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重修景星寺记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重修虎榜山景星寺記
  景星古寺,座落在沅州虎榜山上、潕水河邊,為“沅州八景”之一,名曰:“景刹星輝”。享譽湘黔、馳名五溪,是禪宗之臨濟宗大慧派祖庭之一,亦是臨濟宗虎丘派禪寺。入清之後,更是臨濟宗破山派禪僧弘法的重要道場。
  寺創自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距今已有八百二十四年歷史了。宋季著名高僧臨濟宗大慧宗杲法嗣了庵景暈禪師(1131—1201),從潭州大溈山密印禪寺來此開山結茅於淳熙元年(1174),六年始成,為沅州最早的禪宗道場之一。禪侶參叩、居士朝覲,遂成為禪窟。後經元代戰亂,寺遂毀敗。俟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吉庵智祚法嗣眉山方会开法沅州虎榜山景星寺。嘉靖末,圆寂于沅州景星寺,葬于虎榜山。
  明萬曆十五年(1588),臨濟宗虎丘派著名禪僧笑岩德寶法嗣豁了圓來禪師(1551—1636)前來此山,修復景星古寺,得辰沅靖兵備道虞德曄捐俸助建殿刹,並於山頂構建“大觀亭”以為勝概。二十二年(1595),巡道劉之龍又捐建大殿、廳堂,並植松柏數百本於曲徑石磴,以蔭行者。之後,歷經張獻忠、朱由榔、吳三桂等與清政府作戰沅州,景星古寺備遭塗炭,僧散寺毀。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臨濟宗破山派著名高僧蓮月印正法嗣歸龍大谷禪師(1601—1699),經過外出遊歷歸來後,見景星古寺破敗,遂募化良田二十畝,複修祖庭。知州祖光珮捐俸助修景星古寺,遂又漸成規模。三十八年,禪僧法輅禪師(1661—1747)率徒從天寧山來此住錫。四十四年,得知州馬騰雲捐資重建大雄寶殿。五十三年(1714),副將謝瑛參禮法輅禪師,於山頂原“大觀亭”廢址,創建“慶雲亭”。知州趙寬亦於寺東創建“攬秀閣”。景星古寺遂蔚為大觀,時號“景星中興”。
  清雍正九年(1731),法輅禪師法嗣詩僧聚芳上人(  —1756)繼席景星古寺,與鄉紳邑令等以詩文交,得知州張鍾捐資,新修諸殿堂樓閣廊廡亭台,古寺又煥然一新。知縣張五典賦詩以記之。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芷江邑人李性香(1741—1830)帶產投景星寺依聚芳出家,聚芳為取法名傳州。以家產肥田七十四畝、荒田二十五畝以供香火。二十五年(1760),原依聚芳出家景星寺的詩僧義林明景禪師(1736—1807)外遊歸來,構築“藏經閣”以供養從浙江嘉興楞嚴寺請回的《明嘉興大藏經》、《明嘉興續藏經》、《明嘉興又續藏經》並將自己所著的詩集《行吟草》,創建“忍草樓”用以習研書法,建“占卜室”用以作為預測之需,又複修諸殿刹。邑貢生崔登鼇撰《景星寺碑記》以宣傳之。
  道光十二年(1832),傳州法嗣詩僧一真禪師(  —1840)住持景星寺,倡議修復“攬秀閣”,得知府邱蓮舫和知縣張兆安等分廉勸金,貢生楊盛坊,國學趙安松、尹嘉猷、李佩珩,生員俞元偉、張登庸、楊志洛等董事監督修建,得以重新。公議閣位《離》宮,《離》屬文明,故改名曰:“文峰閣”。舉人楊宏經撰《文峰閣記》。
  後來經過歷代祖師的慘澹經營,寺院規模漸大、寺產日益增多,竟引起了不法僧徒、地痞惡霸等對寺產的覬覦,相繼圖謀寺產,鬧起訴訟事。民國三十二年(1944),有寺田七十餘畝,年收課穀一百二十七石。之後“廟產興學”風潮又起,寺產日漸減少。
  民國政府遷臺灣後,寺僧四散,或還俗回鄉,僅留住持普晰和尚獨守寺院,古寺頓然凋零。“大躍進”時期,寺林被當局橫加砍伐,用以“大煉鋼鐵”,景星寺樹林殆盡。普晰遂圓寂。數百年古刹便成為一片廢墟。
  1993年,由邑信蔣元敏等倡議複修景星古寺,四處募化,籌集建寺資金,邊募邊修。到一九九七年時,建有簡陋佛殿一座,簡易齋堂、廚房、住房及辦公室等,共十間兩層木樓,占地面積一千七百二十平方米。當是時,禮請原出家芷江登雲山寺後還俗回家的尼師本緣,前來景星寺主持佛教法務活動。
  2000年,虛雲老和尚徒孫、淨慧大和尚入室弟子崇照明夷,自武岡雲山前往貴州梵淨山,途經沅州,掛錫景星寺。應眾檀越請,住持景星古寺弘法。因見佛殿簡陋、佛像粗鄙,建議重建大雄寶殿,重塑世尊、菩薩聖像,並俟機緣成熟,相繼興建山門殿、彌勒殿、藏經閣,兩邊再配以琉璃國、極樂宮、伽藍殿、祖師堂、雲水樓、居士樓、圖書館、流通處、香積廚、五觀堂、客堂、方丈等。並計畫恢復山頂的“慶雲亭”、寺東的“攬秀閣”及“文峰塔”。還擬修建左右兩邊的碑廊,用以泐刻有關景星寺的歷史介紹、歷代碑記、僧俗詩歌、高僧傳記等,為古寺增添人文史料。
  2003年五月二十二年,重建大雄寶殿落成慶典,官商民僧等齊聚景星寺,共賀古寺重新,為沅州的佛教、旅遊、文化等增加新的景觀。來自周邊地區的僧俗及本邑的群眾,紛紛解囊,共襄盛舉。
  衲住斯寺有年,感於斯瑞,為不使史跡湮沒,以示後來,遂撰此記。
                    2003年中秋  崇照明夷撰


