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文化庐山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曲延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化庐山
  曲延志
  儿时知道庐山,还是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凭想象庐山的风景一定很美。前不久有幸一览庐山,方识庐山真面目。其实,论自然景色,庐山不比五岳之俊美,谈人文景观,庐山不及四大佛教名山香火之鼎盛。庐山之所以声名远播,全在于她的源远流长而又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庐山当然是文人所致。庐山高峻潇洒的景色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场所、失意官宦隐居的胜地和佛道两家修行的丛林。传说李聃在此修炼得道成仙;东晋浔阳“三隐”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在山研讨学术、耕读写作、养老安贫;唐朝大诗人李白、白居易也因政治上失意游历或隐居庐山,并留下许多传世诗作;宋时庐山文化活动形成高潮,周敦颐、朱熹分别在此创办了濂溪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使庐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伟大诗人和文学家游览庐山,留下多少不脍炙人口的诗篇。更有爱国名将岳飞爱上庐山,并把江州视为第二故乡。此后,明人刘伯温在此兴教,唐寅在此留下绝世之作《庐山三峡桥图》,徐霞客在此考察山水走势。清、民国乃至建国前,许多文人、政客、学者亦在庐山留下足迹。解放以后,更是因中央在此先后召开过三次全会,使得庐山丰富的文化赋予复杂的政治色彩。
  文化庐山呈现出独特的庐山文化。庐山之优美给文人墨客以魅力,士子名人之佳作赋庐山以光彩。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把人们带入仙境;白居易的“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崇高的声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为后人塑造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更是彰显了深刻的哲学理念;李四光的《冰期之庐山》则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以庐山为诞生地的学说。就传统文化而言,庐山又是一座佛道两教文化传播的山,历代高僧名道辈出,文精诗佳,丰富了庐山的山水文化。代晋慧远大师庐山始建东林寺,创立“净土宗”,促使佛教中国化;陆修静创建太虚观,荟萃《道藏》而奠定中国道学基础。儒、释、道三教在庐山的鼎足之势,正应了儒家的“一生好人名山游”之颂、释家“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赞、道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之誉。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政要迷恋庐山,也增添了庐山文化的独特风采。大禹治水登生庐山遂成夏达成夏帝;秦始皇南巡于紫霄峰勒石留念;汉武帝登汉阳峰揽胜,亦留“汉王台”古迹;李隆基在此赐建天平宫、千佛塔;宋太宗为御书《石经》予赐;朱元璋重修天池寺、兴建“御碑亭”;康熙大帝也巡游庐山并题书“秀峰寺”。张九龄、王安石等名相亦来此一游并留下妙文佳章。现代以来,所周知的国共两党政要在庐山的活动,更是丰富了庐山的历史文化。此外,庐山的佛道庙观建筑、书院建筑、西式别墅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赋予庐山以稀有的文化特色。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得意游览名山,失意隐居名山,舞文弄墨,或抒大志,或排郁闷,尽寄情于山水,唯才思之源泉;帝王将相、官宦贤达,或成就大业,或亡国沦落,亦迷恋山川,以为功业之寄托。由此推断,中国文化与名山大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名山造就文人,文人成就名山,这大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罢。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