到三昧的境 界。这种专注浸沉,往往是层层深入,所谓过了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要到那么一天,妄想执著犹如捕风捉影,连名相都不存在时,方才有个消息。
  现在我们先将《楞严经》上记载观世音菩萨所讲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过程, 这段经文重录如下: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各位请记住:一、观世音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们所讲的,都以听闻为主 体。二、观世音菩萨所说的是他修行的过程,因此是由浅入深。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关于观世音的初期修行经验,特别对我们有用。我 将尽可能解释得详尽些,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
  在研究观世音的修行过程中,对“我”、“闻性”、“闻”、“听”及“声” 这五个名词,有先认识清楚的必要。这五个名词,实际上也代表妄想执著的五个层次。“声”是最浅最粗的妄想执著,而“我”则是最深最细也是最难消除的妄 想执著。下面我当一一指出观世音菩萨如何一层层地消除妄想执著,以完成本性 显现的修持。
  “声”、“听”、“闻”及“闻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谈,其实其中有很重要 及根本的区别。观世音的初期修行,即是从认识这种区别开始。据传说观世音是在海滩边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 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 观世音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象,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 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 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如果听觉随潮声而去,则不但分不出静,而且潮声再来时,又何能再听到次一个潮声?因此, 潮声有来去生灭,而听觉则并无来去生灭。(注一)
  这个“声音”有来去生灭的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人的妄想执著,实在是 因为“跟追”这暂时生灭的声音而来。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见,我再举一个例:
  我现在打一下钟,“当——”我问:“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有钟 声。”待钟声过去,我又问:“现在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钟声没有了。” 这答得很对,钟声是来了又去,也可以说是有生有灭。可是现在让我再打钟一下“当——”而我又问:“各位听见吗?”各位都说:“听见。”一会儿钟声消失,我又再问:“各位听见吗?”有人答:“听不见了。”这话可有了语病,好比盲 人说不能看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盲人并不是看不见,不过所看见的是黑暗而 已。我们现在并不是听不见,不过听见的不是钟声,而是静或其他声音而已。试想如果你的听觉没有了,你怎能知道钟声已息。又如果听觉没有了,你又怎能现 在还听到我说话。可见消失的只是钟声,而不是你能听的听觉。钟声有来去,有 生灭,而听觉则老是在那儿,并无来去,也没有生灭。这不动而能听的听觉,佛法中叫它为“闻性”。
  上面的例子,说明“闻性”和“声”的区别。一天到晚,在我们耳边忽生忽 灭、一刻不留的是“声”。一直在那儿,不生不灭的是“闻性”。聋子也一样有“闻性”,但是听不到声音。
  那么什么叫做“听”?而“听”和“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晓得,耳朵是听声音的。说得更详尽些,外面的波动震动耳膜,因此 传达到脑子里的听神经,就听到声音。所以,“听”是“闻性”经耳及脑两器官而生声音感觉的一种作用。可是各位可晓得,发生有声音的感觉,却并不一定需 要耳朵。二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特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 (Vincent)博士用电极接触著人的脑子来做实验。他将一位太太的脑壳打开一部分,当一对极细的电棒微触脑子的某一点时,这位太太忽然说她听到了 某种熟悉的歌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唱歌。当电棒移开时,歌声亦即终止;电棒 再触此点时,同样的歌声却又重来,她这个有歌声的感觉,显而易见,是只用了脑子,并未用到耳朵;我们叫这种作用为“闻”。正如梦中听人说话,也没有用 耳朵,所以也只是“闻”,而不是“听”。
  现在我们对这四个名词,应该已有比较清楚的概念了。让我再来总结一下: “闻性”是人一直有的听的本能,它无来去,也没有生灭。闻性由脑子及耳而起的闻的作用称为“听”;其单由脑子而起闻的作用称为“闻”。“声音”则是听 或闻的对象,它是有来去、有生灭的。事实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