附錄:
吊庆云亭诗跋
庆云亭者,都督谢修五先生康熙癸巳莅镇斯邦,穆然有所兴怀而创於景星寺之山椒,以供游览之胜者也。群峰当槛,一水环襟;岸帻登临,棋琴饮射,要以此间为乐地。 丙申秋,开帅粤东,独以此亭留。
犹忆予少时视见先生挥毫染翰,划烛分笺,宾主颓唐,云山指顾。盖一时风流可掬矣,乃四十年来,飘零剥蚀,一至於斯。曾几何时,徒令人动江山如梦之感耶?
嗟乎!五溪烟柳,迁客徘徊;九畹芳兰,孤臣骚屑。然而年代远湮,宜其烬矣,独此亭去今未久,而眼中荣瘁,已不能不惆怅昨今,况予郁郁灌园,途穷日暮,俯仰陈迹,其何以堪?虽然谢安石睹墅东山,羊叔子遗碑岘首,常有昔贤觞咏之地,而后人流连景物,因而想见其人,则此亭之在此山,固千载犹存也,亦何俟予之慨叹为哉?

七律·游景星寺
此身乞得出尘缘,囊贮新诗杖挂钱。
晴踏春山怜布袜,幽寻古寺礼金仙。
行来花媚邱迟句,醉后人参惠远禅。
疏放容予天外啸,钟声远渡隔林烟。

七律·雨后登景星寺
对面峰峰列画屏,雨余佳气点螺青。
山衔斜照窥秋寺,花暗渔船过别汀。
莫惜孤筇登峭壁,可怜戎马戴寒星。
老僧久卓东林锡,白社招看种树径。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秋  芷江武举 龚明远撰


附录:
五律·庆云宫
芷江庠生 張登庸
江楼晴眺晚,返照北城隈。
水静风初定,云开月自来。
古今同俯仰,人物各徘徊。
即景言情处,闲鸥莫浪猜。
龍飛道光十二年秋

五律·游庆云宫
郴州训导 唐万筹 芷江贡生
天然此间画,倚岸便为楼。
竹静常留客,滩喧不断秋。
风尘看佩剑,烟柳系渔舟。
出处亦何意,大江原自流。

七律·庆云亭遗址
芷江邑人 李义
扶筇得得路悠悠,来到荒台寻旧游。
明月不随流水去,前贤自古几人留。
鸟啼白昼惊春晚,花落黄昏动客愁。
回首繁华成往事,空留片片彩云浮。


景星寺碑記
  沅郡之南,一水拖藍、數峰擁翠者,名“葉家山”。山之陽,鍾磬梵聲、香煙合樹者,又名“景星寺”。堪以培西北之來龍,鎮東南之去脈。林壑蒼茫,望之蔚然而深秀。《郡志》記為八景之一。
  寺創自宋淳熙六年,歲久廢殘。前明嘉靖初,僧眉山方会複誅茅結庵。萬曆十五年,兵備道虞德曄重建殿刹,又構“大觀亭”於山頂。二十二年,始除穢夷,通以曲磴,遊客禪侶登陟稱便。巡道劉之龍又夾道植以松柏,凡數百本,支離扶疏,以蔭行者。崇禎末,寺遭兵毀,樹亦樵蘇盡。
  康熙三十二年,知州祖光珮復興修之。三十八年,僧法輅率徒從天甯山來住持。四十四年,知州馬騰雲又重建大殿。五十三年,副將謝瑛於山頂“大觀亭”舊址,縛草為亭,額曰:“慶雲亭”。曲徑與松條相掩映,後廢。知州趙寬亦創建“攬秀閣”於寺之東。雍正九年,知州張鍾重新“攬秀閣”。
  乾隆二十二年,寺僧傳州複經營結構,重修殿刹。江山、城郭,勝概聚焉。冠蓋宴遊,恒集於此。客寮、禪室,俱極幽潔。前後花、藥、竹、木,清華湛如。中有“忍草樓”、“占卜室”諸勝。
  寺趾梅坡洞,舊著靈異,星光熒熒。每夜深,人恒望見之。寺之得名從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秋  沅州貢生 崔登鼇撰


文峰閣記
  沅州,居辰、常之上游,自辰溪舟逆沅水經安江、洪江到達黔陽,再舟逆潕水經榆樹、羅舊入芷江,凡四百餘裏。峰巒疊嶂,如列翠屏。一水環流,跨岩枕穀,蜿蜒至郡城。峰迴環拱中,坦夷若箕。朝霞、晚霽,遠樹如黛、如簪,蓊鬱之氣,不可以狀。
  河之西,虎榜山高百餘丈,邑秀峙也。山之巔構寺,曰:“景星”。四面多樹,不見寺麓突出,枕水而面山。其上有閣,曰:“攬秀”,久傾圮,遊人過此,每留連太息之,不能去。
  道光十二年,我邑侯張兆安請於太守邱蓮舫先生分廉勸金而重新之,數月成。公以閣位離宮,《離》為文明,署其名曰:“文峰”。自地視上,高三層。出麓十餘丈,畫棟飛瓴,直逼雲漢。巍巍之勢、軒軒之氣,可以振頑、可以起懦、可以挽頹風、可以洗陋習。遠騰踔而近高騫,左崢嶸而右聳峙。鍾奇產秀,豈得無補於斯邑也乎?
  在昔蘇子由求高山大野,登攬自廣,以激發其志氣。士有登斯閣者,北望明山,重罔複岫,煙雲出沒,而概然想見馬長史之教化,與五士之高風。南望潕水,天光雲影,波浪拍空,而曠於薛文清公之遺澤,猶在天穹間。其他樹木林立,四顧蒼蒼,則恍然君子忠孝廉節之所由樹也。
  夫以山川磅礴之氣,抒發胸中磊落莫偉之奇。閣之有裨於文教,夫豈淺鮮?奚止區區掇高科、登顯仕已哉?若夫登高望遠,耽情山水,搖筆煙霞,此放浪形骸之所為,非有志事也。
  經生長斯邑,不忍沒先生作人之意,而推廣其說,惴惴用以自勵,是為記。時董其事者,貢生楊盛坊,國學趙安松、尹嘉猷、李佩珩,生員俞元偉、張登庸、楊志洛。
              龍飛道光十二年秋   沅州舉人 楊宏經撰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